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主任的含義:
(1)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是學校辦學思想的貫徹者,是學校中全面負責一個班的思想、學習、生活等工作的教師,也是一個班級中全體任課教師教學、教育工作的協調者。
(2)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學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引導者,班主任要努力成為中小學生的人生導師。
2、班主任的工作任務
(1)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務——組織建立良好的班集體;
(2)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務——促進班級全體成員的全面發展;
3、班主任的職責
(1)按照《中小學生守則》,聯繫本班是實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學習習慣、勞動習慣和文明行為習慣;
(2)經常與任課教師取得聯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協同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刻苦學習的意志,教會學習方法,學好功課,並掌握學生的課業負擔量;
(3)關心學生的身體健康;
(4)關心學生課餘生活;
(5)指導學生參加勞動實踐;
(6)搞好班級的經常性管理工作;
(7)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繫,互通情況,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指導家長正確教育子女,注意爭取社會力量教育學生。
4、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級、教師集體的組織者和靈魂;
(2)班主任是學生集體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
(3)班主任是保證各種影響協調一致的協調者;
(4)班主任是聯繫班級與班級、班級與學校的紐帶。
5、班主任的領導方式
(1)專斷性——班主任側重於在領導與服從的關係上實施影響,由教師自身對班級實施無條件的管理,嚴格監督學生執行教師所提出的要求的過程與結果。學生的活動性顯著降低,消極性、依存性行為增多。
(2)民主型——班主任善於傾聽學生的意見,在領導班級的過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級,而是以間接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生行為穩定,自主積極行為較多。
(3)放任型——班主任主張對班級管理不要過多地幹預,以容忍的態度對待班級生活中的衝突,不主動組織班級活動。學生有目的的活動水平低下,違背團體原則的自發行為增多。
1、班主任的常規工作
(1)了解學生
①地位:班主任工作的首要環節,全面了解學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②方法:分析書面材料法、調查法、觀察法和談話法。觀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了解學生最基本的方法。
(2)組織和培養良好的班集體——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
(3)建立學生檔案
①含義: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掌握的材料進行分析處理,並將整理結果分類存放起來,即建立學生的檔案。
②建立學生檔案的環節:收集——整理——鑑定——保管
③學生檔案的分類:集體檔案和個體檔案。
(4)個別教育
(5)班會活動:常規班會和主題班會
(6)協調各種教育影響:
①統一科任教師的教育影響;
②統一學校領導的教育影響;
③統一班委會的教育影響;
④統一團隊的教育影響;
⑤統一家庭的教育影響;
⑥統一社會的教育影響。
(7)操行評定
①含義:以教育目的為指導思想,以學生守則為基本依據,對學生一個學期內在學習、勞動、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結與評價。
②目的:教育學生奮發向上,肯定優點,找出缺點,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勵學生上進;幫助家長全面了解子女在學校的情況,以便與老師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學生;幫助班主任總結工作經驗,找出問題並改進工作。
(8)班主任工作計劃與總結:學期計劃、月或周計劃、具體的活動計劃。
(9)學習指導、學習管理和生活指導、生活管理
①學習指導、學習活動管理: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
②生活指導、生活管理:對學生進行禮儀常規教育;指導學生的日常交往;指導學生搞好生理衛生;指導學生遵紀守法;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
2、班主任的個別教育工作
(1)先進生工作
①先進生的心理特徵:自尊好強、充滿自信;強烈的榮譽感;較強的超群願望與競爭意識;
②先進生的教育:
a、嚴格要求,防止自滿;
b、不斷激勵,彌補挫折;
c、消除嫉妒,公平競爭;
d、發揮優勢,全班進步。
(2)後進生工作
①後進生的心理特徵:不適度的自尊心;學習動機不強;意志力薄弱;是非觀念模糊;
②後進生的教育:
a、關心愛護後進生,尊重他們的人格;
b、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
c、樹立榜樣,增強是非觀念;
d、根據個別差異,因材施教;
e、善於發掘後進生身上的閃光點,增強其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
(3)中等生工作
①中等生的特點:信心不足;表現欲不強;
②對中等生的教育:
a、對中等生的教育不僅關係到中等生自己的發展,而且關係到整個班級的進步;
b、根據中等生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個別教育;
c、根據後進生信心不足的特點,給中等生創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1、班級的含義:
(1)16世紀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17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對班級進行了論證,奠定了班級組織的理論基礎。
(3)班級是學校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將年齡和知識程度相近的學生編班分級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數的基本教育單位。
2、班級的教育意義
(1)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社會性,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2)有利於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相互幫助、相互合作、提高效率,培養社會交往能力;
(3)可以滿足學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
(4)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3、班級規則
(1)含義:班級規則是調節班級主體間的關係,規範班級成員參與班級活動的行為準則,由班級成員交往中自發形成的和學校及教師自上而下制定的規則兩部分構成。
(2)類型:道德規則、契約性規則、強制性規則。
1、班集體的特徵:
(1)班集體是一個以學生亞文化為特徵的社會群體;
(2)班集體是一個以教學為中介的共同活動體系;
(3)班集體是一個以直接交往為特徵的人際關係系統;
(4)班集體是一個以集體主義價值為導向的社會心理共同體。
2、班集體的構成要素:
(1)共同的奮鬥目標——班集體形成的條件和前進的動力;
(2)一定的組織結構——班委,小組;
(3)共同生活的準則——規章制度,班級守則;
(4)一定的心理氛圍、情感紐帶。
3、班集體教育作用
(1)班集體是促進學生社會化的重要機構;
(2)班集體是滿足學生個體心理需要的場所;
(3)班集體是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平臺。
4、班集體形成與培養
(1)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目標是集體發展的方向和動力;
(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教師要善於發現和培養積極分子;教師應把對積極分子的使用和培養結合起來;
(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必要的規章制度。共同生活準則以及一定的活動節奏;
(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5)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班集體形成的重要標誌;
1、班級管理的概念:班級管理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社會活動,體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班級管理的對象是班級中的各種資源,主要對象是學生,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
2、班級管理的功能:
(1)有助於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習效率;
(2)有助於維持班級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風;
(3)有助於鍛鍊學生能力,讓學生學會自治自理。
1、班級管理的內容
(1)班級常規管理;
(2)班級教學管理;
(3)班級德育管理;
(4)班級體育、衛生管理;
(5)課外活動管理;
(6)安全教育;
(7)班內偶發事件處理。
2、班級管理的模式
(1)常規管理:通過制定和執行規章制度去管理班級的活動;
(2)平行管理:班主任既通過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影響個人,又通過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實質上就是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人翁精神,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班級的主人。
(4)目標管理:班主任與學生共同確定班級總體目標,然後轉化為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使其與班級總體目標融為一體,形成目標體系,以此推進班級管理活動,實現班級目標的管理方法。
1、當前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班主任對班級管理方式偏重於專斷型;
(2)班級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程度較低。
2、建立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機制:
(1)以滿足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學生的發展是班級管理的核心;
(2)確立學生在班級中主體地位。
1、班級活動的含義:在班級範圍內開展的學科教學之外的各種教育活動。
2、班級活動的意義:
(1)促使學生提高認知能力;
(2)促使學生提高實踐能力;
(3)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4)有助於形成班級凝聚力;
(5)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個性。
1、班會;
2、科技活動;
3、文體活動;
4、節日紀念日;
5、課外閱讀活動;
6、其他班級活動——學習經驗交流會、知識或智力競賽、自我服務性勞動、社會公益勞動、社會調查或參觀等。
1、選題;
2、制定活動計劃;
3、活動實施與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