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分雍州為涼州,卻引發「麴演涼州之亂」

2020-12-17 插畫師的三國夢

漢末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一段大分裂時期,從漢末諸多軍閥的互相殺伐、吞併後,形成了蜀漢、曹魏、東吳三個政權。在整個三國歷史中,戰爭佔到了主導地位。這裡面的戰爭不僅有魏、蜀、吳三個政權之間的戰爭,還包括一些由政治因素、戰爭負擔或者個人野心等各種因素所引起的內部的叛亂。

這個也佔了三國戰爭史中的很大一部分。比如蜀漢穩定南中、東吳開發交州,都是伴隨著戰爭而進行的。曹魏也不例外。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東漢末年涼州發生的一次叛亂——「麴演涼州之亂」。

「麴演涼州之亂」的歷史背景

在曹操統治北方時期,對涼州的控制就非常薄弱。我們看曹操起兵的時候是在兗州的陳留;從陳留到酸棗,戰敗後到河內依附袁紹;擊敗黑山軍成為東郡太守;青州黃巾殺死兗州刺史劉岱後代替劉岱成為兗州牧;兗州失而復得後迎接漢獻帝劉協,然後迅速向豫州、徐州、揚州、青州、荊州等地擴張;擊敗袁紹、袁譚、袁尚等人後控制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南下荊州遭遇「赤壁之戰」的失敗。從中平六年到建安十三年(即公元189年到208年),曹操的精力都放在東漢的東部,對關中地區的態度只是安撫,保持穩定即可。

直到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曹操擊敗關中的馬超、韓遂等人,控制了關中地區之後,才將手觸及到隴右。這個時候曹操集團雖然也在隴右有一些軍事活動,但主要目標還是在漢中身上。對河西地區的控制並不是很牢固。我們看《三國志·魏書·張既傳》的記載:「武威顏俊、張掖和鸞、酒泉黃華、西平麴演等並舉郡反。」河西隔絕不通。顏俊、和鸞、黃華、麴演四股勢力互相交戰。武威距離隴右比較近,顏俊向曹操納質投降,希望能夠得到曹操的支持,然而曹操無意於河西地區,放任他們自相殘殺。最後顏俊被和鸞所殺,和鸞又被武威人王秘所殺。至於黃華、麴演,完全沒有被消滅。

在建安十八年,曹操對東漢的行政區域劃分做了一次比較大的調整,將十四州省為九州,將司隸與涼州都併入到雍州當中,從關中地區到河西地區都是雍州,非常廣闊。這種情況持續到延康元年(即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即魏王位),將雍州又分為司隸(關中)、秦州(隴右)、涼州(河西)。這種行政區域的劃分加強了對這些地區的控制,影響到麴演、黃華等涼州豪強的利益。另外曹操本身對涼州的控制不足,曹操去世權力交替之際,曹氏的權威也會大大降低。這是「麴演涼州之亂」的一個歷史背景。

「麴演涼州之亂」的參與人物

「麴演涼州之亂」分為兩個陣營,一方面是不服從曹魏統治的涼州豪強,另一方面自然是曹魏的官員。三國時期的歷史中心當然還是在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上面,參與「麴演涼州之亂」的人物可能並不是很為人熟知。所以小編簡單地介紹一些這些人物。

曹魏方

毌丘興:毌丘儉的父親,當時為武威太守。

郝昭:這個人物比較有名,諸葛亮二伐時固守陳倉。當時屯兵在金城。

魏平:曾參與諸葛亮四伐,當時與郝昭一同屯兵金城。

費曜:這個人物也比較有名,與諸葛亮、馬謖、魏延等人都交過手,當時屬於鎮西將軍曹真的部下。

張恭、張就:張恭當時為敦煌郡功曹,張就是張恭的兒子。

張既:也比較有名,幫助曹操拉攏馬騰;遷徙漢中、武都人口,當時為雍州刺史。

蘇則:曾參與「曹操破張魯之戰」,當時為金城太守、護羌校尉。

涼州叛軍方

麴演、黃華、張進、「武威三種胡」。其中麴演、黃華之前提到過了,在建安末年就有叛亂的舉動。麴演在曹操去世的時候又叛變過一次,被蘇則鎮壓;張進是張掖人;「武威三種胡」大概是武威郡的三支種姓不同的遊牧民族。

「麴演涼州之亂」的過程

曹丕從雍州分出涼州,以安定太守鄒岐為涼州刺史。這導致涼州發生較大規模的叛亂。其中張掖人張進、酒泉人黃華、西平人麴演紛紛驅逐、囚禁各郡太守(張掖太守杜通、西海太守張睦、酒泉太守辛機),自以為太守。阻止鄒岐到任。另外武威三支遊牧民族四處抄掠,隔絕道路。敦煌位於酒泉以西,當時的敦煌太守馬艾病死,郡功曹張恭派遣其子張就向中央請求太守,結果被黃華扣留。黃華、張進、麴演等人希望以張就作為人質脅迫張恭以敦煌郡響應自己。張就暗中給張恭寫信,請求張恭不要因為自己向叛軍妥協。總的來說,當時涼州叛軍所控制的地區有張掖郡、酒泉郡、西平郡、西海郡,受影響的地區有敦煌郡、武威郡。

武威太守毌丘興一方面穩定武威士吏,維護內部的安穩,一方面向護羌校尉蘇則求援。雍州刺史張既以及費曜均率軍支援涼州。當時涼州叛軍聲勢很大,既有張進、黃華等人,也有涼州一些不知名的豪強以及遊牧民族,成分比較複雜,而且沒有完全融合在一起。蘇則認為應該趁這個機會迅速出擊,而不是等待援軍,因為援軍趕到的時候,可能涼州叛軍也捏合到一起,更加難對付。蘇則的想法得到了郝昭等人的同意。於是蘇則等人違背朝廷「不得西度」的詔命,發兵支援武威。果然「武威三種胡」脫離涼州叛軍,歸降曹魏(其實還是東漢,不過和曹魏也沒有太大區別,小編就統一稱為曹魏)。

武威的威脅解除,蘇則與毌丘興合兵進攻張掖。麴演此時率領三千軍隊偽裝成助軍的樣子,實際上在找尋機會趁亂生勢。蘇則將計就計,與麴演見面的時候斬殺麴演,麴演的軍隊潰散,西平的威脅解除。此時涼州叛軍只剩下張進與黃華,正處於武威與敦煌之中。張掖受到蘇則、費曜、張既、毌丘興的猛攻,黃華本來是要向東支援張掖的,但是他的背後也出現問題。張恭與從弟張華率軍攻打酒泉西北方,讓黃華首尾不能兼顧,不敢專心支援張進。最後張進兵敗身死,黃華投降曹魏。「麴演涼州之亂」就此結束。經過這次平叛,曹魏對涼州河西地區的控制更進一步,不過距離徹底打通河西走廊,恢復對西域的影響,還需要一個不算太漫長的過程。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後漢書》、《中國歷史地圖集》

相關焦點

  • 諸葛亮五次北伐只為奪取涼州,涼州到底在什麼地方?
    涼州最早建制於西漢,是西漢十三州之一,治所在今天的甘肅武威。西漢時期涼州的位置大體等同於今天的甘肅和寧夏,西漢元狩二年,為打通河西走廊,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攻擊位於河西地區的匈奴休屠王,霍去病大破休屠王,並攻佔休屠王王城,漢武帝改休屠王城為武威。
  • 說不完道不盡的涼州(武威)葡萄酒文化
    此事被傳為千古笑柄,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葡萄酒》裡就說:「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為君持一斛,往取涼州牧。」詩中譏諷了在漢靈帝時,扶風人孟佗用一斛涼州葡萄酒賄賂專權朝臣中常使張讓就換取了涼州刺史的高官,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漢代涼州美酒的名貴。《後漢書·孔奮傳》載「……時天下大亂,唯河西獨安,而姑臧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反映了當時貿易的繁榮、經濟的發達。
  • 三國演義中關羽守華容道,為何不殺曹操,若殺了曹操天下局勢如何
    此文以三國演義為基礎,別再說正史上沒有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別說曹操了,謀士程昱也看出關羽重情有義,需要以情感軟化關羽才能放行,所以曹操最終成功了,關羽不忍心殺曹操,於是放了曹操,同時諸葛亮也達到了目的,一石二鳥之計成功。
  • 武威楊姓流源與涼州楊家將述略
    之後,因西晉「永嘉之亂」、唐朝「安史之亂」和宋代的「靖康之亂」,中原社會動蕩,楊姓子孫大舉南遷,形成了浙蘇魯、贛閩、晉陝、川湘四大塊楊姓人口聚集地區,重心由西部傳到了東南部。隨後,開始了大規模向海外遷移,移居的主要地區是東南亞一帶。楊姓郡望主要有弘農郡、天水郡、河內郡等,堂號主要有四知堂、弘農堂、關西堂等。
  • 「涼州會談」寫入中學歷史教科書
    高一歷史課本第56頁關於「涼州會談」的簡要文字高一歷史課本第56頁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關於「涼州會談」的簡要文字:「1247年,蒙古皇子闊端與吐蕃宗教首領、藏傳佛教高僧薩班在涼州會談,就吐蕃地區歸附達成協議。西藏開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後來薩班在涼州去世。」文字右上角是一張薩班靈骨塔遺址配圖。
  • 曹操的第二任正妻,曹丕的生母,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
    卞氏遇見曹操的那一年,曹操正在老家譙縣(安徽亳州)賦閒。當時曹操在城外建了一棟別墅,每天打打獵、讀讀書,日子過得好生愜意。曹操時年二十五歲,表面上雲淡風輕,但是誰也猜不到他胸中有著怎樣的風起雲湧。曹操註定不是池中之物,一旦風雲突變,他是要一飛沖天的。當時大將軍何進得勢,徵召曹操為典軍校尉,曹操來到了令無數人功成名就的東都洛陽。然而很快形勢激變,何進被誅,涼州軍閥董卓入主洛陽。董卓覺得曹操是個人才,便想重用他。曹操拒絕赴任,並連忙逃離洛陽。曹操逃離不久,便有人給曹家捎來了曹操已死的消息,曹家頓時亂作一團,早先投靠曹操的下屬,此時也打算離去。
  • 曹丕為何剛即位就顛覆了曹操的用人策略,將唯才是舉改為九品中正
    歷史上著名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了六朝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是社會弊病,其創始人正是曹操的兒子曹丕。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即位之初就將曹操之前「唯才是舉」的用人方略改成了「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選用上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動。
  • 武威詞作家楊玉鵬新歌《涼州月》 解讀涼州
    中國甘肅網5月17日訊(本網記者 張振國) 最解風情是《涼州月》:看過了四面烽火,也看過車馬交錯。最懂滄桑是涼州月,才這麼從容地升,又從容地落……近日,由楊玉鵬作詞、焦明作曲、熊暉演唱的新歌《涼州月》在武威正式發布。
  • 武威名寺--文化名城之古涼州
    其間於明代成為陝西涼州大寺院,英宗正統10年2月15日,為羅什寺院頒發了大藏經。並下了聖諭,諭中道:「刊印大藏經,頒賜天下,用廣流傳,茲以一藏,安置陝西涼州大寺院,永充供養。」此諭現完好保存於武威市博物館。清康熙26年《重修羅什寺碑記》載,經過重修的羅什寺「前後三院,煥然一新,乃五涼之福地;壯麗改觀,誠河西之勝地也」。1927年武威大地震,羅汁寺院被震毀。1934年毀壞的羅什寺塔被重修。
  • 涼州美食三套車的由來傳說
    左大人同意,侍者抬上壽桌擺好,祝壽開始,一位老者雙手捧上用涼州特產紅棗、枸杞、核桃仁、冰糖、桂園、老茯茶等多種佐料熬製而成的涼州茯茶敬上,大人飲用後,感覺口捨生津,渾身通泰,大人問此是何茶,又有何意,老者日:此為涼州茯(諧音福)茶,祝願大人五福臨門。
  • 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涼州會盟」
    白皮書中「西藏宗教界領袖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同蒙古皇子闊端在涼州議定了西藏歸順的條件」指的就是1247年「涼州會盟」。而「涼州會盟」的見證地,就是武威白塔寺。武威白塔寺,其前身名叫東部幻化寺,藏語稱作「謝爾智白代」。又因寺內有大小寶塔百餘座,人們又稱其為「百塔寺」。
  • 《涼州講壇》第四期在武威開講 張頤武教授解讀涼州文化
    2000多年前,張騫途經古涼州出使西域,開闢了舉世3聞名的「絲綢之路」,以河西走廊為核心的古涼州地帶便成為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亞、西亞的重要通道。在曾經的歷史通道上,作為絲路重鎮的武威,作為「五涼京華、河西都會」的涼州,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無數的歷史變遷和美好夢想的時空流轉,而歷史變遷中沉澱孕育的涼州文化,成為絲路文化融匯的結晶和典範。
  • 武威故事|詩人王維在涼州
    《武威故事(第一輯)》由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組織市內20多位作者編寫,於2020年7月由讀者出版社出版。該書內容涵蓋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天祝縣的歷史、名人、地名、傳說等故事,融史料性、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於一體,內容生動活潑,情節引人入勝。
  • 七百年涼州白塔寺鏗鏘之音:西藏自古屬中國
    白塔寺因寺內的薩班靈骨白塔而聞名,它是蒙古汗國窩闊臺次子、西路軍統帥闊端為西藏薩迦派法主薩班弘揚佛法而重修擴建的,距今已有750多年的歷史。公元1247年,西藏薩迦派宗教領袖薩迦班智達(簡稱薩班)與闊端為解決西藏歸順問題,在白塔寺舉行了著名的「涼州會談」,達成了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條件,並頒布《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結束了西藏近400多年的混亂局面。顯然,涼州會談是一場大事件,核心人物即是薩班和闊端。白塔寺因此成為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
  • 《涼州講壇》之《五涼史》《前涼風雲》開講
    為「弘揚涼州文化,建設書香武威」,7月3日下午,武威市圖書館舉辦2020年《涼州講壇》之《五涼史》第三講《前涼風雲》之一。活動由武威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武威市新聞傳媒集團主辦,武威市、區圖書館承辦。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賈小軍教授作主旨演講。
  • 跟著鏡頭遊武威||涼州醋文化
    曾經的涼州,「村村有醋坊,家家釀醋忙」。涼州的釀醋人常說,「飯是經常吃的藥,藥不是經常吃的飯;醋是經常吃的藥,醋更是經常吃的飯。」在中國醋文化中,涼州釀醋、食醋的歷史與文字記載已有2200年以上。翻開涼州的歷史,仿佛就能聞到醋文化的芬芳和醇香。「醋」,最早見陶弘景《本草經集注》:「醋酒為用,無所不入,愈久愈良,亦謂之醯。以有苦味,俗呼苦酒。」
  • 涼州老街,演繹著古涼州悠悠鄉愁
    > 涼州老街文/常青涼州老街承載著涼州兒女的書香
  • 唐伯虎祖籍涼州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燾曾廢為戍,末年在涼州復置晉昌郡,轄境縮小。北周武帝時改為永興郡。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改常樂縣置晉昌郡,治今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東南鎖陽城。屬瓜州。後廢。原來這個晉昌,就是前涼時期,在河西走廊設立的一個郡,大體在今甘肅瓜州縣一帶。當時,屬於涼州管轄。需要說明的是,在兩晉時期,晉昌有兩個,一為晉昌縣,西晉惠帝置,屬新興郡。
  • 論張澍《涼州府志備考》的特點與價值
    自漢開河西,姑臧嘗為都會。魏晉建制州鎮。張軌以後,恆以一隅之地,爭逐於群雄問。魏太武濤滅北涼,敕太子晃曰:姑臧城東西二門外,湧泉合於城北,其大如河,自餘溝渠流於漠中,其間仍(為乃字之誤,筆者按)無燥地。《五代史》:唐之盛時,河西、隴右三十三州,涼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其地宜馬,唐置八監,牧馬三十萬匹,漢班固所稱涼州之畜為天下饒是也。
  • 古都涼州,春風十裡等你來!
    古都涼州,春風十裡等你來!(參觀涼州白塔寺、涼州會盟紀念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天梯山石窟(瞻仰天梯大佛,聽涼州寶卷說唱,在歸心民宿裡修行潛悟)美食推薦:涼州老街美食城、北關市場三套車、「普康羊」火鍋、「伊寧齋」火鍋、白犛牛養生體驗館、郭涼麵、任涼麵、天梯山精品民宿特色美食住宿推薦:天梯山精品民宿、武威城區星級賓館、建隆大酒店、金武國際酒店、金都國際酒店、維也納國際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