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裝臺》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陝西籍作家陳彥的同名長篇小說,該劇將鏡頭對準了以刁順子為代表的一群舞臺搭建者的真實生活,講述一群普通小人物在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和酸甜苦辣以及古城西安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故事。經過張嘉益、閆妮等一眾主創的鮮活演繹,將底層裝臺人的苦樂生活、普通人的生命底色一一呈現在觀眾眼前。
總之,不論是隨口就出的熟稔唱詞還是對秦腔的不斷發揚,劇中處處體現人們對秦腔的熱愛。特別是在劇中,不時有刁順子哼唱「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就連鐵主任從張大戶家裡出來也唱,讓人不禁想到經典秦腔曲目《三滴血》。
的確,「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這段《三滴血》秦腔唱詞但凡是陝西人哪怕沒有來過韓城也會哼上一段,這可以說是上世紀經典片段裡的絕對經典。《三滴血》是秦腔劇作家、易俗社的創始人範紫東的代表作,取材於清人紀昀《閱微堂筆記》。此劇故事生動,情節曲折,人物鮮活,形象地反映了封建時代商人家庭的矛盾和不幸,揭露了封建官僚的迂腐。1919年,由陝西易俗社首演。
秦腔是秦人的魂,是秦人的吶喊。慷慨激昂,蒼勁悲壯,氣勢磅礴,秦腔不僅唱出了秦人的情感,更唱出了大西北的千年風情神韻。
如今,唱詞裡的那個「韓城縣」已於1984年撤縣設市,2012年為省內計劃單列試點市。但無論時代如何改變,經典唱詞在韓原大地久經不衰,無論是在古城亦或是尋常大街小巷,依然能看到《三滴血》的精彩上演。
那麼,韓城到底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呢?元旦和春節在即,不如走進這座小城一探究竟,尋訪你心中的「韓城縣」。
你比年少時更需要一個韓城
韓城始建於西周,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地處關中平原東北部,總面積1621平方公裡,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這裡資源豐富、文化獨特,物華天寶,文物薈萃,素有「關中文物最韓城」之美譽。
韓城是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司馬遷的故鄉,司馬遷也是韓城獨有的世界級歷史文化旅遊名片,中華文明悠悠五千年歷史,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就記載了三千年。著名主持人楊錦麟說的那樣:「來到陝西有兩個地方不得不去,一個是黃帝陵,一個是司馬遷祠,前者是文化人的根,後者是讀書人的本」。
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司馬遷嘔心瀝血、百折不撓,為民族留下了共同的「家譜」。走進司馬遷祠。沿著司馬古道拾級而上,祠院古柏參天,觸摸太史豐碑,感受「大信於天下、秉筆直書」的司馬精神和忍辱負重,奮筆疾書的壯烈一生。也可經過「高山仰止」「史筆昭世」「河山之陽」等五大臺階到達頂端,憑高遠眺,韓原風光盡收眼底。
120多座四合院,古暗道、古井、祠堂、私塾、哨門、看家門、貞節碑等建築舉目皆是,這裡有被專家稱為「東方人類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的党家村。走在古老的石砌巷道,莊嚴的祠堂,瀟灑的文星閣,無不散發著古建築的文化氣息,觀党家村家訓中意味雋永的文字,是哲學,也是醒世恆言,娓娓道來,言傳身教,在遊覽過程中感悟人生大道。
在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發掘之初便震驚了考古界,為研究西周芮國文化內涵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和依據,這是陝西繼秦兵馬俑、漢陽陵之後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其規模之大、保存之完整、文物之精美,被評為200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歷經1400多年的韓城古城,五街七十二巷,舉目皆是明清乃至金元的樓閣,明清時期的四合院星羅棋布,店鋪鱗次櫛比,其中文廟、東營廟、城隍廟等古建築群,氣勢恢宏,在那一磚一瓦間,無不流露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印痕。
始建於元代的大禹廟,訴說著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香火鼎盛的普照寺,建於元延佑年間,主體寶殿面闊五間,有珍貴彩繪133幅,寺內梵音環繞,古樹參天,是關中地區獨特的一處佛教聖地。還有古韻遺風的法王廟、玉皇后土廟、魏長城等等。
「陝西名食集長安,關中美味在韓城。」韓城地處秦晉咽喉,承東啟西,面向中原,連接陝晉豫。因韓城獨特的地理位置關係,其民俗、美食別具一格。2017年6月,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授予韓城「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稱號。這裡的羊肉餄餎、紅甜面、黃河鯉魚、臊子餛飩等美食,最能治癒來到韓城遊客的脾胃與鄉愁。
在韓城流傳著「沿山柿子沿河棗,深山核桃淺山椒」的諺語,其中 「椒」指的是韓城著名特產——「大紅袍」花椒,享有「中國花椒之都」美譽的韓城,是我國規模最大、產量最高、效益最好的花椒生產基地。韓城因「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獨特地理和氣候條件,形成「大紅袍」花椒「粒大肉豐、色澤鮮豔、香氣濃鬱、麻味純正」的獨有品質。通過對花椒果皮、葉芽、椒籽的利用開發,製作成花椒粉、花椒精油、花椒香皂、花椒茶、花椒酸奶、花椒啤酒、花椒芽菜等系列產品,極大延伸了花椒產業鏈,讓花椒真正成為椒農致富的搖錢樹。
「韓城」是兒時秦腔裡的符號
「韓城」也是文化的向心力
抵達韓城的道路很多,
卻只需一次說走就走的勇氣!
元旦春節,
韓城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