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看書時身體歪斜,我會提醒他坐端正;吃飯時有米粒剩餘,妻子會要求他吃乾淨;走路時腳步過重,我們會一起讓他輕聲慢步……做了父親後,我成了自己小時候最不喜歡的那一種——嘮叨的爸爸。
記得小時,特別是長至五六年級後,在家的時間最不自在。稍微有一些不如爸媽的意,就會當場被提醒,在現場被糾正。那個時候恰逢將入特別要強的「叛逆期」,每當因為小事被嘮叨時,總少不了爭辯幾句。有爭辯,必有爸爸出馬來「擺平」。所以有一段時間恨爸爸的心思藏深,藏得久。媽媽是溫和派,常跟在我的身後提醒我:走路小聲一些,吃飯時不要再桌子下餵養小雞,躺著不能看書……即便是軟軟的語言,我心裡也沒留下溫暖,只有一個「煩」。但遙望父親虎著臉不說話,知道人單勢孤反抗無效,被迫無奈照著做了。
不自在地長大,長大後也不讓自己太自在。我的成長曆程,在自我約束中變得安全。
一晃眼四十年過去,和我同齡的不少人闖出名堂,也有走了彎路,更多人在消磨人生。我在自己熱愛的教師崗位上做得有滋有味,體驗著平淡而安寧的生命本色。我在課堂上也給小孩立下許多規矩,大家熟知的就是:上課不準扣鼻屎,不能趴在桌子上,讀書要雙手捧起……有人說這是吹毛求疵,特別是在弘揚個性的年代,崇尚課堂開放的今天,這樣的要求簡直不應該出現在一個男教師的課堂上,但我在疑惑和搖擺中堅持了。直至看到美國明星班主任克拉克的「50條軍規」,才知道自由國度裡也講究次序,次序成全了道德與生命相伴成長。
不自在地長大也帶來許多遺憾。我曾經羨慕同齡夥伴中,能在商海裡乘風破浪昂首闊步的嬌子。和他們相談,發現他們更羨慕我學有專長,術業專攻的「密室生活」。原來,不自在地長大,讓我的人生在平穩進步中多了一份欣賞風景的姿態。
我想,兒子不是天賦異稟,他的人生是福是禍,自有自己經營。作為父親,我還是多嘮叨,小事、小時多讓他有些不自在,是父親能做到的。我比不了其他父親,但至少我更多時間在家,在家時更多提醒。
寫這些幹嘛呢?源於一次家庭聚會——
到媽媽家吃飯,我和媽媽在廚房裡飲茶,客廳裡有朋友的孩子。一個厚重的拖鞋聲音從耳邊傳來。我和媽幾乎同時喊出一句:走路輕一點。之後立刻反應過來,相視一笑。別家的孩子,又是來做客,我們不宜這麼直接。私下,媽媽壓低聲和我說:那個小孩的媽媽一定沒有提醒過孩子走路要輕,不要驚擾別人。我點頭,心裡想得完全一樣。其實,說這話時,我和媽都不希望這麼走路拖地的是自家兒子,我們都在慶幸時常提醒他,我們都期待朋友的媽媽也能告訴小孩生活的細節。
有父母在身邊,兒女的生活不是需要多一份照顧,而是需要多一份兼顧。顧這顧那,兼管多方,每一個細節構成生活,小孩成長是天然的,而細節的打磨是人工的,父母不做就沒有人做。小孩時,真的不要太痛快,這樣成年後可能就能少一分痛,少一分急功近利的快。慢下來,才能安下心來,生命在態度中得到延長。也聽不少家教專家說:什麼都不管才好。放養的孩子有野性,有闖勁,有個性。我想,如果小孩能自我調整,放養是最佳途徑,今後的成就一定更大。但我和妻子感覺自家的小孩還是穩妥些好,成就不是關鍵,安穩體驗人生是我們帶他來到這個世界的初衷。
我就是媽媽的生命延續,我以媽媽的人生信條來面對當下。我也將這樣的信條傳給我的兒子。怎麼傳,不斷在每一個現場,每一個當下,給他提醒。這不就是中國人講的家風麼?傳統,原來是這樣的美妙。我預期自己要忍受兒子成長中某一階段的誤解,我也相信誤解遲早會消亡的。比如我吧,現在對爸爸,對媽媽,只有深深的愛。即便爸爸不在近二十年了,在我的文字中依然活得那樣鮮明歡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