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紅事等吃喝,白事累到慌」,有啥含義?說的有道理嗎?

2020-12-17 福祿故事社

文章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喜歡內容的歡迎關注!

前言:農村俗語「紅事等吃喝,白事累到慌」,有啥含義?說的有道理嗎?

各位農民朋友們好,帥氣的小編又和你們見面了。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的依然是農村的俗語,提到俗語,想必每一位農民朋友都可以說上一兩句。這些俗語有的是關乎我們的生活,有的是關乎我們為人處事,還有的是關乎一些民俗風情。但不管是哪個方面,它們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都是在漫長的勞動過程中慢慢總結出來的,在不同的時代裡都具有不同的意義。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就是關於農村紅白喜事的俗語,這句俗語也是暗含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農村裡,這句話確實有一定的正確性,具體它有什麼含義呢?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紅事等吃喝」:在農村辦喜事的時候是非常的熱鬧,相比於城市在酒店裡吃喝,農村的喜宴辦得更加接地氣,更加熱鬧。在一片空場地上,擺上十幾個桌子,然後燒大鍋飯大鍋菜,大家一起熱熱鬧鬧的吃飯,氣氛非常的融洽。農村辦喜事的時候,很多人都樂此不疲的去參與,主要是為了沾一點喜氣,討一個好彩頭。去參加農村喜宴的朋友,有些在現場也會幫忙做一點小事情,但是大多數人還是在那坐著,享受著愉快的氛圍,等著上菜上酒吃飯。真正願意去幫忙的很少,但是在這愉快的氛圍之下,新人家裡也就不會計較這麼多了。因為更多人來這裡的目的就是為了圖個喜慶,很多人也就是坐等吃喝。

「白事累到慌」:農村如果有老人去世了,很多人都會來給這家人幫忙。因為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以「死者為大」,外人聽說村裡有人去世了,在感嘆歲月無常的同時,他們也會為這家人感到惋惜與悲痛。因此,如果聽說農村有一個自己熟悉的人去世了,很多人都會不遠萬裡的回去,幫著這家人料理後事。在我國的傳統觀念裡面,這也是對於逝者的一種尊敬和懷念。生前沒有給他帶來什麼東西,但是在他去世的時候,都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為他做點什麼。所以農村在辦白事的時候,很多人都去給這家人幫忙,都是盡心盡力,因此高強度的勞動下來,整個人會非常累,甚至會累到心發慌。

這句俗語在農村還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很多人都是非常認可這句話,也是農村的一種傳統習俗。

你們老家有這種習俗嗎?你們覺得小編說的有道理嗎

相關焦點

  • 農村辦喜事規矩「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啥意思?有啥講究
    農村辦喜事規矩「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啥意思?有啥講究?關於辦喜事,在農村裡說法也比較多,時至今日在國內多數地區依然還保留著「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的老規矩,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其中都有啥講究呢?紅事不請不到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是說,在辦紅喜事的時候,如果主人家沒有邀請你去幫忙,就不用主動去幫忙。
  • 在農村,俗語「雨淋新墳出貴人,雨打棺材各半邊」,還有道理嗎?
    文/豬友巴巴俗語「雨淋新墳出貴人,雨打棺材各半邊」,啥意思?有道理嗎?文化的差異在於意識形態!眾所周知,中西文化的區別,西方講究「永恆之美」,而在東方則注重「傳承有序」。在舊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較低,在先輩經年累月的經驗積累以及失敗的教訓中,逐漸形成具有訓誡以及警示寓意的俗語,這些充斥在農民生活的方面,有些告誡後人如何為人處事,而有些告誡後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也有很多為農事服務,講究「不誤農時」!而在喪葬習俗中,俗語「雨淋新墳出貴人,雨打棺材各半邊」,大家知道這是啥意義嗎?
  • 農村人為什麼紅事不請,白事不請自來,有什麼講究嗎
    農村人為什麼紅事不請,白事不請自來,有什麼講究嗎,在過年期間可以說是紅白喜事都是比較多的,很多新人都趁著過年時間大家都有時間辦理喜酒,而農村人過年吃多了或者是冷到了都會導致過世,這也造成了過年期間紅白喜事都是比較多的,不過農村人說到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到的說法,這是為什麼呢?
  • 紅事禮到人不到,白事不請自來,農村這個「風俗」是咋回事?
    隨著國家對於農村各項福利的落實,農民生活相對於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觀,網絡也融入了農民生活給農民帶來了展現自我的平臺,因此更多人了解到農民朋友們日常的生活和習俗,也讓農村和城鎮的距離大為縮進。近段時間有網友了解到了一句農村俗語:「紅事請了才去,白事不請就來」對於這句話不太理解,究竟裡面包含了什麼意思?讓老農解釋給大家聽聽在不在理。
  • 為什麼農村有「紅事不幫忙,白事多遠都回去」的說法
    喜事叫,白事到。這是農村的一個習俗,一個村就那麼大,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裡,抬頭不見低頭見,就即使關係不好,家裡有白事他也必須去,因為你也有老的那一天,你不到別人也不會到。這就是農民的情意。如果你家有喜事就要挨家挨戶去叫人家,讓人家去喝你家喜酒,抽喜煙,當然你不叫別人也不會去。當然,白事情比較複雜,除了一家子男女必須去穿孝以表孝心外,其他幫忙的都是男性,至於去了幹什麼活,需要找一個總管或者經理的人安排,剩下的人員就是機動人員,打撲克下象棋,有什麼事情幹一幹忙一忙,哪裡需要就去哪裡幫忙。
  • 農村有一個現象,紅事不幫忙,白事多遠都回去,這是為什麼?
    農村有一個現象,紅事不幫忙,白事多遠都回去,這是為什麼?也許很多人都發現了,農村有一個現象,紅事不幫忙,白事多遠都會回去,這是為什麼?其實,農村廣泛還有一個說法就是,「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這麼說的話,大家也許就能理解了。
  • 農村有個規矩,紅事少幫忙,白事多遠都回去,很多人不解原因
    文/濤聲依舊農村有個規矩,紅事少幫忙,白事多遠都回去,很多人不解原因?上面所說的這些規矩對於農村人來說十分重要,但是在一些人看來卻非常的令人不理解,比如說東西就有這樣一條規矩,如果農村發生紅事的話,那麼基本上很少有人來幫忙,如果發生白事的話,無論多遠都會來幫忙,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在農村如果紅事遇到白事,誰會推遲,看完就明白了
    生活在農村,有兩件事是大家都非常重視的,紅事是自家孩子一生的大事,一定要擺上宴席,親朋好友也會前來恭賀,家中富裕的還會請來戲班子吹吹打打,來增加喜慶之氣。而白事則是老人一生的句號,為了使老人能風風光光地走,也彰顯兒女的孝心,也會邀請親朋好友前來弔喪,和戲班子。
  • 紅事和白事車隊相遇,到底該如何處理?聽聽村裡的老人是怎麼說的
    紅事和白事車隊相遇,到底該如何處理?聽聽村裡的老人是怎麼說的相比於城市中農村的裡的規矩可能要更多一些,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種封建迷信的殘留,是一種應該丟掉的糟糠,可其實是這樣嗎?不是,農村殘留的這些規矩其實正是原始居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畢竟誰不想擁有一個還的未來呢?
  • 同一個村子裡紅事遇到白事怎麼辦?
    在中國廣大農村,對於紅事和白事的操辦,都顯得十分重視。喜事,關係到孩子一輩子的幸福,做家長的一定要想法設法把孩子的婚事辦得風風光光,圓圓滿滿。大紅的喜字貼滿院落的同時大擺村宴,這無非是圖一個大大的吉字,男女雙方接受著賓客的美好祝願,那心情是多麼的高興呀。
  • 農村俗語「眉上出眉毫,吃喝不愁糧」啥意思?有道理嗎?
    古代人十分重視對經驗的總結,而這些總結的句子也被稱為俗語,它包含了耕種,天氣預測,人情世故,面相等等方面,其中最耐人尋味的莫過於面相類的俗語了,雖說這些俗語沒有科學依據,但確實也影響到了每個人的心理。比如說在農村人長說的「前闊金,後闊銀,闊頭闊腦是貴人」,說的就是如果一個人的前額比較寬且亮的話,就叫「天庭飽滿」,之前也認為這是大富大貴之相!再比如說「好男一身毛,好女一身膘」說的是,如果一個男人的毛髮茂盛的話,那麼就代表著健康,今後的運勢也會很好,女人的一身膘也是美的象徵,將來也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 農村隨禮「兩極分化」,紅事被動隨,白事主動隨,為啥區別對待?
    放在農村,我覺得這倆字最貼切的解釋應該是農村約定俗成的處事標準,說得再直接一點就是當農民家裡的親戚或者是同村關係要好的人如果家裡有生老病死、喬遷升遷之類的事情的時候,就需要帶著禮金上門慰問,這就是農民口中的隨禮過程。
  • 紅事和白事兩個車隊相遇,該誰讓行,聽聽農村的老人怎麼說!
    紅事和白事兩個車隊相遇,該誰讓行,聽聽農村的老人怎麼說!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是越來越好的,相信現在很多朋友也應該都是買了一輛車作為代步工具吧,其實相信就比如說現在人們出行都會講究自己的排場的,就比如說如果結婚的話,那麼豪車也真的是多的,不能再多了,必須要有豪車,開到沒有也會花錢租幾輛來開到。紅事和白事兩個車隊相遇,該誰讓行,聽聽農村的老人怎麼說!
  • 農村老年人常說「正月怕頭,臘月怕尾」,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前言:農村老年人常說「正月怕頭,臘月怕尾」,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豐富的農村文化延續了,非常多的農村俗語。這些術語也是暗含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也可以從中得到很多的啟發。尤其是春節期間,農村也是有很多的俗語用來形容農村。如今已是臘月時節。
  • 俗語「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俗語「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啥意思?有道理嗎?沒事的時候喜歡在農村裡走動一下,玩玩手機,聽聽農村老人間的談話,你還別說,農村老人說的一些話很有道理,意味深長,我在那裡刷新聞,突然看到一個小夥為女朋友做「人肉板凳」的現象,老人思索了一下,然後就說出來了,原話是「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我倒覺得這句話很在理。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姨夫不是親」,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姨夫不是親」,啥意思?有道理嗎現在的農村建設的好,風光迷人,好多朋友節假日,都會回到農村體驗一下安安靜靜的日子,看看流水聽聽蛙鳴,簡簡單單的放鬆一下心情。好多朋友注意到在農村從待人接物、穿著打扮、從日出日落好像都有一些不同的講究。常住農村的人會知道,這些講究其實就是農村遵循傳統的一部分,有些歲時光流逝漸漸淡了,有些則一直存在,這些講究一直對農村的結構運轉起到促進作用。在各種講究的催化下,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俗語,這些俗語有時候稱之為俚語,說白了就是鄉下話。
  • 俗語:燕子不進苦寒門,家貓不入白事堂,是啥意思呢
    農村俗語「燕子不進苦寒門,家貓不入白事堂」啥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諸多的俗語之中,對於小動物的描寫也是相當不少的,對於這些小動物的習性對於人類的生活都有具體的描述,這些習性也被廣泛用於俗語老話之中,仔細想想還真的具有幾分道理存在的。
  • 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何道理呢?話說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可是現實生活中,農村人所知道的知識和人生道理,一點也不比現在讀書人少。甚至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很多讀過很多書的人,所知道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比不上農村人。
  • 農村俗語:「五指不露縫,一生不受窮」,這話有道理嗎?怎麼解釋
    農村俗語:「五指不露縫,一生不受窮」,這句話有道理嗎?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從爺爺那裡翻出來一本『看相的書籍』,我就慢慢的和小夥伴們研究。當看到書上記載各種手相的時候,我們小夥伴們也是對照著看自己的雙手。
  • 農村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分」,啥意思?說的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分」,啥意思?說的有道理嗎?人情關係中,親戚是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親戚關係有親疏之分,此前就有這麼一種親戚屬於不討好的類型,那就是親家。為此還產生了一句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分」,這句話啥意思呢?說的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