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24季私享家
著名三裡屯運營鬼才郭德綱曾經說過,人分三六九等,肉分五花三層。
吃肉絕對是一件超越了意識形態的事,不管你愛吃甜的鹹的酸的辣的,燒白紅燒肉醬肘子牛腩燉豬腳,肉慾的縱橫跟時間地點人物都沒有一點關係,遇見了吃就完事了。
當脂肪與糖分的胺基酸結合,舌尖上先不忙分泌幸福的味道,拍拍小肚子問問自己,到底誰才是中國最好吃的甜肉?
北有鍋包、南有叉燒
作為一個無肉不歡的東北大老爺們,我一向對甜口的肉類表示鄙夷。但事實證明,沒人能逃得過大哲學家王境澤先生的經歷,真香!
鍋包肉是每一個東北小孩心目中的白月光。
最早的鍋包肉其實到今天也就一百多年的事,旗人鄭興文為了給自己的俄羅斯妻子改善生活,把北京鹹鮮的「焦炒肉片」改成酸甜口味,又搭配上了櫻桃黃桃等水果。(絕對沒有番茄醬的事!)
在東北這不能叫鍋包肉,標準發音鍋包又,聽著就透著那麼一股痛快勁,當年老飯館的鍋包肉出鍋後從廚房端出來,上菜的一路上滿是醋和姜混合後打鼻子的一股酸香。
正經的哈爾濱鍋包又必須得是烹汁的,選取豬後丘地板肉,刀根斬斷肉片紋裡勁膜,醃製,小碗調汁。
注意!精華來了,哈爾濱鍋包肉必須得炸兩遍!
第一遍定型上糊,出來之後顏色呈金黃;第二遍上色調味兒,出鍋後呈焦黃,然後用白醋加少許白糖和胡蘿蔔絲蔥絲烹汁。
大火收汁裝盤,幾十片肉扎在盤子裡,一口甜到心上,五分鐘以內不清盤,只能說明這家店不到位。
最最重要的,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一定要站穩立場,不能有半點馬虎和猶豫,鍋包肉永遠不能是番茄醬的!
至於鹹口的,不好意思,今天不在討論範圍,赤峰人民可以退下了。
江湖中人沒事都喜歡搞個組合,比如全真七子,黑白雙劍啥的,有北喬峰自然也有南慕容,雖然搞不清為什麼一南一北兩個地區的人們都愛吃甜肉,但是叉燒就是這麼沒道理的存在。
廣東人民的心頭好,叉燒,也是甜肉界的精英。
▲ 叉燒,一種烤豬肉的高級展現形式,當然,你管他叫烤肉也沒什麼差。
在tvb的大力推廣下,幾乎大半個南方都知道了叉燒的存在,畢竟,生塊叉燒都好過生你啊!
最好的叉燒一定要用脢頭肉,這個部位的瘦肉不柴,帶點肥肉,做出來的叉燒香甜腍滑,能吃到軟筋,口感最妙。(其實就是豬前腿的上部)
▲ 用南乳、海鮮醬、砂糖、酒、麥芽糖精心醃製幾小時,在烤爐中化開油脂,別急,加點玫瑰露再次回爐,火候足時就是全廣東人民的愛了。
烤好的叉燒肉質軟嫩多汁、色澤鮮明、香味四溢,叉燒飯光吃肯定還差點意思,要是再加上油麥菜和溏心蛋.......
哇,真想讓我的廣東朋友變成一塊半肥瘦叉啊!
鍋包肉vs叉燒肉,誰是甜肉界NO.1?
其實作為一個東北人,我很難不帶一個利益相關來解答這個問題。但那不牽扯,咱們今天就好好談談,到底這條甜肉街哪個扛把子說了算!
作為一個能挑起東北人民內部鬥爭的大殺器,鍋包肉的流派是分分鐘可以重寫一部人民戰爭史的。
有傳統糖醋汁的哈爾濱派,新式番茄醬的遼寧派,叛逆蒜汁鹹口的赤峰派。要是具體到某個城市的差別,那更是數不勝數,烹汁還是臥汁?蒜片還是蒜泥?炸兩遍還是炸三遍?
東北鍋包肉的發展跟東北人民內部和平現狀息息相關。
而反觀叉燒,不管在鬧市街頭還是輝煌酒樓,不管你是半肥半瘦還是帶點軟筋,怎麼樣的叉燒其實味道差別都不大,烤豬肉嘛,再烤也是一種方式啦。
雖然有著豐富多樣的各式搭配,叉燒包啦,腸粉啦,叉燒酥啦,但總而言之,叉燒的流派實際上是比較單一的。
在流派演變上,鍋包肉先下一城。
雖然東北人紛紛南下入關,但好吃的東北菜在外地卻不是很好找(除了三亞)。進了山海關,想找到一家好吃的鍋包肉難上加難。
就算是在鍋包肉的大本營哈爾濱,想要找一家好吃的鍋包肉也極費心思,老廚家都一處等多年老店,也很難保證鍋包肉的穩定出品。
反觀叉燒,一塊看似平平無奇的烤豬肉在兩廣遍地開花,街邊小店隨處可見,而且好的叉燒現做現賣,做出的叉燒有著看得見的新鮮。
在廣州,叉燒幾乎是廣州人的第二信仰。
滿大街的燒臘店鋪,最火的永遠不是燒鵝燒鴨白切雞,而是那看似簡單的一碟叉燒,不用問哪裡好吃,樓下的都差不到哪裡去。
在食物的出品率上,叉燒毫無疑問是最佳選擇。
其實啊,這兩種甜肉界的扛把子定位還是有很大差別的,鍋包肉在東北就是典型的硬菜代表,實打實的肉,在家裡永遠做不好的精品菜,屬於非常有牌面的大菜。
而叉燒更像是街頭巷尾的小吃,雖然不見得能上檯面,卻是一直陪伴我們長大的鄰家小妹,是那種實在想不到吃什麼就去吃它,吃了就絕不會後悔的存在。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但以上都是廢話,我先投鍋包肉一票!
撰文 | 嵩洋 主編 | 易小婉拍攝 | 網絡、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