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北京常見的大田作物。隨著近10年北京農業結構調整,特別是近幾年京郊畜牧業轉移,曾經的籽粒玉米和青貯玉米大面積減調,取而代之的是鮮食玉米。然而,由於彼時京郊鮮食玉米存在產品種類少、加工質量一般、市場不成熟等諸多問題,鮮食玉米的加工企業快速減少。到2015年前後,北京鮮食玉米的種植面積一度減少到了2.2萬畝。自2015年開始,得益於北京農業「調轉節」政策的發力,北京鮮食玉米種植面積以每年10%的增幅恢復性增長,2020年種植面積突破3.5萬畝。
今日工作參考欄目為您帶來,北京發揮育種優勢、對接市場需要,實現玉米產業轉型升級的經驗。
發揮首都種業優勢 搶佔行業制高點
從時間節點上看,北京鮮食玉米產業從規模萎縮到恢復性增長,與全市農業轉向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是高度一致的。究其原因,是鮮食玉米產業具有高產值、高附加值的特徵,符合北京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有著廣闊的前景。
近幾年,從全國來看,鮮食玉米產業蓬勃發展,市場競爭也日益加劇。因此,誰掌握了新品種、新技術,誰就能站在這一產業的頂端,掌握產業發展的主導權。作為「種業之都」,北京的育種優勢明顯,為鮮食玉米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近年來,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一批科研機構和院校,以及國內鮮食玉米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北京著力發揮種業優勢,已成為全國鮮食玉米的研發中心,引領著國內鮮食玉米的研發與推廣。據測算,目前國內鮮食玉米種植面積約1/3的品種來自北京,部分育出品種品質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針對鮮食玉米鮮果穗價格季節間波動較大,集中上市效益較低且難以保證持續供應的問題,北京以「搶早播種」為核心,集成鮮食玉米「一年兩茬綠色高效種植技術模式」,並列為北京市主推技術,使鮮食玉米播種期提早40天,採收期最早提早30天,實現北京市鮮食玉米6月上旬至10月中旬4個多月持續供應,畝效益可提高1-2倍。
瞄準消費市場需求 深挖潛力謀更大發展
任何一種農產品,想要獲得高附加價值,就必須緊密結合市場需求,滿足特定消費群體。唯有此,才能完成從產品到商品的華麗轉變。
對於鮮食玉米而言,大部分主要以鮮食果穗的方式上市銷售。因此,把好品質關,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是對京郊鮮食玉米產業發展的首要要求。
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通過示範推廣以赤眼蜂、白僵菌等為代表的生物防治技術和以氯蟲苯甲醯胺等為代表的高效低毒化學防治技術,京郊鮮食玉米蛀穗率降低20%以上,減少化學農藥投入超30%。
有了品質安全的保障,還需要做深做細補短板。針對鮮食玉米採後不耐儲運、品質劣變快等問題,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開展了產後保鮮技術研究,明確了北京市高品質鮮食玉米主要營養特點,以及常溫和4℃低溫貯存條件下120小時內養分變化規律。
與此同時,鮮食玉米銷售企業也不斷創新,推出「微波鮮玉米」「鎖鮮裝水果玉米」「保鮮裝生鮮玉米」等優質產品,在各大商超、便利店大量上市,使市民可以便捷購買到更加新鮮的鮮食玉米產品。
儘管有上述舉措的支持,京郊鮮食玉米產業依然面臨著絕大多數農產品遭遇的瓶頸:產銷對接不通暢。
針對這一困境,這兩年,北京正在積極推廣「產銷一體」生產經營模式。一方面,通過積極開拓社交電商等新銷售模式,拓寬鮮食玉米銷售渠道。另一方面,通過舉辦鮮食玉米節、鮮食玉米進社區等活動,吸引市民走進京郊鮮食玉米種植基地,讓消費者和生產者直接面對面。
未來,鮮食玉米產業在北京將會呈現何種發展態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市場需求和消費體量。根據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測算,北京鮮食玉米的種植面積還遠遠未到飽和程度,京郊鮮食玉米產業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蘆曉春
設計:劉然
責編:裴遜琦
監製:王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