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詹祥 記者 葛婷婷
「爸爸一年多前才裝了心臟起搏器,怎麼還會心臟病發作去世了?」董大伯的兒女怎麼也想不通。
前天,年過七旬的董大伯在與兒女吃完晚飯後,突發心臟病。雖經杭州第四醫院搶救,但由於呼吸心跳停止時間過長,最終還是離家人而去。
翻開董大伯的門診就診病歷,上面記滿了他看病的經歷。最初的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和活動引起暈厥,隨後時不時的心律失常,董大爺被確診為肥厚性心肌病。儘管藥物一直都在服用,但病情仍給他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生活質量大打折扣。一年多以前,在醫生的建議下,孝順的兒女勸說董大伯安裝了一個心臟起搏器,董大伯的症狀得到了明顯好轉。
「可能是與兒女見面比較高興,情緒比較激動,誘發致命性心律失常,引起猝死。」在分析死亡原因時,市四醫院的急診醫生說,「還有一個原因是,從發病到送到醫院,已經接近半個小時,耽誤的時間較長。」
聽說這件事情後,我和董大伯的兒女一樣,心裡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裝了心臟起搏器的病人,還會因為心臟病發作死亡?
記得曾經看過一則材料,內容說是安裝心臟起搏器是治療某些心臟疾病的最好措施之一。我國約有30萬-40萬的心跳減慢或停跳的病人,與美國相近,但死亡率卻大大高於美國。主要原因在於心臟起搏器安裝率太低,僅是美國的1.5%。現在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健康意識的增強,安裝心臟起搏器的病人多起來了。可對於心臟起搏器,真正了解的病人卻不多。
於是,我專門找到了市四醫院心血管專家陳曉亮主任醫師。陳醫生說:「首先要糾正你兩個誤解。」
第一個誤解是:所有心臟病都可以安裝心臟起搏器治療。
「目前常用的植入起搏器分別有單腔起搏器、雙腔起搏器、三腔起搏器等多種類型。單腔或雙腔人工起搏器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效果很好。三腔起搏器主要用於治療重症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等疾病。」
第二個誤解是:裝了心臟起搏器,心臟就進了「保險箱」。
「安裝心臟起搏器後,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但這並不意味著治療就完成了,另一半治療需要通過病人對起搏器的保護、定期隨訪及程控來完成。」
我從陳醫生那裡討教了一些維護起搏器的小方法,讀者朋友可以看一下。
起搏器不能與硬物碰撞,否則會損壞起搏器而失去正常功能,造成險情出現。起搏器是一個高精密度的儀器,受很多因素影響,如高壓線、強的電磁場、發動機都會對它產生影響,因此帶起搏器的人不要在這些場合下工作或生活。
千萬記得起搏器的電池都有一定壽命,當電池將要耗盡時,要立即更換起搏器,否則會因起搏器失去功能而出現危險。另外,還要定期到醫院複查心電圖,觀察起搏器的工作情況。
另外要避免過度勞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有規律的生活節奏,按醫囑定時定量服藥。
杭報小課堂 ——
世界上第一臺用於臨床的心臟起搏器,是1932年美國心臟病專家研製成功的。目前,世界上每年植入人體的起搏器超過60萬隻。
心臟起搏器實際上是人工製成的一種精密儀器,如一個火柴盒般大小,由一個慢脈衝發生器和與之相連的金屬導線組成。它能按一定形式的人工脈衝電流刺激心臟,使心臟產生有節律地收縮,不斷泵出血液以供應人體的需要。
心臟起搏器安裝時,醫生在患者的上胸部切一條4-6釐米的切口,將心臟起搏器埋入皮下。起搏器連接一金屬導線,醫生會選定一條靜脈血管,通過靜脈血管將金屬導線插入患者的心臟。這樣,當心臟停止跳動或跳動太慢時,起搏器就啟動使心臟跳動。
相關新聞——
國內首例運用全機器人系統
做不開胸心臟手術獲得成功
解放軍總醫院心血管外科近日運用全機器人系統,在國內首次成功地為一名先天性心臟病女患者實施了不開胸的心臟手術。
實施這項手術的「達文西S」系統機器人,可開展先天性心臟病、瓣膜病、房顫、冠心病、心包疾病、縱隔腫瘤等疾病的外科治療。在醫生遙控下通過機械臂運動,可在比人體肉眼放大10倍以上的視野條件下進行操作,機械臂穩定性強,操作更加精細和準確,手術時間可比傳統手術減少近一半。
傳統的先天性心臟病手術需要劈開胸骨顯露出心臟,創傷面積大、出血多,術後痛感較強,切口癒合瘢痕明顯,還會破壞人體胸廓的穩定性。運用全機器人系統,只需在患者胸部開幾個小孔就可展開治療,並有創傷小、出血少、痛感輕微、併發症少等優點,患者術後1天就能正常生活。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