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圖文】金牛撞開新年門
圖文/朱少華
朱少華,莒南縣人,中學高級教師。喜歡寫作。教學論文、散文隨筆、剪紙等作品,散見多家報刊及網絡平臺。在徵文及網絡文學作品大賽中多次獲獎。
「鼠去平安共克時艱迎旭日,牛來和順同歌歲月賀新春」;農家張貼上這幅對聯時,四蹄揚起,昂首向前,目光炯炯的金牛,就以不畏艱險,砥礪前行的精神,撞開新年的幸福之門。「頭頂兩隻角,身穿大黑袍。田裡好幫手,只吃青青草。」小時候這則耳熟能詳的謎語,說的就是牛。考古證明7000年前,我們祖先就對牛進行了馴化。「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唐·杜甫《蠶谷行》)。牛為中國幾千年的農業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孔子的學生冉耕,字伯牛;司馬耕,字子牛,這說明最晚在春秋戰國時期,先人們就開始養牛耕田了。對牛的圖騰崇拜,可以追溯到四千年以前的大禹治水時期。相傳大禹治水時,每治好一處,就要鑄鐵牛投入水底,以震懾水患。牛一直被視為農家的命根子。從牛犢學會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掛上一串銅製的鈴鐺。農忙季節,牛可用於耕田;農閒時分,牛能幫助拉磨、拉車。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化的農具漸漸取代了牛的勞作,但牛吃苦耐勞、無私奉獻、自我奮發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
「曖曖村煙暮,牧童出深塢。騎牛不顧人,吹笛尋山去。」(唐·成彥雄《村行》)。在描寫農村風光的詩篇裡,牛是不可缺少的點綴。騎在牛背上的牧童,對向他問路或攀談的人,不理不睬。牧童機敏自信、悠然自得、純樸自然,嬉遊山水之間。寥寥數語,勾畫出的意境閒適、恬淡、自由。這一幅寧靜、清淨、閒遠的鄉村風景圖,讓我憶起兒時的情景:空曠的山野,牛兒東一頭西一頭,偶爾幾聲「哞哞」,山谷便投桃報李似地送回幾聲空靈的「哞哞」。傍晚時分,暮色四起,老牛識途,牛繩纏繞在牛角上,調皮的放牛娃便騎在牛背上。這記憶中歷久彌新的愜意時光,便凝固在優美的詩句裡,「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唐·棲蟾《牧童》);聲聲牛哞,永遠迴蕩在藍天白雲下,這將化作一幅永恆的風景畫……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宋·李綱《病牛》)。病牛耕耘千畝,換來了裝滿千座糧倉的勞動結果,但它卻耗盡全部力氣。但病牛沒有沉淪,因為它具有心甘情願為眾生的溫飽而「羸病臥殘陽」之志。李綱官至宰相,他為官清正,反對媾和,力主抗金,並親自率兵收復失地,但為投降派奸佞排擠,為相七十天即「謫居武昌」。內心憤抑不平,卻想著社稷,念著眾生。「草繩穿鼻系柴扉,殘喘無人問是非。春雨一犁鞭不動,夕陽空送牧兒歸」(元·宋無《老牛》)。這首詩道盡了辛勤勞作的老牛之慘狀,不光指的是牛,還有辛苦的農民,辛勤一年,為別人創造了很多財富,但自己卻得到很少。與李剛的《病牛》詩有同工異曲之妙。
「曾遭甯戚鞭敲角,又被田單火燎身。閒向斜陽嚼枯草,近來問喘為無人」(唐·李家明《詠臥牛》)。這首詩用了三個典故:甯戚飯牛,田單火牛破敵,吳牛喘月。甯戚為了在齊國謀得官職,在窮因無以自達時,餵牛時擊打牛角而悲歌:「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遭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曼曼何時旦?」終於被齊桓公看中,在齊國任事。戰國時齊國名將田單採用「火牛陣」突破燕軍包圍的故事。火牛前衝,燕軍大敗。「吳牛」指產於江淮間的水牛。吳地水牛見月疑是日,因懼怕酷熱而不斷喘氣。比喻因疑心而害怕。從這些詩句裡可見牛與古人生活戚戚相關。
「堪嘆犢兒不喚牛。性如湍水急,碧波流。只知甘乳做膏油。長隨母,擺尾囗搖頭。漸漸騁無休。奔馳山谷路,入溪溝。未從韁絆恣因由。貪香草。怎曉虎狼憂」(元·王哲《小重山·喻牛子》)。這首詩裡還有滿滿的「母愛」。小牛犢吸著母牛的乳汁,無憂無慮,不曉「虎狼憂」。「老牛舐犢」常用來比喻父母疼愛子女。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銅器中有一件出土於雲南的西漢銅器——牛虎銅祭器。一頭壯牛揚著彎彎長角,沉著的站著,而一隻虎正在撲咬著它的後臀,牛卻揚著頭,忍耐著、等待著,放棄了抵抗。這倔強的沉默,讓人疑惑。然而仔細觀察,所有的不解會在瞬間都變成感動。因為這大牛的身下,正站著一頭稚嫩的小牛犢。親情就是這麼簡單而感人,讓任何語言的解釋都顯得蒼白無力。
「牛角掛書何足問,虎頭食肉亦非豪」(宋·陸遊《對酒》);詩裡用了「牛角掛書」的典故。典出《新唐書·李密傳》。「牛角掛書」比喻讀書勤奮,是讚頌勤奮好學的代名詞。「晨耕掛牛角,夜讀借鄰牖」(宋·蘇軾《張恕寺丞益齋》);「牛角掛書」與「鑿壁偷光」、「映雪讀書」「囊螢夜讀」等,多用於讚揚人能在困苦的環境裡刻苦攻讀,無論環境有多麼惡劣,只要勤奮學習,日後必有成就。
過去的鼠年裡,我們在與新冠肺炎的鬥爭中,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如同堅韌耐勞的老黃牛一般,咬牙堅持,硬是在災難中「耕犁」出了「豐收年」。牛年裡我們要拿出「九牛爬坡——個個出力」的團結奮鬥精神,「執」發展之「牛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恪盡職守、敬業奉獻,做一頭為人民服務的孺子牛、創新發展的拓荒牛和艱苦奮鬥老黃牛。腳踏實地,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甘守淡泊,不用揚鞭自奮蹄。新年到了,鞭炮鑼鼓同聲共賀:牛年吉祥!
(朱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