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有這8種表現,可能形成「自卑型人格」,家長要注意

2020-09-03 辰碩母嬰

隨著現在社會節奏加快,許多家庭都會滿足自己孩子的物質生活,卻忽視對孩子精神心理生活的教導。許多年輕氣盛的媽媽會經常指責自己的孩子,過度幹涉孩子生活過程中的選擇權,導致孩子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怎麼判斷孩子是否存在自卑問題?

1. 過度害羞

孩子若是極度怕生,又不敢回答老師的問題,不敢面對小朋友唱歌,不願拋頭露面,不想接觸生人等等過度害羞的行為,那麼孩子內心深處一定是自卑的。

2. 不求上進,自暴自棄

有的小孩做事一遇到問題就放棄,出現問題總是做下行比較,自暴自棄總是看或者放大自己的缺點,說明孩子自我評價極低,自卑心已比較嚴重了。

3.自我評價太低

不能客觀地看待自己,過多地否定和貶低自己,抬高別人,總感覺自己的能力、才智不如別人,什麼都比別人差。遇事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辦起事來愛前思後想,總怕把事情辦錯被人譏笑,且缺乏毅力,遇到困難畏縮不前。一旦在學習和生活中遭遇困難,往往容易轉而責備自己。

4.難以集中注意力

自卑感強的兒童在學習或做遊戲時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時間地集中注意力。這是因為「揮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5.不愛交朋友

小朋友都是很天真很喜歡交朋友的,孩子之間的友誼非常簡單,可能因為一顆糖果,一句你好,就能夠玩到一起,但是有些孩子卻非常拒絕認識朋友,甚至拒絕和人家玩。

這就要家長注意,孩子是否是性格的問題,不愛和別的小朋友玩,還是因為自己的自卑不敢去結交新的朋友。如果是第二種情況那麼就要進行調節,畢竟現在這個社會朋友是很重要的存在。

6. 孩子比較敏感

有一種孩子,對父母、同學和老師的評價非常在意,一句不經意的話,就能影響他很久,這其實就是不自信的表現,如果這種敏感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媽媽就要注意了,需要增強孩子的信心,轉移他的注意力。

7.語言表達較差

據專家所作的統計,高佔8成以上的自卑兒童的語言表達較差。他們或表現為口吃,或表述不連貫,或表達時缺乏情感,或詞彙貧乏等等。專家們認為,這是因為強烈的自卑感極有可能阻礙了大腦中負責語言學習系統的正常工作之故。

8.承受能力差

自卑兒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兒童那樣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極因素帶來的壓力,即使遇到小小失敗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的甚至對諸如搬遷、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難以適應。

父母相互埋怨,容易導致孩子自卑。(您的轉發與收藏,是對我們的最大鼓勵!)

相關焦點

  • 孩子身上有這6種表現,容易形成「自卑型人格」,家長要注意引導
    文 /萱媽,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擁有自己的性格,每個人的性格不同造就了他們每個人多姿多彩的人生。但也有一些孩子,常會因為一些自己性格方面的原因,而讓自己慢慢變得自卑,最終把自己變成了自卑型人格。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們一定要多加引導才行。
  • 我們孩子有這3種表現,說明「自卑情結」已經出現,家長要注意
    撰稿:小尹 | 插畫:kit |審核:靜好小劉和愛人都不善於表達,於是,他們也自以為是的認為:我家孩子不愛說話,表現靦腆,就是隨根,基因決定的。可事實上,在些性格上的形成和遺傳無關,倒是後天環境的影響起著極大的作用。比如自卑。
  • 孩子過於乖巧不是什麼好事,家長要警惕,可能討好型人格已經形成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性格不自信,面對什麼事情都認為自己無法完成,內心自卑。所以孩子會將希望寄託到他人的身上,認為自己做不到。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害怕自己沒有朋友,認為大家不喜歡自己,所以會對他人討好,害怕其他人不和自己做朋友。哪些因素會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1、成長環境壓抑。
  • 孩子內向不是病,卻有可能成為「迴避型人格」,家長應注意
    文/小熊育兒日記每一個家長都想讓孩子活潑外向一些,但是有一些孩子卻不能像家長想像的那樣成長,總是有著內向的性格,但是這種性格有很大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周周就是一個比較內向的小男孩,不論做任何事情總是推三阻四,而且在他人面前也沒有勇氣去和他人打招呼,遇到陌生人更喜歡躲在家長的身後,對誰都表現出很害怕很緊張的一面。
  • 心理自卑的孩子,是不幸福的,家長還在忽視「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這是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對感情的依戀和排斥,源自於內心的自卑和沒有安全感。所以,他們選擇用逃避也解決問題,保護自己,從而產生了這樣的性格特點。迴避型人格都有這些特點,你的孩子是這樣的嗎?
  • 如何分辨孩子是內向還是「迴避型人格」?家長可以從這些表現入手
    家長可以從這幾個表現來分辨孩子是否是「迴避型人格」。方法1:保護孩子自尊心孩子年紀雖然很小,但是他們也是擁有自己的自尊心的,所以家長不要總是覺得孩子年紀小就可以在孩子面前胡說一通,這可能會讓孩子銘記於心,對他造成心理上的傷害。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半有這幾種懂事表現,將來會難為自己
    在《中國青年報》的一項社會調查中,發現有78.1%的人表示自己更喜歡懂事兒的孩子!這種調查結果的背後就隱藏著一種教育現象,就是要求孩子要懂事兒!——美國康奈爾大學調查這種人的性格說到底是「討好型」人格,他們生活中不敢拒絕、不會為自己爭取機會、認為別人的情緒比自己重要,所以想盡辦法取悅他人。這種性格的人,人生多半會活得很心酸。所以我非常贊同這句話,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養出特別懂事的孩子!
  • 注意了,孩子有這幾點表現,說明有自卑情緒
    孩子有這幾點表現,說明你正養育一個自卑的孩子。《奇葩大會》上,「天才作家」蔣方舟自曝自己曾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自卑、逞能、做錯了會覺得非常難堪;面對自己喜歡的東西,往往會有一種不配得感,這些都是討好型人格的表現。即使有時是自己應得的,也要刻意討好別人,比如討好自己的媽媽,來獲取零食或者玩具。這樣的孩子是可憐的。往往非常嚴格的父母,容易養出討好型的孩子,因為太嚴格,才會給孩子錯覺:我必須要討好他們,才會獲得我想要的。
  • 身上有這8個「徵兆」,說明孩子內心很自卑,家長要及時引導
    而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有不少孩子,從小就很自卑。如果說,孩子的這種自卑心理長時間得不到家長的關注的話,孩子長大後就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甚至會患上心理疾病。所以,家長必須要多多給予孩子這方面的關心,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 孩子過分內向?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在作祟,家長處理方式很關鍵
    文/小熊育兒日記許多家長再見到孩子膽小、自卑、不敢在他人展現自己的時候,都會認為孩子是性格內向的原因。但實際上這種表現和內向毫無關聯,而是迴避型人格的表現。迴避型人格,其實指的就是那些社交能力不足,對待負面評價卻非常敏感的人。有一些存在迴避型人格的孩子,他們剛開始的表現是見到陌生人會害羞,有的時候會感到孤獨,甚至在陌生環境當中會出現許多的負面情緒,更會感到害怕和恐懼。
  • 不顧自己討好別人,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原因,家長知道嗎?
    昨天我在檢查孩子作業的時候,發現孩子少了一本數學課本,於是我問孩子:「寶寶,你的書去哪裡了?」孩子說:「同學要,我就給她了。但是好像她一直沒有還給我,當時我也不想借的,但是我好意思拒絕。」很多孩子都和我家孩子一樣,有類似的情況,不會拒絕。實際上這並不是性格如此,而是孩子們形成了一種畸形人格——討好型人格。
  • 孩子遇事總發脾氣逃避?警惕「迴避型人格」,家長要重視
    最近我收到一位媽媽的私信,他說最近孩子變化很大,沒有辦法只好發私信向我求助。這位媽媽說他家的孩子以前挺活潑的,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還是變得內斂起來,不僅如此,脾氣還變得很大,尤其是跟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總是逃避困難,出現了一點小事就不願繼續下去了。其實孩子出現這種狀況可能是他們產生了迴避型人格。
  • 內心自卑的孩子,身上多有這4個特點,父母發現後需格外注意
    這時,沒經驗的寶爸寶媽可能會覺得這是孩子內向、不願意交流的表現,但這很可能就是孩子的內心已經產生了自卑的情緒。而內心感到自卑的孩子,身上大多會有這4個特點特點一:對別人的態度變化敏感內心自卑的孩子大多喜歡獨自呆著而且內心敏感,不太喜歡跟陌生人相處,在一些陌生的環境下還會比較緊張。
  • 家裡孩子有這3種表現,是自卑刻在骨子裡了,以後肯定處處碰壁
    做起事情來縮手縮腳,同學有時候總是取笑孩子。經過詢問,這才知道,這個男孩子小時候也挺活潑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從幼兒園大班開始,性格就變得內向起來,到現在見到人就往後縮,從來不肯打招呼。打招呼雖然只是一種禮節。但從這孩子的表現來看,他的行為並非是'失禮',而更多源自於他對外界環境的恐懼,是一種極度自卑的表現。
  • 如果孩子有這三個特徵,說明他是「迴避型」人格,家長要儘早改正
    這是很正常的,因為人有自我保護機制,會規避掉那些不利於本體的行為。但如果這個保護機制過度的話,就非常容易形成「逃避性人格」。什麼叫做逃避性人格?就是不願意去交朋友,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一碰到什麼事情本能地想要迴避,不想去面對。這種過度的保護機制,就是迴避型人格。
  • 孩子一時認生沒問題,如果越來越嚴重,怕是形成了「迴避型」人格
    這些害羞認生的孩子,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引導,改變其性格的話,很有可能逐漸地演變成迴避型人格,那麼什麼是迴避型人格呢?迴避型人格有四種比較常見的表現第一,拒絕與不熟悉的人相處,喜歡獨處大部分迴避型人格的孩子都有這樣的情況,這種情況和真正的享受孤獨不一樣。
  • 孩子掛在嘴邊的4句「口頭禪」,是自卑的表現,父母要注意
    文|嚯嚯媽媽父母在養育孩子時,會糾正孩子的一些行為和語言;但是當父母的行為不正確或者缺少引導的時候,孩子就有可能形成自卑的性格。但在孩子小的時候,這些並不明顯,父母很容易就忽視了,但是當發現的時候,再想去糾正已經晚了,不僅孩子痛苦,父母跟著也很難受。那我們如何去判斷孩子是否存在自卑心理呢?
  • 出現這四種表現,你很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如何改變?
    研究表明,遺傳不僅對內外向和神經質有強烈影響,也與精神質有關。因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心理狀態不斷地被環境影響著。 擁有迴避型人格的人,在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他們懼怕見到陌生人、與陌生人說話。
  • 自卑退縮、逃避社交的背後,往往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八種常見人格障礙》第1篇–迴避型人格障礙作者:蔡銀兵人格通常指一個人在行為上與心理上獨有的傾向,以及全部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主要由氣質與性格兩大部分組成。因人格障礙本身並不具備精神疾病從無到有的發展特點,因此很少有人會主動就診許精神科或進行心理諮詢。然而人格障礙者本身卻常常深陷痛苦的泥沼中無法自拔,給自己與他人帶來痛苦。人格障礙的類型多種多樣,其中最為常見的有迴避型、偏執型、強迫型、依賴型、表演型、衝動型、分裂型、反社會型等。
  • 出生在這5種家庭的孩子,易養成「討好型人格」,網友:感同身受
    而這種「討好型人格」的養成,往往和他們的原生家庭有關,而以下這5種家庭,最容易培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的五種家庭1.缺少父母的關愛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太少,所以孩子缺少安全感,性格敏感自卑,因為缺少愛所以渴望愛,為了博得父母多一點點的關愛,孩子努力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