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作為班主任已有18個年頭,但這一年是我收穫最大的一年。今天,主要從兩方面和大家交流分享。一則就是日常班級管理,二則就在班級管理中的自我成長與收穫。在班級管理方面,我的工作方針可以概括為「勤、嚴、細、實」,關於這方面我只做個簡單概述,重點是談我的收穫。
一、「勤」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條件
正如俗語所說:「一勤天下無難事」。要搞好班級工作,管理好學生,勤是不可少的。
二、「嚴」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礎
我一直比較相信「嚴是愛,松是害」的這種管理理念,所以在我的管理中,就時刻貫穿「嚴」的家規。
但同時又寬嚴結合,嚴是要保證良好的紀律,寬是要營造和諧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細」是班主任工作的關鍵
班級管理工作中,我們要細心的觀察和發現出現的各種問題,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四、「實」是班主任工作的保證
「實」就是辦實實在在的事,即順著同學們的內心去辦他們需要解決的事。比如排座位,自己選同桌。
這四個方面我相信大家都能做到,但各自又有不同的措施。我主要從勤接觸學生這方面來分享我的做法和所獲。
俄國的一個教育家說過「預要育人,必先懂人。」所以為了做好班級管理,首先深入學生中去,多方面去了解,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性格特徵、興趣愛好、潛在能量等等。
我接觸了解學生的途徑有:一是通過周記,這個工作安排在高一,周記內容不限自己定,所以內容上很豐富,有回憶過去的,有評論時事的,有情緒宣洩的,有對處人處事困惑的,有吐槽老師學生的,有評價中國國情反對中國應試教育的等等,從寫周記的內容和風格上大體可以了解各部分類型學生的心理,比如回憶過去的,可能存在新環境適應的恐懼心理,宣洩情緒發牢騷的存在不自信的心理等等。
周記每周按組收一次,看完以後,針對不同的學生寫一些我的觀點和建議;或者需要當面交談的就面談;再者對於一些觀念偏激的我們還要召開班會去談論和交流。(例如批判應試教育的觀念,通過班會我們分析了中國高考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應試教育,一中老師的教育思想(思想是自由的,紀律是約束的)等等,這節班會的最終目的我們統一了班級目標——既然選擇了高中,選擇了高考,我們定當三年為之全力以赴。剛開始同學們都很排斥這項任務,但是隨著時間的延長,我的評語和建議已經稱為他們的一種希望,隨之就有了集體的歸屬感,進而從心理上適應高中生活比較快,班級凝聚力也較快形成,對活躍的課堂氛圍也奠定了基礎。)
途徑二是經常課間10分鐘去教室溜達一圈,看看他們無約束和相對放鬆下的狀態和行為,這樣了解的更真實。(比如發現了有些孩子課上根本引不起老師注意的課下卻很活躍,這種孩子的特點就是存在與老師交流恐懼心理,這種心理的存在導致和老師不會出現交集,從而成績平平,需要用任務驅動法強迫自己攻破自己的心理。比如安排個課代表。)
途徑三是時常與一些學生交流、問問他們周末的一些活動和在宿舍相處時同學們的做法,聊聊他們對某個學生的評價。這個途徑常常可以幫助孩子們解決一些人際交往上的困惑,比如一個女生宿舍存在她們所說的「宮鬥」,現在已經和平解決。
途徑四是開展多種活動。開展多種全員能夠參與的活動,給他們展示自己的平臺,即可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又可使老師了解學生的其他方面,從而調整自己管理心態和目標。我班主任工作最大的收穫,也是來自這些活動。我主要講我們的兩大活動,一是高二一年,我們開展了班幹部輪流制,學生自己組合搭檔,每組工作三周,有工作交接儀式,傳遞班徽,上組反思總結工作的疏落和存在的問題,下組制定管理計劃和發出呼籲,通過這個制度,人人體會到了管理別人和約束自己的不易,體會到了管理者不僅僅是管,還要有謀略,也就理解了老師的不易和班長的不易,多了一些包容,比如高一,我和班長安排的紀律和要求,總有人下去吐槽,還發難於班長,班長呢,總想不要得罪同學而放低了一些要求,使得紀律問題頻頻出現。(這本是班級起初難以管理的一項不得以的措施,結果反而成了一項值得嘗試的策略)
第二個活動是,高三我們開展的553班「青雲杯」演講比賽,這個比賽的策劃者是在班長輪流制中展現出來的,成績班裡倒數,有一定的文採,高一完全是個叛逆分子,和我也是死對頭,但是,在組織管理方面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現在,我以欣賞的眼光安排他做班長,做演講比賽的策劃者,我們的關係很融洽,給他什麼建議也欣然接受,學習也非常努力。我們的演講比賽,兩周一期,學生自定題目,要求認真準備,有嚴格的評委打分,觀眾打分,觀眾點評,像模像樣。
這個比賽同學們收穫很大,但同時收穫更大的是我,這個活動給予了我許多與學生交流的內容,作為點評老師,從他們演講的主題上談我的收穫,我的建議,談學生們的精彩之處,不僅使我更加了解每個同學的特點,拉近了我和同學們的距離,也改變了我最初對同學們的定位,明白了孩子永遠是孩子,有情緒,有缺點,但更多的還有優點,我們要放大他們優點,放低姿態平等的與他們交流,他們也更能包容理解我們,就像一個學生所說,老師我們願意包容你的嚴肅和不近情面的指責。
從這個兩個活動中,我反思到了自己做班主任以來一直困惑的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同學們覺得我冷酷嚴肅,有些同學曾經委婉的給我提建議說,老師您笑起來更好看。原因是我違背了「登門坎效應」的原則,
所謂「登門坎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於1966年提出的,指的是一個人接受了低層次的要求後,適當引導,往往會逐步接受更高層次的要求。根據"登門檻效應",教師所制定目標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分析不同層次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根據不同素質、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的基礎與表現,制定不同層次的、具體的目標,使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即"跳起夠得著" ,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而我起初所犯的錯誤就是給同學們制定的門檻過高,所有的門檻建立在一切紀律和道德的至高點,比如我的班級管理目標是: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所以我理想中的學生應該是自覺的,約束力很強的,不會隨地扔垃圾的,不會在教室大聲喧譁打擾其他同學的,但總是事與願違,當學生的實際行動與我的要求出現碰撞時,往往我就是憤怒,不理解,總是質問學生為什麼這樣的錯誤還會犯。這樣的建立在自己主觀意念下理想化標準使得自己憤怒,學生不懂。
慶幸的是在這一年來通過這些活動我領悟到了這些,現在我能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的問題,我能用表揚的策略暗示犯錯的學生,我作為班主任高興的情緒多於生氣的情緒,我幸福指數在升高。
這就是我所在的所收穫的,總之,做一個智慧的班主任是我們每個人追求的目標。而一個智慧的班主任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一個智慧的班主任要學會欣賞學生;一個智慧的班主任要懂得從學生的角度尋找教學方法;一個智慧的班主任要不斷地學習教育技巧。作為班主任,我仍然還在成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