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是隨著世界多元化發展,社會上出現各種各樣令人瞠目結舌的職業。
入殮師、遊戲測評師、聞香師、地鐵關門員,一個個奇葩高薪職業總讓人目瞪口呆。
但是,你聽說過「性治療師」這個職業嗎?今天的這部電影能滿足你的好奇心——
《親密治療》
該片講述的就是「性治療師」和病人的故事。
電影根據根據詩人Mark O'Brien的親身經歷改編,獲得了多項奧斯卡獎提名。
殘疾人的性需求問題如何解決?許多年前荷蘭就已經有專門為殘疾人士提供性服務的性工作者,英國也有類似的性志願者。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享受專項撥款的職業妓女,算是殘疾人的社會福利的一種,由政府買單。
男主馬克自幼小兒麻痺,落下了終身殘疾。從此,除了頭全身不能動彈,一生只能與床為伴。
疾病使他身體殘缺,但意志卻非常機敏。
靠著不懈努力,他考取加州伯克利大學英語專業。
成為一名詩人、作家、撰稿人,實現經濟獨立。
因為疾病,他喝水、寫作、打電話只能依靠嘴裡叼著小棍完成。
撓痒痒則全靠「信念」。
而且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鉄肺」中度過,就算外出也必須裝備呼吸機。
這種生活狀態產生的最直接悲劇就是——
他38歲卻仍是處男。
而電影最高明的地方則是——
它沒有聚焦殘疾人生活的不易和困難,而是專注於他的破處之旅。
一開始,馬克的生活一點兒也不「性福」。
照顧他的護工是一個胖胖的大姐。
連擦身這樣的害羞事情也要大姐代勞。
更尷尬的是,身體總是不自覺地有生理反應。
他受不了大姐異樣的眼光,一心想辭退大姐。
可馬克是虔誠地天主教徒,一直很糾結。
和神父一番交談後,他決定立刻換人。
這一換,他的生活也轉陰為晴了。
新來的保姆是一個年輕漂亮的大學生,完全符合馬克心中的「女神」形象。
關鍵是她把馬克當普通人看待,沒有憐憫。
而且能理解馬克的幽默,欣賞他的才華。
她帶著馬克去野餐,為他刮鬍子。
甚至為了他不惜和男友吵架。
而馬克也越來越喜歡她,一閉眼滿腦子都是YY妹子跳豔舞的樣子。
可這一切都在馬克的一聲「我愛你」中戛然而止。
是的,初戀就這樣夭折了。
在許多人眼裡,可以把殘疾人當正常人看待。
但要談戀愛、共度家庭生活,對不起,做不到。
對此,馬克也非常理解妹子的選擇。
畢竟,他不能給予她該有的性福生活。
經歷過這個打擊後,他不再任用年輕漂亮的妹子。
而是選擇不言苟笑的中國姑娘和老實巴交的墨西哥大叔。
從這樣的舉動中可以窺見他的心理——
或許殘疾人就應該把處子之身帶入墳墓。
生活,也許就是這樣了。
可就在馬克對生活萬念俱灰時,雜誌社邀請他寫殘疾人「性生活」的文章。
在採訪中,馬克的人生觀被徹底震碎了。
原來很多殘疾人不僅不是處男處女,而且床事恥度相當大。
迫切想要體驗性生活的馬克,聯繫到了一家殘疾人性生活體驗機構。
然後,遇到了他的「性治療師」謝麗爾。
那麼,這個職業和妓女區別就是——職業妓女要解決的是性的欲望,而性治療師要解決的有關性的困惑,來自身心或者特殊經歷的性障礙。
作為一名專業的治療師,謝麗爾一眼便看穿馬克的心理。
於是,一進門就聊天,緩解緊張不安的情緒。
說著說著便赤裸相見。
謝麗爾也是循序漸進、有步驟有計劃地解決馬克的性困惑。
第一步,從「身體認知練習」開始。
也就是,觸摸彼此的身體,感受身體魅力。
謝麗爾用手抓馬克的頭髮,摸耳垂,順勢向下移。
但還沒到重要部位,馬克發生意外情況。
治療早早結束了。
回到家後,馬克惡補性知識。
可是無濟於事,還是不能達到理想效果。
第三次,謝麗爾勸他放棄手裡的性愛手冊,只需要放鬆就可以了。
他照做,可還是早洩。
在治療過程中,謝麗爾發現了問題。
馬克始終對身體缺陷自卑、不自信,以至於對性和身體有著複雜的情緒。
經過溝通交談,馬克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終於體驗了一把性福的快感。
甚至提前完成了治療療程。
作為一名專業的「性治療師」,謝麗爾的工作不只是在床上,還包括私下記錄。
這個職業有些奇葩,但非常純潔和友善。
已經完全脫離「色而不淫」的認知,反而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
每次「床上運動」後,謝麗爾都會記錄馬克的心理狀況和性困惑,從而及時制定治療方案。
而且當兩人的情感連接超越身體治療後,及時叫停了。
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談性色變」。
但看完這部電影卻讓人看到了「性」的可愛和人與人之間的友善。
所以,當馬克遇到蘇珊,他驕傲的說:自己已經不是處男。
經過治療,他敢於追求愛情,不再自卑。故事到這裡,飾演男主馬克的約翰哈克斯讓小編實打實驚豔了一把!
那嶙峋的肋骨以及肌肉的萎縮感、僵硬感根本就是癱瘓了三年以上的軀體才會有的,連專業醫生都唬得過!
然而,約翰哈克斯是個正常的健康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在拍攝前半年控制飲食並在日常鍛鍊中去除了肌肉訓練的部分。如此敬業的演員,如今已是鳳毛菱角。
電影結束的時候是馬克的葬禮,他的神父哥們主持的,他生命中曾經愛過的人們全來了,性治療莎若和她的丈夫也一起來了。大家含淚帶笑的坐一起,聽完了馬克寫的一首情詩。
「有人說生命是半杯水,樂觀者覺得半滿,悲觀者以為半空。可誰也沒說水和空氣正好是平分杯子的啊」,葬禮上伴隨著馬克的旁白在笑咪咪的打趣道,「我杯子裡的水剛好能淹過杯子底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