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十八年,曾熙赴京參加會試,他在《跋徐渭仁藏〈石鼓文〉》中記「壬辰入都,遊國學,觀《石鼓》,不但文字之古,即石之璞厚天隨,亦渾然三代之風,摩挲竟日,偃坐古柏下,愛不欲去。歸即從廠肆遍搜舊拓,不能得……」。此時期,曾熙在京城遍訪古蹟,搜集碑帖善本,令其眼界大開,對書法有了新的認識。
清光緒二十年(1894),曾熙與李瑞清再次赴京,因仰慕明朝名臣楊椒山之為人,二人同住於宣武門外松筠庵(達智橋胡同楊氏故居)。此時期曾熙與李瑞清朝夕相處,切磋書藝。1916年,曾熙在自臨《黃庭經》題跋中記「猶憶甲子之歲,與阿梅寓京師松筠庵,得此《黃庭》並水前拓本《瘞鶴銘》、周器拓片十數種,遂大樂不已。乘車出前門,縱觀郊外,竟日始歸」。
1916年,上海各大報紙曾刊有《海上又來一書家》「衡陽曾季子先生名熙,湘學士所稱子緝先生是也,自號農髯,昔年官京師,與清道人同學書,書名滿都下……」。可見清末曾李二人即在舊京因擅書而聞名一時。
清光緒二十一年,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籤訂前夕,湖南舉人率先響應,上書請拒和議。曾熙慷慨陳詞,直聲直衝霄漢,一時間十八省舉人大會於北京松筠庵,拉開了著名的「公車上書」運動的序幕。
寓居京城期間,曾熙廣交天下名士,此時與他交往密切的有丁立鈞、鄭孝胥、楊仁山、歐陽君重、楊度、夏午詒等。此外,曾熙的湖南籍身份也為他贏得了些許優勢。清末至民國,湖南人在京城居官者甚多,且勢力很大,其中不乏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關鍵人物,如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之曾國藩、左宗棠。
在朝為官的名臣更是如車載鬥量,如陶澍、郭嵩燾、彭玉麟、劉坤一、何紹基、陳寶箴、譚鍾麟、瞿鴻禨等。湖南士人在京城中的地位一直不低。因此,曾熙得以與寓居舊京名流廣泛交往,並得到同鄉的照應,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居閒時,他們一起吟詩作賦、品書論畫。對於此段經歷,移居上海後的曾熙亦津津樂道於他的詩文之中。
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變爆發,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曾熙為躲避戰亂,全家返鄉,不幸路遇劫匪,所藏宋拓殘本《瘞鶴銘》被劫去,為此他抱憾終生。此後,曾熙輾轉居於湖南衡陽、龍陽、長沙等地。
清光緒二十九年,他由河南開封赴京準備參加殿試,曾居於保安寺街,還拜訪了沈曾植、夏午詒等友人,其間得以結識同鄉齊白石,曾向齊索要畫冊和印章。二人一度交往甚密,多有書法篆刻互贈之事。清宣統三年(1911),曾熙因公務再次赴京,與友人李瑞清、譚延闓、吳劍秋、夏午詒、楊度等相聚,並多次遊琉璃廠,還在京城得明宋克藏《定武蘭亭肥本》《石門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