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教育為終身事業,讓眾多窮困學子走出大山,為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才。原國防部長常萬全丶五筆字型的發明人王永民等都出自他曾經擔任校長的南召一中。在他的帶領下,這所當年的河南省偏遠山區中學,首屆高中畢業生幾乎全部升入大學。其中,1人考入中國科技大學、1人考入清華大學、3人考入北京大學、2人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往後每屆,均有考入這些中國頂級高校及其它重點大學的考生。1962年中國科技大學在河南共錄取10人,南召一中就有3人被錄取。大批學子從這裡走出,在航天、石化、教育等多個領域做出了貢獻。創造這一貧困地區中學教育「奇蹟」的,就是即將百歲的老校長張紀功。
培養人才德育為先
1921年11月10日,張紀功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小寨鄉八間房村。少年時期就立志從事教育事業,青年時代曾當過中小學教師。1950年秋,從河南大學文學院教育系畢業後,張紀功被分配到南召縣中任副教導主任,1951年冬任校長。1953年南召縣中更名為南召一中,張紀功1954年加人中國共產黨後任南召一中校長兼校黨支部書記。
當時的南召一中,地處窮鄉僻壤,校舍和生活條件十分簡陋,校舍佔用破廟一座、草房14間,教室裡沒有電燈,教學設備只有「舊書一箱,自製儀器一筐」,桌凳全是壘的土臺子,寢室的地上通鋪則是冬鋪稻草、夏鋪白沙。但張紀功硬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帶領全校教職員工艱苦奮鬥、立德樹人,為當地貧困學子點燃了希望之燈,讓這個深藏在山溝裡的學校飛出了「金鳳凰」。
張紀功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他認為辦學要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三者相互聯繫又相互制約,而德是最重要的。智育不好出「次品」,體育不好出「廢品」,德育不好出「危險品」。
他經常利用每周的校會時間,對師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不少學生把當年張校長常引用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的名言當作自己的座右銘——"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你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一一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句名言鞭策著學生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人民的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承擔起應負的使命和責任。
張紀功特別注意學校的校風建設,經常引用荀子《勸學》中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與之俱黑」,來說明校風、環境對學生學風養成的外在作用。他還大力倡導尊師愛生新風,認為學校諸多關係中最重要的是師生關係,學生尊敬教師則教師教學積極性就高,教師視學生若子女,無微不至地關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在他的引領下,老師熱愛教學,學生勤奮上進,學校充滿正氣,校園氛圍和諧,南召一中形成了自己的「小氣候」,辦學質量不斷提升。
圖片說明:張紀功為一排右一
讓人才飛得更高
在辦學過程中,南召一中立足於自己培養教師。張紀功關心教職工,幫助教師們解決工作中和生活上的困難。狠抓教學,建起一支頑強拼搏的教師隊伍。教師們對差生通過不厭其煩的個別輔導讓其趕上,對尖子生通過「小鍋飯」讓其「吃飽」。
張紀功特別注意自己起表率作用,深信有什麼樣的校長就有什麼樣的學校,「一校之風實乃校長之風」。學校初辦高中時有的教職工信心不足,他帶頭教高中政治課,三年之後所教政治課成績在南陽地區排名第二,對廣大師生起了極大的激勵作用。
張紀功尊重教育規律,針對一些中學「用半年時間學完三年課程」的做法提出批評,指出這種做法違背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他還主張學生把學和做結合起來,在學好課本知識的同時自己動手解決問題。他在狠抓教育質量提高的同時,和師生一道勤工儉學,組織學生課餘去黃鴨河背石頭作地基,打土牆建校舍,還燒制磚瓦建起幾排標準教室和一座能容納兩千人的大禮堂,並修造一座小水庫引水入校園,在建起的花果山上種植樹木、花卉美化校園,既改善了辦學條件,也培養了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能。
張紀功非常關心學生。他做過的很多"小事",卻深深影響了學生的一生。
他的學生王德龍回憶, 為了不讓貧困學生因吃飯等問題輟學,校長當時想了許多辦法。比如學校充分利用校園內外空地和部分操場作菜園,種植倭瓜、莙薘菜、蘿蔔、白菜等蔬菜,免費供應學生食堂。在他和另一位家庭困難的學生拿到大學《入學通知書》時,校長特地安排發給他倆每人8元的路費補助,解了燃眉之急。
王福松一直記得張校長關心自己的病情、通過困難學生補助的方式特批經費讓自己到醫院做手術的往事。馬慶明永遠難忘自己因為家庭困難即將輟學時,是張校長派人到自己家裡做工作,使他繼續上學並考上大學,改變了一個農村窮孩子的人生。
曾在原航天部工作的邵晨則回憶當年校長親自將中南礦冶學院(現為中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交到自己手上時,囑咐自己努力學習,練好身體,還特別叮囑自己以後求學工作要提高心理素質、建設健康強大的心理。這些囑託一直伴隨著邵晨上完大學走上航天領域的工作崗位,並參與北鬥衛星入軌,東風飛彈飛過大洋。
今年6月,一隻眼睛已失明的張紀功,還在給他65年前的一位學生寫信,關心這位學生及其家人的近況。
山高水長。在學生們眼裡,他「樸實,真誠,堅毅,追求卓越。」「關心教職員工, 愛學生像自己的孩子。」他在學生心中像一座永遠照耀著的燈塔。無論走到哪裡,老校長的教誨都激勵著學生們踏實做事、誠實做人。
張紀功除了在南召一中當校長之外,還在南陽市三中、南陽一高工作過。1984年離休後,他休而不閒,先後受聘擔任南陽市委政策研究特約研究員、市教育學會副會長、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市三結合教育研究會副會長等職,調查研究,撰寫文章,作專題報告。他將自己著述結為一集《無悔人生》,書名蘊含了他終生從事教育事業,尤其是擔任中學校長35年,為育英才無怨無悔、自得其樂的情懷。
在張紀功百歲壽誕之際,遍布祖國各地的學生紛紛向他表達祝賀和敬意。「校長百歲壽誕慶,八方湧來恭賀聲。國泰民安享盛世,家和心寬沐春風。鋪設學子成才路,桃李天下競崢嶸。功滿育人千秋業,德高壽長南山松。」
圖片說明:張紀功在家中。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