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曾經有人說,早知道現在的地產如此火爆,那麼當天就不應該賣掉房子去創業,因為創業這麼多年,賺到的錢還不能把當年的房子買回來。
過去20多年,中國的樓市至少漲了10倍,許多城市漲幅更是驚人,甚至達到了幾十倍,試問什麼生意在過去幾十年可以獲得幾十倍的利潤呢?很多人創業,更是直接賠了一個精光。
不過有一個人就非常聰明,他在20多年前把生意都關掉了,然後把資金全部用來投資商鋪,一口氣買下了幾十個商鋪收租,過去20多年穩穩噹噹做包租公,如今更是賺到了上百億。這個人就是香港的鋪後佘少鴻。
佘少鴻在香港坐擁至少幾十個商鋪。許多人可能會想,有幾十個商鋪就可以身家百億了,那不是開玩笑麼?不過你別忘記了,這可是在香港。玩具大王蔡志明在香港的羅素街擁有一間面積超過了1千平方米的店鋪。
這個店鋪之前一年的租金高達1.08億,按照市場的估值這家店鋪的售價就高達40億左右。一個店鋪就價值40億,這是在內地無法想像的。香港的零售業非常發達,特別是奢侈品行業,零售業的發達,又推高了租金,租金的上漲又進一步推高了香港商鋪的價格。
王健林的很多萬達廣場一個價值也才20億不到,這如果到了香港還換不到蔡志明的一間鋪子。佘少鴻買下的很多鋪子,在20多年之前就已經價值上億了,如今20多年過去了,升值至少十倍以上。
其實說佘少鴻的身家百億,還是保守的說法。佘少鴻的丈夫李兆麟在1986年把自己的上市公司兆安地產私有化,到了90年代之後,李兆麟逐漸關掉了全部的生意,隨後李兆麟的妻子佘少鴻就把丈夫多年經商攢下的資產都用來投資商鋪,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實這個李兆麟也不是普通人。李兆麟在香港人稱三叔,而他的弟弟就是恒基集團的老闆四叔李兆基。去年李兆基再次超越李嘉誠,重奪香港首富的寶座。
李兆麟跟弟弟李兆基不一樣,許多人都知道李兆基從小就是一個天才,而李兆麟沒有這樣的天賦,他的成功是靠著自己一步一步努力來的。
李兆麟的父親李介埔在多年之前就是順德的大富商,經營著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兩間門店,當時他們家族在廣州跟湛江都有生意。李兆麟很小的時候就被父親送到了湛江讀書。1944年李兆麟回到了順德。
弟弟李兆基16歲就在店裡當上了大掌柜,李兆麟作為哥哥卻只能去外面當學徒。父親李介埔教育子女非常嚴格,李兆麟只能自己去外面打拼,並且從一個普通學徒當起。不過李兆麟為人聰明,而做事努力,很快就從一個學徒變成了店裡的經理。李兆麟也學到了很多本事。
4年之後,戰爭爆發,李兆麟選擇去了澳門。弟弟李兆基則是去了香港。因為父親擔心子女被一網打盡,於是讓幾個兒子分別去幾個地方發展。李兆麟到了澳門,還是幹起自己的老本行金銀的行當。隨後李兆麟認為澳門市場太小,於是又選擇到了香港發展。這個時候李兆基在香港已經站穩腳跟,不過李兆麟沒有選擇跟弟弟合作,而是自己去發展貿易跟橡膠的生意。
幾年之後,李兆麟賺到了不少錢,不過他始終認為距離自己的夢想有距離。李兆麟於是不斷尋找新的生意。這個時候香港地產開始爆發,李兆麟於是決定進入地產行業。
這個時候李兆麟的弟弟李兆基也跟郭得勝、馮景禧一起合作,在香港發展房地產。李兆麟也成立了兆安地產公司。在房地產界站穩腳跟之後,李兆麟又陸續成立了自己的財務公司跟建築公司,事業是更上一層樓。
1972年李兆麟的弟弟李兆基曾經把新鴻基公司帶領上市,一年之後李兆麟也把兆安地產發展上市。公司上市之後,李兆麟資產暴漲數倍,成為了香港有名的富豪。當時李兆基從新鴻基出來,自己獨立創業。
這個時候李兆麟的事業比李兆基還成功。80年代之後,內地開放市場,為了支持內地經濟發展,李兆麟在上海跟廣州分別成立了公司,並且參與地鐵上蓋物業的發展。1986年,李兆麟64歲的時候,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把決定把兆安地產私有化,開始保守經營。
其實許多人不知道,李嘉誠、李兆基等四大富豪就是在80年代之後才爆發的。李嘉誠第一次當上華人首富已經是72歲了。這四大富豪八九成財富其實都是60歲之後賺的。李兆麟卻偏偏在一個企業家黃金時期選擇急流勇退。
到了90年代初期,李兆麟更是逐漸關掉了自己的大部分生意。其實當上這個決定可以說是十分錯誤,因為隨後香港地產迎來了大爆發,李嘉誠等人是賺得盆滿缽滿。
當然利潤跟風險都是相輔相成的,也有人在香港地產起起落落中一無所有。李兆麟選擇保守也不少壞事。李兆麟把生意都關掉,然後把自己幾十年賺到的利潤都交給自己的妻子。佘少鴻於是在香港陸續買下了幾十間商鋪,估計一年收租就高達好幾億。如今這些商鋪的價值更是驚人。
香港過去20多年,商鋪的價格至少漲了好幾倍,甚至是十倍以上。佘少鴻這筆投資獲得了巨大的回報,可能比丈夫去做生意回報更高。
去年李兆麟在香港去世,是98歲了,他的資產也被幾個子女平分了。其實許多人不知道,李兆麟跟李兆基還有一個弟弟,就是被人稱為五叔的李兆楠。跟兩個哥哥不一樣,李兆楠一生低調,一直在內地打工,當一個普通人,生活還一度十分窘迫。
李兆基曾經想要接濟李兆楠,不過李兆楠卻拒絕了,他不願意去香港享受,只願意留在順德老家過著平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