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的三生三世

2020-12-25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何加鹽」(ID:ihejiayan),作者:何加鹽,36氪經授權發布。

騰訊濱海大廈/圖源:騰訊官網

1998年,一位羞澀文靜的男青年,厭倦了打工的日子,決定嘗試一條不同的路。

他邀請了幾位中學和大學同學,一起成立了一家小小的公司,借了一間舞廳當辦公室,開始了新的事業。

他的父母、老師、同學,沒有人認為他能夠成功。

但他給自己定下一個宏偉的目標:

3年之內,公司擴張到18個人!

對這個目標,他其實心裡也很忐忑。甚至,連公司能不能活下來,他都不知道。

3年以後,他的公司人數,遠遠超過18人,產品的用戶數達到了1個億,營業收入接近5千萬,公司估值5億元人民幣(6000萬美元)。

又一個3年之後,公司上市了,他和小夥伴們實現了財務自由。

但是,他卻又背負上了諸多罵名,被業內目為公敵,公司被知名雜誌怒罵為「狗日的」,全網都在嘲笑他們「從來只抄襲,永遠不創新」。

王興曾因為他而如坐針氈,悲憤莫名;周鴻禕與他兵戎相見,差點身陷囹圄;新浪總編「老沉」罵他的網站貪得無厭,與全網為敵,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他說,我們要做一家「最受人尊敬的公司」,但是沒有人相信。

他和他的公司,在爭議聲中,野蠻生長。

到了2019年,在福布斯億萬富豪榜上,他以387億美元身家,超越馬雲和李嘉誠,成為中國第一。

而他創立的公司,也以3.4萬億元港幣市值(合3萬億人民幣或4394億美元),高居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第8名。

他的主要產品,每月活躍用戶超過11億,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國民應用。

他把公司的願景和使命升級為:科技向善。這一回,嘲諷的人少了,人們選擇了觀望。

他,就是馬化騰。他的公司,叫做騰訊。他的主要產品,有QQ、微信,和王者榮耀。

這是一位傳奇梟雄,卻又極為低調。

今天,我們一起來揭秘馬化騰和他的騰訊帝國。

1

在風光旖旎的海南島上,有一座叫「八所」的沿海小鎮,居民以苗族為主。鎮上有一個交通部下轄的港口,管理人員多為南下支援的職工,其中有一個會計叫馬陳術,他是廣東汕頭人。

1971年,31歲的馬陳術,擁有了第二個孩子,取名馬化騰。

八所港是偏僻的邊陲之地,馬化騰的童年記憶裡,除了站在街邊看著滿臉刺青的苗族同胞來來往往,就是晚上遙望清澈深邃的天空,數著滿天的繁星。

這些星星給他無窮的好奇和想像,讓幼小的馬化騰,深深地愛上了天文。

1984年,馬陳術被調往深圳工作。13歲的馬化騰,到深圳中學做了一名插班生。他同班有一位同學,叫許晨曄。隔壁班還有兩位同學,一個叫張志東,一個叫陳一丹。

14年以後,他們四人被命運綁到了一起,成為創立騰訊的「五虎將」主力。

13歲時的馬化騰,還在做著天文學家的夢。他纏著父母給他買天文望遠鏡。當時的馬陳術,還僅僅是一個計財經理,工資只有一百多塊,馬化騰看中的那臺天文望遠鏡,要花掉他4個月的工資。

馬陳術沒有同意。馬化騰要了幾次,沒有成功之後,就悶悶不樂地不吵了。

可是幾天之後,媽媽黃惠卿收拾馬化騰的書包,發現他在日記裡委屈地寫道:「他們扼殺了一個科學家的夢想。」

媽媽不忍心了,就和爸爸商量,還是給他買下了這臺望遠鏡。

1986年,哈雷彗星再次經過地球,馬化騰興奮地拍下照片,並寫了觀測文章,獲得了一個比賽的三等獎,得到了人生第一筆收入:40元的獎金。

但是,喜愛的天文學沒有成為馬化騰的職業。在3年後考大學時,他選了學計算機。

他上的學校,是1983年才成立的本土高校:深圳大學。據《騰訊傳》的作者吳曉波說,馬化騰的高考成績本可以上清華或復旦。但是馬化騰在和清華大學教授錢穎一的對話中透露,清華計算機很難考,他要考的話,很可能進不來。而且他的大學成績,在30多人的班裡,也就排到10名左右,並不拔尖。

在班上,馬化騰是一個調皮的孩子。不過,作為一個文靜內向的學生,他的調皮,也就是在學校的機房電腦上,裝一些別人破解不了的病毒,把電腦鎖死而已。

大三時,馬化騰就曾經萌發過創業的念頭,他和同學討論要成立一個電腦公司,業務是幫人組裝電腦。可是去市場考察一圈之後,發現市場對手太強大了,他們根本競爭不過——當時在華強北幹這些的人,都是初中文化、小學文化的人,學歷不高,但勝在經驗豐富,成本低廉。

大四時,他到深圳黎明電腦網路公司實習,做出了一個股票分析軟體,公司看中了這款軟體,要出錢買下來。馬化騰也不知道行情如何,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報了一個在他看來的高價:5萬塊。公司痛快地答應了。就這樣,馬化騰完成了人生第一筆產品交易,挖到第一桶金。

畢業前,在同學內推下,馬化騰進入了做尋呼業務的潤迅公司,當起了程式設計師,月薪1100元。

年輕時的馬化騰/圖源:cfido.com

這時,網際網路已經開始靜悄悄地進入中國。馬化騰第一次接觸網際網路,是在「惠多網」(FidoNet)。在此之前,馬化騰一直以為程序都是在單機上運行,看到文字能夠遠程輸送和顯示,馬化騰「非常激動,感覺像是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

馬化騰在惠多網建立了一個站點,取名為「Ponysoft」,後來被稱為「馬站」,馬化騰也成為了「馬站長」。

那是1995年2月。當時,全中國的網民極其稀少。惠多網的網友,幾乎互相之間全都認識。其中有求伯君、雷軍、丁磊等。丁磊還曾專程跑到深圳來見馬化騰。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網友見面情景之一。

馬化騰還被另一個天才的程式設計師吸引。當時,這個程式設計師憑一己之力,寫出一套非常好用的郵件系統,震驚中國網際網路界。而馬化騰卻發現其中有一個小問題,就發郵件去討論。這名程式設計師,叫張小龍。幾年之後,他會加入馬化騰的公司,並成為「微信之父」。

1997年,「網友」丁磊成立了網易公司,第二年就開發出第一款中文免費電子郵件系統,被各地電信公司大量採購,一下子成為百萬富翁。

聽到消息的馬化騰,坐不住了。他在潤迅已經工作了5年多,職位僅僅升到了主管。雖然他的工資已經漲到8000,但丁磊每賣一套系統,可是能賺10萬美元!

一顆不安分的心,開始加速跳動。

2

馬化騰沒有貿然行動,他先開始組建團隊。第一個找的,是他們班的學霸張志東。

張志東的父親是清華畢業的高材生,他自己在班上也總是拿第一。大學畢業後,張志東到華南理工大學讀了碩士,後來工作的公司,正是馬化騰曾經實習過的黎明網絡。

當時,張志東正要出國,他姑姑已經在美國幫他安排好了路子。

馬化騰告訴他,一起創業吧,我們是「天作之合」。我在尋呼公司幹了5年,對這行很懂。你的技術很牛。我倆的長處可以結合起來,做一個「無線網絡尋呼系統」,一定會很有市場。

張志東聽了很心動,放棄了出國,留下來和馬化騰一起做這個「一定會很有市場」的產品。

事後證明,他們策劃的這個產品,完全失敗。不是產品不好,而是戰略一開始走錯了路。

當時中國的手機時代已經開啟,尋呼機正在走向窮途末路,一款以尋呼機為主要載體的產品,其命運可想而知。

事實上,戰略定位,從來都不是馬化騰擅長的。與馬雲能夠以卓絕的遠見挑選賽道不同,馬化騰的長處在於打造消費者喜歡的產品。

90年代風行一時的尋呼機/圖源:百度百科

馬化騰和張志東談好之後,又分頭去找合作夥伴。

張志東找了好友陳一丹。

陳一丹高中畢業後,上的是深圳大學化學系,混學生會風生水起,大學畢業時還作為學生代表上臺講話。後來成了公務員,小日子過得不錯。

張志東和陳一丹說了創業的事之後,陳一丹也很心動,但是擔心創業失敗後怎麼辦。結果妻子和他說:「沒關係,我養你!」很多年以後,陳一丹依然對這句話深深感念。

馬化騰找了從初二同班到大四的好友許晨曄。他當時在深圳電信上班,也二話不說就辭職了。

第五個加入團隊的人,叫曾李青,是一個銷售奇才。原來也在深圳電信工作過,是馬化騰的姐姐和許晨曄的前同事,後來進入深圳電信下屬的龍脈公司,擔任市場部經理。由於公司將被裁撤,曾李青面臨失業,就加入了馬化騰的團隊。

至此,騰訊創業的「五虎將」,全部集齊。

騰訊五虎將/圖源:百度百科

經過討論:

馬化騰擔任CEO(執行),佔股47.5%;

張志東擔任CTO(技術),佔股20%;

曾李青擔任COO(運營),佔股12.5%;

許晨曄擔任CIO(信息),佔股10%;

陳一丹擔任CAO(行政),佔股10%。

大家根據佔股比例出資,湊了50萬元,然後選了四個名字,去註冊公司。四個名字是網訊、飛訊、捷訊、騰訊。

由於註冊的時候馬化騰等還沒有辭職,公司法人用的是媽媽黃惠卿的名字,跑工商的事情都是爸爸馬陳術幫忙去弄的。當時馬陳術已經是鹽田港集團高管,開著奔馳車幫馬化騰忙前忙後。

馬陳術到工商局一查,前面三個名字都已經被註冊過了,只有騰訊還能用,於是,公司就註冊為「騰訊」,法人代表和董事長為黃惠卿。

馬化騰父母/圖源:百度百科

這一年,張朝陽建立了搜狐、王志東建立了新浪、丁磊的網易由軟體公司轉型為門戶網站、劉強東創辦了京東。再過一年,李彥宏將創辦百度,馬雲也成立了阿里巴巴。在群星璀璨之中,騰訊只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光點。

與搜狐、網易、新浪等一開始就大放異彩不同,騰訊的起步之路,異常艱難。

由於尋呼機正在快速沒落,馬化騰和張志東設計的產品,完全不符合市場需求,在通過關係完成了最初一單20萬的業務之後,就再也無人問津了。

為了養活公司,他們從網站設計、伺服器存儲空間,到網頁製作等,什麼都幹,但是賺的錢很少。好在曾李青發揮優勢,利用他在深圳電信工作過的老面子,搞定了一筆30萬的郵件系統開發的單子,才讓騰訊公司撐過了幾個月。

由於收入少,許晨曄和陳一丹,整整一年多的時間,都還只是兼職在做事,要等原單位下了班,才能趕過來幹活。

在他們做過的產品中,有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東西,是為了競標而開發的,結果後來發現,那次投標的入選名額,早就被內定,他們就是陪太子讀書而已。投入的開發費用,全部打了水漂。

不過,既然花錢費米地做出來了,反正當時也沒什麼用戶,不用多少成本,那就養著吧。

沒有人能預想到,這株無心插下的柳枝,最後會長成一片鋪天蓋地的柳林,樹蔭遮蓋了整個中國。

這個小柳枝,就是OICQ,後來改名叫QQ。

3

OICQ的原型叫ICQ,是三個以色列青年1996年開發出來的一款即時通信軟體。到1998年時,其用戶已經超過1千萬。

在中國,這款軟體也早已引起關注。到騰訊開始開發時,中國本土也已經有了PICQ和「網際精靈」這樣的類似產品,ICQ本身也已經打入中國市場。加上騰訊參與競標的那次的成功者PCICQ,騰訊的OICQ面臨著四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但騰訊的產品能力,在這裡顯露無遺。OICQ只用了幾招,很快就脫穎而出。

第一個是超小的體積。

當時中國的網速很慢,下載安裝一個軟體,花費幾小時,是常有的事。ICQ的同類軟體,一般都要一兩個小時才能裝好。而張志東領銜開發出來的OICQ,居然把體積縮小到只有220KB,5分鐘就能下載完成。

第二個是好友列表保存。

我們現在打開微信,都可以看到聊天記錄和好友名單。但是當時的ICQ卻沒有這個功能。因為在ICQ的主要市場以色列和美國,人們都是在家或學校宿舍上網,好友列表和聊天記錄是保存在個人電腦上的。

而中國當時上網的環境,主要是網吧,每次去都不知道會分配到哪臺電腦,按照ICQ的方式,每次聊完天之後,下次再登陸,好友和聊天記錄就不見了。而OICQ就換了個方式,把好友列表和聊天記錄保存在騰訊的伺服器,用戶不管在哪臺電腦登陸,都不會丟失。

第三個是添加陌生好友。

當時的ICQ是需要知道對方的號碼,才能添加好友。而OICQ則可以查看陌生網友的列表,根據網名和頭像添加好友,這讓其具有了陌生人社交的功能,對當時的少男少女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第四個是發送離線消息。

別的同類產品,只能是彼此都在線時,才能互相聊天。而OICQ則可以向對方發送離線消息。

早期的OICQ/圖源:驅動之家

還有很多類似的改進,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們可以看到,雖然OICQ的理念和設計思路是抄襲了ICQ,但是,其根據中國市場做的這些微創新,卻又是競爭對手拍馬難追的。這也是馬化騰和他的團隊,在後來的無數次競爭中,屢次取勝的一個最關鍵因素。

1999年2月11日,一隻憨態可掬的企鵝,出現在網上,OICQ上線了。後來,企鵝成為了騰訊公司的標誌。

馬化騰給自己公司預留了前200個號碼,以供未來招的新員工使用。在他們的規劃中,200個號碼,已經足夠騰訊用10年了。

而對OICQ發展的規劃,是用戶數1年過千,3年過萬。

當時他們認真算過帳。如果3年內用戶數達到1萬,一年的人工、設備和維護費用在10萬以內,是可以養得起的。

但OICQ實際的發展,比他們預想的,略微快一點點——兩個月後的一天,在北京出差的馬化騰和陳一丹,見證了用戶數超過500人,他們興奮得衝下樓買了啤酒慶祝。

9個月後,OICQ註冊人數,超過100萬。3年後,超過1億。

中國網際網路歷史上最驚人的增長奇蹟,在馬化騰等人的懵懂無知中,已經拉開帷幕。

3

用戶的暴增,給馬化騰等人帶來驚喜之餘,也讓他們措手不及。

原來按照3年1萬人的增速去規劃的成本預算,哪裡經得起這樣的意外增長。很快,伺服器就撐不住了。

當時,騰訊並沒有賺錢的核心業務,OICQ用戶雖然迅猛增長,但是沒有任何變現的方法,而人員、帶寬、伺服器的成本,卻都在拋物線式地上升。

5個並沒有什麼積蓄的創始人,咬著牙又湊了50萬元股本投入,並把工資全部減半,但仍然無濟於事。最慘的時候,公司的全部現金,只剩一萬元,別說買伺服器了,連大家的工資都發不起。

而更慘的是,收購了ICQ的美國在線,也發現了大洋彼岸這個和ICQ長得很像的產品,控告騰訊侵犯智慧財產權,跨洋發來了律師函。

5人連夜開會商討應對之策,馬化騰等4人都眼巴巴看著負責法務的陳一丹,希望他能想出辦法。陳一丹兩手一攤,說「我們沒錢打官司……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它去吧。」

公司撐不下去了,大家一致同意賣掉算了。他們確定的公司售價,是300萬。創業一年,如果能收入300萬,也不枉他們拼搏一場了。

馬化騰和曾李青,到處去找買家。

但是,沒有一家公司願意買他們。那時的人們,還認識不到流量的作用。OICQ雖然擁有百萬用戶,但誰都不知道能有什麼用。有一家公司倒是很真誠地還價,然後認真計算了騰訊公司有幾張桌子,幾個板凳,幾臺電腦,說,可以值60萬。

雙方要價相差太遠,交易沒有談成。而OICQ的用戶數還在瘋漲。馬化騰他們只好厚著臉皮到處借錢。

有一個朋友借給馬化騰50萬,馬化騰說,可不可以用股票來還?朋友看了看馬化騰,說,沒關係,如果你真沒錢了,不還也可以。股票就算了。

創業一年的馬化騰們,彈盡糧絕,騰訊即將破產,出生才9個月的企鵝,也將要餓死。

曾李青提議,可以去找「VC」。

馬化騰根本就沒聽說過VC。那時,風險投資對中國人而言,完全是新鮮事物。馬化騰也完全不清楚,這個東西能對他們有什麼用。不過,死馬當做活馬醫,反正也沒有別的辦法,那就就試一試吧。

曾李青通過朋友聯繫到了國際著名風投機構IDG的中國業務代表王樹。王樹當時也正愁得很,1996年被派回國開展業務,但是當時中國夠得上被投資格的企業少得可憐,更多的人對此完全沒有概念,所以王樹的工作也很難開展。現在聽說有一個類似ICQ的產品,馬上很感興趣(當時,ICQ已經被美國在線收購,價值4.07億美元)。

馬化騰當時正生著病,被曾李青硬拖著去見了王樹。王樹問,你怎麼看公司的未來?

與現在的創業者什麼都沒有就能和投資人吹得天花亂墜不同,病怏怏的馬化騰有氣無力地說了句:「我也不知道」。

曾李青以為這筆投資肯定黃了。但王樹卻在心裡給馬化騰打了高分,認為他很實在。後來,王樹帶著IDG北京總部的高級合伙人王功權又來考察了一次,王功權一直逼問馬化騰到底準備怎麼賺錢。馬化騰磨蹭到半夜,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他只能不停地重複說:這個東西用戶很喜歡。

王功權最終還是決定投。因為畢竟ICQ的成功先例擺在這裡。

同時決定投的還有李嘉誠的次子李澤楷。當時,李澤楷的盈科電訊想進入內地,卻沒有門路。曾李青通過關係搭上了盈科,他的商業奇才在這裡再次顯現。

曾李青對盈科說,我們很受歡迎的,你看IDG都要投。又對盈科說,我們很受歡迎的,你看李澤楷都要投。然後用這邊催那邊趕緊,又用那邊壓這邊加速。

最後談妥,騰訊公司估值550萬美元,IDG和盈科各投入110萬美元,分別佔股20%。

550 萬美元的公司估值,也是拍腦袋算出來的,因為馬化騰他們一算帳,要養活QQ,至少需要融資220萬,但他們又不想失去公司控制權,所以就定了220萬佔股40%,倒推出估值550萬。

2000年4月,馬化騰籤妥了協議,220萬美元資金到帳,騰訊終於驚險地活下來了。

驚險這個詞,一點也不誇張。因為一場摧毀網際網路行業的大災難,已經開始爆發。

在此之前,全球網際網路市場已經連續幾年瘋漲,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紛紛上市,把美國股市炒上新高,2000年3月,以科技公司為主要成分的納斯達克指數達到創紀錄的5048.62點,5年翻了6倍。

但美聯儲突然加息、眾多網際網路公司第一季度營收大幅下滑、微軟遭遇反壟斷訴訟等眾多負面因素疊加,導致納斯達克指數開始暴跌,半年內接近腰斬。嚴重者如網易,股價從十五塊五,一路跌到了四分多錢。這就是至今仍讓人談之色變的「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事件」。

股指大跌,導致投資人資金緊張,同時對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的前景也不再看好。如果騰訊的融資再晚一點,哪怕是幾天,可能都將功虧一簣。

但是,騰訊拿到220萬美元,離高枕無憂還遠得很。在瘋狂生長的QQ(由於美國在線的智慧財產權訴訟,OICQ已經改名為QQ)面前,這點錢也就是塞塞牙縫而已。

不到半年,QQ的用戶漲到幾千萬之多,人員、場地、伺服器不得不跟著擴張,騰訊再次陷入資金危機。

這時,IDG由於受股災的拖累,沒有能力、也不想再追加投資了,李澤楷也認為騰訊的模式沒有商業前途。

馬化騰瘋狂地找投資,新浪、搜狐、雅虎、聯想、TOM、金蝶,能找的都找遍了,沒有一個人願意接手。

到了2001年初,騰訊是真的要山窮水盡了。

這時,一個叫「網大為」的人卻突然不請自來地闖進了騰訊的辦公室。此人金髮碧眼,卻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他說是代表南非的MIH公司來的,想要入股騰訊。

雖然這家來自遙遠非洲的企業,誰也沒有聽說過,但對馬化騰等人而言,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稻草,馬上就開始了和網大為的談判。

兩個月後,雙方達成協議,騰訊估值6000萬美元,其中MIH出資1260萬美元購買盈科擁有的全部20%股份,出資806.4萬美元購買IDG的12.8%股份。不久後,MIH又購買了馬化騰等人手上的13.6%的股份,成為騰訊第一大股東。

李澤楷用110萬美元的投資,不到一年時間,就獲得了1260萬美元的回報,堪稱投資天才,不過,當初他要是不賣掉,這些股份現在價值880億美元。

而IDG北京總部原本也是想賣光所有騰訊股票,但是在王樹的堅持下,還是保留了7.2%,不過到2013年騰訊上市前,馬化騰用457.9萬美元購回了這部分股份。最早投資騰訊,卻未能長期持有,成了IDG歷史上最令人扼腕嘆息的一筆投資。

MIH公司,則在今天仍然佔據著騰訊公司31.1%的股份,價值1366億美元(這還沒算上MIH已經套現拿走的部分)。其對騰訊的投資,是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風險投資之一。

4

二輪融資之後,騰訊暫時擺脫了資金的困擾。但是,如何盈利,仍然是擺在馬化騰面前的一道難關。

這時,QQ的用戶已經超過1億,但是每天只見燒錢,不見賺錢。

雖然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只要有了流量,就不愁變現。但是當時,人們對於流量有什麼用並不清楚。在盈利的壓力下,騰訊做了一些商業化的嘗試。

最簡單的方法,是在QQ的界面投放廣告。剛開始還有一些公司來嘗鮮,可是發現效果很差後,就沒有商家願意投了。

第二個方法,是發展收費用戶,賣QQ會員卡。

騰訊上上下下對這個方法寄予厚望,認為一個億的用戶,怎麼也會有百分之一會購買QQ的服務,那就已經是非常可觀的收入了。

銷售奇才曾李青,花了大力氣去推銷QQ會員卡。半年內,成果「豐碩」——QQ收穫了3千個會員,每月收入,「高達」3萬元。

後來騰訊又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法,沒有一個成功的。無可奈何之下,騰訊推出了一個「自殺式」的昏招:QQ號碼註冊收費。

自詡為最懂用戶的馬化騰,這一次卻完全沒有搞懂用戶的心思,或者,就算他懂,也顧不上了。

在中國,網際網路用戶天經地義地認為,網際網路服務就是免費的,QQ註冊居然要收費,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輿論批評鋪天蓋地而來,從網絡到報紙,對騰訊一片指責。

這是騰訊遇到的第一次嚴重輿論危機。無數記者打電話到公司要求採訪,沒有應對輿論經驗的馬化騰諸人,全都不知如何是好,一個個都躲起來。後來是陳一丹起草了一封公開信,解釋騰訊收費的原因,卻被網民認為是「傲慢而無禮的狡辯」。

騰訊內部也產生了巨大分歧。但馬化騰不為所動,被兩次資金危機嚇怕了的他說道:「騰訊不會被罵死,但是……會失血而死。」

國內其他網際網路公司看到了機會,30多款旨在替代騰訊的產品蜂擁而起,QQ用戶大量流失到其他平臺。馬化騰這才不得不收回成命,重新免費。但是已經興起的群狼,將在接下來的兩年裡,讓他焦頭爛額。

「趁你病,要你命」的競爭對手之一:朗瑪UC

這次拯救騰訊的,是中國移動的「移動夢網」業務。

70後和80後的朋友,應該還記得在本世紀初期,人們的主要聯絡方式,在手機上是發簡訊,在電腦上是用QQ或其他即時通信軟體。而這兩者之間,是互相不連通的。

而如今每天都要發幾十條上百條微信的90後可能難以想像,當時的人們,每發一條文字信息,都要花1毛錢,而且不能超過70個字。

2001年,中國移動推出了「移動夢網」服務,騰訊和移動達成協議,開通「移動QQ」業務,讓用戶發的簡訊可以顯示在QQ上,電腦上發的QQ信息也可以顯示在手機上。由此收取的簡訊費,移動和騰訊按照15:85分成。

這一業務很快成了騰訊的搖錢樹。2001年底,騰訊此項收入達到了近5000萬。

隨著QQ用戶仍在不斷劇增,且跨電腦和手機的通信需求增加,QQ成為移動夢網簡訊的頂梁柱。巔峰時,QQ簡訊佔到整個移動夢網簡訊的70%之多。夢網收入,也成為騰訊營收的最重要支柱。

到了2003年,騰訊的營業收入達到7.35億元,利潤高達3.22億元。

至此,騰訊不僅活過來了,還成為了資本市場的寵兒。馬化騰也隨之開啟了上市之路。

2004年6月,騰訊在香港上市,融資14.38億港元。5位創始人,都成為了億萬富翁。馬化騰的身家更是達到了接近9億港元。

這一年,馬化騰33歲,創立公司6年,QQ上線5年。

騰訊香港上市照片

5

上市給馬化騰帶來的,除了財務自由以外,更大的收穫,是一個畢生的事業搭檔。

騰訊的上市承銷商,是高盛;高盛負責與騰訊對接的人,叫劉熾平。

劉熾平比馬化騰小兩歲,出生於北京,6歲移居香港,在美國讀的大學,擁有斯坦福的電子工程碩士和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的MBA學位,畢業後曾在麥肯錫做諮詢顧問,後來加入高盛。

與馬化騰第一次見面時,劉熾平已經是高盛亞洲投行部的執行董事。他們兩個惺惺相惜,一見如故。

當時馬化騰本來在眾多投行中拿不定主意選那家作為承銷商,劉熾平讓他感覺到了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除了劉熾平的名片上印了QQ號,讓馬化騰很溫暖,劉熾平普通話特好,讓馬化騰很舒服外,最讓馬化騰欣賞的,就是脾氣的對路。

別的承銷商都建議馬化騰把市值做高,多融資。劉熾平則建議馬化騰保守一點,慢慢來。這讓一貫低調務實的馬化騰耳目一新。

劉熾平還一陣見血地指出騰訊最大的問題:業務收入過於依賴中國移動,未來一旦生變,公司沒有自我造血的能力。這讓馬化騰有找到知己的感覺。

騰訊上市的過程中,馬化騰就向劉熾平拋出了橄欖枝,希望他能加入騰訊。不過,由於甲方乙方的關係限制,劉熾平一直等到騰訊上市半年後,才正式加盟。這個工作變動,讓他的工資少了2/3。

劉熾平/圖源:騰訊官網

劉熾平向馬化騰要的職位,是CSO,首席戰略投資官。他的加入,讓騰訊從一家沒有戰略遠見,只知道悶頭做產品的公司,從此有了仰望星空的人,對騰訊未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劉熾平很快就在騰訊顯示出了獨一無二的作用。他幫助騰訊平息了股價的異常波動,提出了騰訊的五年戰略規劃,並主導了一系列的併購。

僅僅一年以後,劉熾平就從首席戰略官升任騰訊總裁,成為僅次於馬化騰的企鵝帝國二把手。到了2018年,劉熾平的年薪超過3億人民幣,並且作為騰訊第二大個人股東,擁有0.52%的公司股份,合人民幣156億元。

2005年,剛剛履新不久的劉熾平,還完成了一筆漂亮的收購,他從博大公司買下了一個名叫Foxmail的產品。這個產品本身雖然也很不錯,但是更誘人的,是一起打包購入的Foxmail的20多人團隊。該團隊的負責人,正是「馬站長」曾經的網友,張小龍。

若干年以後,張小龍會成為騰訊公司、乃至中國網際網路界的傳奇。

4

騰訊上市、劉熾平加盟、收購張小龍,加上馬化騰大婚和騰訊喬遷新居,那一段時間,馬化騰與騰訊,喜事不斷。

但是,危機也在暗暗醞釀。

在中國的無線通信發展大潮中,中國移動盈利豐厚,但是卻仍不滿足。看到騰訊在和移動的合作中分去大部分利益,現在覺得已經不需要騰訊幫忙推廣的移動,開始向騰訊下手了。

其先是調整雙方合作的明星項目「161移動聊天」的分成比例,從騰訊嘴裡每月奪走400萬淨利潤。然後又把QQ簡訊的分成比例從15:85調整到50:50。

最狠的2006年使出的一招。那一年,中國移動決定自己做即時通信軟體,推出了「飛信」。為了推廣飛信,移動向騰訊提出了非常嚴苛的城下之盟,並宣布到年底停止一切移動夢網聊天業務。

這些舉措,使得騰訊的股票急劇下挫,騰訊不得不三次回購股票,穩定股價。同時,不顧一切地提高其他業務的收入,減少對移動的依賴。

此前,騰訊也曾經有過一系列的自救措施,在幾年間,相繼推出QQ秀、遊戲、門戶廣告等其他能帶來盈利的業務。但移動增值業務,始終還是最主要的盈利渠道。

現在這一渠道面臨關閉,馬化騰和騰訊,必須得尋找更多新的盈利法門。

騰訊相繼推出了「QQ空間」、「QQ農場」等新產品,並採用了「紅鑽」、「黃鑽」等會員體系。

在幾年前曾經嘗試收費註冊而未能成功的騰訊,現在卻通過「QQ會員」體系,意外找到一條高速增長的道路。那些年輕的QQ用戶們,不願意為註冊一個QQ號而付費,但是卻很願意為購買一個虛擬的頭像、一套虛擬的衣服、一件虛擬的道具而付費。

紅鑽、黃鑽、綠鑽等包月服務的推出,讓騰訊終於能夠脫離移動的束縛,自我造血成長。這一模式是完全中國式的創舉,被國際知名網際網路分析師瑪麗·米克譽為「虛擬商品貨幣化的代表和領先者」。

而QQ農場的火爆,更是讓騰訊的用戶數和收入像是坐上了火箭。據吳曉波在《騰訊傳》裡寫道:

「《QQ農場》給騰訊帶來的收入,是一個從來也沒有公開過的秘密……但是可估算,每月收入在1億元左右……這無疑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估算。」

QQ農場/圖源:QQ官網

而更可觀的收入,來自遊戲。

騰訊遊戲起步於2003年,但剛開始的嘗試完全失敗。管理層本身的意見不統一,只有馬化騰認為有必要做,張志東堅決反對,其他三人則不表態。後來是曾李青陪馬化騰到美國參加了一個遊戲展,才改變了主意,讓支持遊戲派佔了上風。

但是,嘗試了一年後,騰訊遊戲部門鎩羽而歸。花大價錢引進的《凱旋》,淪為雞肋。

2004年,馬化騰重新任命了任宇昕作為遊戲部門負責人。任宇昕挑選了精銳人才,從最簡單的棋牌遊戲入手,再到小型休閒遊戲,再到休閒競技遊戲,最後到大型網遊,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

騰訊一度採用了「完全模仿」策略,遊戲界面全面抄襲當時最流行的遊戲,讓用戶沒有轉換成本,然後挾QQ的巨大流量,從QQ引流到遊戲,一下子把原來的聯眾、盛大、網易等遊戲巨頭,全部打得落花流水。

僅僅幾年,騰訊遊戲在市場份額就成為第一,其一家的營業收入就超過了中國市場上所有其他公司的總和,並且佔據了騰訊全部營收的一半以上。從收入和盈利的角度,後來的騰訊,已經變成了一家遊戲公司。

騰訊經典遊戲「王者榮耀」/圖源:QQ官網

5

儘管鑽石會員、QQ農場和遊戲讓騰訊的收入大增,早就足以擺脫中國移動的掣肘,成為一臺瘋狂的賺錢機器,但馬化騰還不滿足。

他指使著騰訊這頭怪獸,突入每一個可能的領域。

從門戶網站、到搜索、到電商、到團購,甚至到安全領域,騰訊無孔不入,把市場上的小玩家屠殺殆盡,所過之處,血流成河,屍橫遍野。

這種瘋狂突進的戰略,終於造成了騰訊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危機。

2010年7月,中國網際網路被一篇文章引爆,標題是觸目驚心的「『狗日的』騰訊」,封面圖是一隻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小企鵝,身上被插了三把刀,鮮血淋漓。

該文是《計算機世界》當期雜誌的封面文章,卻不知為何提前兩天被放到網上,並被發到了每一個流行的論壇。

作者許磊舉了美團、聯眾、4399小遊戲、奇虎360等公司的例子,控訴騰訊通過模仿、抄襲,利用QQ強大的流量和巨額的資金,充當業界的攪局者、掠食者和終結者,讓其他公司無路可走。

文章借用新浪總編「老沉」的話說:

「某網站貪得無厭,沒有它不染指的領域,沒有它不想做的產品,這樣下去物極必反,與全網為敵,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許磊並指出:「(騰訊)肆無忌憚地山寨,……其產品無一不是山寨貨,這也是騰訊遭人恨的根本原因。」

在騰訊緊急召開的危機應對會上,高管們面面相覷,整整十幾分鐘,一句話也說不出。最終,也沒有一個人能提出一個有效的應對方案。

危機發酵了幾天後,也許是由於騰訊公關部的工作做得好,或許是其他原因,網際網路的大V們,並沒有大舉跟進。

事情漸漸平息。但騰訊作為「全民公敵」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

而更可怕的災難,還在後面。

兩個月後,國慶長假的前三天,周鴻禕掌舵的奇虎360突然推出一款名為「360隱私保護器」的產品,聲稱QQ在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偷窺用戶文件與數據。用戶裝了這款產品之後,電腦會彈出一個對話框,上面寫著「共有××個文件或目錄被QQ查看過,其中××項可能涉及您的隱私。」

同時,周鴻禕還通過微博發表強烈指責騰訊的評論,通過360瀏覽器網站開通抨擊騰訊的專區,通過博客發表文章,甚至還逐一給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的人打電話,問對方「你知道你在行業裡的敵人是誰嗎?」

一時間,360公司以360度無死角的攻勢,對騰訊發動了猛烈攻擊。

事後來看,這場攻擊的發生,是一場必然。

360的核心業務,是安全軟體,而一旦騰訊進入這個領域,在QQ的龐大流量和騰訊的巨大資金夾擊制下,360將無處可逃。

馬化騰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他就算意識到了,可能也認為就是正常的商業行為。至於騰訊所過之處,是否寸草不生,那不關他的事。這種行為和心態就和三體人來到地球時毫無二致——「毀滅你,與你何幹?」

在這種我行我素、藐視一切的心態之下,騰訊先是推出了QQ醫生,然後又將其升級為QQ電腦管家,這款軟體的功能與360安全衛士大量重疊,具有完全可替代性。

一時之間,市場都在等待著又一場光天化日之下的獵食行動,再次上演。360眼看著即將被殺戮致死。

正是在這種瀕死的境況之下,周鴻禕不顧一切地發動了致命一擊。

騰訊的反應,一如既往地遲緩。從周鴻禕發動進攻,到國慶長假開始,騰訊沒有任何回應。國慶7天,騰訊還照常放假。等到假期回來,網上已經是鋪天蓋地的一片罵聲。

一直到10月11日,騰訊才在QQ彈窗裡發表了回應的聲明,並於幾天後向法院起訴,以及糾集同行譴責360。

這些回應,完全無濟於事,不僅沒能解除公眾「QQ究竟有沒有窺探我的隱私」的疑慮,反而因為「以大欺小」的姿態,引起了公眾的進一步反感。

10月29日,馬化騰的39歲生日,周鴻禕送上一份厚重的大禮—— 推出「360扣扣保鏢」。

「扣扣保鏢」宣稱是QQ的伴侶產品,能保護QQ,讓用戶的體驗更好。而騰訊的工程師檢測發現,「扣扣保鏢」存在嚴重後門,包括QQ安全中心會被360安全衛士替代,QQ用戶關係會被導入到360平臺等,也就是說,QQ用戶會被360截留,變成360的用戶。

在騰訊看來,「這是全球網際網路罕見的公然大規模數量級客戶端軟體劫持事件」。馬化騰悲憤哀嚎:「再過三天,用戶可能全軍覆沒!」

如果說前面的攻防中,是QQ把360逼上了絕路,那麼周鴻禕的猛烈反擊,也把馬化騰逼上了絕路。

第二天,騰訊向深圳市公安局報案,並向工信部投訴。

第三天,當周鴻禕正乘車前往公司時,接到搭檔齊向東的緊急電話。齊向東告訴他,公司來了30多個警察,讓他趕緊逃,能飛哪兒就飛哪兒。

正好周鴻禕隨身帶著護照,他一查看籤證有效期,當前馬上可以去的有日本、香港和美國。他當機立斷,讓司機掉頭前往首都機場,買了最近一班飛機,直飛香港。

很多年以後,周鴻禕在他的書《顛覆者:周鴻禕的自傳》中講述這段歷程時,用了這樣一段話結尾:

「如同《盜夢空間》裡某一幕的重演,男主人公來不及最後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就被帶走了。而此時此刻,我最想見到的,也是自己的孩子。」

接下來的一章,周鴻禕又引用《創業維艱》的一段話作為開頭:

「真正的難題不是擁有偉大的夢想,而是你在半夜一身冷汗地驚醒時發現,夢想變成了一場噩夢。」

那段時間,周鴻禕一個人躲在香港家中,不敢回國,想必他經常會半夜一身冷汗地驚醒吧。

周鴻禕/圖源:百度百科

騰訊這頭,馬化騰終於做出了最決絕的反擊。

11月3日,「扣扣保鏢」發布後第五天,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鬥爭史上最經典的一幕出現了。

晚上6點19分,騰訊發布了《致QQ用戶的一封信》。信是這樣開頭的:

「親愛的QQ用戶,當您看到這封信時,我們剛剛做出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在360公司停止對QQ進行外掛侵犯和惡意詆毀之前,我們決定將在裝有360軟體的電腦上停止運行QQ軟體……」

也就是說,以後用戶必須在QQ和360之間「二選一」,有他沒我,有我沒他。

這封公開信瞬間傳遍整個網絡,網民懷著無比的熱忱,搬著板凳抱著西瓜,圍觀這一場鬧劇將如何收場。微博甚至掀起了「一個艱難的決定」的造句狂潮。此後多年,這句話仍然是一個經久不衰的網絡梗。

其後,工信部出面調停,要求360和騰訊向社會公開道歉,停止互相攻擊,並確保相關軟體兼容和正常使用。

在國家力量介入之下,這場戰爭終於平息。但其影響卻異常深遠,甚至用「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來形容,都不為過。

6

「換了人間」的主要是騰訊。

在「艱難的決定」一個星期之後,騰訊迎來了公司成立12周年紀念日。

儘管那時與360的戰爭仍在進行,但騰訊還是按原計劃舉行了4000人的盛大慶典。馬化騰發表完演講後,意猶未盡,又回到辦公室,用兩個小時時間寫了一封長長郵件,發給全體員工。

在這封標題為《打開未來之門》的郵件中,馬化騰寫道:

「公司成立以來,我們從未遭到過如此巨大的安全危機。

……

作為公司領導人,我個人有必要在此刻進行反思:

……

過去,我們總在思考什麼是對的。但是現在,我們要更多地想一想什麼是能被認同的。過去,我們在追求用戶價值的同時,也享受奔向成功的速度與激情。但是現在,我們要在文化中更多地植入對公眾、對行業、對未來的敬畏。

……

騰訊的夢想,不是讓自己變成最強、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敬的公司。

騰訊餐廳的「勿忘初心」餐巾紙包裝

多年前,在騰訊開始QQ註冊收費時,馬化騰曾經斬釘截鐵地說:「騰訊不會被罵死,但是會失血而死。」

那個時候,他們並不顧忌承受大眾的罵聲,只要能活下來。

而現在,騰訊發展到了這個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活下來的目標。他們的行動策略,卻還是不顧一切地活下來,結果把自己活成了全民公敵,活成了「狗日的」。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提出一個經典理論: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狗日的」騰訊》這篇文章,和360的這場大戰,也許讓馬化騰認識到,他和騰訊,早就超越了生理和安全需求的階段,該追求尊重和自我實現了。

在「成為最受人尊敬的公司」這一光輝理想的照耀之下,騰訊開始了劇烈的轉向。

騰訊接連開了十場名為「診斷騰訊」的專家座談會,邀請72位專家批評騰訊。馬化騰要求騰訊每一位高管必須至少參加一場診斷會。會上,很多專家的言論非常尖銳,甚至是激烈攻擊,但是騰訊的人,不能辯解,只能默默聽著。

騰訊的經營理念從封閉、獨佔,逐漸變成了開放、共享。競爭策略從所到之處寸草不生,變成了春風化雨潤澤萬物。

馬化騰公開宣稱:現在騰訊的戰略是「半條命」。我們把公司一半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一半交給合作夥伴。

原來的騰訊,做搜索、做電商,走一切能走之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後來,騰訊把搜搜給了搜狗,把拍拍網給了京東。它沒有把搜狗和京東打死,反而投錢、給流量,讓他們做得更大。

騰訊還建立了產業共贏基金,投了美團、投了滴滴、投了拼多多、投了知乎、投了B站、投了同程藝龍,投一切能投的公司,並在微信和QQ的接口開放給他們使用,讓他們能在巨大的流量支持下快速成長。

從前,任何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創業,都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如果騰訊進入這個行業,你怎麼辦?後來,任何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創業,都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如何能獲得騰訊的投資?

從那以後,騰訊在公眾中的名聲,開始一點點地改變。到了2019年,騰訊提出使命和願景升級為「科技向善」,網絡上已經沒有多少嘲諷的聲音,更多是嚴肅的討論和期待。

7

上面所說的改變,是幾年之內發生的事情。

時間拉回到2010年,當時的人們,包括馬化騰自己都認為,周鴻禕發動的攻擊,是騰訊歷史上最兇險的時刻。

但其實不是。

在周鴻禕發起攻擊之前3個月,騰訊最兇險的時刻,就已經開始。

2010年6月8日,賈伯斯在美國舊金山莫斯科尼會展中心發布了iPhone4,這款令人驚豔的手機迅速火遍全球,把人類社會向智慧型手機時代狠狠往前推進了一步。

中國的智慧型手機用戶,也開始了井噴式的發展。

中國人正在全速邁進智慧型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騰訊是PC時代的社交巨頭。但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騰訊的起步很晚。

在360和QQ鏖戰正酣時,新浪微博的用戶數,已經悄悄突破了5000萬,並且還在以月均千萬的勢頭在猛增。

對坐擁QQ數億用戶的騰訊而言,這個數字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微博的用戶,主要在手機端。而且,當時幾乎所有的熱點事件,都是在微博引爆。

騰訊也做了騰訊微博,並很快宣布用戶數突破了一個億。但是,用戶並不買帳,大家還是喜歡刷新浪微博。

如果新浪微博成為移動端的第一社交軟體,那麼以社交作為最核心業務的騰訊,將像曾經的諾基亞、柯達一樣,被時代拋棄,以PC時代社交王者之尊的身份,在移動互聯時代落得死無葬身之地的結局。

在5年以後和清華大學錢穎一教授的談話中,馬化騰說,微博崛起,是騰訊面臨的最大的危機。

那些天,一邊是周鴻禕的步步緊逼,一邊是微博的蒸蒸日上,騰訊帝國的崩塌,似乎指日可待。

這時候,一個單騎救主的常山趙子龍橫空出現了。

這個趙子龍長得並不帥,他的武器也不是左手青釭劍,右手亮銀槍,而是左手鍵盤,右手健牌(香菸)。

他就是張小龍。

張小龍是90年代就名滿天下的天才程式設計師。他單槍匹馬寫出了Foxmail軟體,震驚了當時的中國網際網路圈。後來,Foxmail被博大公司收購,3年後又被賣給了騰訊。

馬化騰與張小龍自1998年成為網友,到收購Foxmail時,已經相交7年。

他給與這位很有性格的奇人充分的尊重。張小龍不願意去深圳辦公,馬化騰就專門為他設立廣州研究院,讓他可以在廣州辦公。

張小龍愛打網球和高爾夫,水平高到網球是全公司冠軍,高爾夫是世界冠軍(職業-業餘配對賽),可想而知花了多少時間在上面,但馬化騰從不幹涉。

被騰訊收編之後,張小龍負責QQ郵箱。在他接手以前,QQ郵箱奇爛無比,是一個簡直稱得上騰訊恥辱的垃圾產品。張小龍生生把它打造成為國內郵箱第一名,獲得了騰訊內部最高榮譽的年度創新大獎。

張小龍/圖源:百度百科

那一晚,正與周鴻禕纏鬥得焦頭爛額的馬化騰,照常半夜查郵件,看到張小龍發來一個產品開發提議。

這是一款模仿上個月美國新出的kik APP的產品,移動端的即時通信軟體。馬化騰當即回覆:馬上做!

張小龍和馬化騰用最快的速度給這個產品立了項,馬上開始動工。與張小龍同步進行的,還有另外兩支隊伍,這是騰訊慣用的賽馬機制。

最終是張小龍團隊勝出。70天以後,第一版產品發布了,在馬化騰的提議下,它被命名為:微信。

張小龍沒有要求QQ為微信導流,他想看看微信本身的生命力。他把馬化騰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產品開發理念用到極致,不斷推出圖片發送、語音聊天、搖一搖、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等新功能。

10個月後,微信用戶數以每月6百萬的速度增長,馬化騰長出了一口氣,說:「微博的戰爭已經結束了」。

馬化騰對微信的評價是:我們終於拿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站臺票。

後來的微信,仍在不斷進化,陸續推出了朋友圈、公眾號、微信紅包、微信支付、小程序等新功能。到今天,微信的每月活躍用戶,已經超過11億之多。幾乎每一個用手機上網的中國人,都是它的用戶,我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早已經牢牢地和微信綁在一起。

憑藉微信這張站臺票,騰訊搭上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列車,而且是速度最快的高鐵。

8

2019年,馬化騰已經48歲,騰訊已經成立21年。

據說網際網路時代,七年就是一輩子。按照這種說法,騰訊已經經歷了三生三世。

它曾經坐擁深受用戶喜愛的好產品,卻無力供養,走投無路,差點賣身。為了能活著,它用一切能想到的法子賺錢,而顧不上別人罵它「什麼都是抄的」,「想錢想瘋了」。

它曾經是一個令人生畏的捕獵者,殺聯眾、鬥MSN、打360、對戰百度和阿里,被視為「全民公敵」,甚至被人破口大罵「狗日的」。

它曾經作為PC時代社交巨頭,面對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眼看著新浪微博一騎絕塵,而自己動作遲緩,轉型艱難,不知所措。

但在每一次危難之時,馬化騰和他的團隊,總能咬牙堅持,團結應對,最終化險為夷。弔詭的是,騰訊還總有貴人相助,或者英雄挺身而出,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社交王座似乎天命所歸。

它接連度過了資金危機、競爭危機、輿論危機、轉型危機,每一次轉身,都比上一次更加成功。

它從一個只有5個人的小公司,成長為員工人數超過4萬,營業收入超過4千億的龐然大物。

騰訊大廈/圖源:騰訊官網

但是,成長並非沒有代價。

在騰訊的歷史上,每一次華麗進化之後,新獲得的優勢,又總會成為下一次危機的根源。

騰訊最新一次的進化,是從什麼都做,變成什麼都投,其投資已經遍布半個中國網際網路江山。

而當它發現,原來投資比自己攻城略地更輕鬆、來錢更快、名聲更好時,曾經是騰訊立身之本的很苦、很難、很累的不斷創新、不斷競爭的工作,還會有激情去繼續做好嗎?

2018年一篇題為《騰訊沒有夢想》的刷屏文章,就說到了這個問題。

作者潘亂認為,騰訊已經從一家科技公司變成了投資公司。它正在喪失產品能力和創業精神,變得功利和短視,其強項不再是產品業務,而是投資財技。

馬化騰、劉熾平、張志東都對這種說法進行了回應。

馬化騰說:「……產品團隊有更大的決心和耐心做出更優秀的產品。因為這也是我的初心。從寫第一行代碼開始,我的理想都是如何做出最好的產品,而不是賺多少錢。

劉熾平說:「騰訊是一個比作者想像更大的組織和生態,每一個部分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發揮自己的力量。」

張志東說:「文章有不實的Bug,但尖銳批評是好事。鵝廠……距離科技改變生活還有距離,是問題也是機會。」

從騰訊三巨頭的回應來看,他們面對外界的不理解、不認可,心態很平和,並且把目標放在「更好的產品」、「追求自己的理想」、「科技改變生活」這些長遠的事情上。

我一直都主張,價值觀對一個大公司的發展,無比重要。騰訊從只顧抄襲、唯利是圖,到做強做大、成為王者,再到受人尊敬、科技向善,這種價值觀的進化,比能力的進化更重要,更強大。

從馬化騰、劉熾平、張志東等人格局的提升,我看到了騰訊未來走向偉大的希望。

吳曉波說:你難以定格一座正在噴發的火山。

而經歷過三生三世,不斷重生的騰訊,就是一座正在噴發中的火山。

(註:本文很多素材參考了吳曉波老師的《騰訊傳》,特此感謝。該書是目前我所見寫騰訊的書中,資料最詳實、最內幕的一本。如需進一步了解騰訊的,推薦購買閱讀該書。)

參考文獻:

1. 騰訊傳,吳曉波,浙江大學出版社。

2. 對話錢穎一,馬化騰首談創業經、領導力、成長史,劉傑、王曉冰整理,公眾號「騰雲」。

3. 騰訊沒有夢想,潘亂,公眾號「亂翻書」。

相關焦點

  • 三生三世念念不忘,一生一世只愛一人
    三生三世,一眼千年緣分相見,只恨無期倚窗遠盼,不見影蹤問君歸期,無以相答三生三世,苦苦尋覓既以心許,懇求歸期無論哪裡,緊緊跟隨思君夜長,難以入睡三生三世,相見恨晚他日相遇,匆匆一別不想分離,無奈滄桑何日君歸,再訴相思三生三世,念念不忘你情我意,同甘共苦無以相見
  • 譯境十裡桃花 翻譯界的三生三世
    譯境十裡桃花 翻譯界的三生三世時間:2017-03-28 14:03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譯境十裡桃花翻譯界的三生三世 在不被看好的日子積攢能量,厚積薄發似乎已經成為每一位成功創業人士的必經之途,即便白淺上神也在崑崙學藝、下凡歷劫、飛升上神的三生三世歷練中修成正果。
  • "三生三世"被疑數據造假 總播出量超200億次不靠譜
    對此,騰訊網絡媒體事業群視頻產品技術部副總經理何毅進表示,這種說法可能有意無意混淆了四個概念:播放量(VV)、獨立訪客的訪問量(UV)、正片播放量、專輯播放量。   播放量VV指用戶點擊產生的播放或者是頁面自動的播放。
  • 《三生三世》系列第三部作品還能掀起多大浪花?
    近日,《三生三世枕上書》的播出讓觀眾再度回顧起《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這兩部電視劇是姐妹篇,《枕上書》延續了《十裡桃花》裡白鳳九和帝君的愛情,《三生三世》一共有三個篇章,每個篇章裡都有不同的愛情故事。《十裡桃花》主要是演白淺和夜華的三生三世戀情,整部電視劇一共分為三段,第一段很虐,第二段有甜又虐,第三段就很甜了。或許是觀眾都期盼有這樣一段絕世愛戀,所以對於白淺和夜華的「三生三世」,觀眾無比羨慕。
  • 《枕上書》的女王「KO」《三生三世》的女王?浮生若茶!
    「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今天,盼了好久終於把夢實現·····」在枕上書出片花時,臻臻的腦迴路中自動迴蕩起這兩句歌詞,或許你要說臻臻沒出息,只是一個片花,太沒有必要了,其實,其實,臻臻對《三生三世》中的白淺和鳳九太沒有免疫力了,《枕上書》的女王「KO」《三生三世》
  • 三生三世,遇見三班
    我敢說這節課是有史以來課堂氣氛最好的一節課,每一個同學都各抒己見,爭相發言,激烈討論,舉手表決,於是,青春的綠色成為了我們班服的主色調,於是,「三生三世 遇見三班」這句頗具文藝範兒的話成為了我們班服上的最美設計。
  • 褒貶不一的《三生三世》成了阿里影業IP開發的範本
    雖然網上負面評論較多,但這並未影響到三生三世票房的節節攀升。在電影未上映前其排片率一度高達40%,電影預售破億,上映首日票房1.64億元。  上映3天,電影版《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票房已破4.35億。  雖然網上負面評論較多,但這並未影響到三生三世票房的節節攀升。在電影未上映前其排片率一度高達40%,電影預售破億,上映首日票房1.64億元。
  • 《三生三世》曝有情人主題曲MV 劉亦菲楊洋對唱
    《三生三世》曝有情人主題曲MV 劉亦菲楊洋對唱 有網友評價說,那英大氣婉轉的聲線唱出了白淺和夜華的決絕愛恨和生離死別,而劉亦菲、楊洋的對唱則道出了素素和夜華在凡間一世的恬淡相守,前者虐後者甜,「搭配食用就好像用耳朵經歷了三生三世」。而兩人在錄音棚中的合唱畫面與片場拍攝日常畫面交替出現,讓不少觀眾大呼「CP感滿滿」。
  • 《甄嬛傳》《三生三世》越抄越火 原著抄襲的影視劇該抵制嗎?
    8月9日,原著作者唐七在微博上發表聲明並附上了抄襲鑑定書,稱《三生三世》沒有抄襲。《三生三世》的抄襲風波還沒有平息,《甄嬛傳》和《如懿傳》也陷入了抄襲疑雲。唐七發表聲明後不久,網絡文學作家匪我思存連發數條微博,指出流瀲紫的《甄嬛傳》和《如懿傳》抄襲了她的作品,就連錯別字也一起抄了進去,瞬間引發了網友的熱議。近幾年,熱播影視劇頻頻陷入「抄襲門」。
  • 「三生三世」聶華苓:首個在臺灣翻譯毛澤東詩集的人
    2009年-2012年創作紀錄片《「三生三世」聶華苓》,榮獲第13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2013)。聶華苓在臺灣第一個翻譯毛澤東詩集騰訊文化:聶華苓女士的生平充滿跌宕,尤其在五六十年代,曾經因為編輯「自由中國」而受到當時臺灣當局的政治壓迫,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如何展現這一點?
  • 《三生三世》拍夜華為素素挖眼睛那個鏡頭時對臺詞,趙又廷稱被大冪...
    《三生三世》拍夜華為素素挖眼睛那個鏡頭時對臺詞,趙又廷稱被大冪冪嫌棄單眼皮,,人家只是調侃,開開玩笑而已。熱播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已經大結局,人們在津津樂道電視劇的故事情節時,電視劇拍攝的花絮也越來越多的被曝光。
  • 三生三世三生石上文昌帝君是誰? 文昌帝君和東華帝君什麼關係
    三生三世三生石上文昌帝君是誰? 文昌帝君和東華帝君什麼關係時間:2017-02-27 14:58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三生三世三生石上文昌帝君是誰? 文昌帝君和東華帝君什麼關係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三生石上文昌帝君是誰?文昌帝君是東華嗎?
  • 《仙劍3》紫萱和長卿的三生三世,才是真的虐戀
    如果說白鳳九和東華的情路詮釋的是求不得之苦,白淺和夜華詮釋的是愛別離之苦,那《仙劍3》中紫萱和長卿的三生三世,則是把這兩種苦都經歷了。糾纏了三生三世的紫萱與徐長卿,每一世,深愛,每一世,無果。經歷了三生三世,他們本來已經比誰都堅定。但是,有些事,終究是命中注定。最後的最後,他們笑著相約忘情湖畔。掬起清澈的忘情水,只要喝下,就可以忘記那令人傷懷的三生三世。然而,背對著彼此的他們都沒有喝下。答應了你不再愛你,要忘記你,卻無法答應自己。多年以後,他們一個在蜀山之巔遙望,一個在荒原裡思念。
  • 第三屆中國模式日登場 《三生三世》海外大熱
    [摘要]第三屆中國模式日登場 《三生三世》海外大熱
  • 王者榮耀遊戲中的騰訊大王卡划算嗎?
    王者榮耀遊戲中的騰訊大王卡划算嗎?最後走一波關注嘍~大家覺得騰訊大王卡怎麼樣?好不好用?就是怎麼用才能讓一個月的月費不會超過30塊!現在月費一個月19,但是不可能只用騰訊軟體,所以大家幫助一下!覺得怎麼用才能最實惠?謝謝!
  • 12月,青魚飛鳥,三生三世,4星座逢愛情高峰,餘生刻骨銘心
    12月,青魚飛鳥,三生三世,愛的高峰,餘生時刻心,摩羯座的愛的運氣也進入了小峰。 我建議單身巨蟹座嘲笑很多人。 提高技能,可能會遇到自己喜歡的對象,但建議不要碰桃花,戀愛的摩羯座和很多人在一起。 不要出軌。 據說失戀的人總是喜歡悲傷的歌。 那麼戀愛中的人去聽更浪漫的歌。 有些愛輸給了時間,但時間並不殘酷。 只是有些愛太脆弱了。 去聽老婦人說話,他們說。 愛中有寬恕,有悲傷,有感動。
  • 喵汪夫婦情劫難渡 同為三生三世追愛不棄
    其實,渡劫無處不在,同在樂視視頻熱播的另一部桃花劇《三生三世桃花緣》,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略有幾分相似,同為人狐虐戀,同為三生三世追愛不棄,隨著劇情的發展,以及主人公前世今生身世的揭曉,任言愷和張雅欽飾演的「喵汪夫婦」也正在經歷一場痛徹心扉的情劫。
  • 經典中的刻骨銘心的愛戀,紫萱和徐長卿的三生三世
    在第三部中的紫萱和徐長卿的三生三世的愛戀看的人心中一緊,覺得無比扣人心弦,特別是最後的一段,當時兩個人都說要忘記彼此,不再聯繫,約定一起喝下忘情水,可是在喝的時候,紫萱用袖子遮擋將杯中的忘情水倒掉了,而徐長卿則是喝下又用內力將忘情水逼了出來。兩個人明明不能夠在一起,並且心中還留著這樣的一段情傷,忘記了不是更好嗎?
  • 《演員請就位》陳宥維王楚然,再演《三生三世》經典,卻遭狠批?
    這一期,陳宥維王楚然的表演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們演出了《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素素被挖眼的經典劇情,而《三生三世》是一部我非常喜歡的電視劇。當時看到這一段時,把我哭得稀裡譁啦的,又為素素感到委屈絕望,有點氣夜華不能保護好素素,又對他的痛苦感同身受,更氣素錦那個綠茶作妖,心裡把素錦罵了八百遍。
  • 《三生三世》票房失局楊洋全程黑臉,欲轉型硬漢卻接了這種題材新劇!?
    其實一開始《三生三世》的票房還是可以的,後期爆出各種緋聞,像是抄襲,耍大牌等,再加上吳京主演的《戰狼2》的強勢襲擊,《三生三世》票房遭遇急劇下滑,而在該劇經歷了如此成績之後,面對採訪楊洋作為公眾人物全程黑臉,也是很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