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在德州市黃河涯鎮的甜糯玉米新品種展示及智能化機械收穫試驗示範基地,幾臺大型收穫機械在轟鳴中馳騁,吸引了前來觀摩的專家和種植戶的眼光。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甜糯玉米新品種展示與機械化收穫現場演示會正在這裡召開。
本次活動由山東省農科院玉米所、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聯合主辦,德州市農業農村局、德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德城區農業農村局、黃河涯鎮人民政府承辦,旨在進一步推廣鮮食玉米「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集成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高效農業技術發展。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山東省農業科技轉化促進會等相關單位領導,項目參與單位成員、焦莊合作社成員、當地其他農業合作社代表共50餘人參加。
玉米是我省第二大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產量、加工能力、產值均居全國前列。隨著國家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的出臺,玉米市場由傳統的糧食需求轉向鮮食、飼料、青貯等多種需求,鮮食玉米則因生長期短,種植效益高而廣受種植戶的歡迎,同時也帶來了對鮮食玉米機械化收穫的迫切需求。
我國的鮮食玉米一直受困於機械收穫時的籽粒破損,為保證供給鮮食和加工市場,鮮食玉米一直都處於傳統人工收穫的狀態。據調查,按人均每天180的工資算,每人每天只能完成0.8到0.9畝,因此一畝地需要1.5個勞動力花費一天的工時,每畝人工費用220元。
玉米收穫是山東省農機院的優勢研究領域,針對鮮食玉米產業鏈中的採收機械化短板,該院田間作業裝備中心的收穫團隊研製了4YZTQ-3自走式鮮食玉米穗莖兼收收穫機,採用多曲線擬合設計切斷刀形狀,有效降低鮮食玉米摘穗損傷,提高摘穗效率,同時採用負壓強制吸離與切碎排雜技術,最大限度地實現高雜質條件下的果穗清潔收穫。據了解,該款收穫機的果穗及籽粒破損率僅為2%。
「使用我們這款機具收穫,每畝可減少人工成本約140元,同時我們還能做到穗莖兼收,收的秸稈還能賣錢,每畝還可增加300-400元的秸稈收入。」山東省農科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首席專家、省農機院田間作業裝備中心副主任周進介紹說。
「鮮食玉米收穫機械化是個行業技術難題,市場上一直缺乏成熟的產品,技術和裝備也一直在不斷完善,今天作業演示的這款機械,算是新技術新產品,也是重大創新突破。通過這種試驗示範,可以促進品種、栽培技術和機械裝備的集成配套,探索並完善了鮮食玉米收穫機械化技術模式,確保農機與農藝融合發展,為全面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支撐鄉村振興快速發展再上了一個新臺階。」山東省農機院黨委書記、理事長範本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