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有一個單元,是以戰爭為主題的,《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在講到這一單元課文的時候,我為了讓孩子們對戰爭有所認識,特意準備了一些材料。在課堂上,正當我配著音樂,用含了磁鐵的聲音述說著戰爭帶來的危害,課件播放到這個畫面的時候,學生們哄!(gei)堂!(wo)大!(bi)笑!(zui)
我想,我當時的表情和心情應該是……無法形容了。
接下來的課,無法繼續進行,語文課改成歷史課了。幸好我對中國歷史感興趣,基本能夠張口就來,在進行了20多分鐘的中國近代史灌輸之後,課文才得以正常進行。
當然,出現這樣的情況,不能怪學生,還是我對學生情況分析不夠,準備不足。
課後,我也在想,是哪一環節出了問題,是學校,是家庭,還是社會?
戰爭離學生畢竟還很遙遠,他們所了解的,還只能來源於書籍和影視。相對於書籍,他們還是對影視感興趣一些。再加上現在抗日神劇那麼多,於是,戰爭對他們而言,也就不那麼可怕了。像《小兵張嘎》《小小飛虎隊》等等,在孩子們看來,敵人又蠢又笨,七八歲的孩子都可以用計謀輕易殺死敵人。我們可以不怕戰爭,但是,不要把敵人想得那麼愚蠢。
不然,為什麼抗戰還需要十四年?!!!
正如我前一篇文章所講,告訴孩子世界的真相,對他們是有好處的。
是時候告訴孩子們戰爭的真相了,到現在,有些大學生還不知道葉挺是誰呢?!
如何向孩子們實事求是地講述戰爭的真相呢?讓孩子們去看鮮血淋漓的戰爭現場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請相信繪本的力量,我還是向您推薦繪本。
我曾笑言,教師是最大的傳銷團隊,只不過,對象是學生,所傳銷的是知識、道理……如果我們按照傳銷的模式,把所需要傳授的知識,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講述出來,效果應該好一些吧?
我的手頭有這樣一本書,《敵人》。
《敵人》講的是一個士兵對另一個士兵的想像,恐懼的想像。另一個士兵就是他的敵人,在他對面的洞裡藏身。他一次也沒有看見過對面的士兵,對面的士兵也沒見過他。他所知道的就是:他是敵人,他很壞,他非常狡猾,他很殘忍,他是野獸,他簡直就不能算是一個人。這一切都是戰爭開始的時候發給他的一本戰爭手冊上說的。他有一本戰爭手冊,還有一支槍,他是依靠這兩樣東西參加戰鬥,保護自己,消滅敵人。
不過他沒有消滅敵人。他的敵人也沒有消滅他。後來,他爬進了敵人的洞,看見了敵人的那本手冊。敵人的手冊上說:他是敵人,他很壞,他非常狡猾,他很殘忍,他是野獸,他簡直就不能算是一個人。
他們當然仍舊是人!可是他們一參加戰鬥,就被他們的敵人當成不是人。
這一切,誰造成的?發動戰爭的人,封面上的那位滿手鮮血的將軍。不過,幸好,結局是美好的,兩個士兵都發出了和好的信號。
這個故事透著滑稽可笑又富有啟發性,圖畫風格簡潔明快,寥寥數筆的鋼筆畫加上拼貼、撕紙等手法,甚至還有樹枝樹葉,創意十足。
也許這個故事對孩子們來說,還比較晦澀難懂,別著急,我們還有更淺顯易懂,溫馨感人的。
大 衛 之 星
一個小嬰兒被人從疾馳的火車上丟了下來。
為什麼?!誰扔的?!
這不是一列普通的列車,而是納粹運送猶太人的火車。從1933年到1945年,有六百萬猶太人失去了生命。或者被槍殺,或者被餓死,或者在焚化爐裡被燒死,在毒氣室裡被毒死。
但是,這個孩子活了下來。挽救她的,就是這奮力的一拋。將她高高拋起的,正是她的媽媽。全書沒有描摹嬰兒母親的面容,你看不到她的淚、她的吻。但是,正是這孤注一擲的一拋,成就了一個新生命的延續。
作者範德齊對戰爭中的殺戮不著一墨,但依然帶給人巨大的震撼。和平來之不易,不是一句空話。美好的人性才是戰爭中支撐人生存下來最強大的精神武器。
開往遠方的列車
開往遠方的列車上,十四位孤兒等待認養。過了一站又一站,孤兒瑪莉安始終沒人收養,列車繼續開往遠方,直到最後一站,一位矮矮胖胖的女士決定收養瑪莉安,瑪莉安把媽媽送給她已經發黃的羽毛插在女士的帽子上。
既傳達了父母無條件的愛和關懷對孩子而言多麼重要,也讓正常家庭的孩子學會惜福,適合親子共讀。
歐先生的大提琴
這是一個以戰爭為題材的故事,講述了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裡,大提琴家歐先生如何以無比勇敢的樂觀精神,用充滿詩意的音樂幫助人們減輕了對戰爭的恐懼。
讓孩子們明白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害,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幫助在戰爭中受到傷害的人,以及如何避免戰爭。
像這類描寫戰爭的繪本,還有很多很多很多,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接受能力,選擇適當的繪本,繼而探討一些新聞事件產生的困惑,比如「薩德」,比如「中印關係」。在結合繪本了解戰爭時,我們大可不必過分渲染戰爭所帶來的傷害,在感覺孩子無法接受的時候,要恰當地停止。告訴孩子,戰爭是可怕的,但是在戰爭中,仍有人性的光輝存在。
繪本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希望通過繪本中關於戰爭題材的描述,能讓他們看到戰爭的殘酷,也能看到人性的美。同時,讓他們知道戰爭,不是「抗日神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