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知名作家麥家曾說:「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戰爭,其實是一場不公平的戰爭,你永遠是處在被動方,這個時候,你只能忍耐。」
青春期是父母繞不過去的坎。
即便你有很高的聲望,事業無比成功,面對孩子青春期的突變,一樣束手無策。
麥家就曾在《朗讀者》節目中說:兒子初二的時候,突然有一天關上房門,這個房門一關就是三年,再也沒有打開過。那三年,兒子不允許他們進入他的房間,否則就離家出走,親子互動和交流幾乎為零。
叛逆的孩子,無助的父母
曾看過一部央視的紀錄片《鏡子》,裡面跟蹤拍攝了一些問題孩子,這些孩子多是在進入青春期的前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原本聽話懂事的孩子變成了讓父母頭痛的不良少年。
這當中有個初二男孩澤清,14歲,整天沉迷於上網玩遊戲,輟學在家不說,父母多說一句,或是打擾了他玩遊戲,他就拳腳相加。
還有一個孩子家明,16歲,高一才上了一個月就輟學回家了,也是成天在家上網玩遊戲,死活不肯去上學,父母只要一逼他,他就自殘割腕來要挾,他的手腕上全是一道道割痕,令人觸目驚心。
而一個叫張釗的18歲男孩,讀高三時談戀愛,之後就輟學了,他把女朋友帶到家裡住,把父母趕出家門,父母不敢回家,因為怕兒子一氣之下去跳樓。
這些孩子處於完全失控的狀態,他們就像一個個火藥桶,父母伴子如伴虎,擔心孩子出事,又不敢靠得太近,無奈之下,他們只能把孩子送去特殊學校。
這些青春期變得特別叛逆的孩子,他們的家庭教育都有缺失,有的父母夫妻關係惡劣,家庭缺少溫暖,有的父母對孩子施加冷暴力,各種打壓,有的父母強勢控制,這些父母在孩子出現問題以後一直很困惑,並沒有意識到孩子身心的巨變和家庭教育中的問題。
對孩子的青春期缺乏覺知,對家庭教育中的問題缺乏自省,是孩子走向失控的主要原因。
失控的青春期源於「八分熟」的大腦
世界衛生組織把青春期的年齡規定到10-20歲之間,而人的大腦發育成熟大約需要25年時間。所以,青春期的大腦只有「八分熟」。而孩子青春期叛逆,情緒化,自控力差等問題,跟這一時期「八分熟」的大腦密切相關。
1、 青春期情緒化與「八分熟」的大腦
額葉是大腦的司令部,負責人的認知和決策,青春期尚未發育完全的額葉會導致,大腦缺乏預測風險的能力,孩子做事往往不顧後果,而因為自控力差,孩子很難靠理智抵擋外界的誘惑,更容易犯錯。
與情緒化相關的還有大腦的邊緣系統,它會和額葉一起處理我們的情緒。
但邊緣系統是一個敏感又易怒的傢伙,它總能很快捕捉到外界對自己的諷刺和不友好,從而產生憤怒,並把這種情緒傳遞給額葉,讓額葉來決定是發洩情緒還是壓抑情緒。
而此時的額葉自己也是個「嫩頭青」,既不能預測風險,又缺乏自控力,所以,會更傾向於發洩情緒。這種情緒促使身體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等激素,使孩子的情緒一觸即發。
2、 沉迷網絡與「八分熟」的大腦
據研究調查顯示,我國網絡成癮人群的年齡,主要在15到20歲之間。
這個時期的孩子大腦海馬體特別活躍,他們記憶力好,學習能力遠超成年人。但這種學習能力是一把雙刃劍,他們能學好,也很容易學壞。比如沉迷網絡。
現代腦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的成癮機制跟大腦裡的快感中樞有關,當快感中樞被偶然刺激到,它會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而「多巴胺」會讓人心情非常愉悅。為了獲得這種愉悅感,人會不斷重複之前的行為。
與成年人的大腦相比,青春期的大腦更容易被外界刺激,釋放出多巴胺,對多巴胺的反應也更為強烈。由於額葉發育不成熟,對風險的預測和行為控制力比較弱,這使得孩子們很難控制好自己,抵擋住誘惑。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如何做?
作家喬希-西普曾說:「你可以控制孩子,也可以幫助他們成長,但二者不可兼得。教育一個孩子成長是一個複雜的體系。孩子比看起來更需要你。」
具體該如何做呢?三點建議。
1、 把青春期的「鬧騰」視為一個正常階段,放下焦慮。
孩子叛逆不聽話,行為出格,家長會很焦慮,本能地想要去控制去糾正,卻往往勢得其反。
李玫瑾教授說:「把孩子青春期的鬧騰視為一種正常階段,放下焦慮,就把他(青春期的孩子)當成一個有病的人就對了。」
孩子此時的情緒化、自控力差等,都是與大腦的發育特點相關的,家長多理解孩子,接納孩子,才有可能更好的引導和幫助孩子成長。
2、 尊重孩子,放下控制。
孩子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增強,也更注重個人隱私。
李玫瑾教授有一個有趣的描述:「孩子放學回家跟你說,媽媽,今天吃啥?媽媽,今天我們髮捲子了。這是小學生。如果孩子放學之後砰地把門一關,這就是青春期了。」
青春期孩子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的事,你們不管!」
此時,孩子身體發育趨於成熟,外表看起來跟成人相差不大,他們會覺得自己長大了,會主動地拉開與父母的距離,父母應尊重孩子,放下控制,給孩子多一些空間。
3、 學會傾聽,少嘮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6歲之前,父母的話對孩子而言,是黃金,但12歲之後,父母的話就變成了垃圾。
對於父母的老生常談,孩子最愛說的話就是:「別說了,我都知道了!」
這時,媽媽一定要注意,不要再囉嗦嘮叨,爸爸也不要再給孩子講大道理,不停地說教。
良好的溝通方式非常重要。
我的老朋友有個兒子,從小到大,性格開朗樂觀,成績名列前茅,從來沒有跟父母高聲說過話,兒子的青春期沒有出現叛逆,去年考上當地的重點高中。
朋友夫妻倆很擅長傾聽孩子,進行朋友式的溝通,所以,孩子現在都很愛跟他們聊天,把他們當成自己最信任最知心的朋友。
面對青春期問題,父母需要提前準備
青春期是親子關係面臨巨大考驗的關鍵期,孩子的問題會在這個時期集中爆發:早戀、遊戲成癮、結交壞朋友、厭學、成績滑坡等問題可能會一個接一個接踵而至。
青春期問題,其形成是在青春期之前。
所以,提前了解青春期,早作準備,是父母的必修課。
父母需要為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學會辨別益友和損友,而最重要的是,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關係一定是先於教育的。
不要等到你的話對於孩子而言都變成垃圾以後,再想去糾正。
更不要等到孩子失控以後,病急亂投醫,把孩子交給專家或機構來管教。
《鏡子》裡的三個孩子,在離開特殊學校後,都沒有多大的改變,上網的依然上網,輟學的繼續輟學,改變的是他們的父母,這些父母重新學習跟孩子相處,進入遙遙無期的等待。正如其中一個孩子的父親所說:這就是一場劫難。
真是讓人唏噓!
幫孩子平穩度過青春期是一個複雜的工程,《解碼青春期》會給你一份詳細的實操指南。這本書是青少年勵志專家喬希-西普寫給青春期孩子父母的實用手冊。書中詳細分析了「青春期的不同階段的特點」、「父母容易走入的誤區」等。
作者還針對「青春期的棘手問題」,如遊戲成癮、校園欺凌、壓力過大、網絡的負面影響等,結合豐富的案例,給出了詳細的解決方案,幫助父母們更好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為孩子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將要進入青春期或已經進入青春期,一定要仔細閱讀本書,這本書曾被樊登多次極力推薦,原價46.8元,活動價29.9元,讓你輕鬆化解青春期矛盾,收穫一個平和積極的孩子。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下單。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