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過得怎麼樣,農民心中有本帳。記者前不久赴我國中西部農村採訪時,曾走進三個普通農村家庭,聽他們拉家常、細算帳,令人心生感慨。他們心中的明細帳,折射了農民生活的點滴變化,承載著他們的夢想與期待,也見證著國家惠農的「大心意」。
1
「16畝承包地,毛收入35000元,減去生產成本1744元,加上綜合補貼1702元……」
一位種糧農民的收支帳本
「國家又給咱發補貼嘍!」4月5日,河北省巨鹿縣蘇營鄉蘇二村農民宋更西喜上眉梢。依照每畝106.43元的補貼標準,他領到了1702.88元的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
今年62歲的宋更西是一名普通的種糧農民,他家共7口人,有16畝承包田,去年糧食大豐收,16畝地刨去成本收入3萬多元。加上承租的14畝地,全部種田收入接近7萬元,還領到了1600多元的補貼。
站在田埂上,望著長勢喜人的小麥,老宋向記者「曬」起了他家的種田收支明細帳:去年種了8畝小麥和玉米,小麥畝產1000多斤,產量接近9000斤,每斤售價1.06元,總共賣得9500多元;玉米畝產1200多斤,8畝地產量達到9600多斤,每斤售價0.9元,總共賣得8640元;除了小麥和玉米外,去年還種了8畝棉花,畝產400多斤,由於棉花行情好,每斤賣到了5元錢,這樣一季棉花收入大概16000元。16畝地全年毛收入達35000元左右。
「再說說生產成本……」老宋接著又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支出帳:小麥每畝追肥100多斤,計100多元,8畝地投入800多元;麥田裡套種玉米每畝追肥40多斤,計40多元,8畝玉米投入320元左右;種棉花人工成本高,但農資成本稍低一些,肥料加農藥每畝大概50多元,8畝棉花需要400元。這樣16畝地的農資成本加起來總共是1520元。
說到灌溉成本,老宋喜不自禁。原因是他所在的蘇二村2010年通過競爭立項被列為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全村3898畝農田在農業綜合開發的「點撥」下,都變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的高產穩產田。老宋曾算過這樣一筆帳:開發前,澆灌1畝地要花12元錢,現在最多花7元,每畝地節省了5元。按一畝糧田全年澆3次算,他家的8畝糧田灌溉成本是168元;棉花一般一季只澆1次,8畝棉花的灌溉成本是56元。全年的灌溉成本加起來是224元。
「這樣算來,35000元的毛收入,減去1520元的農資成本和224元的灌溉成本,16畝地去年純收入大約是33256元。」老宋扳著手指對記者說。
「國家補貼節節升,種田收成年年漲。」嘗到甜頭的老宋去年又以每畝300元的價格承租了別人14畝地,其中13畝地種了棉花,刨去所有成本,收入大概是25000元;兒子試種了1畝金銀花,收入1萬多元。這樣全家一年下來光種田淨掙接近7萬元。
「我還是願意種地,種地是農民的天職,而且穩當、有保障。」老宋說,「國家有最低保護價,而且還有糧食保險,再加上國家的補貼政策,還是種糧踏實,俺願意一直種下去。」
【相關連結】
河北省財政日前拿出2.65億元資金獎勵2011年糧食生產先進縣(市、區)。77個縣(市、區)獲得獎勵,其中14個縣(市、區)分別獲得600萬元獎勵。據了解,2011年,河北省4000萬畝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糧食總產實現了8年連續增產、單產創歷史最好水平。根據《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有關獎勵辦法,省政府決定授予藁城市等14個縣(市、區)「2011年度糧食生產噸糧縣」稱號,對77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較快的縣(市、區)給予200萬元至600萬元獎勵。
2
「每月領取低保金160元,新農保養老金120元,邊民生活補助160元……」
一位邊境老人的社保帳本
廣西壯族自治區大新縣碩龍鎮碩龍村,地處中越邊境,與越南僅一河之隔——今年76歲的壯族老人李碧輝的家就住在這裡。佇立於歸春河畔,就能眺望到異國邊民的生活起居。
李碧輝老人有一個兒子、三個女兒。女兒先後出嫁了,隨「兵哥哥」們遠嫁廣東,現在與兒子生活在一起。兒子李永華今年40歲,不幸的是,在他15歲那年,清明節隨大人到野外上墳時,不慎踩中地雷,儘管保住了生命,但卻失去了右肢,喪失了勞動能力。由於缺少勞力,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令老人欣慰的是,「窮在深山有遠親」,這些年來,他們一家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他和老伴被列為低保對象,每人每月能領到80元的低保金,兩人共160元;每月有60元的新農保養老金,兩人共120元;每月80元的邊民生活補助,計160元。這些全加起來他們家每月能領到440元。
更令老人意想不到的是,3年前,在廣西實施的農村危房改造工程中,他家告別住了十多年的危舊房,住進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建房共花了4萬元,其中國家補貼了1萬多元。」老人說。
對於每月440元錢的社保收入,老人是這樣支出的:每月買油鹽醬醋茶等日用品要花100多元,買藥要花80多元,僱人種田一個月一般要支出近100元,剩下的160元便攢起來,以備日後有事急用。
「一分錢不交,每月還能領到440元,這些錢對我們來說,夠花了,我們知足了!」老人說。
【相關連結】
廣西的大新等8個縣(市、區)與越南接壤,既是邊境地區、連片特困地區,又是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廣西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快興邊富民行動步伐,切實解決邊境地區群眾吃飯難、行路難、住房難、飲水難、上學難、求醫難等問題。自治區對距陸地邊境線0-3公裡範圍內的行政村農村居民全部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對距陸地邊境線0-20公裡範圍內的鄉鎮農村居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其個人繳費部分由財政給予全額補助。
3
「5間安居房,總投入35000元,其中政府補貼20000元,自己投了15000元……」
一位藏民的建房帳本
溫暖的陽光灑在西藏日喀則薩迦縣薩迦鎮卡吾村,鮮紅的國旗在一棟棟整整齊齊的藏式新居上方迎風飄揚,村裡不時傳來孩子們的嬉戲聲。
當記者走進藏族農牧民仁青的家時,他正在院裡打掃衛生。這是一個獨家小院,院落儘管不大,但收拾得十分利落。與其他人家相比,他家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大門上方掛著的一張小紅牌格外引人注目,上書「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戶」。
「安居工程亞咕嘟(藏語:太好了)」仁青豎起了大拇指,「感謝黨和政府給我們蓋新房,我們做夢都沒想到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
54歲的仁青,臉龐紅黑,笑起來眼睛幾乎眯成一條線。他用藏語告訴記者,他家共9口人,還有200隻羊和40頭犛牛。2009年,依靠西藏安居工程的好政策,仁青將自家的農房由4間改建成了5間。他說,新居共花了35000元,政府補助了20000元,其中包括15000元的民房改造補貼和5000元的抗震加固補貼,自己才投入了15000元。「能住上安全舒適的安居房真是太幸福了。」仁青激動地告訴記者。
「以前我們農牧民住帳篷、點油燈,出行靠騎馬,過著遊牧生活,日子過得很苦。」仁青說,「現在我們吃得好、住得好,老人看病、孩子上學不發愁,這樣的生活到哪裡去找啊?」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日喀則地區共完成了67270戶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自治區、地區、縣三級政府籌集配套資金43.44億元。仁青所在的卡吾村,道路變寬了,村莊整潔了,街道髒亂的狀況已成為歷史。
【相關連結】
2006年1月,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重大決策:整合財政資金、社會資金、民間資金和援藏資金,全面實施以農房改造、遊牧民定居、扶貧搬遷等建設為重點的農牧民安居工程,用5年時間,新建、改建22萬戶民房,使全區80%的農牧民住上安全適用的住房。安居工程以「政府扶一點、援藏幫一點、銀行貸一點、群眾籌一點」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農牧民群眾建房成本。從普通農牧民家庭到絕對貧困戶,補助標準從1萬元到2.5萬元不等。截至目前,國家和自治區累計投入資金180多億元,完成30多萬戶農牧民安居工程,惠及170多萬農牧民。全區農牧民人均住房面積較安居工程實施前增加了4.07平方米,達到23.62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