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東北育才學校校園。
東北育才學校老校區的教學樓風採依舊。
1953年,學生的集體生活。
建校初期的課堂。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一方樹人之地,從早期培育「建設新中國精銳幹部」,到今天培養具有「本土情懷、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與共和國同齡的東北育才同樣走過了奮鬥的70年。如今的東北育才學校,已經成長為一所有一定影響力的名校,為促進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培養棟梁之才。
建校七十周年之際,東北育才學校首任校長、年近百歲的李力群託兒子送來一封信,在信裡她飽含深情地講述了70年前東北育才學校艱難創辦的經過。翻開塵封的歷史,那段往事讓所有目睹東北育才學校一路走來的師生們感慨不已。
受命建校,徐特立給了許多好建議
「東北育才學校建校70周年,作為第一任校長,我由衷地感到高興和欣慰。」李力群今年已近百歲,她委託兒子高燕生回到學校送來賀信,字字句句寄託了這位老教育家對學校未來發展的殷切希望。
老校長李力群在信中講述:「1948年,領導找我談話,讓我辦一所學校,為革命培養接班人。當時,我感覺壓力很大,因為培養人才是我們黨最重要的任務,為此我特意向徐特立老先生請教,他給了我許多好的建議,也堅定了我辦好學校的決心。我克服各種困難,在接收改造舊學校的基礎上,在全國各地精心挑選德才兼備、政治可靠的老師,他們中很多都是黨員、團員。他們既是老師,又是父母、兄長,對孩子們的關心無微不至,為我們育才學校校風的形成,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東北育才學校校史記載,東北育才學校是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張聞天、徐特立的親切關懷下創辦的。1948年12月開始籌辦,1949年初開始招生,1949年5月1日正式開學,學校隸屬於東北局。張聞天親自為學校命名為「東北第一育才小學」。徐特立親自為學校挑選優秀教師。當時,學校是一所東北局、東北軍區幹部子弟學校,學校實行供給制,學生一律住校。第一任校長為李力群。
「建校之初,沒有校舍,沒有基本的條件。我就到處協調,找到了一所設施不錯的學校就徵用過來。因為當時物資嚴重短缺,我怕孩子們吃苦,想盡一切辦法供應牛奶、麵粉等。」李力群在信中這樣回憶。
防備空襲,曾經北遷哈爾濱數月
從成立時起,學校受到了領導的關心。1951年,賀龍元帥曾來校看望師生。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局曾專門發文,對學校及學生的各項開支費用做出明確規定。學校還與醫大籤署了關於醫療和化驗員培訓的合同。
當時,教育界主要學習蘇聯的教育理論和辦學經驗。學校多次接待蘇聯友人的參觀訪問,並請蘇聯教育專家來校講教育學。學校全面關心學生的成長,結合寄宿制特點,經常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教育活動。
「抗美援朝開始後,為了防備美軍空襲,我們克服人員多、運輸難、安置不方便、保障困難等眾多問題,將學校遷到了哈爾濱,環境安定後又遷回來。總之,千難萬險,我們保住了學校,為孩子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同學們也都茁壯成長。」李力群回憶說。
建校初期,學校僅有小學一年至四年四個班190人。東北軍區衛生部搬遷,辦公樓(即現在學校的主樓)歸屬了學校,學校擴建為兩個樓,佔地38000平方米。
1954年7月,根據中央財政部及東北局決定,瀋陽市教育局接管學校,更名為「瀋陽市育才完全小學校」,但仍只招收東北局和瀋陽市一級黨政軍幹部子弟,實行寄宿制。1956年,遼寧省委辦公廳發出通知,將原育英小學合併於育才小學,改為普通小學,實行走讀制(仍有300名住校生)。合併後,學校已發展成為一所有教學班20個,學生993人,教師28人的頗具規模的完全小學。
回顧了建校之初的艱難歷程,李力群還在信中寄語後來人:「我已近百歲,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現在這個任務要託付給你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個事業任重道遠。教書育人沒有捷徑,唯有點滴做起,全心全意!教書育人沒有名利,唯有無私奉獻,真心付出!教書育人是苦差事,也是好差事,終會桃李天下!」
校訓傳承,「周恩來精神」激勵後學
曾擔任周恩來、鄧穎超秘書的全國政協原副秘書長趙煒,近十年三次來到東北育才學校。「作為東北育才的偉大校友——周恩來總理的戰友和身邊工作人員,我有幸和大家共同見證東北育才學校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訓鞭策下,歷經風雨、走向輝煌的歷程。」趙煒說。
1910年至1913年,少年周恩來在瀋陽的東關模範學校讀書,在這裡,他立誓「以天下為己任」,萌發「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初心。2004年經瀋陽市教育局批准,東北育才學校和東關模範小學合併。七十年來,東北育才的學子以及所有的年輕人秉承「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以周恩來為人生楷模已經成為東北育才德育工作最重要的原則。作為育才寶貴的精神財富,『周恩來精神』激勵了一代代育才學子刻苦讀書,立志報國。」東北育才學校黨委書記、校長高琛表示,過去的70年是育才發展的璀璨篇章,其中的每一頁、每個字都承載了育才人對國家民族的情感與奉獻。
瀋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樊華/文
李浩/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