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編輯 代雨桃 通訊員 褚建利)近日,班級管理藝術與班主任專業成長研討會暨「浙江班主任」的五周年年會在金華舉行。1000多名來自浙江各地的班主任就「班級管理藝術與班主任專業成長」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討論,交流帶班經驗,幾位教育大咖或做報告或參加主題沙龍,助力一線班主任提高班級管理藝術。
據介紹,本次活動旨在目貫徹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要求,提升班主任綜合素養和能力,更新班級管理理念,明確專業成長目標和科學路徑,進一步發揮「浙江班主任」團隊價值。「我們有一千個理由抱怨,但我們也有一千零一個理由堅持我們的教育理想。」浙江班主任網絡團隊創始人之一,桐鄉市高級中學教師褚建利說。
研討會精彩紛呈,主題鮮明,契合需求,互動分享活躍,博士生導師趙志毅和幾位德育專家的精彩分享贏得陣陣掌聲。
杭州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趙志毅在「班主任工作藝術和專業成長」主題沙龍上作了《淺談教師的期待》報告。皮格馬利翁效應表明,當我們懷著對某件事情強烈的期望時,我們所期望的事物就會出現。也就是說,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趙教授說,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學校教育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受老師喜愛或關注的學生,一段時間內學習成績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進步,而受老師漠視甚至是歧視的學生就有可能從此一蹶不振。「愛學生是對教師最起碼的要求。優秀教師一定要去愛那些你不愛的人,他們恰恰是你最需要去愛的。」
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原副所長韓似萍以《生命能量系統與教育》為題,剖析了孩子的生命能量系統,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她說,生命能量系統包括「情感支持系統」「價值支持系統」和「求助系統」。班主任要細緻入微地了解孩子,只有在平時花時間、花精力關注孩子,才能了解他們時時的生命能量系統,在孩子受挫時做出正確引導。
享譽全國的名班主任林志超作了題為《班主任思維的建立和班級常規的管理》的主題報告,分享了自己的管理經驗。
浙江班主任網絡團隊創始人之一,杭州市長河高級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全國百佳班主任楊春林以幽默風趣的語言,來了一場《做有溫度的教育》的講座,老師們在笑聲中聆聽他分享的教育故事,在一個個小故事中受益匪淺。在他眼中,如何改變緊張的教育生態,要讓教育擁有皮膚的溫度,讓師生改變自我、積極投入,才是理想的教育追求。有溫度的教育,氛圍是溫馨的、做法是溫柔的、帶給別人的感覺是溫潤的。他說,有溫度的教育強調對人性的尊重、對個性的尊重,給予學生個性化的選擇,這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和必然的潮流。「有溫度的教育」可以進行有溫度的班級活動實踐,從主抓學習轉向多樣發展;可以進行有溫度的班規制定實踐,從單邊決策轉向師生合作;可以進行有溫度的日常管理實踐,從單一處罰轉向自主選擇等。
長三角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獲得者陳薇冰、徐夢、謝作俊等3位老師分別以《入情入境,玩轉攻心》《班主任心法》《等待生命的覺醒》為題進行了經驗分享;許丹紅、樊曉薇、祁進國、董蘭芳等名班主任,從班主任的長項與短板切入,通過大量精彩的案例,直面班主任發展的現實緊迫性、專業化要求和智慧型班主任的修煉等熱點,為班主任點亮智慧之光。
針對本次研討會,餘姚市職高班主任研訓組成員說:「這次活動可謂聚人心,集智慧,共育德育之花;有夢想,勤實踐,同繪美好藍圖。一個心眼為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思考,以熱心和藹、不斷進取的姿態,我們要努力成為一個學校安心、家長放心、孩子歡心、自己開心的『四心級』班主任。」
杭州市半山實驗小學副校長張斌帶著8位老師來交流經驗,連連稱讚研討會對「做有溫度的教育」大有裨益。老師們紛紛表示,研討會讓他們深深地感受到作為班主任肩上的重任,不僅要做好維持正常教學秩序的角色,而且要做好孩子成長指導者的角色。
據了解,2013年8月15日,楊春林、祁進國、褚建利3位老師發起聯合創建了浙江班主任QQ群。在五年的發展歷程中,團隊不斷壯大,一大批德育專家、名班主任先後加入,發展到今天,「浙江班主任」教育團隊已經成為擁有數千人規模的大型學術團體。另外,還開通了網站,有了微信公眾號,先後創建了四個微信群。千人的教育團隊,在德育的路上越走越歡快,助力一線班主任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精彩觀點分享
董蘭芳(磐安縣新城中學副校長,浙江省首批中小學班主任工作室領銜人):為什麼同樣的事情,有些班主任處理得得心應手,有些班主任卻焦頭爛額?因為好的班主任懂得,教育要從走進學生的心靈開始。我一直驕傲地認為教育者是美麗的,而能走進學生心靈的教育者更美麗。「走心」的教育不是「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一時興起,也不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流於形式,它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自然表達,更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詩意棲居。「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每個孩子都是具有獨特個性的「花朵」。我們要做的首先要讀懂孩子的「花語」:尊重和平等永遠是孩子最想要的禮物;愛是孩子「所需」,而非我「所願」;每個孩子都希望被看見。
韓似萍(全國知名德育特級教師、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原副所長):6歲以前的孩子急需安全感,具有自主性和主動性,親情是孩子最重要的情感訴求。12歲以後,孩子的情感更加多元化。小學階段是孩子「建立關係」的關鍵期,中學階段是孩子「處理關係」的關鍵期,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作為老師,要幫助孩子與外界建立積極主動的關係。
陳建仁(永嘉上塘城關中學教務處副主任,浙江省德育特級教師):我學習成績並不是很好,但是特別努力。在老師眼裡,我是非常完美的一個學生,在老師的宣傳之下,我無論學習還是工作都特別認真。我一直在老師善意的謊言中成長和進步。同時,老師的一個個謊言後來都得到證實。在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非常注重兩個心理學效應:羅森塔爾效應和配套效應。所以,在平時的教育中,會不斷地給學生寄予希望,不惜一切代價給他們穿上高貴的「睡袍」,讓他們隨時隨地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努力更換與這高貴的「睡袍」格格不入的惡習,並非常堅定地認為奇蹟必定會在他們身上出現,事實證明非常有效。
陳薇冰(諸暨榮懷學校教師):跟得上教育的節拍,容得下學生的錯誤,放得下手中的權杖,卸得下自身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