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在家,怎麼給作業籤名?】
奇怪的紅色「印」
抓起貓爪
「籤名」
完成
【這樣一組圖片,讓人會心一笑】
「家長籤名」是許多孩子們的噩夢,但又太日常不過。孩子一旦入園,家長就會接觸到籤名,告家長書回執單,安全責任書等等。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家長們還要為孩子的作業情況籤字。
其實,簡單的「家長籤名」,是重要的家校合作方式,家長萬不可忽略。
老師們發現,家長籤名認真,孩子對待學習也會比較積極、認真、負責。
籤名,即自己寫自己的名字,尤其為表示同意、認可、承擔責任或義務。籤名代表著同意,並產生法律效力,在法律上賦予了文件以真實性。
作業上的家長籤名雖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但其作用也不容小覷。
老師要求「家長籤名」,是家校合作的一種形式,目的往往是希望家長「知曉信息,承擔責任」:知曉孩子的成績、作業情況,為當天孩子的作業承擔管理、督促責任。
而家長也需要知曉孩子在校的表現,以鼓勵或引導孩子。在低年級段,家長輔導孩子學習或者幫助孩子進行作業管理,實際上是在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習慣。
所以,家長籤名,尤其是低年級段,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
籤名雖簡單,意義卻非凡
完成籤名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家長如何處理「籤名」這個事。
因為,家長籤名的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對待老師,對待學習的態度。
個人建議家長們如此應對「籤名」:
1.清楚了解,籤名的目的。
需要家長籤名的內容,是有所不同的。有的是一些政府文件籤名,比如垃圾分類、行車安全、節日告家長書;有的是作業檢查籤名;有的是需要家長做一些工作之後再籤名,比如校對試卷答案,考後分析等。
不同的目的和意義決定了家長做什麼,先完成相應要求,再籤名。
2.家長和孩子,各司其職。
家長的職責是完成籤名,孩子需要講明白籤名的目的。
有的老師會將要求發送給家長,但有的老師不會,尤其到了初高中。因此對於傳達信息並不完整的孩子家長,有時候會不清楚籤名的目的是什麼。此時,雖然交流異常便捷,但家長不要立刻向老師詢問,而是要求孩子想辦法,從而理清籤名目的。
家長即使知道籤名的目的,也需要讓孩子進行表達,這樣能鍛鍊了他的傾聽、表達能力。
當孩子也忘了籤名的目的,需要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解決辦法,找到最終的答案,這樣能鍛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
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提升能力的過程
3.慎重籤名,效益最大化。
怎樣藉由籤名,給予孩子積極影響?這需要家長重視籤名,因為孩子會在家長的身上看到家長應對作業的態度(籤名是老師布置給家長的作業),從而影響他的態度。
完成籤名是次要,籤名的過程更重要。
如果孩子的作業沒有完成,切不可機械式地籤名。有的孩子很聰明地利用早上忙碌的時間,趁機完成籤名。當家長隨意籤字,孩子便會從中看到以及學習到:認真或敷衍,負責或推責,重視或輕視。而這些,會影響他對老師、對學校任務的態度。
建議家長們在當天完成需要籤名的工作,以便及時掌握孩子在學校、學業上的動態。
4.私下溝通,維護各方權益。
我想,總有家長對老師布置的籤名任務覺得沒必要,多餘的時候。此時,如果直接批評老師的做法,就是在孩子面前拉低了老師的形象,這對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和培養並沒有好處。
因此,建議大家,私下跟老師進行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