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

2020-09-18 讀者

文 | 育兒主創團

來源: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學會理解孩子,耐心教育孩子。

前些天,帶孩子回了一趟娘家。

一進屋,就看見侄女坐在陽臺上畫畫,特別認真。

走近一看,只見她畫的幾朵荷花栩栩如生,很是漂亮。

於是我就誇她:

「豆豆畫得真好,以後都可以當畫家了!」

侄女見到我來了,停下了畫筆朝我笑了笑,並沒有說什麼。

這時候,豆豆媽媽從廚房出來,說:

「你別誇她,她現在也就畫畫好一點,成績一塌糊塗。」

我趕緊接上話:

「好啦,孩子還小,要求不要太嚴格了。」

她聽完我的話,瞥了一眼侄女說:

「杵在這裡做什麼,還不趕緊去倒茶?」

侄女被她一吼,眼裡突生恐懼,乖乖地去了廚房。

忽然間,有點心疼這個女孩。

想起心理學上有一個詞語叫「優秀的自卑患者」。

這一類型的人,看起來特別優秀,實際上內心深處是自卑的,因為父母眼中看到的都是她不好的一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性格、行為都是父母早期教育的結果。

如果孩子總是缺乏自信,常常孤寂,顯得異常小心,多半是因為孩子的自卑心理。

而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的,通常是父母的這些行為。

父母經常吵架

一位知乎網友說:

「從記事起,爸媽就時常吵架,嚴重時,感覺家裡的盤子在飛。

直到長大,我從來都不戀家,想到回家,心裡就莫名的恐懼和緊張。

工作以後,自己也比較孤僻、自閉,處理不好單位的人際關係,不敢過多與人交往。」

從心理學上來說,父母常常爭吵,或是對孩子家庭暴力,更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

孩子童年時期的經歷,會成為孩子一生都抹不去的傷痛。

它會形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也有可能讓孩子一直活在自卑和不自信當中。

美國精神分析醫生埃裡克森認為:

「在嬰兒時期,個體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求——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而這一切都是在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密互動中實現的。

當孩子對父母有了信任,才能更有勇氣探索外面的世界。

而父母之間總是爭吵,會造成孩子心裡的創傷,使他們逐漸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在缺愛的環境中變得自卑。

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

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人更重要的老師,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恩愛。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如果父母相愛,孩子就會充滿幸福感。

總是給孩子「差評」

根據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語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

大多數的父母總是以打擊、批評和否定的方式教育孩子,卻沒有想過,這樣的行為給孩子帶來了致命的傷害。

著名主持人董卿曾在訪談節目中說:

「小時候,我爸爸對我非常非常嚴厲。


不要我照鏡子,不要媽媽給我買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體活動,高一到高三的暑假必須去打工。」

這不是她第一次談起自己的往事。

每一次談到童年,就會淚流滿面地說:

「小時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飯,因為吃飯時,爸爸總會說你這個不對,那個不對。」

她經常是邊吃邊哭。

她一直在父親嚴厲的教育方式中成長,即使到現在成為了「央視一姐」,也無法扔掉身上自卑的包袱。

她說:

「我要比別人做得都好,才能感覺到踏實。」

父母經常給予孩子否定,不僅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更會讓孩子一直生活在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中。

父母的差評,是給孩子最深的傷害。

在無形中讓孩子認為:「我,真的不行。」

人,最本質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孩子能夠在父母的肯定和鼓勵中充滿力量,擁有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

所以,一定不要做孩子的差評師。

總拿「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曾在《青少年藍皮書》中看到過一項調查,問題是:

「孩子最不喜歡家長說的幾句話。」

在27.5萬的參與者中,有一半的選擇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似乎有一種魔力,會出現在教育孩子的各種場合。

我們習慣性地對孩子進行敲打,拿他與別人作比較,以此來激勵孩子。

但是,長期被拿來作比較,只能讓孩子喪失自信,產生自卑感。

《中毒父母》中寫道: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

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很多極端行為。」

父母總是把孩子拿來與「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潛意識裡告訴孩子:

「你不夠好,你不優秀,你很差。」

長此以往,孩子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容易迷失方向。

父母不妨換一個角度,放大孩子的優點,縮小缺點,讓孩子在被接納和肯定中,慢慢成長。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人人生而自卑。」

有的孩子,在成長中,走出了自卑,擁有了自信;而有的孩子,卻在成長過程中陷入了自卑的痛苦。

讓孩子變得自信還是自卑,都來源於父母的教育。

若父母懂得真誠地欣賞和鼓勵孩子,就會讓孩子在被肯定的自信中,看到自己的閃光處。

若父母懂得接納和尊重,就會讓孩子在自主嘗試中獲得成就感。

若父母相親相愛,就會讓孩子在擁有愛的氛圍中,幸福而又快樂。

相關焦點

  • 知愈心理: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這幾種家庭
    每個人的身邊都會有一些膽小、懦弱、自卑的人存在,這種性格有的是天生的,但更多的是來自於後天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家庭的原因。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是無憂無慮的小天使,孩子自卑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中積累出來的。這幾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容易變得敏感自卑,家長卻還傻傻不知道。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
    ,可你知道哪些家庭,更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直到現在長大,我都不戀家,想到回家,心裡就莫名緊張跟恐懼,以至於工作後,在單位的人際交往也比較孤僻自閉,不敢過多與人交往。從心理學上來說,父母常常爭吵,或是對孩子家庭暴力,更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這4種家庭,家長別不當回事
    孩子性格的形成除了先天因素,更重要的一部分來自後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無憂無慮的小天使。自卑的孩子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積累出來的。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這4種家庭,家長千萬別不當回事
    孩子性格的形成除了先天因素,更重要的一部分來自後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無憂無慮的小天使。自卑的孩子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積累出來的。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
  • 長大後容易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
    美國心理治療大師斯科特·派克說:「自信必須從幼年開始培養,成年後再作補救往往事倍功半。」孩子自信的樹立,最初的場所是在家庭。工作後,節約的習慣改不過來,朋友們邀她一起逛街,有的東西自己明明很喜歡,經濟條件也允許,但她總是看看吊牌還是放下了:過度節儉的家庭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讓他們一花錢就覺得愧疚,永遠覺得自己比別人低一等,不如別人。孩子之間也有社會交往,父母在這方面過於嚴苛,很容易讓孩子同齡人面前抬不起來頭來。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一般來自這4種家庭,家長要引起「重視」
    文/阿慧媽媽談育兒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可愛又單純的天使,隨著慢慢長大,有的孩子活潑開朗,也有的孩子特別自卑,覺得自己哪裡都不好,甚至會伴隨他們一生,影響他們對事物的判斷,還有人際交往,而這些長大後自卑的孩子,一般都來自於這4種家庭。
  • 自卑的學生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如何克服自卑變強大?
    孩子的性格形成除了先天因素,更重要的一部分來自後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無憂無慮的小天使,雖然天生性格不同,但自卑也不是天生的,也是在後天的生活中一點一滴受影響形成的。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快看看有沒有你家
    走近一看,只見她畫的幾朵荷花栩栩如生,很是漂亮。想起心理學上有一個詞語叫「優秀的自卑患者」。這一類型的人,看起來特別優秀,實際上內心深處是自卑的,因為父母眼中看到的都是她不好的一面。從心理學上來說,父母常常爭吵,或是對孩子家庭暴力,更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孩子童年時期的經歷,會成為孩子一生都抹不去的傷痛。
  • 越長大越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這5種家庭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天生自卑的孩子。而生活中這5種家庭,最容易養成自卑的孩子,家長千萬不要忽視了!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無條件地接受來自父母的一切訊息,包括負面的。經常處於父母數落下的孩子,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會不斷地否定自己。久而久之,孩子便不再有自信,他像一隻驚弓之鳥,戰戰兢兢,深陷自卑的怪圈中。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多出自這幾種家庭,家長們一定要注意!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形成除了先天性因素,也有後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更加深遠。」自卑,會因成長的不同環境導致,但家庭,往往是孩子自卑的源泉。在成長過程中,自卑的孩子大多數與原生家庭有關。家庭的氛圍,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都來自下面這幾種家庭,父母們一定要看看,重視起來啦...
  • 長大後容易自卑的孩子,都源於這4種家庭,看完引人深思!
    家庭物質條件差,是不會讓孩子感到自卑的,只要家庭保持積極生活的態度,孩子也能自信醫生表揚她:「這孩子真用功。」來自家人愛和鼓勵,永遠是孩子成長之路的良藥,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內心會更富足來源:錢志亮工作室(原標題:長大後容易自卑的孩子
  • 長大容易自卑的孩子,小時候大多有這幾種經歷,2招輕鬆解決問題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能夠獨立自信,神採飛揚,但是我們周邊卻總有很多小孩長大之後,性格懦弱、自卑,難成大器。這著實讓父母憂心不已,卻不想其實孩子造成今天這種局面,問題實際上是出在自己身上。曾經關注過心理學相關知識的莉莉跟表哥說,林林如今是不是有點自卑,你們教育孩子也得注意方式,要不然以後對林林的未來都有很大的影響。其實很多成年後自卑的小孩,都是因為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錯誤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 自卑和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孩子長大後自卑或是自信,都取決於童年受過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指出:孩子的自信心培養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好的家庭會培養出樂觀向上、謙遜有禮、自信自強的孩子,相反,糟糕的家庭則會讓孩子慢慢變得脾氣差、沒主見,長大後極其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 這4種家庭育兒,培養出的孩子長大後會自卑
    經常有人問,我的孩子自卑,不喜歡跟人交流,經常躲起來自己玩,客人來了也不打招呼,該怎麼辦?大家都知道,除了天生的因素外,孩子性格形成的一個更重要的部分,來自後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原始家庭的影響。雷洛育兒研習社認為,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天使。自卑的孩子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而是在生活中一點點積累的。據調查,自卑的孩子主要來自這四個家庭。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都在這些類型家庭成長,陰影一生揮之不去
    對於所有家庭來說,教育孩子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儘管孩子的性格很大一部分在於天生,但是後天家庭教育環境同等重要。有的孩子由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變得越來越自信,平時在為人處事方面積極主動;但是有的孩子卻相當自卑,對以後的成長將帶來很大不利。
  • 自卑和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好的家庭會培養出樂觀向上、謙遜有禮、自信自強的孩子,相反,糟糕的家庭則會讓孩子慢慢變得脾氣差、沒主見,長大後極其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成長環境,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孩子能成就哪些特質,將來有著怎樣的性格,家庭起了決定性因素。
  • 這四種家庭養大的孩子,長大以後往往性格自卑,希望你的不會
    大學同學阿明,從大一入學就表現得很內向和自卑,不喜歡交朋友。後來,經過多次接觸,大家猜知道他的原生家庭充滿暴力。父親做生意失敗,所以他經常在回家時打罵母親。因此,在這個家庭中長大的阿明,性格很自卑。後來,阿明的事業也受到影響,畢業後一直沒有起色,讓周圍的同學朋友都很惋惜。實際上,在我們周圍,長大後自卑的孩子通常來自以下這四個家庭。
  • 幼兒園老師透露:初上幼兒園不哭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
    幼兒園老師透露:初上幼兒園不哭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小李聽了閨蜜的話笑笑說:「這還真不怪你,雖然孩子初次上幼兒園很少有不哭的,但是並不是沒有,而這樣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家長要明白,其實家庭環境很重要。」閨蜜連忙問小李要怎樣才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小李也向閨蜜傳授了秘訣。
  • 幼兒園老師透露:初上幼兒園不哭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
    雖然很多家長會有意識地提前給孩子灌輸一些有關幼兒園的事情,但是真的到了開學的日子,還是難免會發生孩子哭鬧的現象。幼兒園老師透露:初上幼兒園不哭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小李是一名幼師,雖然歲數不大也還沒有孩子,可是教學經驗豐富,跟孩子們打交道頗有心得,特別受小朋友們的歡迎和喜歡。
  • 這4種原生家庭,最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
    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經常打擊孩子的家庭有一個詞叫「優秀的自卑者」。這種孩子長期處於恐懼之中,有著暴力留下的童年陰影,一想到便會不自覺的產生害怕情緒。長大工作後,面對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時,首先想到的是退縮。在與人相處時,因為懦弱自卑,會經常受到同事的欺負卻不敢反抗,在工作上,也往往沒有突出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