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利益關係到國家和國民的生存安全,這是國際社會所公認的關係生死存亡的國家利益,日本在這一問題上也不例外。但是,和平並不是實現國家利益的必要條件。以確保和平為前提,國民有追求物質財富和精神生活的權利。繁榮是僅次於和平居於第二位的國家利益。因此,「國家與國民的安全與繁榮」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毋庸置疑的國家利益。
日本2013年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在此基礎上將維護「自由、民主、對基本人權的尊重、法治等普世價值和規則的國際秩序」作為日本重要的國家利益。將價值置於國家利益的高度,在部分現實主義者看來難免有違和感。在筆者看來,動搖日本國家利益的三個問題分別是:朝鮮核問題、貿易保護主義的擴散、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瓦解。
《日本的選擇》
[日]小原雅博 著
王廣濤 叢婉晶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09月
第一,來自朝鮮的核飛彈威脅,這是動搖國家與國民安全這一國家利益基礎的重要問題。對於日本而言,國家與國民的生存與安全這一生死攸關的國家利益所受到的直接威脅來自朝鮮,因為日本被完全置於朝鮮核飛彈的射程範圍之內。朝鮮一旦同時發射多枚搭載核彈頭的飛彈,日本的反導系統無法有效攔截,那麼日本本土將遭受災難性的打擊。當然,朝鮮半島牽一髮而動全身,它以美朝關係為中心,影響到朝鮮半島南北兩個國家的關係、中朝關係、中美關係、俄美關係、中韓關係、日朝關係等。同時對國際社會而言,朝鮮半島問題關係到聯合國安理會功能的走向以及國際社會對大規模破壞性武器的認知,更會影響到日美韓軍事合作以及日美同盟的走向。一旦作出誤判極有可能引發核戰爭,因此是相關各方都不得不謹慎處理的重大安全問題。
第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增大,嚴重影響日本經濟繁榮這一國家利益的實現。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予以重創,貿易保護主義由此蔓延開來。2016年川普上臺,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成為了貿易戰的「震源」,保護主義勢頭更加猖獗。日本自然資源匱乏,因此一直將製造業、貿易和投資置於實現經濟繁榮的支柱地位,支持自由貿易,並為此積極展開外交。對於當下的這股「逆流」,日本應當如何應對?以及對待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這都是當下日本經濟外交應該重新思考和審視的問題。
第三,則是「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瓦解」帶來的混亂與風險。日本在戰前曾試圖通過軍事力量打破現狀,退出國際聯盟,挑戰國際秩序。其結果確是失去了國家和國民的安全與繁榮這一國家利益。戰後的日本決心成為對國際社會負責的國家,將國際合作作為外交的基礎,非常重視聯合國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此後的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的作用,維護以普世價值為基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而這樣的國際秩序如今卻面臨著分崩離析的深刻危機。英國脫歐、極右翼政黨崛起帶來了歐洲政治經濟上的混亂,川普政權奉行的「美國第一」原則醞釀著嚴重的危機。日本能夠做什麼?日本應該做什麼?儘管日本的軍事力量受到制約,經濟實力也顯著衰退,但日本國內政權穩定,外交上不斷展現出積極性和創造性。
美國是確保日本安全這一生死攸關的國家利益不可或缺的同盟國,在亞洲和平與航行自由等法治的維持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觀之,不應局限於以往的「自由貿易」,而應該努力達成能夠反映川普總統主張的「公平」和「互惠」的協議。這意味著無論中美貿易談判走向何方,日美兩個經濟大國都表現出了堅定維護自由貿易體系的姿態。
中美貿易戰的本質是從貿易等經濟領域蔓延到軍事等安全領域的霸權之爭。中國表示強烈抗議,指出在發展權利和政治體制這一核心利益上一步也不能退讓。美國也一直懷抱著危機感,專注於保護新一代高科技技術領域。因此,美國與中國的這場霸權之爭很有可能是場持久戰。
將抵制華為技術的現象看作美國欲在中美之間布下一道「數字屏障」(相當於冷戰中的鐵幕)的想法未免過於烏託邦。缺失中國這一環的世界市場供應鏈幾乎不可能實現。中美間的經濟相互依賴是冷戰時期美蘇所不具備的特徵,但在缺乏「公正」和「互惠」的前提下,中美不可能走向「新冷戰」的論調正在美國國內逐漸失去說服力。
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管制,將對中國高科技產業造成巨大的打擊。而向中國供應配件的日本企業也難以獨善其身。日本要做的並不是與歐美國家合作,共同封鎖中國,而是應當呼籲中國成為以「自由、公正、互惠」為原則展開行動的建設性行為體。
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GDP接近日本的三倍。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遠遠超過以人均GDP來衡量的水平, 仍將中國視為發展中國家的做法也遭到了部分質疑的聲音。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卻是發展中國家,如果對這種前所未有的狀況置之不理,那麼問題終究無法解決。從這一點看,當務之急是改革包括世界貿易組織在內的國際貿易體系。理解中國站在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立場上,重視包括南南合作在內的同發展中國家的關係。同時,也希望中國作為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承擔更多的責任。中國內部或許也有這樣的想法。
本文摘自《日本的選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