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重慶大學和浙江大學校長,目前是北京大學校長的林建華老師在北大一百二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致辭中,把「鴻鵠之志」讀成了「鴻浩之志」,引發熱議。
我國文字博大精深,古今變化多樣,南北文化不一,每個人的教育背景迥異,遇到幾個生僻字,不認識太正常不過了。
如果是一般人也就無所謂,只不過他是全國第一的高等學府校長,要是其它大學的校長,估計也不會引起如此轟動。北大清華似乎應該請那種可以當成形象代言人的校長,不然經常會出點岔子。
念錯字的確很沒面子,大家會覺得他沒文化,然後說他不適合當北大校長,甚至質疑他的學術水平。
其實,林建華校長本碩博都是北大畢業,之後留學德國和美國,是國內著名的化學家。早在二十五年前,林建華先生就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博士生導師。你能說他沒文化嗎?也許他寫英文論文很牛逼,在化學領域有一些重大突破呢,不然怎麼能當上北大校長?要知道他是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之下,經歷了激烈的競爭,然後才脫穎而出的。
「鵠」字是古人對天鵝的稱呼,讀「胡」;另外還有箭靶中心的意思,讀「股」。
中學課本《陳涉世家》裡面出現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大家都知道這句話。
林建華老師說他的確不認識這個字,他的中小學剛好在十年動亂期間,上課多半在讀語錄。
意思是他真沒學過這個字,這個應該諒解。如果不是自己寫的稿子,應該查查字典,只能說他準備很不充分,或者說他對這個會議抱著無所謂的態度。
除了這種打官腔的會議,我知道很多博士生導師參加大型學術會議時,都是研究生做PPT,他照著念就行。他們幹什麼?主要是搞關係往上爬以及撈錢。
林校長寫道歉信回應批評者說:「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妨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
我以為,他這種思想比讀錯字嚴重億萬倍。
不質疑牛頓的經典力學,就沒有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誕生,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質疑,科學就不能進步,不能總是固步自封,永遠都要不斷突破邊界。
一個著名科學家難道會不知道質疑在科研生活中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可能是當官久了,身邊沒人敢直接質疑他。也可能是很久沒做科研了,擔任行政工作即是科研生涯的休止符。
質疑能夠創造價值,這毫無疑問,大家不質疑林校長念錯字,他以後還是不知道「鵠」怎麼讀。多學一個字,這也是價值嘛。
只不過,實在沒有必要對白字先生窮追猛打,這裡面沒有任何優越感可言,如果有優越感,也非常廉價,對你我都沒好處。
與其無情的嘲笑北大校長,還不如努力讓自己考上北京大學,或者努力讓自己的孩子考上北京大學。
我知道,很多人對自己已經沒有期待,對自己的孩子進北大還是很期待的,不然學區房不會那麼貴。正因為大家仍然覺得這個大學神秘到高不可攀,才假設他的校長都應該是蔡元培先生或者胡適之先生那樣的人,然後拼命感概黃鼠狼下老鼠一代不如一代,那種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一去不復返了。
從整體而言,我倒是覺得一代比一代強。民國時候的大師在國際上發表過什麼有影響力的論文?他們大多數人並未提出原創性理論,學術實力遠不如現在的科研團隊,至於道德水平,那就見仁見智了吧,至少現在沒有八大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