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多出自這幾種家庭,家長們一定要注意!

2021-02-19 陝西翔海教育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在其《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曾這樣寫道: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只是表現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

你的每一次失落,其實就是自卑。」

自卑的人,難以立足於社會;

而自卑的孩子,則活得太辛苦。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

「人的性格形成除了先天性因素,也有後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更加深遠。」

自卑,會因成長的不同環境導致,但家庭,往往是孩子自卑的源泉。

在成長過程中,自卑的孩子大多數與原生家庭有關。

家庭的氛圍,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都來自下面這幾種家庭,父母們一定要看看,重視起來啦...↓↓↓

喜歡向孩子「哭窮」的家庭

知乎上有個提問:「家長對孩子哭窮會有什麼影響?」

有網友回答道:

「低到塵埃裡,感覺自己做什麼都不行,花錢變成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感覺自卑,不配擁有好東西,喜歡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一旦現實跟自己不一樣就會變得敏感易怒。」

大麥曾在網上看到一個高中女孩的故事。

她說,在外人眼裡她是個陽光開朗的女孩,其實這些都是假象,真實的她,自卑、敏感、脆弱,不敢去和優秀的人結交,不敢參加同學的聚會。

因為她窮,沒有一點能支配的零花錢。

其實,她家條件還可以,可是她父母嚴格控制她的零用錢,總是念叨賺錢不容易,不能亂花。

哪怕是買學習資料,媽媽都不捨得。

如果參加一些比賽需要報名費的,爸媽就會勸她放棄,說萬一輸了沒得獎不就白花錢了,更不必說向他們要錢買其他的。

她喜歡一個男孩子,只敢偷偷喜歡,不敢採取任何行動,因為覺得根本配不上他。

女孩說,最痛苦的不是貧窮,而是父母向她哭窮,不斷向她灌輸窮的理念,讓自己自卑到了骨子裡。

其實,很多家庭並不是「沒錢」,父母只是想通過對孩子「哭窮」來教育孩子更懂事。

從表面上看,「哭窮」家庭長大的孩子,很早就學會節儉、懂事了;

但是,孩子內心的自卑,從與人打交道開始,會逐漸升級。

「哭窮」給孩子造成的自卑心理,會一直根植心底,影響著孩子的生活觀、婚姻觀,甚至終其一生也難以自愈。

所以,對待「哭窮」的家庭,正確的解決方式,在於:

如果家裡真的不富裕,也應該對孩子坦誠相告,讓孩子勇於接納自己的出生;

如果家裡有錢,但不想孩子揮霍,就可以帶著孩子多體驗生活,感受賺錢的艱辛,儘早樹立孩子的獨立意識。

喜歡「比較」的家庭

中國教育最核心的病症是什麼?是「比較」式教育。

曾經有人向新東方總裁俞敏洪一個這樣的問題:

「我國的孩子相比美國的孩子,自信程度明顯要差很多。

我們教育的本質是希望培養什麼樣的人才,而如今為何離目標越來越遠,請問是教育生病了嗎?那麼該如何治療?」

俞敏洪認為,中國現在的「比較式」教育,是導致這些問題的始作俑者。

「你怎麼這麼笨,你看鄰居家的孩子,比你強多了。」

我們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覺中,總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別家的孩子「比較」。

希望孩子考上最好的大學:於是將其與學霸進行「比較」;

希望孩子懂事上進,於是將其與鄰居家懂事乖巧的孩子進行「比較」;

.

大麥理解父母們的「良苦用心」,但通過「比較」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孩子在家長無數次地「比較」與「打擊」中,很容易慢慢失去信心,變得越來越自卑內向。

而且,連續的被「比較」,也會讓孩子養成喜歡與外界進行「比較」、攀比的習慣。

父母在孩子學習成績方面的「比較」,會導致孩子逐漸發展出「比較」自己與他人的家庭條件、父母背景、老師賞識、長相優劣等。

孩子們為了在「比較」中能夠取勝,會偏向於追求本來不應該追求的東西。

比如,追求穿更好的名牌產品,為討好老師而逢迎拍馬,為博得父母讚揚而弄虛作假。

父母的這種「比較」式教育,以及周圍的攀比環境,會直接傷害孩子的心理,讓孩子走上彎路。

經常使用暴力的家庭

很多父母不會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行為,比如:

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或者大打出手。

這樣伴隨著家庭暴力的場景,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嚴重的創傷,也會讓孩子變得易怒。

因為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會讓他產生一個錯誤的認識:暴力能解決一切問題

有網友說,原生家庭就像生來自帶的胎記,像深入骨髓的基因,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性格、處事方式,價值觀念。

這話一點不假。

在知乎上,曾看到過一個很心疼的回答:

從記事起到初中畢業,被親媽打罵是家常便飯。不高興了揍一頓,家裡東西壞了揍一頓…純發洩怨氣的對象。

中考成績可以上高中重點班,為了逃離報了高職,一個沒聽過的地名,想遠離家暴。

但是我太樂觀了,電話維繫起了語言暴力,諸如「你怎麼不死在外面」、「每天都死人怎麼你不死」、「大車軲轆怎麼不軋你」。

16歲,那麼美好的年紀,我抑鬱了。十幾年了,一直獨自抵抗抑鬱,期間辛酸無法言說。

被親媽以死逼婚,嫁給了一個下三濫(婚後才得知)。婚後生下女兒就分居了,在準備離婚。

我女兒四歲半,可愛聰慧。我愛她,願意用我的命去愛。但是我又不知道如何去愛她,大概是自己從來沒被父母愛過。

自卑,怯懦,寡言,這些大概要跟隨我一輩子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過,當了父母的人,不一定是合格的父母。

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長期生活在家暴中的孩子,會形成兩種極端的性格。一種是變成施暴者,將自己受到痛苦發洩在受害人身上,從別人恐懼的目光中,找到安全感。另一種,會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

所以,千萬別再將自己的暴力,強加到可憐的孩子身上了!

習慣否定的家庭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大多數的中國家庭,都比較擅長否定式的教育,而不是鼓勵式的教育。

中國父母的三大育兒法寶是:

「聽媽媽的話」、「你不應該這麼做」、「我都是為了你好」。

這種不被肯定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論怎麼做、做得多好,都不能獲得父母的認可。

於是,自暴自棄,缺少動力,自我認同感缺失等,就很容易出現了。

泰國曾經拍過一條公益廣告:

放學時,每個不知情的媽媽都接到了一個渾身髒兮兮的孩子,媽媽們的反應各不相同。

有的媽媽雖然有點抓狂,但是依然會面帶微笑的問孩子:「你這是幹什麼去了,弄成這樣?」

面對這樣的家長,孩子也會回以笑容。

有的媽媽一看孩子髒兮兮的,立馬板著個臉,不問緣由的開始指責起孩子:「你看看你把衣服弄得多髒,我不會幫你洗的,你回家自己洗!」

孩子會露出委屈甚至害怕的表情。

其實,這些孩子都是為了幫助一個老爺爺搬花而弄髒了衣服。

親子間相處的前提,是理解與尊重。

尊重的前提是信任,父母該做的,是相信孩子能夠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而不是在孩子犯錯之後,下意識習慣性地否定孩子。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理解他的實際情況與感受,才是父母最應該做的。

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才能學會自尊,更能學會尊重他人。

忽視型教養的家庭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挺關注孩子的,真的是這樣嗎?

忽視型教養,有兩種↓↓↓

一種是:缺少時間的陪伴,有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很小就留給爺爺奶奶照顧。

有的父母雖然自己帶孩子,但由於工作問題、夫妻關係問題等因素,沒有多少時間真正陪孩子。

另一種:忽略孩子的真實感受:

在生活中,越來越多的父母,對手機的熱愛甚於對孩子的關注。

有新聞報導:家住東陽市橫店鎮的一位爸爸,因痴迷於玩手機,女兒墜樓後,竟渾然不知。

還有一則新聞:父母只顧玩手機,孩子離家出走10多次表達「抗議」。

網上流傳著一句話:「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

說的就是父母只在乎自己的主觀感受,不理會孩子的真實感受。

「我唯一的選擇就是放棄,或找到一種歸屬於其他地方的辦法。」

被父母忽視、缺愛的孩子,心裡就會極度地缺乏安全感,這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是極其不利的。

蕭伯納曾說:「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

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地保護孩子的心靈,讓自信的種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讓孩子更有底氣地面對未來的人生。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們要首先從教育入手,杜絕上述行為,多抽出時間來陪孩子,不再讓孩子,受到無謂的傷害!

相關焦點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一般來自這4種家庭,家長要引起「重視」
    文/阿慧媽媽談育兒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可愛又單純的天使,隨著慢慢長大,有的孩子活潑開朗,也有的孩子特別自卑,覺得自己哪裡都不好,甚至會伴隨他們一生,影響他們對事物的判斷,還有人際交往,而這些長大後自卑的孩子,一般都來自於這4種家庭。
  • 知愈心理: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這幾種家庭
    每個人的身邊都會有一些膽小、懦弱、自卑的人存在,這種性格有的是天生的,但更多的是來自於後天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家庭的原因。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是無憂無慮的小天使,孩子自卑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中積累出來的。這幾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容易變得敏感自卑,家長卻還傻傻不知道。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這4種家庭,家長別不當回事
    孩子性格的形成除了先天因素,更重要的一部分來自後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無憂無慮的小天使。自卑的孩子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積累出來的。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這4種家庭,家長千萬別不當回事
    孩子性格的形成除了先天因素,更重要的一部分來自後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無憂無慮的小天使。自卑的孩子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積累出來的。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
  • 別不相信,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這4種家庭,家長:我知道的太晚了
    但是我們想想,有時候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和對待孩子的態度也是有問題的,家長的無心之舉也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甚至讓孩子變得自卑。如果你不想讓孩子長大了也自卑膽小,就最好不要讓孩子在這4種家庭環境裡長大,不要知道的太晚了,後悔都來不及。
  • 家長們注意啦!這4種家庭育兒,培養出的孩子長大後會自卑
    雷洛育兒研習社認為,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天使。自卑的孩子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而是在生活中一點點積累的。據調查,自卑的孩子主要來自這四個家庭。老師還敦促她那天一定要穿得好看點。她回到家,並告訴她的母親這件事。
  • 越長大越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這5種家庭
    相信每一位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自卑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信地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但是如今,自卑卻成了孩子存在的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因為自卑,孩子膽小、敏感、不自信,性格上有所缺失。然而孩子自卑,往往是父母造成的。
  • 自卑的孩子,多出自這樣幾種家庭,可悲又無奈
    ,他們將被淘汰出精英育兒的隊列,慢慢的,在你家庭中,將養出一個自卑到骨髓裡的孩子,因為你錯誤的認知把孩子一把推入「心理非健康」的深淵。,他們一定要孩子給出自己一個看得見的變化,那就是「優秀」,在他們的心裡,自己的孩子如果不足夠的優秀,那自己的付出和犧牲就白白浪費掉了。
  • 長大後沒出息的男孩,往往都出自這5種家庭,多數家長尚未察覺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性別來為孩子構建一個合適的家庭環境。一般來說,出身於以下幾種家庭的男孩,長大後往往都很難有出息。如果家長不能及時察覺並改正的話,孩子的人生就很可能會被毀掉。等到孩子長大了以後,再後悔就遲了。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
    想起心理學上有一個詞語叫「優秀的自卑患者」。這一類型的人,看起來特別優秀,實際上內心深處是自卑的,因為父母眼中看到的都是她不好的一面。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性格、行為都是父母早期教育的結果。如果孩子總是缺乏自信,常常孤寂,顯得異常小心,多半是因為孩子的自卑心理。
  • 長大後膽小自卑的孩子,多半出自這兩種家庭
    在《培育優秀子女的規律》這本書裡,有這樣一句話:人的自尊心就像人的脊梁柱,一個人要活得有尊嚴,就必須抬頭挺胸。自尊有多重要,相信不用聞達君多贅述,但大家是否注意過一個現象: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需要自尊。這個想法在亞洲國家父母裡最為常見,但家長們,你們知道嗎?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
    ,可你知道哪些家庭,更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直到現在長大,我都不戀家,想到回家,心裡就莫名緊張跟恐懼,以至於工作後,在單位的人際交往也比較孤僻自閉,不敢過多與人交往。從心理學上來說,父母常常爭吵,或是對孩子家庭暴力,更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
  • 長大後情路坎坷的孩子,十有八九出自這幾種家庭,或許就有你家
    但是,家長可能沒有想到,孩子將來的情路是否坎坷,能否擁有幸福可靠的感情,跟父母后來的嚴格把關沒有關係,而是跟孩子小時候成長的家庭環境有關係。這幾種家庭養出來的孩子,註定情路坎坷,可能就有你家。普遍低估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以至於完全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 長大後容易自卑的孩子,都源於這4種家庭,看完引人深思!
    不注意以下三個方面,很容易養出一個自卑的孩子。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法的語氣和方式。」醫生表揚她:「這孩子真用功。」來源:錢志亮工作室(原標題:長大後容易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作者:錢志亮【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帳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長大後容易畏首畏尾的孩子,多半出自這兩類家庭,父母要警惕
    作為父母,如果不想讓自己養大的孩子,走向社會後,做任何事總是瞻前顧後,畏首畏尾,那麼就要注意,孩子小時候,除了在教育他們時引導孩子大膽說出自己想法,有機會就努力爭取,為了自己的目標去努力之外,父母還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下面提到的這幾種類型的家庭,出自他們家的孩子長大後多半也是更容易畏首畏尾的,而究其根源,還是在父母身上,所以說父母可要警惕。
  • 長大後容易自卑的孩子,父母通常有這3種表現,家長不要不當回事
    自卑是一種性格缺陷,對人的成長和工作產生很多負面影響,身心備受折磨。而這種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於兒童時代,尤其是家庭的這種因素。自卑的孩子有多可怕?就像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一樣,自從自卑在她心中埋下種子,她就開始討好,不敢反抗。
  • 自卑的孩子多出於這6種家庭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異常,特別是自卑的心理,很多原因都會導致孩子自卑,特別是家庭因素的影響,孩子自卑的表現有許多,家長如果遇到這些情況,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引導孩子。孩子自卑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還是家庭的原因,那麼我們在平時培養孩子的時候,家長們都要注意哪些呢?
  • 孩子有這幾種表現,說明孩子有自卑傾向,家長鬚高度重視
    孩子如果有如下幾種表現,說明孩子已經有自卑傾向,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視:1、孩子經常發呆,或突然變得不愛說話;2、不願與別人交流,喜歡一個人獨處;3、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對自己的不足耿耿於懷;4、做事小心翼翼,沒有自己的主見;5、情緒低落、敏感,哪怕因為微不足道的一點小事都會情緒失控。
  • 孩子有這幾種吃飯習慣,往往是自卑的表現,很多父母誤以為是懂事
    心理學家發現:自卑的孩子長大後將在社會上難以立足,而家庭往往是孩子自卑的源泉。執筆:喬蘇編輯:劉一之定稿:蘇子後如何觀察出孩子是否存在自卑心理?因此當孩子在吃飯時,不去主動表達自己的喜好,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不一定是懂事,能夠體會父母的辛苦,吃飯不挑食,也有可能是內心自卑的體現。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家長可以試著和孩子進行溝通,觀察其表情變化,是輕鬆還是緊張,通常來講,正常的孩子是不會對評價特別在意的。
  • 班裡學習前3的孩子,基本都是出自這3種家庭,家長一定要重視
    導讀:班裡學習前3的孩子,基本都是出自這3種家庭,家長一定要重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班裡學習前3的孩子,基本都是出自這3種家庭,家長一定要重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