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異常,特別是自卑的心理,很多原因都會導致孩子自卑,特別是家庭因素的影響,孩子自卑的表現有許多,家長如果遇到這些情況,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引導孩子。
1、自我評價太低
不能客觀的看待自己,過多的否定和貶低自己,抬高別人總感覺自己的能力,材質不如別人,什麼都比別人差。遇到事情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辦起事來總是愛前思後想,總怕把事情辦錯,被人嘲笑,而且還缺乏毅力,遇到困難,畏縮不前。一旦在學習和生活中遭遇困難,往往容易責備自己。
2、過分的追求表揚
自卑感特別強的孩子總會感覺自己不如別人,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又非常希望自己能有優秀的表現,所以他們有著比一般孩子更強烈的獲得別人讚揚的願望,甚至會以不適宜的方式尋求他人的讚揚,因為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因自卑心理所產生的不好的感受。
3、難以集中注意力
自卑感強的孩子在學習或者做遊戲時,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或者只能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這是因為「揮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4、貶低、嫉妒他人
自卑的孩子的另外一種變態反應是:常常會嫉妒或者去貶低他人,如果有可能同桌受到老師的表揚的話,他會咬牙切齒甚至夜不能寐。
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他們為解決自身因自卑而產生心理壓力設計的宣洩情緒的渠道,儘管這往往並不住校。
5、不良的自我暗示
自卑感特別強的孩子,他會把失敗歸結於自己的能力不足,把成功歸結於運氣不錯。面對成功的時候的歡呼會表現得非常排斥,希望低調,害怕下次萬一遭遇失敗,引起別人的嘲笑。
6、過於敏感多疑
自卑感強的孩子往往伴有不安,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對別人的評論也是十分敏感。特別是對別人的批評更是感到難以接受,甚至耿耿於懷,還會呈現出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心理。對別人的批評會做出過度的反應,比如大哭大鬧極度消沉的,甚至會種無中生有的,懷疑他人不喜歡或者責怪自己。
7、語言表達較差
據專家所做的統計,高佔八成以上的自卑兒童的語言表達較差,他們或表現為口吃,或表述不連貫或表達時缺乏情感或詞彙貧乏等等,專家們認為這是因為強烈的自卑感極有可能阻礙了大腦中負責語言學習系統的正常工作之故。
8、對挫折或疾病難以承受
自卑的孩子大多數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極因素帶來的壓力,每每即便遇到小小的失敗或者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時候甚至對諸如搬遷親人過世,父母患病的意外都感到難以適從。
孩子自卑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還是家庭的原因,那麼我們在平時培養孩子的時候,家長們都要注意哪些呢?
當孩子滿一歲以後,他們好奇心很重,都喜歡去嘗試一些新鮮事情,對什麼東西都感到好奇,遇到什麼事情都想去探索一下,那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放手讓孩子去鍛鍊。
如果父母抱著什麼事都為孩子好事事包辦,結果導致孩子上學了以後動手能力差,獨立生活能力差,而與同齡人拉開距離,不能很好的適應集體生活並且產生自卑感。
家長的過度保護和事事親力親為,讓孩子對大人產生了極大的依賴心理,這樣的孩子從小缺乏自信,覺得大人是強大的能幹的,自己是渺小的無能的。一旦發現自己與別人有了不同別人會的自己不會就會產生自卑心理,怪自己笨手笨腳,因為不會所以繼續仰仗大人的幫助變成生活的低能兒。
我經常看到一些父母這樣批評自己的孩子,「你怎麼這麼笨!」「你看你教了你多少遍了,你怎麼還是不會!」「你怎麼連個碗都端不好呢?你看你都摔了多少個碗了」等等,而在幼兒時期的孩子並沒有自我評價意識和自我認知的能力,如果父母經常用一些負面的語言去暗示孩子,那麼在孩子的心裡就會刻下,「我不行、我很沒用」的烙印。
那麼在以後每當嘗試什麼新鮮事情的時候,最先想到的是「這個我可能做不好,我還是不要去做了。」
這也屬於孩子的一種自卑心理的表現,如果家長經常這樣說,孩子就會讓孩子失去前進的動力,甚至認為自己很沒有用,失去了自信心,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不會被家長喜歡。
雖然我們從小教導孩子要勤儉節約,但是如果父母過度的節儉,就會給孩子灌輸一種自己家裡很窮的觀念,這也會導致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的自卑。
看到別的小孩子有很多玩具,自己卻不敢要求買,就是很想吃糖,也不敢花錢買,還會從內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因為覺得自己家裡很窮而自卑。
心理學家貝克說得好:「對子女督促過眼的父母,也許可以逼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卻也會使子女有不安,依賴,膽怯,敢怒不敢言,不愛做勞心工作以及不喜歡參加有創造性的活動,等缺點比較起來,這種教養方法是得不償失的。」
這段話值得我們很多父母去深思。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其實不需要刻意的去約束和管束孩子,你把孩子管得越緊,孩子的壓力就會越大。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起到幫助孩子開導孩子,鼓勵孩子的作用,過分的施加壓力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
父母管教孩子是出於對於孩子的愛,是孩子的健康成長所必須的,不管孩子則是父母的失職,這是常理,但確實有些父母對孩子管得太多,管得不當而適得其反。
其實這種觀念在當今社會是行不通的。
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如果你覺得對你就讓他繼續去執行,如果你覺得不對可以跟孩子去溝通。父母不能強烈要求孩子按照你的想法去做。這樣對孩子真的很不公平。
每一代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樣的,雖然你作為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試試,都要求孩子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時代的不同孩子的想法也許比父母更先進,他的思維更敏捷他的想法更前進。
孩子的自卑往往是從小的時候就開始的。
梓妍認為: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就像就像我們談感情一樣的,要學會「放手」。
在管教孩子這一方面,我們不能對孩子要求太嚴格,要求太高,要試著去放手,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鼓勵他多思考,多實踐。
就像一根繩子,你把它兩頭抓的越緊,它越容易斷掉,把它適當的放鬆一下,也許它的柔韌性會更加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