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也叫剪花、剪畫,是我國民間傳統裝飾藝術的一種,具有單純、明快、樸實的特點,在現實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貼用的地方不同則可叫出不同的名稱:貼在窗戶上叫「窗花」,貼在門楣上叫「門貼」,春節期間貼在門窗對聯橫批下的則叫「掛錢」或「掛簾」,其他則有「鞋花」「枕花」「傘花」以及梳妝鏡上的「喜花」等。
剪紙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史記》中就載有「剪桐封弟」的故事,記述周成王姬誦用梧桐葉剪成玉圭圖像,贈給他的弟弟姬虞。1959年在新疆曾出土過南北朝時期的團花剪紙「對馬」和「對猴」。漢唐時我國民間婦女有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宋時由於剪紙的盛行,已經有了專業剪紙藝人和剪紙手工業。
剪紙藝術發展到今天,種類繁多,有黑白剪紙、彩色剪紙、套色剪紙、分色剪紙、刻金彩襯剪紙等。就其創作和表現的題材和內容來說,基本形成兩個體系。一是傳統的民間剪紙,是勞動人民用來表達自己情感、理想和意願的藝術創作,取材多為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花草鳥獸、瓜果魚蟲、民間故事、歷史人物、戲劇臉譜以及吉祥圖案等等﹔另一個是在傳統剪紙基礎上,超出原來僅為裝飾作用的範圍,用以反映新事物、歌頌新生活的新題材剪紙。在我國發行的郵票中就有表現剪窗花、貼窗花為內容的郵票畫面。2000年2月5日發行的《春節》特種郵票,其中第一枚「喜迎春」,圖案以裝飾畫技法設計,郵票畫面是一位婦女跪在窗前剪窗花,一位婦女則站在窗前貼窗花的喜慶場面,以此表達出「喜迎春」的主題。
剪紙作為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國郵票圖案設計中應用也非常廣泛。1959年1月1日我國發行了一套專題《剪紙》的特種郵票,全套4枚,圖案分別為「駱駝」「石榴」「公雞」和「戲劇人物」,是一套典型的民間傳統剪紙郵票。2010年8月16日發行的《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特種郵票,這是採用民間剪紙的藝術形式設計、表現民間故事的一套郵票。1973年6月1日發行的《兒童歌舞》編號郵票,全套5枚,圖案分別為漢、蒙古、藏、維吾爾和朝鮮5個民族的兒童歌舞剪紙。2012年7月1日發行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紀念郵票,全套一枚,圖案為一盞宮燈造型的剪紙。宮燈中一對開懷而笑的老年夫婦以及作為背景的新房和農村風貌,反映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後,老年人生活無憂的社會圖景,體現了我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推行的重大成果和重要意義。後面兩套都是反映新事物、歌頌新生活的新題材剪紙郵票。
由於傳統的民間剪紙有著濃鬱的吉祥喜慶氣氛,因此在我國近些年發行的生肖郵票中剪紙藝術被多次應用。在第二輪12套24枚生肖郵票中的剪紙圖案分別有1992年《壬申年》的「猴桃獻瑞」和「喜鵲登梅」、1993年《癸酉年》的「雄雞報曉」和「四季吉祥」、1994年《甲戌年》的第二枚「祥瑞興旺」、1995年的《乙亥年》的第二枚「喜迎新春」、1997年的《丁丑年》的「金牛奮蹄」和「牛耕年豐」、1999年《己卯年》的第二枚「吉祥如意」、 2001年《辛巳年》的「祥蛇祝福」和「祥運普照」以及2003年的《癸未年》第二枚「三陽開泰」等。這些郵票中剪紙圖案有的直接取材於民間,有的則是在原作基礎上再創作。如「雄雞報曉」一枚,圖案選用的是河北省獻縣本齋鄉鄧家莊蔡蘭英老人的剪紙「百雞圖」中的一幅,而「金牛奮蹄」一枚,圖案是根據山東高密民間藝人齊秀花的剪紙「媳婦騎牛」再加工創作而成的。另外,我國發行的個性化服務專用郵票中也有吉祥喜慶的剪紙圖案,即2005年11月6日的《歲歲平安》和2005年11月11日的《喜上眉梢》。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