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自卑還是自信,取決於父母的教養方式,這4種家庭要注意

2020-12-22 雪俏梅豔

最近看了一檔綜藝節目《我們是真正的朋友》,在節目裡徐熙娣因為窮養女兒被徐熙媛懟上了熱搜。

事情是這樣的,徐熙娣的女兒艾莉想買一件1000臺幣(200人民幣)的衣服,讓徐熙娣很生氣,她告誡女兒說:「不要亂逛網店,你還小,還會長個,買衣服儘量買便宜點就行,不要從小養成大手大腳的習慣。」

徐熙媛看不過說:「我買給她,作為艾莉舞蹈比賽得第一的獎勵。」儘管如此,徐熙娣還是對女兒說:「我得提醒你,姨媽買東西給你這件事,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會發生,你有需要那麼多件衣服嗎,而且你本身的氣質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你不要亂買,媽媽曾經也經歷過亂買的階段……」

從徐熙娣的話語裡,我看到了滿屏的自卑和不配得感,徐熙娣一直在強調「雖然你的舞蹈得了第一,但買超過200塊的衣服也是不應該的。」

我不贊同無節制的富養孩子,但也不提倡窮養孩子,窮養的孩子會一輩子自卑,有匱乏感。

什麼是自卑?

自卑是不自信,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的惡性循環,是成長和追尋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它對孩子的成長、學習,人際交往都有嚴重的危害和影響。比如上課回答問題,孩子明明知道卻不敢舉手,長大後,遇到喜歡的人不敢去愛,怕自己配不上等。

那麼讓人產生自卑的根源到底來自哪裡?

1,窮養

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處長趙德漢清楚地記得自己受賄的金額是兩億三千九百九十九萬五千四百元!看著藏在冰箱裡的錢,他說:「我一分錢都沒有花,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

小時候的物質的匱乏和父母的窮養,會讓孩子一輩子自卑,就像電視劇裡的趙德漢,哪怕身居高位,也貪汙了很多錢,卻依然不自信,不會花錢,不敢花錢。

2,溺愛

有些父母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頭頂,生怕他們摔著,磕著,一旦孩子身邊有什麼風吹草動,就趕緊俯衝下來,幫忙解圍。這樣的溺愛會讓孩子形成強烈的依賴心理和被保護意識。因為怕危險,父母會為孩子做很多限制,這個不能動,那個也不行,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敢去自己嘗試。當脫離了父母的保護,他們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做,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時,在遭遇挫折後就會產生自卑心理。

3,暴力家庭

不管父母對孩子,還是夫妻間的暴力,孩子人格都會因為暴力的影響產生變化。

有調查顯示,長期生活在家暴中的孩子,會變成兩種人,一種是施暴者,他們會把從原生家庭中習得的暴力行為,用到自己愛的人身上,比如孩子,妻子或者其他弱者。他們將童年積壓在心裡痛苦發洩在別人身上,從受害者恐懼的目光和求饒的行為中獲得滿足和安全感。

另一種是自卑者,父母的暴力行為會給年幼的孩子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很多人在成年後想到被暴力對待的情景時,依然會顫慄害怕。這種來自內心的懼怕,會讓他們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強大的對手時,第一反應就是退縮,自卑,怕自己不行。

4,強勢的父母

很多父母對孩子說一不二,凡事自己說了算,孩子稍有反抗,就橫加指責。長此以往,孩子會因為畏懼父母的強勢變得縮頭縮腦,有嚴重的自卑心理。

在舞臺上,董卿風光無限,淡定從容,博學多才。但她卻說自己是一個非常自卑的人,而自卑的原因在於父親對她的嚴厲管教。他不準董卿照鏡子,也不讓董媽媽買新衣給她,甚至不允許參加任何文體活動,除了讀書,就是勤工儉學。

英國的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說:「人在自信的情況下,可以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而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那我們要怎樣培養一個樂觀自信的孩子呢?

1,父母要學會控制情緒,提高修養

美國心理學專家琳達·卡姆拉斯在《中美兒童發展》指出,中國父母在易發怒程度上要比美國父母高出26%.在嚴厲程度上則要高出52.2%。

有些父母說,我從來不打孩子,但是不打孩子,不等於孩子就不會受到暴力對待,父母喜怒無常的情緒,動不動就發脾氣,也會人孩子自卑,產生負面情緒。

在《裝在口袋裡的爸爸》裡,爸爸原本身材高大,但因為每天被媽媽罵,身體變得越來越矮小,媽媽每罵一句,他就矮一點,後來,高大的爸爸竟然變成了一個拇指大的人,每天只能裝在兒子的口袋裡。

雖然現實中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但卻形象的說明了,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無限的。所以要培養樂觀自信的孩子,我們首要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提高自身修養。當我們自身變得溫和謙遜,積極向上時,孩子自然會變得樂觀自信。

2,父母無條件的愛和積極鼓勵

美國通用電器集團CEO傑克·韋爾奇,小時候就是一個非常自卑的孩子。他曾在自傳裡說,年幼的自己因為身材矮小,加上口齒不清,甚至口吃,經常收到同伴們的嘲笑,所以十分自卑。他的自卑,被聰明的媽媽發現了,媽媽對他說:「孩子,你口吃是因為你太聰明了,所以舌頭跟不上聰明的腦袋。」

父母的無條件的愛和積極鼓勵,讓一個孩子內心充滿溫暖和安全感,積極的鼓勵,則給了孩子繼續前行的動力,讓他們遇到問題時,主動去找辦法解決,而不是自我懷疑和否定。

3,讓孩子接受自己,學會正確歸因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這個世界99%的人99%的可能都會平凡地度過一生。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有自己優勢和劣勢的,作為家長,我們要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定位,接受自己,認識自己的長短處,讓他們知道,我就是我,雖然和別人條件不一樣,家境不一樣,但我也有追求快樂和積極生活的權利。

在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教孩子們學會正確歸因,告訴他們不能因為一次失敗,就一挫不起,認為自己不行,當他們意識到,失敗只是暫時的,能力也是可以提升時,他們就會成長得更快。

在《阿甘正傳》裡,小阿甘因為腳畸形,需要戴著腳撐走路。阿甘問媽媽為什麼別人不需要戴時,媽媽告訴他:「上帝如果想讓人人平等,就會給每一個人帶上腳撐。」阿甘很快明白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存在。從此不再自卑,接受了自己的不一樣,並努力變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在能力範圍內,適當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是父母的職責,一味的窮養和打擊教育不但不能激勵孩子,反而會讓他們變得自卑和不自信。只有在正確的教養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才有可能成為一個人格完整,心身健康,真正幸福的人。

相關焦點

  • 父母的四種教養方式,容易讓孩子自卑,父母要警覺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養育出來的孩子陽光、自信。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通過對上百個家庭的孩子進行調研,指出:孩子的自信心培養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好的家庭會培養出樂觀向上、謙遜有禮、自信自強的孩子,而那些長大後消極自卑的孩子,往往是由於不合理的家庭教養方式造成的。
  • 父母的這4種教養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不利影響,父母要反思
    父母是孩子家庭教育的第一任老師。決定家庭教育成敗的是父母的教育素質。而父母的不同教養方式,給孩子帶來不同的影響。這4種父母的教養方式,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對孩子控制的父母。這種父母對孩子有很強的控制欲。
  • 孩子自信還是自卑,取決於父母是否做好這3點
    特別是幼年時期,父母所給予孩子的愛以及教育方式,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影響深遠。孩子自信還是自卑,父母是否做好這3點非常關鍵:想要培養出一個自信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擺正自己的態度,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可是父母一定要做好的一個準備就是,你的孩子很大概率上未來只能成為一個平凡的人。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多出自這幾種家庭,家長們一定要注意!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形成除了先天性因素,也有後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更加深遠。」自卑,會因成長的不同環境導致,但家庭,往往是孩子自卑的源泉。在成長過程中,自卑的孩子大多數與原生家庭有關。家庭的氛圍,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都來自下面這幾種家庭,父母們一定要看看,重視起來啦...
  • 史丹福大學教授:自卑和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有人緣,很多家庭也在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卻沒有把握科學有效的方法,因此有很多孩子長大後還是會變得自卑。如果家長們不能及時發現對孩子教育的缺失,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無異於是毀了孩子的一生。今天就跟大家分享4種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的家庭教育。
  • 家長稍有不慎,可能就把孩子推向自卑邊緣,7種方式養出自信孩子
    不管我怎麼鼓勵,小B總是很自卑,不夠大膽,不敢展露自己,表達自我。一個接送的間隙,我見到他的媽媽,我就順勢跟她聊了聊。孩子媽媽其實對孩子的個性也心知肚明的,對我大倒苦水,她和孩子爸爸都是挺開朗的人,就是養的孩子跟她倆完全不一樣,有時候想想,這真是她親生的兒子嗎?
  • 這4類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容易懦弱自卑,孩子步入社會會吃不開
    雖然不能否認這些父母對孩子的愛,但是父母不懂得改正自己的說話方式的話,即使是好意勸解也很容易傷害到孩子。 甚至可能會讓孩子性格變得懦弱自卑,孩子也難有大出息。
  • 孩子性格問題源於父母教養方式
    如何培養幼兒有良好的性格,我們應正確看待家庭中的教養方式,注意運用正確的教養方式,給幼兒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使幼兒性格有良好的發展。本文從教養方式的概念出發,對良好的家庭教養方式的意義及父母教養方式類型對幼兒性格的影響進行論述,提出了運用科學的教養方式形成幼兒良好性格的策略。
  • 家庭教育:這幾種家庭教養方式,家長您屬於哪一種?
    了解四種家庭教養方式1、專制型專制型父母希望操縱孩子的一切,對孩子的所有行為都加以監督和約束,要求孩子絕對地服從自己。父母從自己的主觀意志出發,代替孩子思考,希望子女按照他們為其設計的發展藍圖去成長。這種類型的父母對子女要求嚴厲,有過高的期望,缺少寬容,他們很少考慮孩子自身的要求與意願,對孩子沒有達到自己期望的行為表示憤怒,甚至採取嚴厲的懲罰措施。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經常處於被動、壓抑狀態,缺乏自制能力,往往會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個性:一種表現為順從、缺乏自信、性格壓抑、自卑、遇事唯唯諾諾,缺乏獨立判斷和處理的能力;另一種表現為逆反心理強、不善控制自己的情緒、常出現暴力行為。
  • 自卑和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孩子長大後自卑或是自信,都取決於童年受過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指出:孩子的自信心培養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好的家庭會培養出樂觀向上、謙遜有禮、自信自強的孩子,相反,糟糕的家庭則會讓孩子慢慢變得脾氣差、沒主見,長大後極其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 史丹福大學:自卑和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家庭?
    殊不知,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心中產生「自卑」的心態,覺得自己很窮,不敢和同學們一起出去玩、聊天,因為父母灌輸的「貧窮思想」,不自覺在心中產生一種「低人一等很多父母不會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行為,比如: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或者大打出手。
  • 自卑的孩子多出於這6種家庭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異常,特別是自卑的心理,很多原因都會導致孩子自卑,特別是家庭因素的影響,孩子自卑的表現有許多,家長如果遇到這些情況,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引導孩子。2、過分的追求表揚自卑感特別強的孩子總會感覺自己不如別人,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又非常希望自己能有優秀的表現,所以他們有著比一般孩子更強烈的獲得別人讚揚的願望,甚至會以不適宜的方式尋求他人的讚揚,因為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因自卑心理所產生的不好的感受。
  • 注意!這4種原生家庭,最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
    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經常打擊孩子的家庭有一個詞叫「優秀的自卑者」。「家庭暴力」,不管是夫妻之間,還是父母對孩子之間的暴力,都會讓孩子的人格產生變化。也許,自己對父母根本不重要吧。朋友聽完很是心酸,原來這個少年因為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才變得如此孤僻自卑。
  • 濟南大千教育:自卑和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很多孩子長大後社交能力差、沒有自信心,都是因為受從小的家庭環境影響。好的家庭會培養出樂觀向上、謙遜有禮、自信自強的孩子,相反,糟糕的家庭則會讓孩子慢慢變得脾氣差、沒主見,長大後及其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自信、有人緣。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
    ,可你知道哪些家庭,更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泰國有個4分鐘的動畫片《父母吵架是孩子的恐怖片》,形象地描述了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影響。當孩子對父母有了信任,自信,和愛的基礎,才能讓孩子更有勇氣探索外面的世界。而父母之間,總是爭吵,會造成孩子心裡的創傷,逐漸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一步一步讓孩子在缺愛的環境中變得自卑。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一般來自這4種家庭,家長要引起「重視」
    文/阿慧媽媽談育兒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可愛又單純的天使,隨著慢慢長大,有的孩子活潑開朗,也有的孩子特別自卑,覺得自己哪裡都不好,甚至會伴隨他們一生,影響他們對事物的判斷,還有人際交往,而這些長大後自卑的孩子,一般都來自於這4種家庭。
  • 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高情商父母這樣教育,孩子充滿自信
    但如今這種教育方式在當代已經行不通了,當今時代對孩子的教育,不僅是解決孩子的溫飽問題,還要解決孩子內在的心理問題。孩子有優點和缺點,有做得好和不好的時候,做得好的時候父母是表揚,還是貶低孩子去誇「別人家的孩子」?孩子做錯了事情,父母的態度很重要,孩子做錯事說明孩子在逐漸的完善,開始有自己的行為能力和想法,進一步說明孩子在成長之中。
  • 淺談家庭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下面,我就我所觀察到的幾種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不同教養方式下孩子的性格特質以及我們對待不同教養方式如何揚長避短該注意哪些問題,逐一談一談個人觀點,和大家交流一下看法。
  • 「百樹雲課堂」自卑和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好的家庭會培養出樂觀向上、謙遜有禮、自信自強的孩子,相反,糟糕的家庭則會讓孩子慢慢變得脾氣差、沒主見,長大後及其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如果家長們不能及時發現對孩子教育的缺失,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無異於是毀了孩子的一生。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史丹福大學教授總結的4種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的家庭教育,各位家長趕緊來看看有沒有「中招」的。
  • 長大後容易自卑的孩子,都源於這4種家庭,看完引人深思!
    家庭物質條件差,是不會讓孩子感到自卑的,只要家庭保持積極生活的態度,孩子也能自信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法的語氣和方式。」,語氣是鼓勵還是諷刺,態度是溫和還是冷漠,都深深影響了孩子對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