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詩人筆下的平涼山水平涼城
胡慶軍
詩人,筆名北友,《天津詩人》雜誌副主編。著有詩集《走向成熟》《遠去的風景》《點亮一盞心燈》《站在時光的邊緣》等。
「遠分秦隴三川水,收盡崑崙萬重山。」這是明代著名文學家、平涼籍才子趙時春的兩句詩,道盡平涼山水之城的特點。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平涼見證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融。近年來,憑藉「中華之最」的文物遺存,平涼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蓄勢待發,成為絲綢之路上一顆耀眼的明珠。
平涼的故事,早在N年前就已經寫下序言,那些文字記載了歷史的風雨。那些念念不忘的情懷,擴寫成委婉或者激昂的章節。如果可以,就讓那些章節裡加入有關生命的描素,就讓那些有故事的人演繹這些章節,就讓那些沒有故事的人走進這些章節。
千年的歲月模糊了平涼的容顏,千年的歷史增添了平涼的光彩。平涼是一顆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渾厚、地理位置重要、旅遊資源豐富的隴東明珠,它位於甘肅省的東南處,連接西安、蘭州、銀川、青海、新疆西北五省,素有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旱碼頭之稱。平涼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西部黃土高原和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縮影。早在20萬年前,平涼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人文始祖」伏羲降生於靜寧成紀,軒轅黃帝問道廣成子於崆峒山,西王母降生於涇川「回山」,周文王伐密祭天築「靈臺」……
平涼的故事,分集點綴在平涼的風景裡。平涼的故事,精彩在平涼人的日子裡。四季被收藏進了有著自己個性的那些古建築,平涼的四季詮釋了風景這邊獨好。在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民風民俗薰陶哺育下,平涼相繼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成紀文化、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謐文化四大文化名片。這裡的天氣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這裡的四季風光秀美,山是平涼城的骨,水是平涼城的魂,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就是坐擁著風骨和魂魄的智者。
平涼城市的周圍有柳湖公園、寶塔公園、東湖、南山公園、綠地公園,最著名的就是「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餘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崆峒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奇峰異石、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的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既有灕江神韻,又賦予北方山勢之雄偉,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築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平涼是秦腔起源和流傳地之一,平涼人對秦腔情有獨鍾。商貿、旅遊節會、婚喪嫁娶都要搭臺唱戲。就連茶餘飯後啊,都要唱上幾嗓子。
漫步在平涼的大街小巷、漫步於平涼的縣城和鄉鎮,一份寧靜和「浪漫」,把一個個動人的音符傳敲打進路人的心弦。
在平涼,一個人或者結伴,滿目都是些柔柔盈盈的詩句,每一句都那麼的自然、輕盈、安逸,讓自己沉醉進去,在清新的大自然裡,慢慢著色,漸漸斑瀾。平涼既有柔情,又隱含了豪邁。它這樣的性格養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俊傑……數千年的文化沉澱造就了它這樣與眾不同的性格。這些年,拼搏、自強不息的平涼人把古老的平涼建設得如詩如畫,這裡城鄉居民健康差異不斷縮小,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服務質量、服務效率和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教育體育事業持續向好發展,就業工作更加穩健,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職工工資不斷上漲……
小民生,大政治。新的航程,新的期待,伴隨著平涼日新月異的發展,五湖四海的人們聚集到這裡,用汗水和勤勞在這片土地上建設起來了一座美麗的城市。如今,即便你是外鄉人,在這裡住上一段時間,也可以迅速走出鄉土融入到這裡人們的生活中去。所以,這裡沒有人抱怨自己生活、工作的這個地方,即使有些時候生活不像我們期望的那樣好。其實很多時候,身在別處,平涼竟成了很多人常常思念的地方。如今的平涼,儼然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在美麗的風景裡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日趨繁榮,這裡的四季都成為非常怡人的風景。
這些年,平涼的變化不是可以用語言描繪出來的,那些變化在我們的眼裡也在我們的心上。平涼是一個包容的地方,很多外鄉人在這裡創業,他們的普通話還摻雜著濃濃的鄉音。文化的融合,讓平涼成為一座現代生態宜居城市。
歷史越千年。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經平涼開赴延安根據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在這一方勝利會師,宣告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勝利結束。「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豪邁詩句,不能不由人浮想聯翩。今日的我們,正走在新的長徵路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在不遠的明天。
在平涼,那些記憶,或許就是最初的色彩,站在明處或者暗處之間,有那麼一剎那,我就隱身在平涼的那些故事裡面了。在平涼,誰把那些故事揉進了生活,我們卻找不到合適的語句描繪我們的心情和這裡的美麗。歷史每天見證平涼那些唯美的故事,可以扯下一片藍天白雲做紙,可以摘下一片綠葉做筆,可以寫下所有的心情,讓平涼的風做書童,讓平涼的幸福做線裝訂。把那些光陰匯聚成一條寬闊的河,踏著平涼四季不容的色彩,去品味平涼的美,你會感到平涼不是仙境,卻勝似仙境。所有的喧囂,仿佛都與這裡無關,平涼人就這樣詩一樣寫意地生活著。目光裡,蹁躚的思緒隨風起伏。此刻,我們的腳步無論如何也丈量不出青石板上的歷史。山綿延著,平涼在午後的陽光中柔情似水。
那山那樹那老屋,見證了經年的故事。歲月刻在粉牆黛瓦、鱗次櫛比的古民居的牆壁上,倒映在碧水中,訴說了怎樣的依水而居、傍山為鄰。悠長再悠長的小巷,愜意中有淡淡的憂傷,一切都是靜謐的。祖先立下的那些規矩,如今依舊影響著這裡的四季,或濃或淡。
那些綠色無處不在,在城市的街巷,在農家小院,在道路兩旁,在田野裡,在山崗上,你滿眼中皆是這綠如翡翠、沁人心脾的綠色,在斑點的記憶裡,更顯成熟而富有韻味!
水穿過了城市,那些平涼好人更是為平涼的故事增添了色彩。在平涼,每個人每個日子都可以遇到美麗故事裡的魅力風景,每個人每個日子都可以遇到平涼文化裡最豐富燦爛的那部分。平涼是個好地方,多少遊客慕名而來,然後帶走別樣的溫暖的自然享受。
歷史長河中,平涼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燦爛的文化。來過平涼,你會忘記返程的時間,因為你會發現這裡美得實在無可救藥、愛得實在不能自拔。在平涼,放慢腳步可以迎合古樸的風姿,誰渲染了這副水墨丹青,斑駁的木質雕刻記載著歲月的流逝,那些殘缺的美遮擋不住大氣宏偉,多少遺蹤在走走停停的腳步裡復原,多少至情至深的故事在風中成為追憶。
在那些風情中走走,吹吹風也不錯。陽光傾瀉下溫暖,和流水相得益彰,透過枝間的空當,灑了一地斑駁。那些小野花在河岸邊開放,也不介意沒人叫得出它們的名字,兀自熱熱鬧鬧、奼紫嫣紅地開了一片。如果是陽春四月來平涼,面對那些美景,不知多少人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詩歌。花開也好,花落也好,平涼就這樣在光陰的故事裡鮮活著。粗略的遊覽無法帶走這裡的圖影,一次次疊加的印象,邂逅內心深處最柔軟的思念。閉上眼睛深吸,就是那似曾相識的味道,讓心虔誠地歸隱在神秘的古樸中,然後任思緒飛越千古的夢回,履著唐風宋月一路迤邐而來。
平涼是一個優美且值得一去的地方,平涼是個有故事的地方。
來源:平涼日報
審核:縣融媒體中心/鄒 磊 張保林
編輯:縣融媒體中心/張鬱承 景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