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檔綜藝節目《我們是真正的朋友》,在節目裡徐熙娣因為窮養女兒被徐熙媛懟上了熱搜。
事情是這樣的,徐熙娣的女兒艾莉想買一件1000臺幣(200人民幣)的衣服,讓徐熙娣很生氣,她告誡女兒說:「不要亂逛網店,你還小,還會長個,買衣服儘量買便宜點就行,不要從小養成大手大腳的習慣。」
徐熙媛看不過說:「我買給她,作為艾莉舞蹈比賽得第一的獎勵。」儘管如此,徐熙娣還是對女兒說:「我得提醒你,姨媽買東西給你這件事,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會發生,你有需要那麼多件衣服嗎,而且你本身的氣質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你不要亂買,媽媽曾經也經歷過亂買的階段……」
從徐熙娣的話語裡,我看到了滿屏的自卑和不配得感,徐熙娣一直在強調「雖然你的舞蹈得了第一,但買超過200塊的衣服也是不應該的。」
我不贊同無節制的富養孩子,但也不提倡窮養孩子,窮養的孩子會一輩子自卑,有匱乏感。
什麼是自卑?
自卑是不自信,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的惡性循環,是成長和追尋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它對孩子的成長、學習,人際交往都有嚴重的危害和影響。比如上課回答問題,孩子明明知道卻不敢舉手,長大後,遇到喜歡的人不敢去愛,怕自己配不上等。
那麼讓人產生自卑的根源到底來自哪裡?
1,窮養
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處長趙德漢清楚地記得自己受賄的金額是兩億三千九百九十九萬五千四百元!看著藏在冰箱裡的錢,他說:「我一分錢都沒有花,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
小時候的物質的匱乏和父母的窮養,會讓孩子一輩子自卑,就像電視劇裡的趙德漢,哪怕身居高位,也貪汙了很多錢,卻依然不自信,不會花錢,不敢花錢。
2,溺愛
有些父母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頭頂,生怕他們摔著,磕著,一旦孩子身邊有什麼風吹草動,就趕緊俯衝下來,幫忙解圍。這樣的溺愛會讓孩子形成強烈的依賴心理和被保護意識。因為怕危險,父母會為孩子做很多限制,這個不能動,那個也不行,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敢去自己嘗試。當脫離了父母的保護,他們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做,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時,在遭遇挫折後就會產生自卑心理。
3,暴力家庭
不管父母對孩子,還是夫妻間的暴力,孩子人格都會因為暴力的影響產生變化。
有調查顯示,長期生活在家暴中的孩子,會變成兩種人,一種是施暴者,他們會把從原生家庭中習得的暴力行為,用到自己愛的人身上,比如孩子,妻子或者其他弱者。他們將童年積壓在心裡痛苦發洩在別人身上,從受害者恐懼的目光和求饒的行為中獲得滿足和安全感。
另一種是自卑者,父母的暴力行為會給年幼的孩子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很多人在成年後想到被暴力對待的情景時,依然會顫慄害怕。這種來自內心的懼怕,會讓他們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強大的對手時,第一反應就是退縮,自卑,怕自己不行。
4,強勢的父母
很多父母對孩子說一不二,凡事自己說了算,孩子稍有反抗,就橫加指責。長此以往,孩子會因為畏懼父母的強勢變得縮頭縮腦,有嚴重的自卑心理。
在舞臺上,董卿風光無限,淡定從容,博學多才。但她卻說自己是一個非常自卑的人,而自卑的原因在於父親對她的嚴厲管教。他不準董卿照鏡子,也不讓董媽媽買新衣給她,甚至不允許參加任何文體活動,除了讀書,就是勤工儉學。
英國的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說:「人在自信的情況下,可以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而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那我們要怎樣培養一個樂觀自信的孩子呢?
1,父母要學會控制情緒,提高修養
美國心理學專家琳達·卡姆拉斯在《中美兒童發展》指出,中國父母在易發怒程度上要比美國父母高出26%.在嚴厲程度上則要高出52.2%。
有些父母說,我從來不打孩子,但是不打孩子,不等於孩子就不會受到暴力對待,父母喜怒無常的情緒,動不動就發脾氣,也會人孩子自卑,產生負面情緒。
在《裝在口袋裡的爸爸》裡,爸爸原本身材高大,但因為每天被媽媽罵,身體變得越來越矮小,媽媽每罵一句,他就矮一點,後來,高大的爸爸竟然變成了一個拇指大的人,每天只能裝在兒子的口袋裡。
雖然現實中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但卻形象的說明了,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無限的。所以要培養樂觀自信的孩子,我們首要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提高自身修養。當我們自身變得溫和謙遜,積極向上時,孩子自然會變得樂觀自信。
2,父母無條件的愛和積極鼓勵
美國通用電器集團CEO傑克·韋爾奇,小時候就是一個非常自卑的孩子。他曾在自傳裡說,年幼的自己因為身材矮小,加上口齒不清,甚至口吃,經常收到同伴們的嘲笑,所以十分自卑。他的自卑,被聰明的媽媽發現了,媽媽對他說:「孩子,你口吃是因為你太聰明了,所以舌頭跟不上聰明的腦袋。」
父母的無條件的愛和積極鼓勵,讓一個孩子內心充滿溫暖和安全感,積極的鼓勵,則給了孩子繼續前行的動力,讓他們遇到問題時,主動去找辦法解決,而不是自我懷疑和否定。
3,讓孩子接受自己,學會正確歸因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這個世界99%的人99%的可能都會平凡地度過一生。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有自己優勢和劣勢的,作為家長,我們要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定位,接受自己,認識自己的長短處,讓他們知道,我就是我,雖然和別人條件不一樣,家境不一樣,但我也有追求快樂和積極生活的權利。
在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教孩子們學會正確歸因,告訴他們不能因為一次失敗,就一挫不起,認為自己不行,當他們意識到,失敗只是暫時的,能力也是可以提升時,他們就會成長得更快。
在《阿甘正傳》裡,小阿甘因為腳畸形,需要戴著腳撐走路。阿甘問媽媽為什麼別人不需要戴時,媽媽告訴他:「上帝如果想讓人人平等,就會給每一個人帶上腳撐。」阿甘很快明白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存在。從此不再自卑,接受了自己的不一樣,並努力變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在能力範圍內,適當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是父母的職責,一味的窮養和打擊教育不但不能激勵孩子,反而會讓他們變得自卑和不自信。只有在正確的教養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才有可能成為一個人格完整,心身健康,真正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