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藏著木結構的傲嬌和痛!

2020-12-19 康養木屋

我們必須在木結構方面,來一次更為虛心的「師夷長技」,儘管,我們曾經站在這個領域的世界之巔。

01 向世界呈現美麗的「鬥拱」

每一屆世博會,東道主本國的場館都是世界矚目的焦點。巴黎艾菲爾鐵塔、費城自由女神像、布魯塞爾原子塔、大阪太陽神塔、塞維亞阿拉米羅大橋,都在世界建築史上熠熠生輝。東道主借世界之矚目,可展現本國文明具象的形態,可傳遞偉大的建築理念,是展現國家形象的絕佳契機。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東方之冠」,也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國家館主體造型雄渾有力,猶如華冠高聳,天下糧倉;地區館平臺基座匯聚人流,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國家館和地區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鹹亨。中國館以大紅色為主要元素,充分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以紅色為主題的理念,更能體現出喜慶的氣氛,讓遊客嘆為觀止。

中國館採用的最基本建築符號是「鬥拱」。世界上有三大建築體系,只有中國古代建築極其智慧地採用了鬥拱。鬥拱「榫卯穿插,層層出挑」,祖先形容鬥拱為「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的態勢,鬥拱在嚴謹和莊重中透出靈動,成為中國建築最富神韻的符號。紫禁城的太和殿、曲阜孔廟的大成殿、應縣木塔、西安鐘鼓樓等飽含中國歷史文化韻味的建築,都採用了「鬥拱」。

世博會主辦權花落上海後,為了給世博會中國館找一個合適的造型,設計團隊尋遍了中國文化的具象元素,從繪畫到雕刻,從出土文物到園林景觀,從象形文字到京劇臉譜,很多意象都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又不足以同時支撐起文化內涵和建築美學的要求。

唯有鬥拱,既能傳達深邃悠遠的中國哲學思想,又能以自身的造型展現力度和結構之美,「東方之冠」再次讓世人走進中國木結構的黃金時代。

然而,由於鬥拱的尺度、體量十分巨大,其主體骨架使用木結構已經無法滿足建築空間及強度、抵抗變形等要求,因此,想表達木結構的藝術,卻只能採用鋼結構來實現。——是的,你沒有看錯,「中國之冠」是一座不折不扣的鋼結構建築。

02 尋找失落的榮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木結構建造房屋的國家,在宋元明清時期,更是達到建築藝術的高峰。宋朝李誠所著的《營造法式》,明清時期的《園冶》《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等著作,將中國木結構從實踐到理論都推向世界之巔。

然而,我們又不得不說,在當代,中國木結構的發展已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

先看數量。在日本、芬蘭、瑞典、美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現代木屋已經與鋼結構和混凝土形成三足鼎立的趨勢。

近年來,在日本,新建住宅中木結構建築的比例約為45%,在歐洲北部,芬蘭、瑞典,90%的房屋是1-2層木結構建築;在北美,80%的居民生活在木結構房屋中。

而中國呢?按照比較新的數據,中國每年新造的木結構房屋,在2016年才超過600個。

僅體量這一個指標,我們的木結構發展就被遠遠拋離。

中國木結構的規範、標準,更是與世界水平不在一個時代了。

加拿大已經建成了18層的全木結構公寓——BrockCommons學生公寓,樓高53米。

日本雲出體育館、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體育館,已實現木結構的大跨度使用。

倫敦市已經用木結構在改變城市的天際線。PLP建築事務所聯手劍橋大學建築系的研究人員,正在加緊研發木結構的摩天大樓。

法國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已經將木結構的美學價值推向新的高度。

日本建築師坂茂設計的現代榫卯建築,分明出師於古代中國,卻在當代造就了木結構的日本品牌。

中國的蹴鞠分明是足球的起源,但當代的中國足球卻成為「怎麼投入資源都無法進步」的世界難題。

中國的木結構,分明曾在世界之巔,可如今,世界木結構在數量、質量、美學上突飛猛進,我們整個行業的發展卻停滯在「三層木結構」之下。我們不得不承認,老外能造的木建築,我們造不出來了。以至於,我們只好用鋼鐵去造一座建築,緬懷木建築過去的榮光。

如果這個世界有一種「木屋世界盃」,中國木建築的排名,會比足球更加尷尬。

曾經的輝煌和如今的落伍,這樣鮮明的對比,已經被定格在世界建築史上。

03 面對現實,重拾勇氣

如此多的發達國家大力發展木結構,其背後有著深刻的現實原因。

木材是真正的低碳建材。每噸木材的生產,只需要453千瓦電力,一噸鋼則需要3780千瓦。數據顯示:每生產一噸材料,從木材中釋放1070千克氧氣,二氧化碳固化1470千克;鋼釋放5000千克二氧化碳;水泥釋放2500千克二氧化碳。一個單位材料的加工能耗,木材:水泥:鋼鐵:鋁的比值為1:5:191:791 。木材是目前唯一的天然的、可再生可循環利用的建築結構用材。

木結構有助於減少碳排放。研究表明,輕鋼建築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的總能耗最大,比木結構建築高31%;其次是混凝土結構,比木結構建築高30%;木結構建築總能耗最低。

在保溫性能上,木結構的優勢也非常明顯。作為熱的不良導體,木材可以有效降低全社會在取暖上的能耗。哈爾濱市木結構與磚混結構的對比研究顯示,輕型木結構房屋比磚混房屋複合保溫房消耗的熱量少41.99%。也就是說,我們每年取暖季所吸進去的霧霾,本來可以減輕很多很多。

當我們在穹頂之下,呼吸著霧霾,慨嘆著發展之痛的時候,當我們聽到「美國空氣很香甜」的演講感到憤懣又無奈的時候,當我們身邊無數的中老年人在冬天因為暖氣不熱而找市政、找供暖、找熱電、找物業、找媒體的時候,我們可曾想過,我們的老祖宗早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建築遺產,足以應對今天的問題,是我們自己在木結構建築方面停滯不前,讓今天的環境和發展矛盾日益突出。

甚至可以說,我們為木結構的原地踏步付出過生命的代價。

世界上所有位於地震帶上的國家,都在大力發展木結構。紐西蘭、日本更是用木建築抵擋著比我們嚴峻得多的防震挑戰。

2008年汶川地震後,一座木結構的學校挺立起來,保護著師生們的安全。利用現代技術修建現代化的全木製學校,這在中國是首例。

這所學校全部採用加拿大進口松木,總造價不低於2000萬元人民幣,防火、防蟲、防腐,使用壽命為50年,九度抗震設防,為我國民用建築的最高級別。

這所嶄新的校舍背後,寫滿著地震的傷痛以及關於我們校舍質量的帶血的教訓。

足以令我們汗顏的事實是,這座高質量的木結構抗震學校,是由加拿大卑詩省捐獻所有木材並提供技術,才得以建造而成。

青川縣農房工程、北川縣擂鼓鎮特殊教育學校、綿陽市特殊教育學校等項目,都由加拿大政府提供技術和物質幫助。這場慘烈的自然災難,讓我們更清楚看到現代木結構的防震性能,也看到了木結構領域領先國家給我們做榜樣。

知恥才能後勇。

這樣的現實,難道不配讓我們「知恥」嗎?

04 另一條「復興之路」

我們必須在木結構方面,來一次更為虛心的「師夷長技」,儘管,我們曾經站在這個領域的世界之巔。

在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習總書記指出,中國將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促成部分。發展綠色建築和低碳交通,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

國務院辦公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都已先後出臺相關指導意見,促進現代木結構建築、綠色建材生產、裝配式建築的發展。

2014年,住建部《關於大力推廣現代木結構建築技術的指導意見》明確目標,在2020年,我國現代木結構建築在整體建築市場中的份額接近或達到8%。

2015年9月,工信部和住建部《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中倡導促進城鎮木結構建築應用,在旅遊度假區重點推廣木結構建築。

2016 年 2 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未來十年三成新房工廠造,倡導發展現代木結構建築」。

國家的政策有了,真正實現木結構強國的復興,依然是一個系統工程:木材和木製品的供應鏈、結構用木材的產能和質量、工程市場的完善、行業規範的提升、企業人才的培養、建造藝術的提高、設計大師的養成等等方面,都需要多年的艱苦努力。

也許,從一個微小的局部開始,我們做好木材進出口、板材加工,以特定國別為學習對象、以特定木結構形態為聚焦點進行業務深挖,也是「功成必定有我」的開端。

做好俄材的進口,為推廣俄羅斯木屋盡力,我們在行動。

相關焦點

  • [分享]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效果圖資料下載
    規劃中的中國館由建築面積為2萬平方米的中國國家館、3萬平方米的中國地區館以及3000平方米的港澳臺館三部分組成。在世博會舉辦期間,中國館是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的主要展示區和重要載體。   中國館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將高聳入空的中國館比喻成華冠、天,把匯聚人流的地區館比喻為四方、地,連接起來的寓意就是「天下糧倉、富庶四方」。
  •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面積相當於兩個半足球場
    作為東道主展館,中國館已成為上海世博會的焦點展館和象徵之一。   經過16個月的緊張建設,近日,高達69米的中國館已完成土建,進入內部機電設備安裝和外立面施工的新階段。這意味著中國館躍出圖畫,開始接受萬眾的審視和檢驗。
  • 世博會中國館,難說"再見"
    作為上海世博會期間最受歡迎的展館之一,兩度復出的中國館在今天之後就將告別遊客,休整後以全新面貌出現。為了一睹「世博版」中國館的最後風採,留存一份世博記憶,10月9日一大早中國館就迎來大批遊客,一些在中國館續展和再開放期間參觀多次的「世博迷」也依依不捨地前來告別。9日下午,館方還將舉辦告別儀式,為最後一名遊客送上紀念品。
  • 2020杜拜世博會中國館
    杜拜世博會中國館將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新和機遇」為主題,佔地4636平方米,是杜拜世博會面積最大的外國館之一,中國館建築名為「華夏之光」。   中國風情「華夏之光」   lantern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 我國向全球公開徵集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建築方案
    新華社上海4月25日電(記者 吳宇)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項目的建築方案,25日正式向全球徵集。此舉標誌著上海世博會場館建設已全面展開。    據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副局長黃健之介紹,中國館是上海世博會園區最重要、最受關注的場館之一,建築方案徵集主要面向全球華人,目的是凝聚華人建築設計專家的智慧,向全球展示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風貌。
  •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動工建設 造型"東方之冠"(圖)
    中新網上海12月18日電(記者 許曉青)今天上午,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核心建築之一——中國館正式動工建設。上海世博會組委會第一副主任委員、執委會主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韓正宣布中國館開工。中國館開工建設是世博會籌辦工作的一個重要裡程碑,標誌著世博會園區建設的核心工程已經全面啟動。
  • 2020年杜拜世博會中國館市場開發推介會在上海舉行
    12月13日至14日,以「創新合作發展——邁向未來的世博會」為主題的首屆世博發展國際合作論壇在上海舉辦。論壇圍繞「世博會與國際合作」「世博會與城市和設計」「世博會與經濟和創新」「世博會與文化」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並為中國藉助世博會全面加強國際合作、積極推動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提供新主張、新建議。
  • 杜拜世博會中國館成功封頂
    本報訊 記者吳力報導 10月20日,2020年杜拜世博會中國參展線上路演成功舉辦。本次路演活動採取線上直播形式,發布杜拜世博會和中國館籌辦最新進展。會上,中國貿促會副會長、杜拜世博會中國館政府總代表張慎峰宣布,2020年杜拜世博會中國館成功封頂。
  • 世博會中國館變身中華藝術宮
    世博會中國館變身中華藝術宮 在今天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宗明表示,上海兩個重大文化項目中華藝術宮選址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建築面積16.6855萬平米。展示面積相比世博會中國館增加0.9萬平米,達6.4萬平米,擁有27個展廳。宗明介紹說,中華藝術宮是具有收藏保管、學術研究、陳列展示、普及教育和對外交流為基本職能的藝術博物館。
  • 2020年世博會中國館LOGO發布
    2020年杜拜世博會將於今年10月20日至明年4月10日在杜拜世博會場中心舉行,主題為「溝通思想,創造未來」。據了解,為期173天的展期內將有192個國家參展。2020年杜拜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方案在2019年4月已經亮相,大紅燈籠造型的設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新精神的融合。
  • 專訪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
    何鏡堂認為,過去的世博會中國館基本都是「復古」,缺乏時代精神,而現在的方案體現了「中國文化注重內涵,強調天人合一的和諧」。  文/ 李琴  一個巨大的紅色鬥拱!  自2007 年4月正式徵集方案以來,一個註定會被記憶和爭議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方案,直至破土動工當日,才終於亮相人前。
  • 世博會亮點初探:整個中國都是世博會「中國館」
    整個中國都是世博會的「中國館」――全國各省區市參與上海世博會亮點初探    新華社上海6月30日電(記者 吳宇 許曉青)明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的某一天,走進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簡稱上海世博會)園區,你可能迎面碰到一支巡遊隊伍,來自廣西壯鄉的「劉三姐」正在隊伍中與她的「阿牛哥」對山歌;來到吉祥喜慶的中國館
  •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7月起在臺北展出
    新華網上海5月28日電(記者許曉青、吳宇)上海世博局28日在此間宣布,備受關注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將於7月1日至9月4日在臺北展出。上海世博局與臺灣聯合報系28日在上海籤約,共同主辦「智慧的長河——《清明上河圖》赴臺展覽」。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是上海世博會期間最具人氣的展品。
  • 杜拜世博會中國館市場開發啟動
    人民網上海4月21日電(記者沈文敏)近日,第六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外經論道」主題論壇上,中國國際商會與中企萬博集團籤署合作協議,中企萬博(上海)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為2020年杜拜世博會中國館市場開發合作夥伴。
  • 世博會中國館開工建設:面向世界的"中國大舞臺"
    新華社上海12月18日電(記者 吳宇)以「萬國建築博覽會」著稱的中國上海,將聳立起一座高達63米的中國傳統風格的宏偉建築,這就是被稱為「東方之冠」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中國館。    18日,上海世博會執行委員會主任、上海市市長韓正在此間宣布中國館開工。
  • 米蘭世博會中國館政府總代表盤點「中國表現」
    原標題:米蘭世博會中國館政府總代表盤點「中國表現」  專訪:世界博覽平臺 公共外交舞臺——米蘭世博會中國館政府總代表盤點「中國表現」   新華網米蘭11月1日電(記者宋建)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東道國,中國在2015年米蘭世博會上參展規模僅次於東道國義大利。
  • 風雨同舟,緊密合作 杜拜世博會中國館成功封頂
    2020年10月20日下午,2020年杜拜世博會中國參展線上路演成功舉辦。本次路演活動採取線上直播形式,發布杜拜世博會和中國館籌辦最新進展。中國貿促會副會長、杜拜世博會中國館政府總代表張慎峰,中國駐阿聯大使倪堅,阿聯駐華大使扎希裡,杜拜世博局副主席傑拉維等嘉賓在線致辭並見證中國館封頂。3759509人在線觀看路演並參與互動。
  • 杜拜世博會中國館政府總代表:中國館建築設計有望很快公布
    12月13日至14日,以「創新、合作、發展——邁向未來的世博會」為主題的首屆世博發展國際合作論壇在上海召開。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2020年杜拜世博會中國館政府總代表尹宗華透露:「2020年阿聯杜拜世博會中國館主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新和機遇』,目前,正在全力推進中國參展的籌備工作,組織中國頂尖的設計機構進行中國館建築設計,有望很快公布結果。下一步,我們將會同中國科技部等部門成立中國館的組委會,全面推進各項籌備工作。」
  • 中國貿促會首次披露杜拜世博會中國館設計方案
    中方任命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張慎峰擔任杜拜世博會中國館政府總代表。   中國貿促會作為負責中國參加國際展覽局和世博會工作的主管單位,與科學技術部共同牽頭,聯合中宣部、外交部、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商務部等單位成立中國館組委會,負責中國參展的組織、協調、籌備和管理工作。
  • 中國館之父再出手,「紅燈籠」驚豔2020杜拜世博會
    不出意外,今年10月我們就將見到史上最為「土豪」的世博會園區。作為首次在中東地區舉辦的世博會,杜拜政府可是花了血本。根據德勤諮詢公司的估算,整個杜拜世博會園區的建造和運營成本估算約在615億元人民幣左右。想想當年上海世博會,從科技到全球各地文化特色的展館,足以讓人逛得看花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