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展開教育新地圖

2020-12-25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來源標題:京郊展開教育新地圖

謝冰有兩個兒子,老大上初一,小兒子剛上小學。

幾年前,謝冰從西城區搬到昌平區回龍觀居住,房子寬敞了,可孩子上學讓她發了愁,「哪捨得讓孩子從西城區轉學到昌平區呀,我家小區周邊,也沒什麼名校。」謝冰說。

孩子的奔波,謝冰挺心疼,可為了孩子在優質學區上學,她只好咬牙堅持著。

今年,謝冰不再糾結了。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昌平學校開學了,九年一貫制,就在家門口。謝冰的大兒子和小兒子都選擇就近入學。「以前每到五六月,小區中適齡兒童的家長就張羅著搬家,為了孩子上學,大家都往城裡搬。」謝冰說,「現在,選擇就近入學的鄰居越來越多。」

不僅僅是回龍觀。一幅京郊教育新地圖,正在悄然鋪陳,「家門口有了優質學位」,只是剛剛開始。

名校送至家門口

都說「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但這古剎附近,一度是教育「窪地」。

不過,在京郊教育新地圖上,這片「窪地」正在「升高」。今年6月10日,門頭溝區政府和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正式籤約,確認在潭柘寺鎮共同籌建潭柘寺學校,可提供3870個優質學位。上個月底,潭柘寺學校還在網上發布「英雄帖」,面向全國誠聘優秀應屆博士、碩士及本科畢業生。

這所新學校總佔地面積約176畝,其中學前部包括3所幼兒園,小學部包括兩所小學,中學部為1所完全中學。學校設計規模為105個教學班。按照門頭溝區教委的計劃,學校規劃建設將體現清華元素,清華附中將派出包括執行校長在內的管理團隊和骨幹教師,組織學校管理和教學。新學校預計於2021年9月正式開學。

清華附中,只是進駐門頭溝區的名校之一。最近幾年,門頭溝區的學生和家長驚喜地發現家門口的名校「分校」、「實驗校」越來越多——首師大附中永定分校、實驗二小永定分校、人大附小京西分校、景山學校京西實驗學校等相繼開學。同時,八中京西教育集團建立,實現了北京八中京西校區與八中永定實驗學校、八中齋堂中學、八中京西附屬小學的文化和管理融合。

「引入名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模式,在京郊各區已漸成規模。

例如,延慶區開展了名校辦分校和城鄉一體化建設,永寧學校與人大附中、康莊中學與北京171中學、延慶十一學校與育英學校、延慶第二小學與史家小學等相繼牽手;在大興區,北京八中、清華附中、海澱實驗小學等陸續「落戶」……

市教委介紹,「十三五」期間,本市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基礎教育城鄉間、區域間、校際間的發展差距不斷縮小,全市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態勢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全市集團化辦學覆蓋學校1400多所,達到全市學校的70%以上。全市有各類教育集團199個,學區131個,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小學校納入學區制管理。

名校進郊區的速度不會減緩。一些未來規劃,已經確定。例如,密雲區宣布,到2022年,該區將高標準新建改擴建幼兒園8所、小學兩所、初中1所、高中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兩所。在懷柔科學城東區(密雲地塊)新建北京第二實驗學校等,將依據行政區劃、學段結構、優質資源分布等因素,初步構建縱向覆蓋學段,橫向遍布城鄉的教育集團、學區、城鄉教育共同體。

「雲課堂」破「圍牆」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迫使學校改變教學方式。

「雲課堂」上線,全市中小學教師都要面對兩個「不等式」:一節課的時間縮短了至少5分鐘,該講的知識點一個不能少;一學期到校學習的時間已減少兩個多月,該完成的教育教學任務一項不能砍。如何把「不等式」換算成「等式」,是老師們共同的課題。

其實,「不等式」還有一個——有郊區學生家長抱怨:「優質校老師自己錄直播課,名校的學生動輒有百節課程資源上線。可郊區學校哪兒有這些資源啊。不公平!」

這道「不等式」,市、區、校三級同解,並最終給出了「打破圍牆,共享資源」的答案。

市級、區級和校級三級課程資源定時更新,名師資源不再是名校獨享,而是全市共享。延慶區、門頭溝區、密雲區等區教委還進行課前「普查」,為農村和特殊學生配發平板電腦……據市教委統計,疫情期間,「雲課堂」沒有落下任何一名學生。全市在線教學覆蓋率、到達率實現雙100%,截至7月10日春季學期結束,市級課程累計點播11.5億人次。

京郊學生不僅能共享優質課程,還能共享「名師家教」。西城區為與其有合作關係的本市6區8所學校的7969名師生提供「西城區線上學習平臺」使用權限,共享英語學科教學資源。市教委為全市16個區(及燕山)的618所中學、14萬餘初高三學生配齊「線上家教」,24小時答疑。在線輔導平臺上,每個問題都有解答,平均每個問題在7.5分鐘內就能解決。

郊區校的老師們一邊勤修「主播」技能,一邊尋找著與孩子和家長的線下交流機會,家校一起,用溫情、合作不斷完善著「雲課堂」。

暑期,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付家臺中心小學五年級老師安迪正計劃完成一次「童年環遊旅行」——進山家訪。付家臺中心小學是門頭溝區的一所山區寄宿制小學,平日老師和孩子們朝夕相處,因為疫情,安迪已經很久沒有面對面地見過孩子們了。

「我們班的孩子都住在山區,最遠的一戶,距離學校有大約30公裡的山路。」安迪說。家訪那天,遠遠地看到孩子們戴著口罩,踮著腳尖在村口張望,安迪的眼圈瞬時紅了。

別的小朋友都開心地和安迪交流,有一個小男孩在樹蔭下,一言不發,一會兒單腳站,一會兒用右腳磨蹭地面。安迪過去一問,孩子沒說話,家長則滔滔不絕地「數落」起兒子——「孩子沒耐心」「也不是笨,就是不努力」……

安迪注意到,小男孩會不時委屈地看看媽媽,還小心翼翼地瞟她兩眼。小男孩後來告訴安迪,他知道錯了,但是不知道怎麼和媽媽交流。「其實,孩子看媽媽那幾眼,就是交流的信號,家長如果能捕捉到,就可以緩和親子關係。」安迪說。

家訪,使家校雙方聯繫得更加緊密,同頻共振,呵護著「雲課堂」。比如懷柔二中根據第一天線上學習效果,調整學科教學;有家長擔心視頻類學習資料影響學生視力,且難以控制學生使用手機時長,延慶區第一小學及時調整,低年級基本不推送線上資料,中高年級嚴格控制線上學習時間……

未來,「雲課堂」還將變得更加「智慧」。最近,一次教育論壇上,一位教育部門的專家介紹,有線上培訓機構發布數據,稱已經積累了1500萬個學生學習數據,對某個中學的知識點一定程度上實現「解答窮盡」。這確實「勝過」任何一位特級教師的經驗。「未來,我們希望找到更好的結合點,用科技助力,使全市的學生和老師既能享受到均衡的優質資源,也能按需獲得個性化的培養。」

「鄉味」課堂香味濃

「天鵝來了!」

10月31日,密雲區太師屯鎮中心小學三年級學生程紅睿壓低了嗓門兒,給老師發送微信語音,報告喜訊。

眼前,清水河水面上,一群白天鵝昂首引頸,優雅地「巡視」著。這一刻,程紅睿和同學們已經盼了1個月。

清水河是密雲水庫的上遊河流,是北京重要的生態涵養區。最近幾年,溼地保護恢復工程啟動,清水河的水質和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但學生們對於生態環境改善的理解大多還只停留在「看起來美觀、整潔」上。2017年,細心的同學在清水河中發現了天鵝、野鴨。學校意識到機會來了,就此開起了「天鵝課」,還成立了「護水小隊」,引導學生探尋天鵝落腳清水河的秘密。

「噓,輕一點!天鵝怕吵,也怕紅色,觀測要注意小點聲。」今年六年級的陳婉瑩同學帶隊負責測量清水河水質,她說:「今年的天鵝比往年多,最多的時候有28隻。但是天鵝待得時間比去年短一點。我和同學們要利用水質分析儀,採集河水水質數據,然後比對國家標準,為河水保護制定更科學的『保健方案』,我們還要利用課餘時間去附近的村裡宣傳,呼籲大家都加入護水行列。」

在密雲區,還有不少學校圍繞著家鄉的「水」做文章,將「水庫精神」注入生態文明教育系列課程。比如密雲水庫中學開設《密雲水庫與可持續性發展》校本課程,開展《密雲水庫周邊地區居民對水資源保護的調查》課題研究,引導學生了解水庫發展、宣傳環保理念,培養生態文明觀念和對家鄉的熱愛。溪翁莊鎮中心小學開設「愛水、護水、研究水」等一系列校本實踐課程,讓學生動手實踐、實驗、設計、創造,在實踐中了解水,認識水,體驗水。密雲區馮家峪鎮中心小學則利用地域資源,打造山谷課程,建起了校園食用菌、草莓種植園和小兔養殖園。

密雲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張文亮說,密雲區作為首都重要水源——密雲水庫所在地,有著特殊的生態涵養地位和更重大的保水、護水責任。將把生態文明教育與學校管理、學校教育教學、社會實踐有機結合,打造一批生態文明教育示範學校,建成一批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教育引導青少年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廣植「梧桐」留住「鳳凰」

不僅名校進駐,名師也送課上門。

去年開始,門頭溝區所有山區小學陸續迎來了名師。語文特級教師宋淑英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學期她已經去過8次王平中學了。

王平中學是山區農村寄宿制初中,最初的計劃,宋淑英「送課」一年,帶三名徒弟。不過山外的名師來了,學校裡的老師和學生都特別高興,「徒弟」很快擴容成了全教研組老師,授課範圍擴大到初一年級到初三年級的全體學生。

初來學校,宋淑英做了一次調查,發現老師們最希望提高「作文寫作」教學和「整本書閱讀」教學。宋淑英就圍繞這兩個需求開展工作。聽課、改作業、分析課……宋淑英陪著老師們一起磨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次,初二年級老師布置作文題「從來沒有這樣——」。放學後,宋淑英在檯燈下仔細閱讀了每一個孩子的文章,希望讀懂山區少年們的世界。課堂上,她啟發孩子們:「有些同學寫『從來沒有這樣自豪過』。但是大家只寫了自豪的原因,老師也想看到你自豪的狀態,這就是細節描寫。」

一位名師,可以改變一所學校。在王平中學,宋淑英發現,學校老師為了督促學生完成整本書閱讀,會通過考試的方式考核。她覺得這種做法不可取,因為考試會一定程度上打擊學生閱讀的興趣,甚至讓他們認為閱讀是負擔。宋淑英最近正在準備整本書閱讀課。她說,山區學校的孩子們還不能做到名著人手一本,我計劃幫助他們借一部分書,然後再開始講課。我希望讓學生們和老師們都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門頭溝區還為孩子們請來了外教。2016年之前,門頭溝區只有極少數的幾所學校聘請了外教。「山區校的孩子就更見不到外教了,偶爾有外教去,也大多是上一節示範課就走。」門頭溝區有關負責人說,山區孩子也有權利享受更好的語言教育。2016年開始,該區參照「北京市外籍教師參與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項目」,推進外教引入工作。目前,門頭溝區每一所學校,包括山區校都有外教。「我們希望更多好教師可以走進山區。」門頭溝區教委相關負責人說。

最近,大興區教師進修學校與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籤約,未來雙方將推動幹部教師互換,打通各學段的一體化教研,實現教研資源共享,並開展「中高考」專題教研等。「期待海澱能為大興輸送先進的經驗和理念。」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羅濱說。

除了名師送課,市區兩級近幾年還廣植「梧桐」,為郊區校引來、留住「金鳳凰」。

2017年11月底,市教委宣布,本市12個區的771所學校、33658名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發放到位,每月補助最高可達4000元。市教委希望此舉能吸引更多的教師到鄉村任教,保障鄉村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縮小城鄉間教育差距;2018年起,「縮小區域間義務教育資源差異」「建立教師在城鄉間、校際間的合理流動機制」等納入區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價。

今年11月,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明確,2021年本市將探索建立中小學特級校長流動制度。部分特級校長將精準支援郊區校、農村校或新建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

逐漸展開的京郊教育新地圖上,不僅有不斷增加的優質教育資源,還記錄著孩子們的每一點變化。

「現在,幾乎每名學生在校外遇到外國人,都可以自信地交流,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還可以用英語介紹家鄉的風景名勝。」門頭溝區潭柘寺中心小學校長王健很是自豪,在他心中,孩子們的快樂成長,就是最美的圖畫。

觀點

教育的未來在當下

嫦娥五號任務成功,現在的航天工作者在十幾年前、幾十年前,就是坐在教室裡的學生。而未來我們的國家會建成什麼樣子?「建設者」此時也正坐在教室裡。現在,我們給孩子固化下來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決定著2035年的遠景目標能否實現,決定著孩子們能否堅守和建設好我們的家園。教育的未來,其實就在當下。

在堅持強化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在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指引下,未來教育的發展一定是多邊的,不是單邊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各類型教育,最終能不能同頻共振,形成服務於孩子成長的合力,可能是我們要回答好的問題。我們要以科技創新催生發展動能,實現教育的融合發展;要面向新的發展階段、新的發展理念和新的發展格局,全方位思考,迎接挑戰。

李奕(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

謝冰有兩個兒子,老大上初一,小兒子剛上小學。

幾年前,謝冰從西城區搬到昌平區回龍觀居住,房子寬敞了,可孩子上學讓她發了愁,「哪捨得讓孩子從西城區轉學到昌平區呀,我家小區周邊,也沒什麼名校。」謝冰說。

孩子的奔波,謝冰挺心疼,可為了孩子在優質學區上學,她只好咬牙堅持著。

今年,謝冰不再糾結了。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昌平學校開學了,九年一貫制,就在家門口。謝冰的大兒子和小兒子都選擇就近入學。「以前每到五六月,小區中適齡兒童的家長就張羅著搬家,為了孩子上學,大家都往城裡搬。」謝冰說,「現在,選擇就近入學的鄰居越來越多。」

不僅僅是回龍觀。一幅京郊教育新地圖,正在悄然鋪陳,「家門口有了優質學位」,只是剛剛開始。

名校送至家門口

都說「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但這古剎附近,一度是教育「窪地」。

不過,在京郊教育新地圖上,這片「窪地」正在「升高」。今年6月10日,門頭溝區政府和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正式籤約,確認在潭柘寺鎮共同籌建潭柘寺學校,可提供3870個優質學位。上個月底,潭柘寺學校還在網上發布「英雄帖」,面向全國誠聘優秀應屆博士、碩士及本科畢業生。

這所新學校總佔地面積約176畝,其中學前部包括3所幼兒園,小學部包括兩所小學,中學部為1所完全中學。學校設計規模為105個教學班。按照門頭溝區教委的計劃,學校規劃建設將體現清華元素,清華附中將派出包括執行校長在內的管理團隊和骨幹教師,組織學校管理和教學。新學校預計於2021年9月正式開學。

清華附中,只是進駐門頭溝區的名校之一。最近幾年,門頭溝區的學生和家長驚喜地發現家門口的名校「分校」、「實驗校」越來越多——首師大附中永定分校、實驗二小永定分校、人大附小京西分校、景山學校京西實驗學校等相繼開學。同時,八中京西教育集團建立,實現了北京八中京西校區與八中永定實驗學校、八中齋堂中學、八中京西附屬小學的文化和管理融合。

「引入名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模式,在京郊各區已漸成規模。

例如,延慶區開展了名校辦分校和城鄉一體化建設,永寧學校與人大附中、康莊中學與北京171中學、延慶十一學校與育英學校、延慶第二小學與史家小學等相繼牽手;在大興區,北京八中、清華附中、海澱實驗小學等陸續「落戶」……

市教委介紹,「十三五」期間,本市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基礎教育城鄉間、區域間、校際間的發展差距不斷縮小,全市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態勢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全市集團化辦學覆蓋學校1400多所,達到全市學校的70%以上。全市有各類教育集團199個,學區131個,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小學校納入學區制管理。

名校進郊區的速度不會減緩。一些未來規劃,已經確定。例如,密雲區宣布,到2022年,該區將高標準新建改擴建幼兒園8所、小學兩所、初中1所、高中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兩所。在懷柔科學城東區(密雲地塊)新建北京第二實驗學校等,將依據行政區劃、學段結構、優質資源分布等因素,初步構建縱向覆蓋學段,橫向遍布城鄉的教育集團、學區、城鄉教育共同體。

「雲課堂」破「圍牆」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迫使學校改變教學方式。

「雲課堂」上線,全市中小學教師都要面對兩個「不等式」:一節課的時間縮短了至少5分鐘,該講的知識點一個不能少;一學期到校學習的時間已減少兩個多月,該完成的教育教學任務一項不能砍。如何把「不等式」換算成「等式」,是老師們共同的課題。

其實,「不等式」還有一個——有郊區學生家長抱怨:「優質校老師自己錄直播課,名校的學生動輒有百節課程資源上線。可郊區學校哪兒有這些資源啊。不公平!」

這道「不等式」,市、區、校三級同解,並最終給出了「打破圍牆,共享資源」的答案。

市級、區級和校級三級課程資源定時更新,名師資源不再是名校獨享,而是全市共享。延慶區、門頭溝區、密雲區等區教委還進行課前「普查」,為農村和特殊學生配發平板電腦……據市教委統計,疫情期間,「雲課堂」沒有落下任何一名學生。全市在線教學覆蓋率、到達率實現雙100%,截至7月10日春季學期結束,市級課程累計點播11.5億人次。

京郊學生不僅能共享優質課程,還能共享「名師家教」。西城區為與其有合作關係的本市6區8所學校的7969名師生提供「西城區線上學習平臺」使用權限,共享英語學科教學資源。市教委為全市16個區(及燕山)的618所中學、14萬餘初高三學生配齊「線上家教」,24小時答疑。在線輔導平臺上,每個問題都有解答,平均每個問題在7.5分鐘內就能解決。

郊區校的老師們一邊勤修「主播」技能,一邊尋找著與孩子和家長的線下交流機會,家校一起,用溫情、合作不斷完善著「雲課堂」。

暑期,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付家臺中心小學五年級老師安迪正計劃完成一次「童年環遊旅行」——進山家訪。付家臺中心小學是門頭溝區的一所山區寄宿制小學,平日老師和孩子們朝夕相處,因為疫情,安迪已經很久沒有面對面地見過孩子們了。

「我們班的孩子都住在山區,最遠的一戶,距離學校有大約30公裡的山路。」安迪說。家訪那天,遠遠地看到孩子們戴著口罩,踮著腳尖在村口張望,安迪的眼圈瞬時紅了。

別的小朋友都開心地和安迪交流,有一個小男孩在樹蔭下,一言不發,一會兒單腳站,一會兒用右腳磨蹭地面。安迪過去一問,孩子沒說話,家長則滔滔不絕地「數落」起兒子——「孩子沒耐心」「也不是笨,就是不努力」……

安迪注意到,小男孩會不時委屈地看看媽媽,還小心翼翼地瞟她兩眼。小男孩後來告訴安迪,他知道錯了,但是不知道怎麼和媽媽交流。「其實,孩子看媽媽那幾眼,就是交流的信號,家長如果能捕捉到,就可以緩和親子關係。」安迪說。

家訪,使家校雙方聯繫得更加緊密,同頻共振,呵護著「雲課堂」。比如懷柔二中根據第一天線上學習效果,調整學科教學;有家長擔心視頻類學習資料影響學生視力,且難以控制學生使用手機時長,延慶區第一小學及時調整,低年級基本不推送線上資料,中高年級嚴格控制線上學習時間……

未來,「雲課堂」還將變得更加「智慧」。最近,一次教育論壇上,一位教育部門的專家介紹,有線上培訓機構發布數據,稱已經積累了1500萬個學生學習數據,對某個中學的知識點一定程度上實現「解答窮盡」。這確實「勝過」任何一位特級教師的經驗。「未來,我們希望找到更好的結合點,用科技助力,使全市的學生和老師既能享受到均衡的優質資源,也能按需獲得個性化的培養。」

「鄉味」課堂香味濃

「天鵝來了!」

10月31日,密雲區太師屯鎮中心小學三年級學生程紅睿壓低了嗓門兒,給老師發送微信語音,報告喜訊。

眼前,清水河水面上,一群白天鵝昂首引頸,優雅地「巡視」著。這一刻,程紅睿和同學們已經盼了1個月。

清水河是密雲水庫的上遊河流,是北京重要的生態涵養區。最近幾年,溼地保護恢復工程啟動,清水河的水質和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但學生們對於生態環境改善的理解大多還只停留在「看起來美觀、整潔」上。2017年,細心的同學在清水河中發現了天鵝、野鴨。學校意識到機會來了,就此開起了「天鵝課」,還成立了「護水小隊」,引導學生探尋天鵝落腳清水河的秘密。

「噓,輕一點!天鵝怕吵,也怕紅色,觀測要注意小點聲。」今年六年級的陳婉瑩同學帶隊負責測量清水河水質,她說:「今年的天鵝比往年多,最多的時候有28隻。但是天鵝待得時間比去年短一點。我和同學們要利用水質分析儀,採集河水水質數據,然後比對國家標準,為河水保護制定更科學的『保健方案』,我們還要利用課餘時間去附近的村裡宣傳,呼籲大家都加入護水行列。」

在密雲區,還有不少學校圍繞著家鄉的「水」做文章,將「水庫精神」注入生態文明教育系列課程。比如密雲水庫中學開設《密雲水庫與可持續性發展》校本課程,開展《密雲水庫周邊地區居民對水資源保護的調查》課題研究,引導學生了解水庫發展、宣傳環保理念,培養生態文明觀念和對家鄉的熱愛。溪翁莊鎮中心小學開設「愛水、護水、研究水」等一系列校本實踐課程,讓學生動手實踐、實驗、設計、創造,在實踐中了解水,認識水,體驗水。密雲區馮家峪鎮中心小學則利用地域資源,打造山谷課程,建起了校園食用菌、草莓種植園和小兔養殖園。

密雲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張文亮說,密雲區作為首都重要水源——密雲水庫所在地,有著特殊的生態涵養地位和更重大的保水、護水責任。將把生態文明教育與學校管理、學校教育教學、社會實踐有機結合,打造一批生態文明教育示範學校,建成一批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教育引導青少年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廣植「梧桐」留住「鳳凰」

不僅名校進駐,名師也送課上門。

去年開始,門頭溝區所有山區小學陸續迎來了名師。語文特級教師宋淑英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學期她已經去過8次王平中學了。

王平中學是山區農村寄宿制初中,最初的計劃,宋淑英「送課」一年,帶三名徒弟。不過山外的名師來了,學校裡的老師和學生都特別高興,「徒弟」很快擴容成了全教研組老師,授課範圍擴大到初一年級到初三年級的全體學生。

初來學校,宋淑英做了一次調查,發現老師們最希望提高「作文寫作」教學和「整本書閱讀」教學。宋淑英就圍繞這兩個需求開展工作。聽課、改作業、分析課……宋淑英陪著老師們一起磨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次,初二年級老師布置作文題「從來沒有這樣——」。放學後,宋淑英在檯燈下仔細閱讀了每一個孩子的文章,希望讀懂山區少年們的世界。課堂上,她啟發孩子們:「有些同學寫『從來沒有這樣自豪過』。但是大家只寫了自豪的原因,老師也想看到你自豪的狀態,這就是細節描寫。」

一位名師,可以改變一所學校。在王平中學,宋淑英發現,學校老師為了督促學生完成整本書閱讀,會通過考試的方式考核。她覺得這種做法不可取,因為考試會一定程度上打擊學生閱讀的興趣,甚至讓他們認為閱讀是負擔。宋淑英最近正在準備整本書閱讀課。她說,山區學校的孩子們還不能做到名著人手一本,我計劃幫助他們借一部分書,然後再開始講課。我希望讓學生們和老師們都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門頭溝區還為孩子們請來了外教。2016年之前,門頭溝區只有極少數的幾所學校聘請了外教。「山區校的孩子就更見不到外教了,偶爾有外教去,也大多是上一節示範課就走。」門頭溝區有關負責人說,山區孩子也有權利享受更好的語言教育。2016年開始,該區參照「北京市外籍教師參與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項目」,推進外教引入工作。目前,門頭溝區每一所學校,包括山區校都有外教。「我們希望更多好教師可以走進山區。」門頭溝區教委相關負責人說。

最近,大興區教師進修學校與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籤約,未來雙方將推動幹部教師互換,打通各學段的一體化教研,實現教研資源共享,並開展「中高考」專題教研等。「期待海澱能為大興輸送先進的經驗和理念。」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羅濱說。

除了名師送課,市區兩級近幾年還廣植「梧桐」,為郊區校引來、留住「金鳳凰」。

2017年11月底,市教委宣布,本市12個區的771所學校、33658名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發放到位,每月補助最高可達4000元。市教委希望此舉能吸引更多的教師到鄉村任教,保障鄉村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縮小城鄉間教育差距;2018年起,「縮小區域間義務教育資源差異」「建立教師在城鄉間、校際間的合理流動機制」等納入區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價。

今年11月,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明確,2021年本市將探索建立中小學特級校長流動制度。部分特級校長將精準支援郊區校、農村校或新建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

逐漸展開的京郊教育新地圖上,不僅有不斷增加的優質教育資源,還記錄著孩子們的每一點變化。

「現在,幾乎每名學生在校外遇到外國人,都可以自信地交流,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還可以用英語介紹家鄉的風景名勝。」門頭溝區潭柘寺中心小學校長王健很是自豪,在他心中,孩子們的快樂成長,就是最美的圖畫。

觀點

教育的未來在當下

嫦娥五號任務成功,現在的航天工作者在十幾年前、幾十年前,就是坐在教室裡的學生。而未來我們的國家會建成什麼樣子?「建設者」此時也正坐在教室裡。現在,我們給孩子固化下來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決定著2035年的遠景目標能否實現,決定著孩子們能否堅守和建設好我們的家園。教育的未來,其實就在當下。

在堅持強化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在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指引下,未來教育的發展一定是多邊的,不是單邊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各類型教育,最終能不能同頻共振,形成服務於孩子成長的合力,可能是我們要回答好的問題。我們要以科技創新催生發展動能,實現教育的融合發展;要面向新的發展階段、新的發展理念和新的發展格局,全方位思考,迎接挑戰。

李奕(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

相關焦點

  • 北京京郊展開教育新地圖
    一幅京郊教育新地圖,正在悄然鋪陳,「家門口有了優質學位」,只是剛剛開始。名校送至家門口都說「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但這古剎附近,一度是教育「窪地」。不過,在京郊教育新地圖上,這片「窪地」正在「升高」。
  • 不貓冬,去京郊!冬季休閒,來看京郊這43個「打卡地」
    有人說冬季是京郊旅遊的淡季,非也!隨著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和美麗鄉村建設穩步推進,京郊旅遊已經實現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全年不休」。為了給市民遊客提供一份「京郊冬季遊指南」,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舉辦「不貓冬——2019京郊冬季鄉村休閒項目」推介活動,各鄉鎮、各區農業農村局精心推薦了43個目的地,有採摘園、民俗村、民宿酒店等,內容涵蓋採摘、農事體驗、民俗活動、住民宿四大類內容。
  • 蓮霧等南方水果成熟,京郊出遊再添新選擇
    蓮霧之後,京郊培育的火龍果、獼猴桃等南方水果也將陸續成熟,為市民提供新奇豐富的觀賞、科普、採摘出遊新選擇。走進玉泉採摘園的蓮霧基地,大棚內有些潮溼悶熱,但這正是蓮霧喜歡的環境,三五個蓮霧連為一串,看起來像是紅色的燈籠,在綠葉掩映下顯得十分喜人。
  • 密雲古北水鎮填補高品質京郊休閒度假市場,「添亮」北京夜經濟
    古北水鎮位於密雲區古北口鎮,背靠司馬臺長城,坐擁鴛鴦湖水庫,是京郊罕見的山水城結合的旅遊度假景區,目前已成為京郊旅遊新熱點。本報記者 宋佳音攝)舉著栩栩如生的貓咪糖人,Sophia 和Anna在有些空曠的司馬臺長城留影,鏡頭定格了她們天真無邪的笑臉。
  • 京郊溫泉之鬱金香溫泉度假村
    既然不遠行,不如就在京郊選一處溫泉放鬆一下,拋開煩躁瑣事,享受慢生活。數九寒冬 滑冰絕好去處 第42期:年終福利 聖誕新年大餐 第41期:冬日桌遊吧玩樂地圖 第40期:冬日到小酒館噓寒問暖 第39期:京滬廣特色甜品店地圖
  • 京郊十所職成校成立聯盟 攜手共創「一區一特」
    「『五育並舉』研究中心」揭牌儀式 攝影:李松10月22日,京郊職成教聯盟啟動大會暨「五育並舉」研究中心成立儀式舉行,京郊九區十所職成教育學校共商產教融合新議題,力爭實現「一區一特」新發展據悉,該聯盟為北京市職業技術教育學會下設的二級分會。2014年4月30日,由昌平、延慶、密雲、懷柔京北四區教委聯合發起的京郊職成教聯盟正式成立,此後,房山、通州、平谷、門頭溝、大興五區陸續加入。深化產教融合、持續賦能教師,推進院校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深挖五育並舉,七年來,聯盟始終堅持圍繞首都職業教育生根、發力。「聯盟的成立使京郊職業教育發展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 學習打卡2:知識地圖打開新世界
    應試教育以考核標準為導向展開學習的過程,職場學習以任務結果為導向展開任務的實施過程,而終身學習則是立足於人本身如何活過這一生這一根本課題展開探討。從不創造價值的應試教育,到創造市場價值的職場學習,再到寄望通過學習脫離環境的束縛專注於人自身的自由,知識在人的具體實踐中不斷變幻進階的狀態,並助力人的發展。而聚焦於學習思考這些命題才是我真正去探索的。
  • 京郊溫泉之南宮溫泉水世界
    既然不遠行,不如就在京郊選一處溫泉放鬆一下,拋開煩躁瑣事,享受慢生活。數九寒冬 滑冰絕好去處 第42期:年終福利 聖誕新年大餐 第41期:冬日桌遊吧玩樂地圖 第40期:冬日到小酒館噓寒問暖 第39期:京滬廣特色甜品店地圖
  • 京郊住宿業集體「跟風」康養業務 欲吸引消費者「候鳥式養老」
    經歷了疫情,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願意為自己及家中老人進行康養服務「投資」,而這也成為了北京不少亟待覆蘇旅企眼中的新商機。11月22日,北京商報記者獨家獲悉,目前已有旅企計劃在密雲落地一個康養小鎮項目,而密雲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也證實了這一消息。「實際上,近期不少京郊民宿、酒店的運營企業都表達過想要借當前的需求新風口在京投資建設康養旅遊項目,平谷區、房山區都傳出過類似的消息。」
  • 北京推出43個京郊冬季鄉村休閒精品項目
    發布會上,北京市農村農村局產業發展處負責人一聲號令,與會人員用掃描微信二維碼轉發朋友圈的形式,向首都市民發出了「這個冬天不貓冬,請到京郊走一走」的邀約。2019京郊冬季鄉村休閒項目推介。43個目的地中,既有高知名度項目,如朝陽區的藍調莊園、懷柔區的鹿世界、通州的花仙子萬花園、大興區的呀路古熱帶植物園、延慶區的世界葡萄博覽園等;也有新晉的網紅打卡地,如延慶的鄉裡鄉居花海小鎮,密雲由一所小學改造而成的精品民宿「庭前院後」,門頭溝的鄉村野奢民宿「有關民宿」和高端民宿朗詩·鄉居、白虎頭·味庭、爨舍等。
  • 北京亮出教育新地圖 將大幅提高優質教育供給
    在它們的新教育地圖上,依據城區、川區、山區的人口與經濟發展需要,有所側重分類布設資源點,引進名校、快速提升本土教育質量是共同的舉措。其中,門頭溝力度最大,針對山區、城區、小城鎮三類布局,引進優質校達10個,佔全區學校數量近四分之一,門城地區優質資源點達34個,或將成為京西優質教育新高地。
  • [周末私享]元旦放鬆身心 京郊溫泉養生之旅
    既然不遠行,不如就在京郊選一處溫泉放鬆一下,拋開煩躁瑣事,享受慢生活。數九寒冬 滑冰絕好去處 第42期:年終福利 聖誕新年大餐 第41期:冬日桌遊吧玩樂地圖 第40期:冬日到小酒館噓寒問暖 第39期:京滬廣特色甜品店地圖
  • 冬季不再寒冷 京郊持續火熱
    北方的冬,雖沒有春的柔美,夏的絢爛,秋的風韻,但「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京郊的冬——溫泉、滑雪、民宿、美食,無一不在用飽滿的熱情靜候著八方來客。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北京市商務局主辦,北京旅遊網協辦的2019「暢遊京郊」金秋旅遊季京郊美食評選結果暨冬季京郊旅遊線路發布儀式於12月12日在全聚德和平門店盛大舉行。
  • 京郊「十大宴席」出爐(組圖)
    京郊旅遊民俗院特色美食品鑑活動」在大興桃花園落下帷幕。活動現場集中展示了來自京郊各區縣的26個特色宴,140餘種特色小吃、主食、熱菜。主辦方最終評選出「2014年京郊旅遊農家院特色美食」各單項獎,包括京郊十大宴席、十大主食、十大小吃、二十大熱菜以及十個特色民俗村。>  1月16日,由市旅遊委、市商務委支持,市旅遊行業協會、北京烹飪協會主辦的「2014年度京郊旅遊民俗院特色美食品鑑活動」在大興桃花園落下帷幕。
  • 官方發布「吃在北京」旅遊美食地圖 推薦60家美食餐廳
    《2017「吃在北京」旅遊美食地圖》正式發布,官方推薦了60家消費者口碑最好的美食餐廳。圖為部分被推薦的美食餐廳代表集體亮相。北京市旅遊行業協會餐飲分會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 張素)記者3日從北京市旅遊行業協會餐飲分會獲悉,《2017「吃在北京」旅遊美食地圖》正式發布,官方推薦了60家消費者口碑最好的美食餐廳。
  • 「美麗鄉村·牽手文明」攝影徵集活動收官 市民拼圖美麗京郊
    房山韓村河村新貌 覃世明從2013年開始,首都文明辦便牽頭開展鄉情村史陳列室建設,讓更多城裡人了解、認識京郊新農村的今昔過往。這些由普通市民拍攝、丈量的畫面、路線全方位反映了今日京郊農村新面貌,村民致富新路徑,更是通過這些作品讓觀者產生勿忘我們從哪裡來的共鳴。百村示範,千村上妝京郊鄉村換新顏本次活動舉辦期間,主辦方共收到市民投稿作品10800幅。
  • 樂享十一·京城文旅消費指南(六)京郊景區民宿熱度不減 新產品層出...
    10月5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多家OTA處獲悉,10月5日-8日,京郊住宿市場預定仍然火爆,一些網紅酒店、高端民宿假期內全部房型已經售罄,古北水鎮等知名景區內外住宿預定持續高熱狀態。「往年10月5日開始古北水鎮『十一』客流就會平穩回落,但今年這一天景區遊客接待量卻在3萬人次以上,與前幾日相差無幾。」 北京古北水鎮旅遊有限公司副總裁金林生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
  • 絕地求生第十賽季解禁 新地圖褐灣突圍
    新賽季中增加了1X1大小的賽季專屬新地圖——褐灣。該地圖是PUBG迄今為止戰鬥密度最高的地圖,每場比賽將有32位玩家進入褐灣進行立體城戰。PC端將於12月16日於正式服更新。作為第十賽季的專屬地圖,褐灣整突出黃昏時分的工業風格。地圖劃分為碳鋼廠、煤場、工業區、住宅區、立交橋和碼頭等不同區域。當玩家們在褐灣的街道上、樓宇間互相搏鬥時,還需要注意地圖上遊蕩的新勢力「聖柱軍團」。
  • 每日工作參考|看京郊鮮食玉米如何「異軍突起」
    隨著近10年北京農業結構調整,特別是近幾年京郊畜牧業轉移,曾經的籽粒玉米和青貯玉米大面積減調,取而代之的是鮮食玉米。然而,由於彼時京郊鮮食玉米存在產品種類少、加工質量一般、市場不成熟等諸多問題,鮮食玉米的加工企業快速減少。到2015年前後,北京鮮食玉米的種植面積一度減少到了2.2萬畝。
  • 北京市文旅局發布10條冬季京郊主題遊路線
    北京商報訊(記者 蔣夢惟 實習記者 楊卉)近日,2019「暢遊京郊」金秋旅遊季京郊美食評選結果暨冬季京郊旅遊線路發布儀式(以下簡稱「暢遊京郊」活動)於北京舉行。活動現場除了公布「遊客心中最喜愛的京郊美食」網絡評選活動及頒獎活動外,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還重點發布了十條以「溫泉滑雪美食養生遊」為主題的冬季京郊遊路線。據悉,為了滿足市民的冬日京郊休閒度假需求,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此次發布的十條以旅遊路線涵蓋了京郊冬季豐富的溫泉、滑雪、民宿和美食旅遊資源,為廣大市民冬季乃至2020年元旦春節市民出遊提供了實用的出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