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賺1200億,差點收購蘋果,那個叫太陽的公司卻隕落了

2020-12-24 新浪科技

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當我們做對了,沒有人會記得;當我們做錯了,沒有人會忘記!」

文/雲遊小生

來源:純潔的微笑(ID:keeppuresmile)

今年3月,一出超級大戲,將在美國高院上演——Oracle(甲骨文) 和Google(谷歌) 長達10年、索賠88億美元的訴訟,將得到最終裁決。

甲骨文稱,谷歌無償使用部分Java程式語言API,研發Andoird(安卓)系統,並以此獲利(400多億美元)屬於侵權行為。

但谷歌認為,在API的使用上,屬於「合理使用」,谷歌並不虧欠甲骨文任何東西。

即使要收專利費,也只有Sun公司才有權利。

Sun公司,曾是IT史上一個不可磨滅的存在。

而甲骨文與谷歌的這一場世紀訴訟,正是以這樣一個偉大公司的滅亡,為開始。

01

反叛的Sun公司

美林公司的分析師史蒂文曾說過一句話:「如果你想知道計算機行業的發展趨勢,去問Sun公司。」

1982年,四個年輕人創立Sun公司,迅速發展,僅在4年後就掛牌上市。

Sun取自史丹福大學網絡工作站(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首字母,中文譯為昇陽電腦公司。

本無太陽之意,卻真正成了計算機界的太陽系中心。

創始人(從左至右)Vinod Khosla、Bill Joey、Andy Bechtolsheim、Scot McNealy

從創業一開始,Sun的身上,就寫滿了標新立異與叛逆。

Sun最早靠賣工作站、伺服器起家。當時市場都在使用Wintel,即微軟與英特爾合作的微處理器晶片,統治著整個PC王國。

Sun沒有揀現成的用,而是耗時費力研發出Sparc處理器和基於Unix內核的新系統Solaris。

擺脫了巨頭在晶片與系統上的控制,Sun真正擁有了掌控自己命運的能力。

不過商戰中的創新,除了技術,還要有戰術。

80年代的科技公司,都抗著「版權保護」這塊大盾牌,但Sun卻發起了自殺式進攻:扔掉「版權保護」的盾牌,開放技術。

從1987年開始,Sun鼓勵其他公司克隆它的Sparc處理器和Solaris的Unix版本。

Sun的目的很明確:大量克隆版本可促使以Sun晶片為基礎的機器,大範圍出現,接著帶動軟體開發者為Sparc編寫程序,反過來又能使機器銷量增加。

《財富》雜誌卻認為,太多的克隆版本出現,Sun將先在價格中敗下陣來。

無論如何,Sun的行為,無異於自殺。如果失敗,它將一無所有。

事實是怎樣的呢?

製造商們爭著銷售Sparc技術,使晶片成本大幅降低,性能極大提高;

所有市場領域的工作站硬體,都有Sparc技術,這項技術成了行業標準;

Solaris瘋狂鋪向市場,Sun成為了唯一一個能直掐微軟7寸的硬體帝國;

Solaris是當時市面上最完善的系統,比Windows更適合企業使用。

價值百萬美元的伺服器成為各大網站的能量中心——大多數科技企業,都在使用Sun的伺服器。

正是Sun的反叛,推翻知識中的壁壘,推動信息開放,讓更多的人更容易接觸到信息。

這讓Sun不僅獲得了巨額利潤,也使它贏得了世界,成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公司之一。

在回憶這段時光時,CEO麥克尼利說:

「我們想用零件拼裝成一輛法拉利,我們要麼取得難以置信的成功,要麼一敗塗地。」

CEO斯考特·麥克尼利

從一開始,Sun就像斯巴達的勇士,以背水一戰的姿態在戰鬥。

而通常,Sun贏得的戰利品,遠遠超過損失。

在開放技術領域上,Sun把這一套路發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尤其是Java。

1990年底,詹姆斯·高斯林想要做個項目,CEO麥克尼利知道眼前的這個夥伴,是位極其出色的編程人員,他說:「好吧,說出你的項目,無論是什麼,我都會投資。」

高斯林開心的挑了幾個程式設計師,離開了Sun的總部,去了一個「神秘」的地方搞研發。耗時5年,得到了Java。

可看著Java,就像看著剛出生的小肉球哪吒一樣,所有人都摸不著頭腦:這玩意很好,可是,怎麼賺錢?能有什麼前途?

就連CEO麥克尼利自己,都半信半疑的給Java定位:

「這是一種通用的、無人擁有的語言,每一臺計算機都適用,是從穴居部落的牆壁上偷來的。」

但這個構想沒有打動任何人。

一開始Sun想把它固化進晶片中,來解決電視、電話、鬧鐘、微波爐的控制和通信問題(對,就是物聯網),但沒有一家電器公司對此感興趣。

此時剛好網際網路興起,CEO麥克尼利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他將Java放到網上,免費任由人們使用。

一個任何平臺都能使用的語言,和免費開源的技術,Sun公司這一次,真正撼動了整個計算機行業。

當時所有網絡公司都為 Java 配置了專門的開發團隊。就連最驕傲的微軟,為了打敗網景瀏覽器,也不得不向對手Sun公司低頭,請求授權Java的使用。

數百萬的開發者因Java聚集了起來,Java 就是真金白銀,Java 就是自己的未來。

CEO麥克尼利也從此將自己稱做是"JavaMan"。

但在Java15的歷程中,除了和微軟的一場侵權官司,贏得的16億美元賠償外,Sun就幾乎就沒能從java身上賺過錢。

撼動計算機時代,並不意味著能從中掙到錢。

但Java為Sun公司吸引了整個計算業的注意力,使它真正像太陽一樣,成為了中心。

Java之父詹姆斯·高斯林

這也不能責怪Sun,因為即使是甲骨文後來收購了這家企業,也依然沒有琢磨出用Java賺錢的方法.

倒是用它去起訴了谷歌侵權。如果能獲賠,也算是靠Java賺的第一桶金。

相比較用Java賺錢,彼時財大氣粗的Sun並不以為意。

畢竟在Sun的黃金時代,市值一度超過2000億美元,覆蓋170個國家,全球擁有五萬名員工。

而且要不是有人從中做梗,恐怕蘋果的傳奇不會是賈伯斯,而是Sun了。

事情起因是微軟、IBM和英特爾結盟售賣廉價電腦,將蘋果的高價電腦逼入了困境,最窘迫時股票僅有每股5美元。

這是一場最有可能成功的併購:蘋果與Sun有幾乎重合的文化「極致的創新、擁有多項專利,跳躍性的思維......」。

在Sun準備宣布收購蘋果的計劃時,突然其中一位蘋果的股東竭力反對,Sun最終不得不放棄收購。

慶幸蘋果最後堅守了自己,但我們也不妨試想一下,假如Sun與蘋果合併,憑藉Sun極強的研發能力,和天生叛逆的能量,是否會創造出更大的奇蹟呢?

畢竟Sun,也曾是那麼有趣的矽谷冒險樂園。

02

有趣的靈魂,是一起對付這個世界

在Sun公司,每年四月的愚人節惡作劇,幾乎成了傳統。

首席技術專家比爾·喬伊,也是創始人之一,有一次發現他最心愛的法拉力,竟被懸掛在Sun總部前的噴水池上。

——哈,這是工程師們的惡作劇。

CEO麥克尼利喜歡打高爾夫,然後當他回到辦公室,發現全是沙子、綠草、球洞,還有水坑。

——這是工程師們的愚人節禮物。

麥克尼利有條瑞士山地狗,名字就叫「網絡」。他經常會在公司聚會時,把狗狗帶到臺中央,讓它在標與Sun的競爭對手名稱的紙板上撒尿。

這種顯得幾分傲慢又無禮的幽默,常常讓員工們開懷大笑之後,也向競爭對手發起進攻。

麥克尼利曾得意的說:「出色的Unix工程師、出色的晶片設計者、出色的計算機設計師願為我們工作。」

任何一家有活力的公司,都需要狂人,這些狂人,則需要一位更狂的人,帶領他們一起攻城掠地。

Sun成為IT史最偉大公司之一,斯科特麥克尼利(Scott McNealy)是絕對無法繞開的人物。

CEO斯科特麥克尼利

他是除了甲骨文的拉裡·埃裡森之外,目前網際網路公司任期最長的CEO,也是公認矽谷最好鬥、最有熱情的人之一。

1991 年,在Sun 用十年時間建造工作站,人們認為,他膽敢在伺服器上與 DEC、惠普和 IBM 叫板,簡直是拿雞蛋碰石頭。

然而,麥克尼利擊敗了巨人。

1995 年,當他向全世界宣布 Java 程式語言時,人們又認為,Java雖然好,但無用。

現在Java已經成為一種網際網路標準。麥克尼利又贏了。

麥克尼利有一個理論:

「如果你的戰略是沒有爭議的,你就沒有辦法賺錢。如果每一個人都認為Sun的做法是對的,那麼每個人都會做。

如果每個人都在做,你就不可能獨樹一幟。真正的勝利者,是那些選擇了非常有爭議的戰略,又最終證明自己正確的人。」

就像現在大家常說的一句話:如果每個人都理解你,你將會多麼平庸呵!

04

慘遭肢解的SUN

有的企業與其說是先進,倒不如說是先烈。一直以來,Sun就被人們所戲稱為「技術上的王者,商業上的侏儒」。

讓我們看一組數據:

從1986年到2001年,Sun的營收高達平均每年36%;

營業額從2.1億美元漲到183億美元,並且保持連續15年。

歷史上做到這一點的,只有微軟、思科、英特爾。

Sun並不是商業上的侏儒。現在回過頭去看,每個人都能總結出一套失敗的理論,但在當時,一切都像賭注一樣潦草。

做為對手,微軟和IBM始終是Sun最可怕的敵人:

IBM 投入力量在 Linux 的開發,開原始碼,性能幾乎能匹敵低端的 Sun 工作站;

微軟發布伺服器作業系統 Windows NT,個人計算機進入企業組網階段。

個人電腦慢慢地作為伺服器使用,大量用戶逐步開始退出Sun的市場。

但Sun的目標從來不是桌面上擺著電腦這樣的小玩意,而是網絡的星辰大海。

創立之初Sun就提出「網絡就是計算機」的概念。

從建立工作站,到關注數據共享,再到後來的全球網絡開發,Sun一直在做一件事:未來所有的設備,都將通過網絡管理,它們都將連接在Sun的伺服器上。

現在我們理解了雲計算、物聯網,但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即使是最出色的專家,也不知道網際網路是什麼。

桀驁不馴的Sun曾在公司網頁上寫下一段話:

當其他人致力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試圖建立獨立王國時,我們則致力於將公司推進網絡時代。

Sun從不跟風,它自己就是風本身。

起風了,可風停了。

個人計算機搭載 Linux 作為伺服器,取代 Sun 工作站的方案越來越成熟,也更價廉物美。

雖然擁有強大硬體與軟體,Sun 公司的訂單卻開始不斷萎縮。

千禧年網際網路泡沫,Sun猛然從盈利9億美元,跌到虧損5億美元。

變賣公司多處房產,其中就有今天Facebook總部所在的園區;開源Solaris搶回部分市場佔有率;用強勁的IT技術服務帶回現金流……

此後每天的新聞都是Sun虧損了,又虧損了。裁員、整合...負面新聞不斷。

當時帳面還有20億美元現金,CEO麥克尼利一直相信,自己還有機會再造奇蹟。

也許有機會,只是人們不再相信他。

最先出手的是IBM,它看上了Sun的軟體和Solaris、Java以及MySQL等開發者社區,這可以使IBM擁有對抗微軟的能力,擴大在雲計算的影響力。

後來IBM擔心壟斷調查,收回了先前的70億出價。Sun別無選擇,只好轉投甲骨文。

最終,甲骨文以74億美元,收購Sun。

一個偉大的公司,終結了。

Sun開發了java,卻沒有賺錢,谷歌卻賺翻了,所以怎麼看怎麼牛逼;

Sun對員工的好,傳承到谷歌身上去,因為谷歌成功了,所以怎麼看怎麼牛逼;

Sun失敗了,再回頭看它當時的策略,就怎麼看怎麼傻逼。恐怕這也就是所謂的成王敗寇吧。

05

善待,不過是虛假願望

Sun的CEO麥克尼利與甲骨文的埃裡森私交很好,賣給甲骨文,更多的是期望對方可以善待員工,和多年辛苦研發的產品。

然而,收購了Sun得到Java的甲骨文,不久後就對谷歌發起了侵權訴訟,同時開始大量裁員。

Sun存活了28年,最核心的能力,是解決最棘手的計算機科學各種問題。因此參與項目的工程師們,有做重大決策的權力。

然而,這個權力在甲骨文消失了。

工程師們再也無權做任何決策。甚至是被尊稱為java之父的高斯林,都無權在java上做任何決定。

「我們的決策權不復存在。」高斯林和一批Sun的工程師黯然離去。

沒有照料好原來的工程師,對麥克尼利一心託付的產品,埃裡森做的更殘酷:

Java EE 交給了一個開源基金會;

NetBeans被捐獻給了 Apache 基金會;

埃裡森同意Solaris 只有開源才能贏得市場,然後把 Solaris 弄死了;

取消 Sun Cloud ,拆除Solaris 雲服務功能,然後現在是雲服務的天下;

放棄了 Sun 的身份管理項目,而 Forgerock 用它撐起了一個價值五億美金的業務;

......

Sun委身甲骨文的所有意圖,一 一落空。這一次收購,被稱為「開源最大的悲劇」。

有人說,Sun的偉大,在於給我們貢獻的太多,自己忘記商業了,最後才被甲骨文收購。

只是,這也許就是交易的藝術。

想起諾基亞被微軟收購時,CEO約瑪·奧利拉說:「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

寫在最後:

15世紀末,一位年輕人帶著自己的探險計劃,找遍歐洲的有錢貴族與皇室,希望得到資助,去盛產黃金和香料的富庶東方。

人們嘲笑著他的計劃和夢想,當帆船駛向茫茫大海時,是葬身大海,還是功成名就,無論是資助他的女王,還是年輕人自己,都不得而知。

這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地理大發現,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成了傳奇。

然而,每個時代,成為傳奇的,只是屈指可數的那麼幾個人。

更多的,是倒在了路上,成為累累白骨。雖然心有不甘,卻再也無法翻身。

一個時代,終結了。

寫到這裡,想起一句話:所有事情都會有皆大歡喜的結局,如果沒有,就說明還沒有到最後。

可真是如此嗎?

參考文獻

[1] 劉明菲,透析Sun公司失敗的聯盟[D],中國商辦工業,2002.

[2] Charles Babcock,重硬體輕軟體導致Sun公司失敗,InformationWeek,2011

[3] 紀錄片《華爾街》主創團,華爾街,2010

[4] 重磅魚雷Java:曾是Sun博弈微軟籌碼

[5] Stauffer,D.,Sun的商業之路,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6] 書生劍客,Sun公司發展簡史,雪球,2009

相關焦點

  • 李嘉誠一把狂賺1200倍!李嘉誠一生最成功投資:從850萬到110億
    就在剛剛,我看到一則消息說:香港首富李嘉誠通過一支股票狂賺1200倍,是李嘉誠一生做過最成功的投資,從850萬到110億美元,這筆收入超過了李嘉誠在英國的投資,在資本市場上,今天傳開。接下來,我就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李嘉誠是如何通過一隻股票,在短短的半年時間狂賺1200倍。
  • FPX奪冠S9總決賽,背後公司去年狂賺44.7億
    短時間,#FPX奪冠#的話題迅速衝上微博熱搜,閱讀超過12.3億,討論數近95.8萬。FPX建隊不到兩年,就成為LOL史上最年輕的冠軍,這也讓職業電競俱樂部再一次走入公眾視野。FPX的奪冠,讓一眾贊助商瞄準其商業價值,而FPX背後的公司,更是去年狂賺44億元,今年9月的出海收入甚至超越網易、騰訊。
  • 蘋果2億美元收購人工智慧公司 或與iPhone有關
    中關村在線消息:據外媒GeekWire報導,蘋果疑似以2億美元左右資金收購了西雅圖初創公司Xnor.ai。據悉,Xnor.ai是一家研究人工智慧技術的公司,從事低功耗、基於邊緣的AI工具開發。蘋果以2億美元收購人工智慧公司Xnor.ai2017年,Xnor.ai從非營利組織艾倫人工智慧研究院中獨立出來,其具備的技術能夠讓手機或其他便攜設備在本地執行深度學習算法,而不需要上傳到雲服務中計算。
  • 撲克界的老乾媽,賺70億後卻上市套現,今賣掉工廠去收購遊戲公司
    比如說做醫藥的李革,這個醫學專家創業之後,把公司做上市。公司上市之後,身家300億的他,卻開始偏離了軌道,一直玩資本併購,而忽視了公司的原本業務。由於這幾年資本市場實在誘惑太大,許多幹實業的人都紛紛投入到資本市場。許多原來的老牌實業公司,經過了上市包裝,然後套現就是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現金。這比踏踏實實幹工廠要好賺多了。
  • 蘋果每年賺走中國幾千億,還好他在賺蘋果的錢,一天就進帳1億多
    眾所周知,蘋果的業務遍及全世界,但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中國才是蘋果最大的市場,其高達15000多億元的營收,絕大部分是來自於中國的消費者,中國市場將佔到蘋果總營收的25%左右,也就是說蘋果每年能從中國賺走幾千億。不過伴隨著我國科技實力的不斷提高,現在我們國家也出現了不少科技巨頭。
  • 蘋果收購英國音樂分析初創公司Semetric
    【Techweb報導】1月22日消息,蘋果公司收購了英國音樂分析服務Musicmetric背後的創業公司Semetric,該公司尚未對這筆交易發表評論,不過蘋果通過一份聲明證實了這則消息。
  • 蘋果以約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總部位於西雅圖的初創公司Xnor.ai
    打開APP 蘋果以約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總部位於西雅圖的初創公司Xnor.ai 發表於 2020-03-22 15:45:00
  • 亞馬遜正談判收購播客初創公司 Wondery,此前蘋果有意收購
    首頁 > 見聞 > 關鍵詞 > 亞馬遜最新資訊 > 正文 亞馬遜正談判收購播客初創公司 Wondery,此前蘋果有意收購
  • 河南第二大富豪:87年,狂賺500億!
    一個叫王寧的河南新鄉人,33歲。2020年12月11日,他帶著創辦了10年的泡泡瑪特,在香港成功上市了。 開盤當日,泡泡瑪特股價暴漲100%,市值一度突破1000億港元。作為創始人,王寧和妻子持有49.8%的股價,個人身價暴漲500億元。
  • 蘋果為何收購LuxVue這家小公司?
    但是最近的情況不一樣了,尤其是它最近收購了一家名為LuxVue Technology的微型公司後,情況就變得更有趣了。從LuxVue掌握的技術來推斷,蘋果以後開發的顯示屏將具備低功率和高亮度的特點,而且還意味著蘋果可能會第一次生產自己的顯示屏。收購LuxVue可以讓蘋果重新奪回技術上的優勢,就像它現在擁有自己的晶片製造業務一樣,這可能意味著那項交易並不象表面看起來那麼不重要。
  • FPX橫掃G2奪S9冠軍,背後公司一年狂賺44億,出海收入超騰訊網易
    FunPlus去年狂賺44億元9月出海收入超越網易、騰訊電競是個燒錢的行業,目前除了贊助便無更多可供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例如王思聰的IG、京東旗下的JDG、樂遊網絡旗下的RNG……FPX則是遊戲公司趣加FunPlus於2017年成立的電競俱樂部。趣加FunPlus成立於2010年,創始人為鍾英武,據官網介紹,該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互動娛樂公司,目前北京、上海、臺北、舊金山、東京以及新德裡等地均設有辦公室,員工超過1000人。
  • FPX橫掃G2奪S9冠軍 背後公司一年狂賺44億 出海收入超騰訊網易
    FPX鳳凰涅槃今年拿下兩個冠軍、兩個常規賽第一今年的S9帶給觀眾帶來太多的遺憾和驚喜,RNG小組賽未出線止步16強,黑馬FPX斬落S8冠軍IG,SKT王朝覆滅創S賽最差戰績……舊王朝的隕落意味著新王的加冕
  • 又見「股神級」投資:利歐股份「一筆」狂賺70億 比20年淨利還多
    這家A股公司「一筆」狂賺70億,比20年淨利還多…中國基金報安曼上市公司又出新「股神」了!11月18日,利歐股份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通過香港全資子公司持有理想汽車折合ADS為3431.62萬股,投資成本為4.5億元。
  • 花旗稱蘋果有40%機率收購Netflix 交易金額或達1040億美元
    據PingWest品玩1月2日報導,花旗集團分析師發布研究報告稱,蘋果公司有40%的可能收購流媒體視頻提供商Netflix。Netflix目前的市值超過800億美元,再加上30%的溢價,蘋果收購Netflix的交易金額可能達到1040億美元。
  • 蘋果和亞馬遜出資助力富士康收購東芝快閃記憶體晶片,報價超180 億
    最近郭臺銘在接受日經採訪時表示,富士康已經從蘋果和亞馬遜那裡獲得了資助,用於收購東芝旗下的 NAND 晶片業務。在五家有意競購的買家中,目前富士康的出價最高,金額超過了 180 億美元。而且按照郭臺銘的說法,他們並沒有像某些對手那樣抱著賺快錢的心態,而且未來也不會多加幹涉,只希望能「幫助東芝設計出更好的產品」。不過即便如此,富士康面臨的競爭依然很激烈。為了不讓東芝的晶片技術落入外國企業之手,兩家有政府背景的日本本土公司也參與到了這場競購當中。而對蘋果和亞馬遜而言,力挺富士康也能為自己帶來不少利益。
  • 曾擁有全國6000家手機工廠店的「尼彩手機帝國」為何隕落?
    據融資中國視頻內容來看,在2011年,手機市場還處在從非智能到智能的過渡階段,尼彩手機憑藉狂轟亂炸的廣告,全面覆蓋二三線城市的6000家手機工廠店,以及幾乎白給的價格在下沉市場站穩了腳跟
  • 外媒:Drive.a被蘋果收購,此前曾傳關閉公司
    PingWest品玩6月26日訊,據外媒消息,蘋果確認收購自動駕駛公司Drive.ai,收購金額未披露。此前有報導稱,Drive.ai日前向監管機構提交的文件顯示,該公司計劃在6月末關閉辦公室,並解僱90名員工,永久關閉業務。目前還不清楚蘋果是否完成了Drive.ai全部收購,還是僅僅僱傭了一些公司的工程師。蘋果公司可能仍在進行談判以完成全面收購。
  • 蘋果欲出資10億美元收購東芝內存業務股份
    亞馬遜、谷歌、蘋果等科技巨頭都表達了其收購意願,不過東芝卻遲遲沒有公布其最終賣家。據NHK以及路透社的最新消息,蘋果有意獲得東芝內存晶片業務超過20%的股份。蘋果欲出資10億美元收購東芝內存業務股份  該報導指出蘋果明顯想得到至少20%的東芝內存業務股份,公司不惜出資10億美元達到這一目的。
  • 全球大公司24小時:通用電氣被罰、孫正義豪賺、三星發布LED電視……
    3   索尼即將收購AT&T公司旗下動漫流媒體Crunchyroll   12月10日,據媒體報導,目前正在處於債務瘦身階段的通訊服務巨頭AT&T目前同意將公司旗下動漫視頻子公司Crunchyroll出售給索尼旗下的Funimation Global Group。該收購預計總金額將達到11.8億美元。
  • 蘋果最心機? 28年收購74家公司都做了啥
    一方面是蘋果對於整個產業的帶動性,一方面是它自身方便高效的使用方式,促使這一功能隨後迅速普及到Android系統平臺的手機,如今它甚至來到了千元機上。指紋傳感器廠商AuthenTec是蘋果收購科技公司為自己所用的一個經典案例,以至於收購後不少Android廠商短期內都只能使用蹩腳的花擦式指紋識別。這樣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我們就來扒一扒那些被蘋果收購的公司都為蘋果帶來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