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如何教孩子數數」,「如何讓孩子真正理解數」,果仁媽最近分享了一系列的文章:
孩子天生會數數?是的,而且瞥一眼就知道有幾個!
孩子能數出12345,就代表孩子會數數?你想多了.....
真正的數數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持久工程,絕不是背數字。如何才能讓孩子學會並理解「數」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將數貫穿在生活中——讓孩子在日常,在玩耍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數的魅力,數的用途。
果仁媽今天分享的文章,是一位數學家爸爸,平時陪孩子玩數學的方法和遊戲,非常有參考意義,看到就不要錯過哦!
|
本文轉自公眾號「阿肉阿團」,ID:yiqiuyiyang,已獲授權,作者Yilong,清華助理教授,數學界最懂心理學的教育學家,二娃奶爸。
今天來討論下,到底怎麼帶孩子玩數的遊戲。
第一部分
日常中的數
先來做一個選擇題:
Q :請問以下哪個孩子的環境中,數學更豐富?
A
B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B。算數題並不是數學。算數題強調的是孩子理解並遵循指令的能力,這裡面大人直接告訴孩子規律。數學強調的是孩子自己總結規律,並且用總結出的規律解決新的問題的能力。
自由玩耍樂高時(注意,不是按大人要求拼東西,而是自由亂拼),孩子需要自己總結積木之間的幾何關係及代數關係,並且對這些規律應用到自己的遊戲中去。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美國版本的「衛健委」)有一個下屬機構,叫做兒童早期教育及知識中心。這個機構給所有寶寶的家長和老師做了這樣的一個要求:一定要讓孩子浸潤在高質量的、數學豐富的環境中。
這一聽哇塞好高大上,但是這到底什麼意思呢?為什麼我們所有人在學校裡都要學數學?
歸根結底,原因就兩個。
第一,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
第二,數學對我們太太太太有用了。
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深入地,反覆地將這兩點示範給孩子。
但是,你以為你說,孩子就聽嗎?我們主動向孩子說教,往往孩子不理不睬,興趣缺缺。所以這裡的一個重點是,相比由我們發起的示範,更好的情況是在孩子找我們時,或者在互動的時候,以回應的方式來示範。
下面舉幾個我和肉丸飯糰的日常例(hù)子(kēng):
例1 :吃餅乾——
前三天
——爸爸爸爸!我要吃餅乾!
——好的呀,我給你三塊餅乾吧。
——好!(肉丸捧著餅乾一臉興奮和幸福)
第四天
——爸爸爸爸!我要吃餅乾!
——好的呀,我給你兩塊餅乾吧。
——好!
(小肉丸這時並不知道二和三到底對映射什麼數量關系。拿著手裡的兩塊餅乾...)
——爸爸,不太對!
——(裝傻)你不是說兩塊餅乾可以嗎?
——(一臉諂笑,語氣撒嬌)是三塊餅乾 !
(肉丸意識到了二和三在生活中的重要用處!)
例2 :撿小船——
場景:浴室
肉丸坐在澡盆裡,左右手各拿一隻小船,水上還漂著一隻小船,十分開心。突然,他想到一個壞主意。
肉丸突然將三隻小船砸向遠處,超級興奮!這時肉丸突然意識到:糟了,船扔遠了,沒船玩了。
——(小心試探)爸爸,你能幫我把船拿回來嗎?
——你想要拿幾個船回來呀?
——……八個?
——我們沒有八個船呀。你想要拿幾個船回來?
——……兩個?
——我可以拿兩個回來。
(左右手各拿一隻船遞給開心的肉丸)
例3 :放蘋果——
場景:玩具毯上
飯糰往三個玩具盤子上放玩具蘋果,他想要每個盤子放一個。兩個蘋果已經放在盤子上了,飯糰要去竹筐裡拿第三個,發現沒有了!
原來第三個蘋果被爸爸藏在褲兜裡了!
——(撅起嘴)不夠了!
——(裝傻)兩個蘋果,正好你吃一個,我吃一個,夠了。
——不夠了!(狂指第三個空盤子)
——你是說,兩個蘋果不夠了,三個蘋果才夠?
——咦?你看這裡是什麼呀?(指指自己的褲兜)
——(伸進爸爸兜裡,掏出蘋果)蘋果?!哇哈哈哈哈哈!
——現在夠了嗎,有幾個蘋果?
——夠了,三個蘋果。
通過這3個例子,我們來總結一下,怎麼才能給孩子實現高質量的、數學豐富的環境呢?
1、回應加互動,保證質量
對待孩子,要向乙方對待甲方客戶一樣。如果甲方提出什麼要求,乙方是不是應該立即照做呢?並不是!乙方應該仔仔細細盤問一番細節,等問清楚了再去執行。
你會發現,無論孩子想要幹什麼,很可能某方面的細節都是需要用數才能說清楚的,比如像上面我問肉丸飯糰要幾個。這種回應的方式,最能讓孩子意識到數是有用的,這就保證了高質量的數學經歷。
2、有備無患,保證豐富
作為爸爸,以上例子中的各種「壞點子」,當然有的是靈機一動,但是誰能保證時時刻刻都靈機一動呢?所以建議諸位家長平時沒事可以思考一下,在日常互動的場景中,哪些地方可能用到數字呢?(最好結合每個孩子各自的習慣和興趣點進行思考。)
場景清單範例:
穿衣穿鞋、玩耍、吃飯、洗澡、超市購物、戶外活動。建議每個場景都可以想一個點。
3、降低預期,以小的數為主
不要急著帶孩子挑戰大的數。最好的方式,實際上是保證在一段時期內,對同一個數反覆在各種場景進行提及。
不要認為孩子能數到大的數,就等於理解了大的數。比方說,十三作為數量,大概是多少呢?可能有的大人實際上也不清楚。
我的建議是最好停留在五及以下的數字。這裡的重點並不是說孩子學會了幾個數,而是說對於這幾個小的數字,孩子是否理解得夠深刻。
第二部分
生活中的數的遊戲
Q :請問以下哪個孩子的環境中,到了高中之後會更加理解2+3=5這件事?
A
B
註:
A:平時總是數兩個一組三個一組的小球
B:平時總是看沒營養的動畫片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無所謂。都到高中了,幾乎所有人都非常理解2+3=5這件事了。
小孩子的數學教育,重點一定不在於知識。這些簡單的數學知識,孩子長大了之後都是一樣的懂,我們早教兩年晚教兩年,實在沒什麼區別。
這裡我們要重點強調,千萬不要把數學知識的學習當成目的!
事實上,美國在2002年有一項研究發現,實際上過早對孩子進行學術教育(比如帶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做數學題),會讓孩子在一年級時比同齡人成績更好,但二三年級時成績已經和不刷題的孩子沒有區別了,而到了四年級,學齡前刷過題的孩子反而比學齡前沒刷過題的孩子成績要低!
既然不教數學知識,那麼我們教授的重點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對了。我們所謂寓教於樂,實際上樂才是主體和目的。教只不過是順手的事情。大家千萬不要本末倒置。
所以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如何通過加入數的元素,來讓孩子玩得更開心呢?
例1 :按規律突然變化——
飯糰喜歡這樣一個遊戲:
有一天,飯糰又跑過來抱住我的小腿。
我邊抬腿邊說:「一、二、三...」。
到了該抬第四下時,我假裝動了一點點腿,但是突然不抬了。
看著疑惑的飯糰,我做了個鬼臉。
飯糰立即狂笑不止,然後要求我這樣單曲循環了半天。
這樣類似的遊戲,可以加入在各種唱歌跳舞或者運動的活動中。
對我來說,這實際上也是數學最有魅力的地方。數學總是可以給我們無限的意外,同時又提供給我們一種預期未來的途徑。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這就是數學最核心的吸引力。
例2 :以數字為媒介,向著生活跑題——
爸爸正在給肉丸講繪本。
——爸爸:哇,然後,然後這是怎麼了?
——肉丸:他們在野餐呢!爸爸,這個人在說什麼呀?
——爸爸:我覺得他是在說,我真的好餓呀,我要吃掉這些東西。他在吃什麼呀?
——肉丸:蘋果!
——爸爸:你愛不愛吃蘋果呀?
——肉丸:愛吃!
——爸爸你能吃幾個?
——肉丸:六個!
——爸爸:哇塞,好多呀,你等一下。
爸爸跑出去拿了六個小球回來。
——爸爸:你看看,吃了六個蘋果,你的肚子會超級鼓!(往肉丸衣服裡肚子的地方塞六個小球。)
——肉丸:不行的不行的。你看我的肚子好鼓呀,都要爆炸了是吧?
——爸爸:是的,我看要爆炸了。
——肉丸:爸爸你能吃幾個蘋果呀?
——爸爸:我覺得我能吃兩個。
爸爸往衣服裡肚子上塞兩個小球。
——爸爸:對,你看我吃飽了肚子大概就這麼鼓。
——肉丸:我覺得你能吃一百個!
——爸爸:哈哈,我可吃不了一百個。但是我覺得這個人可能可以。(指指繪本上的那個人)他好餓呀。
——肉丸:他吃不了一百個,他的肚子會爆炸的。
——爸爸:那我們看看下一頁,他的肚子會不會爆炸呀。
翻到繪本下一頁。
很多繪本實際上並沒有向孩子提供生活環境,但是幾乎所有的繪本都在描述生活。只要描述生活,總有的地方能和數字發生聯系。
比如說,這個人滿頭大汗,好熱呀,可能這個地方的溫度是【三十】度吧;再比方說,這個大野狼受傷了,它可能需要貼【五個】創可貼。
例3 :電燈開關——
爸爸按下開關,打開了一個燈,發現飯糰盯著開關看。
——爸爸:飯糰你想按開關嗎?來吧。我們一共按五下喲。
抱起飯糰,讓他按開關。
飯糰按一下開關,燈滅。
——爸爸:一下了。
飯糰又按一下開關,燈亮。
——爸爸:兩下了。
飯糰又按一下開關,燈滅
——爸爸:三下了。
以此類推......一個月後,我家燈泡掛了!
我記得以前見到某個家長到處問:怎麼才能讓孩子學會奇偶性呢?
這個家長的做法是,扔骰子讓孩子說奇偶性,說對了給獎勵。這是典型的外驅式教學。但是實際上,最理想的情況下,孩子並不需要依靠獎勵。知識本身也可以很有趣,如果能夠讓知識本身調動起孩子的興趣,這就是內驅力。
實際上奇偶性這個問題上,再也沒有比電燈開關更完美的調動內驅力的教具了。它內置的就是一個二進位系統。而所有的孩子都愛玩,恰恰就是因為他們被這種開開關關的二進位作用所吸引。我們大人只需要在旁邊數數,奇偶性就不言而喻。
當然,我們未必能夠意識到很多物體內部的數學結構。但是,每當孩子被某個可操作性強的東西所吸引時,大人都可以先思考一下,這個東西體現了個什麼知識。
學齡前兒童實際上是非常純粹的一種生物。當他們急切地想要玩耍什麼東西時,背後往往都是對於學習知識的最純粹的內驅力。
再比如說,如果孩子急切地想玩空調遙控器,不要急著把遙控器拿走藏起來。孩子拿著空調遙控器,按著加加減減號,看著數字變換,可以如痴如醉。
如果我們大人這時加入一些解說,比如:「哇,二十八度了,太熱了,我要穿短袖」,或者「哇,十七度了,我冷了我要蓋被子」,孩子的興趣就會進一步提升,因為他們切身感受到了,數字可以用來控制環境,控制他人。
第三部分
針對數的遊戲
有的時候,我們可以直接更針對性地做一些數的遊戲。
舉幾個例子:
1、地上扔幾個蘇比太數量卡。讓孩子扔骰子,扔到幾,大家就必須跳著跳到對應的卡片上去。
2、進行帶有數字或者數量關係的尋寶遊戲:比如,讓孩子找到三個藏起來的橡皮。
3、進行飛行棋這一類的桌遊,快速將蘇比太數量卡在孩子面前閃一下。如果孩子能夠蘇比太成功,就可以走對應的步數。
4、有的時候,僅僅是一張一張地過蘇比太數量卡,讓孩子說有幾個,孩子也很有興趣。
5、反過來,可以讓孩子隨便拿蘇比太數量卡來考大人。通常孩子對這個更有興趣。
這一類遊戲本身非常好,往往能夠讓孩子更加熟悉數的技術性的一面。不過,這些遠遠不如將數貫穿在生活中來得重要。
另外,還有許多關於數的繪本。遺憾的是,這些繪本質量參差不齊,很多所謂的數的繪本,實際上僅僅是教孩子符號罷了。
比方說,一頁上畫了六頭豬,旁邊又寫了數字6。對於孩子來說,豬也是一個符號,6也是一個符號,二者是平行的關係。孩子看到六頭豬和一個6的符號,我覺得孩子未必會意識到6和豬其實有聯繫,反而有可能認為是一共七個東西,恰好其中六個是豬,而剩下的一個是某個不知所謂的符號罷了。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沒有實驗證明,希望讀者自行判斷。
這裡提一下,我本科的導師Richard Schwarz寫過一本繪本,叫做《You can count on monsters》。
提這本書,主要是肉丸對它如痴如醉。這本書從1寫到100,每一個數字都根據對應的質因數分解,畫了對應的怪獸。舉個例子,比如說14的圖裡,有一個7的圖裡的怪獸,試圖吃掉2的圖裡的怪獸。
而在56的圖裡面,這個7的圖的怪獸則在試圖吃掉三個2的圖裡的怪獸,但是由於這次要吃的太多了,7的圖的怪獸的嘴巴裝不下了。
我第一次帶肉丸看這本書,目前有這樣幾個階段:
1、僅僅是當成一本怪獸書,一頁一頁地翻,看看裡面的怪獸們到底都在幹啥。(飯糰就在這個階段。他喜歡模仿裡面怪獸的動作玩。)
2、看著看著,肉丸就有了自己喜歡的怪獸和場景。為了自己能看到這些怪獸,他就要找到正確的頁數。這時候他就要看數字了。如果想找到28頁的怪獸,而現在是19頁,是該往前翻還是往後翻呢?
3、再多看看,孩子就會發現奇怪的規律。比方說,2的圖的怪獸,似乎每隔一頁就出現一次!
4、歸根結底,這是一本分解質因數,探究整除關係的書。相信未來這本書還會提供更多的階段。
好了,最後,我們再來總結一下,本文提到的三大類數的遊戲:
1. 日常中的數字:
用數來進行日常的回應和互動,保證高質量的數學經歷;
準備好不同場景可以如何引入數的討論,有備無患;
減低預期,不急於推進大的數,而是反覆討論幾個常用小的數。
2. 生活中的數的遊戲:
利用數的意外性和可預期性。對於數來說,這二者可以同時出現。讓孩子明白數字可以用來預測;
利用數與生活的關聯性。孩子都對自己的生活最感興趣。讓孩子明白數字可以用於描述生活;
利用可操作性強、操作效果可視性強的生活道具。讓孩子明白數字可以用來控制環境和他人。
3. 針對數的遊戲:
利用蘇比太數量卡來做遊戲;
巧妙地展示數的概念的繪本。
▼
今日話題
Q:你平時是如何給孩子數學啟蒙的?留言區聊聊吧~
- END -
文章來源丨來自公眾號阿肉阿團,ID:yiqiuyiyang,你好呀!我們是阿肉和阿團的媽媽邱天,爸爸Yilong。我們曾一起留學藤校,現在回到清華教書做研究,還聯手開了一家理想中的幼兒園。關注我們,帶你讀懂孩子,放下焦慮。
作者丨Yilong,清華助理教授,數學界最懂心理學的教育學家,本是個宅數學家,意外晉升二胎奶爸,實踐自己的教學理念,老婆幼兒園打雜。
參考資料丨1. R. A. Marcon, 2002. 「Moving up the grades: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chool model and later school succes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Practice 4(1).
孩子數學理解能力| 這麼簡單的數學題,為什麼孩子怎麼都教不會
數學學習方法| 加減法進退位:如何不吼不怒就能把娃教會?
美國數學學習方法| 我985碩士畢業,卻被兒子一年級的數學題碾壓了…
一年級數學| 幼兒園升入小一,知識點全懂,數學題卻屢做屢錯究竟是為什麼?
理解數學概念| 不想讓沒完沒了的計算,毀了孩子的數學熱情?來,教你幾招
數學很難怎麼辦?| 孩子不喜歡數學?會講故事的數學老師教你怎麼辦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復「投稿」,查看詳情
投稿郵箱: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