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了一位媽媽的諮詢。說自家娃今年已經十二歲了,其他方面都還不錯,就是不喜歡跟人交往。學校裡老師提問什麼問題,別說主動舉手回答,就連提問到他,他也沒辦法好好的回答下來。
做起事情來縮手縮腳,同學有時候總是取笑孩子。經過詢問,這才知道,這個男孩子小時候也挺活潑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從幼兒園大班開始,性格就變得內向起來,到現在見到人就往後縮,從來不肯打招呼。
打招呼雖然只是一種禮節。但從這孩子的表現來看,他的行為並非是'失禮',而更多源自於他對外界環境的恐懼,是一種極度自卑的表現。當孩子缺乏與人相處的自信時,就會從內心認為對方不會喜歡自己,因此先一步拒絕面對對方。
自卑作為會毀壞孩子人格正常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初的表現很可能會被人忽視。但等到家長們意識到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傷害到了孩子正常的心理髮育和社會關係,因此,在日常生活裡,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注意以下這些表現,提前發現、提前解決。
孩子遇到簡單的困難容易退縮、放棄
自卑的孩子在遇到挑戰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退縮或者放棄
比如讓一個六歲以上的孩子自己拼接簡單的樂高玩具,TA的反應是'我肯定不行'。如果孩子身上出現這類表現,我們一定要加強注意。因為自卑的人,無論是嘴巴裡說著"嘗試一下",但怎麼也不肯真正去做的;還是找出各種理由不去面對這件事情的;其本質在於內心深處孩子已經認定:"我不能"。
孩子無法和熟悉的人或陌生人簡單打招呼
有些孩子的自卑感體現在人際關係上。無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只要涉及到需要與人交際的場景,孩子都會顯得非常排斥。
會出現這種表現和內向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因為打招呼本身並不代表要和對方發生多麼深入的交談,或者要花很長時間陷入到人際交流中。
打招呼只是一種寒暄,內向的孩子雖然會不喜歡打招呼,但是和自卑孩子不敢打招呼、害怕打招呼的表現是不同的。
孩子的情緒容易因為瑣事而悶悶不樂
雖然兒童在本質上是敏感的,但這並不代表兒童時時刻刻都處於容易受到驚嚇的焦慮狀態中。對於孩子來說,正常的情緒體驗應該是'六月的天'來得快、去的也快。在遭遇日常生活中的小挫折時,孩子的負面情感來的猛烈,可能會通過哭泣等方式發洩出來,然後就會恢復平靜。
但是,如果一個孩子在面對瑣事的時候過度敏感,總是悶悶不樂,那麼就說明TA的內在存在自卑情緒,並在安全感上存在一定的困擾,家長一定要小心。
如果孩子出現了上面的三種表現,我們一定要提到警惕,有的放矢地針對孩子的個性對其進行合理的教育。要知道,孩子的自卑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後天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在3-6歲的人格基礎發展關鍵期,如果老師、家長不適當地評價孩子,就會損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之後孩子就會很容易感到自卑。另外,如果此階段孩子的生活環境內有重大變故,也會讓TA的安全感消退,變得不那麼自信。
所以,父母在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時,首先要做的是根據孩子的能力和水平提出適當的要求,並給出合理的評價。從最細小的進步開始,只要孩子符合要求,我們就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然後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平時有時間,我們還可以帶著孩子多出去見識不同的世界。家長有目的性地豐富孩子的知識,開闊眼界,提高TA的各種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還應該注重保護他們的自尊。比如,孩子考得不好,不能劈頭蓋臉地罵孩子'笨的像豬''怎麼那麼笨',而是多一點耐心,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制定措施,而不是情緒化地發洩因為TA考試沒考好的挫敗感。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自卑感並不是一天形成的,想要克服它需要一個過程。我們作為父母,也應該給予TA更多的心理支持,堅持不懈地教育和幫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