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報業·半島記者 李紅梅
大蒜播種、收穫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效率是人工效率的20倍以上,可節約50%勞動力。5月26日,2020年大蒜機械化生產現場演示會在平度仁兆鎮東寨子村的露地蔬菜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舉行。現場演示的2臺大蒜播種機、4臺大蒜收穫機,引來不少種植戶圍觀。
專家講解大蒜收穫機工作原理。
活動現場,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青島農業大學的專家分別講解了大蒜旋耕精量正芽播種機、大蒜前置式挖掘鋪放收穫機、大蒜後置式夾拔鋪放收穫機、大蒜打捆式收穫機、切挖組合式大蒜聯合收穫機等機具的結構功能、工作原理和性能參數。隨著機器轟隆隆的前進,各種收穫機紛紛上陣作業,進行了現場機械化收穫演示。
在演示機械中,後置式鋪放收穫機是目前最常見的機型,結構簡單實用,能夠實現大蒜挖掘、夾持、拔取、匯集輸送和鋪放等一系列作業;前置式鋪放收穫機則完全適用於大蒜主產區的畦種模式,不傷蒜、收穫快;打捆式收穫機實現了大蒜挖掘、夾持、匯集輸送和打捆等功能,可以將大蒜連杆捆結成束,減少收集大蒜的撿拾時間、降低勞動強度;切挖組合式大蒜聯合收穫機則實現了大蒜切秧、挖掘、去土、輸送和收貨櫃等一體化作業,有效地將蒜莖與蒜頭分離乾淨,大大提高了蒜農收穫時的勞動效率。
現場演示的大蒜收穫機。
據統計,中國大蒜主產區種植面積640餘萬畝,但大蒜產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尚不足10%,正處於由傳統生產模式向機械化生產模式轉變的起步階段。收穫作為大蒜生產的主要生產環節之一,目前的機械化率不足1%。根據成本計算,收穫環節人工費用已達到1600元/畝~2000元/畝,佔總生產成本的40%以上。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勞動力短缺的產業困境日趨嚴峻,迫切需要實現機械化收穫。
作為大蒜主產區之一,山東大蒜種植種植面積300萬畝以上(其中主產區260餘萬畝),年產量約800萬噸,年出口貿易量約160萬噸,是極具特色的優勢產業。早在上世紀90年代,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就開展了對大蒜機械化生產相關技術的研究,經過十幾年的研究,逐步明確制約大蒜機械化生產的主要問題,重點突破制約大蒜機械化播種、收穫等生產的關鍵技術難題,並從全程機械化生產角度提出適宜機械化作業的種植模式,開始了大蒜播種機和聯合收穫機的研製。
現場演示的大蒜收穫機。
2017年,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突破了大蒜精量正芽播種技術,研發出連續作業的大蒜正芽播種機。在機械化正芽播種技術的基礎上,科研團隊圍繞挖掘、蒜土分離、切莖、收集等收穫步驟,研製出了大蒜分段收穫和聯合收穫兩種機具。據測試,機械收穫1小時3~5畝,和人工收穫相比,生產效率可提高40倍,畝收穫費用支出降低80%以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極為顯著。
據測算,實現大蒜種收機械化生產,機器生產效率是人工效率的20倍以上,可節約50%勞動力。如果形成年產1000臺播種機和收穫機的生產規模,可提供就業崗位300多個,將大力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院將以此次成果的試驗示範為契機,發揮創新優勢,全面提升大蒜機械化生產裝備水平,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強力科技支撐。
現場演示的大蒜收穫機。
近年來,青島市農機中心不斷加大對農作物機械化生產的支持力度,農業科技裝備水平持續提升,率先榮獲「全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範市」,4個區市成功創建全省「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示範縣,形成了從土地整理、植保服務、水肥一體化、機械化服務等一條龍服務體系,全市農作物機械化率達到88.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
此次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在青島市成功轉化,將極大地促進青島市經濟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邁向更高的水平。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