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宅經濟」
「疫情改變了很多消費者的生活習慣,培養了人們在家製作食物的興趣,我們的廚電產品銷量迅速增長。」張以飛介紹,一季度末二季度初是傳統的小家電需求淡季,但受疫情影響,「宅經濟」發展迅猛,公司在春節期間的庫存很快告罄。二季度末,海外訂單開始大量增長,甚至出現「爆單」,公司產品再度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金萊特(002723)相關負責人介紹,「爆單」的小家電集中在廚房家電、電動工具等品類,訂單主要來自歐美國家。今年國內小家電企業普遍加大了對亞馬遜等海外線上渠道的建設力度。他坦言,此前海外線上銷售渠道滲透率不高,很多小家電企業在海外主要靠線下渠道銷售。今年金萊特專門引進海外電商團隊,要把「宅經濟」蛋糕做大。
「『宅經濟』原本是一種消費方式,但隨著產業發展,並受疫情刺激,才演變成一種產業趨勢。」李曉東稱,「宅經濟」興起本質上是基於發達的網際網路和現代化物流,促使成本降低,提升消費和生產效率,讓人更願意宅在家裡。
如果說「爆單」潮背後是疫情短期刺激帶來了「宅經濟」繁榮,那麼小家電的消費趨勢能否延續?張以飛認為,年輕一代消費群體已成主角,消費者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不斷提升,各式各樣的小家電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居民家庭中,因此小家電行業具有廣闊發展空間。
積極應對挑戰
雖然小家電出口頻頻「爆單」,但今年以來人民幣持續升值、物流成本增加等挑戰也接踵而至。如何破解產品訂單「增量不增利」困局,成為當下小家電出口企業直面的問題。
「匯率波動對公司利潤影響很大。雖然訂單多,但如果沒有對衝措施,就很可能白忙活。」東莞一家小家電出口企業負責人說,5月底以來,人民幣匯率升值,出口價提高了,很多對價格敏感的客戶下單時會變得猶豫。另外,公司在收到貨款結匯時,由於人民幣匯率上升,實際到手的人民幣出現縮水,直接影響企業效益。
這位負責人舉例說,如果在今年6月接到一筆訂單,尾款為100萬美元,按照當時的匯率計算,公司預期收入是711萬元人民幣。如果這筆訂單在12月交貨收款,按照目前人民幣6.53的匯率,只能換回653萬元。因匯率波動,公司這筆訂單收入一下子減少58萬元,公司毛利率被攤薄至少8個百分點。
「出口企業一般會通過購買套期產品和調整市場份額兩種手段應對。」金萊特相關負責人稱,購買套期產品是出口企業為了保障利潤通常會採用的手段。而對於國內外都有良好市場基礎的企業來說,會通過加大國內銷售、減少海外銷售應對匯率影響。
除通過金融工具對衝匯率波動風險外,通過修煉「內功」提升產品附加值成為當下出口企業的共識。李曉東說,公司近年來持續投入,建設供應鏈的數位化管理體系,針對消費者需求不斷進行研發創新,這些都有效提升了公司競爭力。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