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安思遠:美國最好的中國書法碑帖藏家
2014年8月3日,美囯知名書法碑帖收藏家安思遠(roberthatfieldellsworth)謝世,享年85歲。
中國藝術品的海外收藏,持續了一個多世紀。主要是以古董文物的外流為特徵。目前我們主要關注的美國收藏界的中國古文物收藏,最有名的有賽克勒博物館。賽克勒博士(1913—1987)被譽為「現代美第奇」,終身致力於亞洲藝術品收藏。據說他的亞洲收藏,竟是起源於1950年看到的一張造型簡潔明快的明代小桌,其後大規模收集魏晉隋唐以後石雕佛像,收藏大量明式家具,又收藏文人書畫。其收藏規模在美國屈指可數。但他之所以在中國有名,又是因為他的活動輻射面:他主動在中國北京大學建賽克勒博物館,又在中國舉辦賽克勒杯全國書法大賽,這樣的舉動令他在中國聲名鵲起——如果說美國華裔收藏家王己千等只是在收藏圈內有名,那麼賽克勒博士則是在教育界書法界同時有名,試想:這是一個大幾千幾萬倍的影響面啊。
排行第二的是瑞士收藏家史蒂芬·裕利和他弟弟、已去世的吉爾伯特·裕利。50年持久的努力,使他們成為西方最好的中國古瓷器收藏家。其內容包括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瓷器的最上乘精品。堂號為「玫茵堂」。本來中國收藏界對它並不在意,但近年「玫茵堂」在香港蘇富比拍賣頻頻出手亮相,又今年剛剛拍出吸引無數眼球的2.81億明成化鬥彩雞缸小杯即是「玫茵堂」送拍之物,於是它儼然成了中國收藏拍賣界的聚焦點,知名度急劇上升。
另有幾位對亞洲文物藝術品收藏上規模的老外也不可小覷。比如英國玻西瓦爾、大維德爵士,歷40年不懈努力,建立起最成功最有影響力的英國私家中國陶瓷收藏。他的收藏緣起是偶然在朋友家壁爐上看到一件中國瓷瓶,大感興趣,遂開始收集中國瓷器,但起步伊始,質量一般規模也有限。1924年大維德爵士來中國應邀設計一個在紫禁城內舉辦的宮廷藝術珍寶展。遂為清宮珍寶目眩神迷。其後決心收藏中國古董,並且必須以故宮紫禁城的品質為標準。而在最輝煌時期,毅然將所有收藏悉數捐贈倫敦大英博物館。成為歐洲收藏界的盛事。另有一位美國的布倫達治先生,從1935年起,投巨資收藏中國古文物,並以私人藏品的宏富(包括青銅器、玉器、漆器、陶瓷、書畫、雕刻)建立了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這樣的記錄,也是當時絕無僅有的。
以此來看安思遠先生的收藏,據我的了解,他在歐美收藏界的名聲獨大,並不是因為規模體量,而是因為他的獨特的主題收藏。
真正的歐洲人美國人,最受歡迎的收藏題材順序,一是瓷器、二是青銅器玉器、三是國畫。到了國畫,已經是問津者稀,大半皆是華裔了。此無他,因為歷史文化知識要求太高之故也。至於書法碑帖收藏,更因還有一個漢字的隔閡,幾乎無人問津。但安思遠卻逆水行舟,獨樹一幟,成為西方的漢字書法碑帖的最大收藏鑑定者。
安思遠先生在中國的最大手筆,是他收藏的《北宋拓淳化閣帖》4卷轉讓中國的逸事。1996年9月,他攜《北宋拓淳化閣帖》三、六、七、八及第四卷赴北京故宮展覽,啟功先生等進行了真偽鑑定。故宮希望留下此件,未果。2003年4月,上海博物館聯繫安思遠先生商談購買此閣帖,終以450萬美元成交。記得當時上博辦展印圖錄,許多業內專家還從全國各地雲集滬上,學術界形成一股討論刻帖熱潮,蔚為壯觀。他也因此在中國一舉成名。請注意,是以書法碑帖收藏成名,對一個老外而言,這是絕無僅有的。因此,安思遠先生去世,不但對收藏界是個大損失;對書法界也是個無可挽回的大損失。
安思遠先生除了是中國書法碑帖收藏專家外,還是明式家具收藏專家,被稱為「明朝之王」又稱「中國古董教父」。與王世襄先生有交往。王世襄先生著述中曾多次引用過他的明式家具藏品。附記之。(陳振濂)
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