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小康故事|「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

2020-12-19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0月25日電 題:「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習近平和脫貧攻堅的故事

  「習近平的小康故事」開欄的話

  「十三五」規劃即將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10月25日起,新華社在新媒體端開設「習近平的小康故事」專題,每天推出一組共五組集束式報導,每組報導由1篇通訊、1個短視頻、1篇融媒體評論組成,分別聚焦脫貧攻堅、教育、住房、健康、養老等民生關切,以鮮活生動的故事,展現習近平總書記心繫百姓的為民情懷和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

  新華社記者侯雪靜

  「我們有信心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全世界鄭重宣示。

  5年前,2015年,在出席第七十屆聯大會議並訪問美國期間,習近平主席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發表演講,坦陳40多年前自己質樸的心願——「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並且經常吃上肉。」

  當時,他是陝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村的一名知青。目睹百姓艱難、體會群眾疾苦,中國農村的貧困狀況給習近平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

  「40多年來,我先後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從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到泱泱大國最高領導人,讓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好起來,是習近平始終最牽掛的事。

  如今,他幾十年前的樸素心願即將全部實現。到2020年底,中國將整體消除絕對貧困,成為全球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

  7月29日拍攝的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小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拜年的故事

  過年,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全家團圓的日子。

  貧困群眾年過得怎麼樣?每年臨近春節,習近平總書記都要親自去貧困地區看看。

  2013年2月3日,春節前夕。

  山大溝深,道路陡峭,黃土飛揚,繞過九曲十八彎,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甘肅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老黨員馬崗老人的家。

  「馬老,您多少歲了?我給您拜年了。」一見面,習近平總書記便拉著馬崗的手,親切地說道。

  環顧低矮破舊的房屋,習近平總書記關心地問道:「你的房子哪年蓋的?住了多長時間了?」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馬崗說:「總書記進到屋裡,也沒嫌幹不乾淨就坐到炕上,和我拉起了家常。」

  3月11日,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村民在種植百合。新華社發(馬希平 攝)

  缺水乾旱是困擾當地脫貧的一大難題。習近平總書記看到屋裡水缸,特意舀起一瓢水,一口水下肚後緊鎖眉頭……

  第二天,總書記專程來到渭源縣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考察工程建設情況,叮囑當地和隨行的有關國家部委負責同志,讓老百姓早日喝上乾淨甘甜的洮河水。

  住窯洞、睡土炕、修淤地壩……在梁家河的7年,習近平立下畢生信念——要讓中國許多像梁家河這樣的地方早日擺脫貧困。

  2015年春節前夕,冬日的暖陽照向大山深處的梁家河。闊別40年,習近平總書記帶著自己出錢採辦的年貨回到這裡,看望鄉親們,憶往事、嘮家常。「我永遠不會忘記梁家河,永遠不會忘記父老鄉親,永遠不會忘記老區人民。」他深情地對大家說,「我給大家拜年,祝鄉親們羊年大吉、喜氣洋洋、蒸蒸日上、吉祥如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把每個貧困群眾都當作親人。每年過年前,習近平總書記都要為他們送去新春祝福——

  2013年輾轉「瘠苦甲於天下」的甘肅定西,2014年前往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牧民家中,2015年來到革命聖地陝西延安,2016年赴革命老區江西井岡山貧困村神山村,2017年踏著皚皚白雪走進河北張家口貧困村德勝村,2018年深入四川大涼山腹地昭覺縣彝族群眾中……

  7月15日拍攝的江西省井岡山市神山村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頂風冒雪,翻山越嶺,沒有什麼困難能夠阻擋習近平總書記訪貧問苦的腳步。在貧困戶家,總書記總要看看鍋裡有什麼,問問群眾吃的怎麼樣、收入怎麼樣、看病花多少、上學花多少……親切貼心的話語,真摯深情的惦念,溫暖著每個人的心。

  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推動下,脫貧攻堅8年來,上億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成為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傳奇。

  「鄉親們脫貧只是邁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今年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保山市三家村李發順家,這樣勉勵大家。

  陝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村村民在給蘋果套袋(2018年5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回信的故事

  2015年1月20日傍晚,正在雲南昆明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駐地賓館的會議室。幾名來自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幹部群眾代表正在等候。

  這是一次期盼已久的見面。

  一年多前,貢山縣幹部群眾致信習近平總書記,報告多年期盼的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即將貫通的消息。習近平總書記接到信後立即給他們回信:「向獨龍族的鄉親們表示祝賀!」他在信中還希望獨龍族群眾「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早日實現與全國其他兄弟民族一道過上小康生活的美好夢想」。

  一年多過去,高黎貢山隧道建設得怎樣?獨龍族幹部群眾生活發生了什麼變化?帶著對鄉親們的惦念,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特地把當初給他寫信的幾位幹部群眾接到了昆明。

  習近平總書記問:「原來出山要多長時間?」

  獨龍族「老縣長」高德榮說,新中國成立前當地人翻越高黎貢山走到貢山縣,來回要半個月;新中國成立後修通了人馬驛道,一個來回要六七天;1999年獨龍江簡易公路貫通後,除去大雪封山,七八個小時可到縣城;如今隧道通車後,3個小時就可以到縣城。

  「我來見大家,就是鼓勵你們再接再厲,也是給全國各族人民看:中國共產黨關心各民族的發展建設,全國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奮鬥,共同奔向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說。

  這次特殊的會見,讓鄉親們感動不已,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

  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族「老縣長」高德榮(2019年4月11日攝)。新華社發(謝宇 攝)

  2018年,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

  2019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回信,鼓勵大家「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2019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再次提到他一直牽掛的雲南貢山獨龍族群眾:「大家跟我說了很多心裡話,我一直記在心上。」

  山高水長,悠悠情深。

  1975年離開梁家河村後,習近平同志先後四次給梁家河回信。

  2014年5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梁家河鄉親們的回信中說:「去年夏天,延川遭受了嚴重的持續強降雨災害,我一直惦記著村裡的鄉親們。」他還鼓勵大家:「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讓村裡鄉親們和全國廣大農民一起早日過上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願。」

  「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習近平總書記深情的牽掛,彰顯著人民至上的赤誠情懷。

  赴約的故事

  「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並且經常吃上肉」,習近平總書記說到做到了。

  跟貧困群眾的約定,習近平總書記一個都沒有忘記。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來到寧夏,履行多年前那個春天的約定。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村民在光伏溫棚內查看食用菌生長情況(2018年8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時光倒流回1997年。那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第一次來到寧夏西海固地區,被當地的貧困深深震撼。此後,他牽頭負責對口幫扶寧夏工作,閩寧合作如火如荼展開。

  2008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再次來到寧夏調研。他同當地的百姓約定說:「等你們生活過得好了,我還要到這裡來。」

  2016年7月18日,乾旱的固原市迎來一場久盼的喜雨。楊嶺村的貧困戶馬科沒想到習近平總書記會來到自己家。

  「糧食夠吃,孩子有學上,看病有新農合,下一步你還有什麼打算?」習近平總書記笑著問。習近平總書記還囑咐他:「首先抓好孩子的教育,不能讓下一代輸在起跑線上。再一個,扎紮實實把生產搞上去,持續穩定地增加收入。」

  在貧困戶家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地扶貧幹部說:「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如今寧夏的食用菌種植成為當地致富產業,這技術正是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同志籤字列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項目,此後在寧夏全面開花。

  當地的扶貧幹部還記得總書記離開楊嶺村前的那個場景:山坡上擠滿了十裡八村趕來的鄉親,雨還在下,大家扔下傘熱烈鼓掌,爭相同習近平總書記握手,有人抹著眼淚咧嘴笑。

  在吉林省延邊州和龍市光東村稻田裡,農民駕駛收割機收穫成熟的水稻(2019年10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2015年7月,應當年全國兩會時吉林代表團李景浩代表之邀,習近平總書記如約來到延邊考察;2019年7月,應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趙會傑此前邀請,習近平總書記在當地考察時專門請她到馬鞍山村來見面。「你的邀請我一直記在心上,今天我履約而來,就是要實地看看鄉親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對她說。

  一次次赴約,一份份真情。

  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最大的約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

  「共產黨說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夠做到。」

  為了實現這個約定,習近平總書記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深入困難群眾家中,看實情、問冷暖、聽心聲,算收支帳、商脫貧策。

  從塞北高原到烏蒙山區,從秦嶺腹地到湘西大山,「人民的勤務員」習近平,50多年來始終心繫百姓,履諾踐約。

  5月14日,村民在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中藥材合作社篩選中藥材。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相關新聞:

  辛識平:讀懂小細節裡的大情懷

相關焦點

  • 錦繡小康 | 玉米糰子的故事
    這首先體現在「吃」上,「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是那時鄉親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朝夕相處的日子裡,習近平曾有過與鄉親們「換飯」吃的經歷。「我們知青當時的糧食比農村社員要寬裕一些,這是因為周恩來總理聽說陝北知青餓肚子、吃不飽,就和陝西省、延安地區商量,決定對每一名知青分『一個半人』的口糧。
  • 習近平:小故事,大道理
    善於講故事是古今中外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共同特點,更是中國共產黨領袖的過人本領。習近平總書記就是善講故事的大家。無論是會議發言、調研談話,還是出訪演講、報刊文章,他都善於用故事來打動人、說服人、啟示人和引導人。這些故事不僅充滿感性之美,而且富有理性之美,更具有靈性的力量,洋溢著「中國智慧」和「中國風格」,深刻彰顯「中國故事第一主講人」的實踐智慧與領導風格。
  • 第一觀察|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總書記眼中的"小康菜譜"
    可愛的網友們甚至用總書記調研過的農副產品,製作出一份「小康菜譜」。老百姓當時給了習近平3個答案:第一個目標,不再去要飯,能吃飽肚子,哪怕吃糠咽菜都行;第二個目標,就是吃高粱米、玉米面等純糧食;第三個目標,當時是高不可攀——「想吃細糧就吃細糧,還能經常吃肉」。從那時起,讓貧困地區的鄉親們「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飽餐一頓肉,並且經常吃上肉」,便成為青年習近平矢志奮鬥的質樸心願。
  • 第一觀察|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總書記眼中的「小康菜譜」
    可愛的網友們甚至用總書記調研過的農副產品,製作出一份「小康菜譜」。    老百姓當時給了習近平3個答案:第一個目標,不再去要飯,能吃飽肚子,哪怕吃糠咽菜都行;第二個目標,就是吃高粱米、玉米面等純糧食;第三個目標,當時是高不可攀——「想吃細糧就吃細糧,還能經常吃肉」。  從那時起,讓貧困地區的鄉親們「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飽餐一頓肉,並且經常吃上肉」,便成為青年習近平矢志奮鬥的質樸心願。
  • 習近平總書記給巖博村的鄉親們捎來新年祝福
    原標題:習近平總書記給巖博村的鄉親們捎來新年祝福 2月15日,大年三十除夕夜,六盤水市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的鄉親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春節禮物」——中共中央辦公廳轉達習近平總書記對巖博村鄉親們的新年祝福。 祝福中說:「寫給總書記的信收到了,得知村裡的白酒、火腿產業日益興旺,有望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總書記非常高興。
  • 2015習近平講給世界的「小故事」
    在歷次出訪中,他講親身經歷,也講互幫互助;他講傳統友誼,也講最新進展……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經他的公開講話、署名文章,廣為流傳,點點滴滴,如春風化雨般,抓住了世界民眾的心,彰顯出卓越的外交智慧。  今天,本報從六個方面,為您呈現習近平在2015年對世界所講的生動故事。
  • 習近平講給世界的20個小故事 你聽懂了嗎?
    歲末年終,小編整理了2015年習近平主席講給世界的20個小故事,以饗讀者。故事11:親身經歷講述插隊村莊梁家河的變化上世紀60年代末,我才十幾歲,就從北京到中國陝西省延安市一個叫梁家河的小村莊插隊當農民,在那兒度過了7年時光。那時候,我和鄉親們都住在土窯裡、睡在土炕上,鄉親們生活十分貧困,經常是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我了解鄉親們最需要什麼!
  • 劉雙燕:鄉親們的期盼和信任讓我內心充滿了愛和正能量
    國家稅務總局亳州市稅務局副科長劉雙燕(徐想 攝)  「我手裡拿的這盒顏色漂亮的花茶,就是我們村的產業扶貧基地自己種植並加工生產的,它是一種中藥材,叫黃蜀葵。」當工作遇到困難時,黨組織就是我堅強的後盾,為我充實駐村幫扶力量,引進產業幫扶資金,為脫貧路引來了「長流水」。當我猶豫彷徨時,鄉親們的樸實和信任成為我堅持下去的動力。作為一名常年駐守農村的女性基層扶貧幹部,我一直努力平衡和協調親情和鄉親的關係,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我駐村的動力源泉,而鄉親們的期盼和信任讓我內心充滿了愛和正能量。
  • 飽餐一頓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飽餐一頓,指大吃一頓。出自: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0回:「何千戶又預備頭腦小席,大盤大碗,齊齊整整,連手下人飽餐一頓。」近義詞有:大飽口福,飽餐一頓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賓語;指大吃一頓。飽餐一頓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飽餐一頓(bǎo cān yī dùn)成語釋義:指大吃一頓成語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0回:「何千戶又預備頭腦小席,大盤大碗,齊齊整整,連手下人飽餐一頓。」
  • 樂得飽餐一頓,做成食飯神仙
    「樂得飽餐一頓,做成食飯神仙。」出自清·蔡錦泉題河北邯鄲《呂仙祠聯》因果證殊難,看殘棋局光陰,試問轉瞬重來,幾見種桃道士;黃粱炊漸熟,閱遍枕頭世界,樂得飽餐一頓,做成食飯神仙。下聯則繼承上聯的意思,用呂洞賓黃粱一夢的典故,只說「飽餐一頓」,也算有福氣了。認為人應該樂觀豁達,沒必要追求太多。雖然人在世上比較短暫,但是也要活得快樂舒心。【蔡錦泉簡介】蔡錦泉(1809—1859)字文淵,號春帆,廣東順德人。道光十一年(1831)解元,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官編修,督學湖南,至內閣中書。
  • 學者談習近平主席西雅圖演講:變風格 接地氣
    當地時間9月22日晚,到訪美國的習近平主席在西雅圖發表政策演講。接受人民網採訪的學者認為,演講有故事、有問題、有理念、有方案,講述方式便於美國人理解和接受,這種風格讓美國人感覺近、也讓中國人感覺新,可以說很成功。 習近平主席是在出席華盛頓州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發表演講的。
  • 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90後雞老闆帶領鄉親們奔小康
    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90後雞老闆帶領鄉親們奔小康 2020-12-04 12: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習近平回信勉勵福建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 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
    習近平在回信中說,得知下黨實現了脫貧,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我非常高興。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賀!  習近平表示,「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我至今還歷歷在目。經過30年的不懈奮鬥,下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這生動印證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道理。
  • 從習近平扶貧故事中悟初心、決心和恆心
    《習近平扶貧故事》由67篇扶貧故事組成,按照時間順序,系統講述了習近平同志先後在陝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直到擔任總書記,都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關心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帶領困難群眾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生動記錄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扶貧開發、馳而不息推進脫貧攻堅的精彩瞬間,展現了習近平同志「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
  • 和她一起奔小康 | 做鄉親們的貼心「梁掌柜」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女性之聲推出「和她一起奔小康」欄目,講述那些走向小康生活的她故事~她用一臺電腦、一根網線編織著農村電商的絢麗花環,她用村裡老奶奶曬的灰灰菜、蜂農大哥的土蜂蜜,撐起了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希望。她就是甘肅省隴南市徽縣隴上莊園網店負責人梁倩娟。
  • 鱷魚正想捕捉盯上的獵物,飽餐一頓,不料自己變成對方的美餐
    鱷魚正想捕捉盯上的獵物,飽餐一頓,不料自己變成對方的美餐鱷魚被稱為水中活化石,距今有上億年的歷史了,超強的咬合力以及粗糙的皮膚就是它們強有力的武器,甚至連草原之王獅子見了都會繞道走。但是如此厲害的鱷魚也有被當成獵物的時候,鱷魚正想捕捉盯上的獵物,飽餐一頓,不料自己變成對方的美餐!這隻鱷魚正在邊上休息,突然間它發現有幾個小動物在水中遊動。鱷魚原本以為是大餐來了,本想飽餐一頓,可是定睛一看,竟然發現向自己遊來的是7隻水獺,下一秒就嚇得轉身想逃,可是沒想到水獺們根本沒有給鱷魚任何逃竄的機會。
  • 第一觀察丨聆聽新年賀詞:這部史詩裡有你我的角色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風吹浪打,驚心動魄。此時的世界,正在艱難跋涉,無不期盼新的一年時來運轉。曙光在東方。聆聽賀詞,腦海中不禁浮現出習近平總書記的四次眺望—— 梁家河201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回到這裡看望父老鄉親。在一段山路上,總書記讓車停了下來,沿著陡坡步行。轉過一個彎兒,習近平總書記指著遠處山溝裡的一排窯洞對大家說,那就是我當年住的地方,正是這些懸崖陡壁,磨練著我的意志。
  • 小藍莓鋪就毛南族鄉親幸福小康路
    5月22日下午,黔南民族師範學院的教職工們下班後來到「校農結合」線下體驗中心,自發排起了長隊,從「校農結合」網上商城APP訂單驗證到領取貨物,1分鐘不到的時間,一袋袋來自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的無公害藍莓就送到了教師們的手中。
  • 習近平回信勉勵浙江餘姚橫坎頭村全體黨員 同鄉親們一道再接再厲...
    習近平回信勉勵浙江餘姚橫坎頭村全體黨員 同鄉親們一道再接再厲苦幹實幹 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 2018-03-01 17:31:00來源:新華社
  •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王文成:讓鄉親們都過上小康生活
    他就是太僕寺旗寶昌鎮邊牆村的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文成。邊牆村變強的故事得從2012年王文成回到家鄉說起。當年的8月20日,邊牆村新一屆村幹部選舉結果公布,事前並不想參加選舉的王文成卻高票當選。「既然鄉親們都信任我,那我就幹一屆。」就這樣,58歲的王文成走馬上任。而此時的邊牆村,卻是太僕寺旗墊底的「尾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