5月4日,在北大120年的校慶時,北大校長林建華先生發表講話。然而,正是因為這次講話,讓林建華先生差點「晚節不保」。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林建華先生在發表講話時,把好幾個非常普通的字讀錯了。林建華先生把「鴻鵠(hu)之志」讀成「鴻鵠hao之志」,把"莘莘(shenshen)學子"讀成"莘莘(jingjing)學子"。由於林建華先生是堂堂一校之長,而且還是身為中國著名學府之一的北大的校長,讀錯這些難度不高的漢字,這個錯的確犯得有些不應該。
當日,北大校長林建華先生發言時讀錯字一事,迅速在網上熱論開了。幾乎佔了一大半的吃瓜群眾選擇無法原諒林建華先生這個錯誤,他們認為,作為中國著名學府之一的北大的掌門人,無論自身修學的是哪個專業,但必須對自己的漢語知識的掌握要過級。而且,在這麼莊嚴的會場講話犯錯誤,是不是沒有在提前看演講稿?林建華先生身為北大掌門人,在北大120年校慶時,居然犯下這麼低級的錯誤,真的是不可恕。還有人認為,漢字文化博大精深,誰也不可能認全所有的漢字。認為林建華先生的這次錯誤,很多人都犯,這個錯誤是可以原諒的。
5月5日,林建華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向公眾發表了一篇致歉信。林建華先生對自己這次犯下的錯識的成因進行了解釋,他稱,人無完人,他在上中小學時,正遇到了「厲害」的文革,當時,沒有課本。後來,下鄉到了內蒙古的一個小農場裡,更是沒有書籍可讀。當時看得最多的是政治公文。所以,漢字功底當時沒有打好,導致自己這次犯下了嚴重的錯誤。並在信中,他多次致歉。
關於林建華先生的致歉,引起了吃瓜群眾的又一波熱論。支持林建華先生的群眾還是在支持他,正如他所說:人無完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繼續原諒他。當然,也有群眾認為,這是林建華先生在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認為林建華先生把自己犯的錯誤歸根為時代的錯誤。這更不能原諒他。
而且還出現了另一種聲音,他們認為,林建華先生沒有讀錯字,有「好事者」發聲稱,通過惡查古籍後得知,「鴻鵠(hu)之志」是可以讀成「鴻鵠hao之志」。其根據有三:
其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是中國古文字領域最權威的字典,裡面有個卷四「鳥部」,專門講各種鳥字怎麼念,其中就有「鵠」:「」鵠,鴻鵠也。從鳥告聲。胡沃切。」
古文字學裡面,某某切就是說發音,用「胡」的聲母、「沃」的韻母,注意了,「沃」在《說文解字》裡也有記載「從水,芺( yāo)聲」,所以「沃」的韻母是「ao」,配上「胡」的生母「h」,是什麼?是「hao」!
其二:在先秦古籍《呂氏春秋.下賢》裡,裡面有一句「鵠乎其羞用智慮也。」,古人註解:「鵠,通浩,大也」,看到了麼?「鵠」是通假字,和「浩」通用。 校長的念法是回歸了先秦時代的念法,屬於傳統文化的精髓。
其三:還有杜甫大詩人作證,杜甫的一首詩《久雨期王將軍不至》 ,其中有幾句是押「ao」韻的:
「泉源泠泠雜猿狖,泥濘漠漠飢鴻鵠。歲前者坐皮因問毛,知子歷險人馬勞。異獸如飛星宿落,應弦不礙蒼山高。安得突騎只五千,崒然眉骨皆爾曹。走平亂世相催促,一豁明主正鬱陶。憶昔範增碎玉鬥,未使吳兵著白袍。」
律詩都是押韻的,看看詩句的最後一個字,鵠、勞、高、曹、陶、袍,都是押韻,壓的是「ao」!
另外,關於林建華發表講話時的讀音,可能不是莘莘學子一詞,而是菁菁學子一詞。
所以,這位好事者也可能是在為林建華先生「洗白」吧。
話說回來,關於林建華先生的這次錯誤,到底是原諒,還是不原諒呢?還真不好拿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