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鄉收蒜用上機械化,效率是人工60多倍

2020-12-22 大眾日報

5月中旬以後,大蒜之鄉金鄉縣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大蒜收穫季。5月24日,金鄉縣高河街道郭七村的蒜地裡迎來了一位「大蒜快刀手」——大蒜收穫機,吸引了周邊村鎮來瞧「新鮮」的農民。只聽馬達一響,拖拉機推動著大蒜收穫機向前行進,震動收土、鏟根挖掘、歸集鋪放,機器所經之地,大蒜被整齊地鋪放在地,蒜頭幾乎沒有損傷。不到20分鐘,一畝大蒜「拜倒」在收穫機鏟下,圍觀群眾無不拍手稱讚。

一旁的金鄉縣農業機械服務中心副主任陳冬介紹,這是他們本土企業山東省瑪麗亞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研製的大蒜收穫機,每小時收穫大蒜3畝—5畝,不光效率是人工收穫大蒜的60多倍,損傷率還要比人工低得多。雖然今年剛剛開始推廣,但全縣機械收穫大蒜面積超過了2000畝。

「這種收穫機雖然有了很大進步,但我們的目標是研製出像小麥聯合收割機那樣的大蒜聯合收穫機,讓蒜農更加徹底地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金鄉縣農業機械服務中心主任申中傑說。5月16日,他們就在金鄉國家現代產業園區大蒜標準化種植基地裡,試驗了一臺聯合大蒜收穫機。這臺機器能一次性完成大蒜的挖掘、去土、輸送、整理、切莖、收集、轉運等農藝環節,作業模式基本上與小麥聯合收穫機相同,在每一個收穫來回後,將大蒜轉運到蒜農的運輸工具,簡單方便,省時省力,每小時能收蒜2畝—3畝。

「大蒜從種到收,每畝需要人工14個以上,用工成本1500元左右,每人每天只能挖3分地,而且滿手都是血泡,但第二天還得接著幹。如果趕上大蒜行情不好,賣蒜錢甚至還不夠人工費用。」胡集鎮張堂村的蒜農張坤華道盡心酸。

「實現大蒜全程機械化,將徹底改變大蒜『趴著種、跪著收』的歷史。每畝可降低人工成本700元以上,不僅能提高蒜農收益,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更能把蒜農從繁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申中傑說。在過去的金鄉,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金鄉錢,不好拿,不是跪,就是爬。」每到挖蒜的季節,蒜農們都會在清晨5點就下地,跪在泥土裡,挖蒜、剪蒜杆、去蒜根、裝袋……每天工作時間10個小時以上。

不過,聯合大蒜收穫機雖然在試驗過程中達到了預期效果,但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著諸多不完善。陳冬坦言,聯合大蒜收穫機對蒜地的乾濕程度要求很高,過溼和過硬都不行,況且容易被較大棵的雜草、薄膜等堵塞,影響作業。此外,金鄉土地的複種指數高也增加了大蒜收穫機的研製和推廣難度。

大蒜屬於小眾農作物,無法被在國家層面集中人力、財力研製其機械化產品。而在大蒜集中種植區,資金和人才又受局限,致使大蒜全程機械化長期無法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據了解,金鄉常年種植大蒜70萬畝,大蒜冷藏加工能力超過300萬噸,產品出口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佔全國總出口量的70%以上,是當之無愧的大蒜第一縣。但是,大蒜種植密度高,機械化程度低,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已成為制約大蒜產業提質增效和「一二三」產融合的重大瓶頸。

「近年來,為促進大蒜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們積極整合產學研等各方面力量,引導、推動大蒜生產全程機械化研發應用,先後發布世界首臺高效精準大蒜播種機、實施大蒜機械研發推廣示範項目,在一些關鍵環節實現了新突破,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帶動了大蒜全產業鏈提檔升級。」金鄉縣委副書記、縣長鄭士民欣喜地告訴記者。去年,他們申請到濟寧創新示範工程金鄉縣大蒜全程機械化項目240萬元項目資金,今年,金鄉縣撥付金鄉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大蒜機械研發推廣項目資金500萬元,同時拿出4000畝土地進行試驗、推廣。

通訊員 王偉

相關焦點

  • 育苗移栽機械化 節水省力效率高
    傳統的人工移栽,其中定穴位,就是根據種植品種的農藝要求,確定種植的株距。農戶的一般做法是提前把一根木棍截成株距長度,然後用木棍在膜上插孔確定栽植的具體位置,然後再挖穴栽苗,一般一個長60米、寬10米的塑料大棚可以栽植12行果類菜,整個移栽過程都需要人蹲著完成,並且還要不斷起身取苗,加之移栽時棚內的溫度能達到25℃左右,往往移栽不到半行,農民就大汗淋漓,腿腳發麻了。
  • 平度仁兆鎮東寨子村:大蒜種收實現全程機械化 生產效率提高20倍
    大眾報業·半島記者 李紅梅大蒜播種、收穫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效率是人工效率的20倍以上,可節約50%勞動力。5月26日,2020年大蒜機械化生產現場演示會在平度仁兆鎮東寨子村的露地蔬菜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舉行。現場演示的2臺大蒜播種機、4臺大蒜收穫機,引來不少種植戶圍觀。
  • 廣西崇左400餘萬畝糖料蔗有序開榨 機械化助力成本下
    原標題:廣西崇左400餘萬畝糖料蔗有序開榨 機械化助力成本下   隨著年初種下的甘蔗逐漸成熟,廣西崇左市15家製糖
  • 廣西崇左400餘萬畝糖料蔗有序開榨 機械化助力成本下降
    隨著年初種下的甘蔗逐漸成熟,廣西崇左市15家製糖企業陸續開機生產,隨著機械化收割的推廣,今年村民們的收益有所提高。在江州區新和鎮連片4000多畝的甘蔗種植基地,多臺機械收割機正在採收甘蔗,去梢、剝葉、分節、裝車,據測算一臺中型機械收割機一天可以收割80到120噸甘蔗是人工的100多倍,省去了以往大量的人工成本。
  • 山東金鄉大蒜機械化有了產業平臺
    從將信將疑,到完全認可機械種大蒜,金鄉縣蒜農王賀用了一年時間。2019年12月31日,旨在提升大蒜產業全程機械化水平,推動大蒜產業動能轉化的金鄉縣瑪麗亞村村通大蒜產業平臺在金鄉縣啟動。大蒜正芽播種機在基地作業2018年10月,康橋村有村民用大蒜正芽播種機試種了幾畝蒜,王賀跑過去瞧了,「蒜瓣還是有種歪的」。
  • 東營市召開大蒜機械化種植創新示範現場會 一臺機器頂90人
    「每小時播種3畝大蒜,是人工播種效率的30倍。」眼下,又到了大蒜的種植季節,近日,我市在廣饒縣花官鎮召開大蒜機械化種植創新示範現場會,會上展示了最新的大蒜機械化生產設備,一臺大蒜播種機每天可播種30畝,相當於70至90人的工作量,助力我市特色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
  • 崇左:機械化助力新榨季甘蔗生產 夯實當地群眾增收致富路
    進入新榨季以來,崇左市加快推進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目前,崇左市15家製糖企業已全面開榨,預計2020-2021年榨季原料蔗產量1650萬噸,產糖量205萬噸,進一步夯實群眾的增收致富路。連日來,在崇左市扶綏縣渠黎鎮的廣西甘蔗機械化試驗示範基地裡,技術人員通過向農業大戶、機收隊、農機手們講解甘蔗收割機操作技術及安全常識,並手把手地示範教學,幫助大家在最短時間內掌握甘蔗機械化生產的要領。
  • 山東大蒜全面機械化種植 一臺機器頂60至80人
    齊魯網濟寧9月28日訊(記者 林移風 何則偉 濟寧臺 蔡可可 金鄉臺 代帥)眼下,又到了大蒜的種植季節,山東今天在濟寧金鄉舉行全省大蒜生產全程機械化觀摩會,會上展示了最新的大蒜機械化生產設備,一臺大蒜播種機每天可播種50畝,相當於60至80人的工作量,助力山東特色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
  • 山東鮮食玉米收穫實現機械化 每畝可省人工140元
    隨著國家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的出臺,玉米市場由傳統的糧食需求轉向鮮食、飼料、青貯等多種需求,鮮食玉米則因生長期短,種植效益高而廣受種植戶的歡迎,同時也帶來了對鮮食玉米機械化收穫的迫切需求。  我國的鮮食玉米一直受困於機械收穫時的籽粒破損,為保證供給鮮食和加工市場,鮮食玉米一直都處於傳統人工收穫的狀態。
  • 廣西:甘蔗機械化生產是產業發展必由之路
    據悉,2019年我國甘蔗種植面積約138.19萬公頃,產量1.09億噸,其中廣西甘蔗種植面積、產量均佔全國的60%以上。甘蔗產業已經成為促進廣西農民增收的骨幹產業,對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廣西處我國南方的亞熱帶地區,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十分適合甘蔗種植,但由於機械化程度及配套加工設施的相對落後,致使廣西甘蔗生產效率低下,制約著產業朝高效、專業、集中化發展。  一般來說,農業生產環節具有連貫性,甘蔗的生產主要包括「耕地——種植——收穫」三方面。
  • 工廠自動化擠牛奶,效率是人工的幾十倍,就是讓人心疼奶牛
    工廠自動化擠牛奶,效率是人工的幾十倍,就是讓人心疼奶牛隨著現在科技水平的提高,不管是農業還是養殖業都開始了機械化的生產,相對於人工生產這種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解放了工人的雙手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最終直接導致了收益的變化
  • 機械化取代人工 這六大挖溝神器你開過幾種?
    機械化取代人工 這六大挖溝神器你開過幾種?:丁美健 【鐵甲網 原創】在施工建設中經常要進行挖溝的操作,人工挖說實話效率太低了
  • 靖州:機械化相助 農戶增收又省力
    機械化相助,農戶增收又省力。機械化助力,農戶增收又省力。機械化助力,農戶增收又省力。紅網時刻8月19日訊(靖州站記者 劉媛)今年,湖南靖州藕團鄉藕團村明輝蓮子加工廠購進了兩臺剝蓮機和兩臺烘乾機,不僅節省人工成本,提高了蓮子產品的附加值,還進一步促進了農民增收。
  • 防水塗料是用手工施工還是機械化噴塗好?
    國外先進國家的人工成本很高,勞動保障,規章制度健全,造成了人工成本在整個成本中的比例很高,而且人是多變的動物,勞動技能會因為情緒,體力,環境等因素經常變化,造成施工質量的不可控性,因此從上述兩方面的原因國外在70年代已經普遍採用機械化方式代替人工手工作業而提高質量,效率,降低成本。在目前國外塗料類的施工95%以上均採用機械化施工。
  • 上海星輝蔬菜:全程機械化綠葉菜基地 質量無差別(圖)
    上海星輝蔬菜有限公司事業部經理吳中波說,大棚從國外引進自動流水線,包攬播種、灌溉、催芽、煉苗、收穫等各個環節工作,只留下質檢和包裝環節靠人工。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個個裝有「地基」的橙色培育箱隨著流水線進入播種區,播種機輕按「地基」便瞬間完成播種。
  • 一加手機6T生產線揭秘:機械化流水線作業 鏡頭貼膜是人工完成
    一加手機6T的前置攝像頭上的貼膜原來是在安裝上去之後人工貼上去的,原本以為在生產的時候是機器流水線貼上去的,現在看了才知道一加手機6T的鏡頭貼膜都是人工用鑷子貼上去的。一加手機6T的屏幕是機器進行貼合,在貼合結束之後還需要人工用吸盤檢查一下
  • 韭菜機械化生產的出路在哪裡?
    當前,採用2BS-JT10型精密播種機可實現15粒/穴左右的播種,用種量75~105kg/hm2。韭菜移栽定植以人工為主,勞動強度大、用工多、成本高且效率低。 3.
  • 機械化育秧 讓農民種糧進入「科技時代」
    在平原示範區建華農牧專業合作社機械化育秧現場,幾名農民正在流水線上操作育秧的各個環節。這臺機器能一次性完成鋪土、播種、覆土、盤輸出等工序,整個流程操作只需要三人即可,節約了大量的人工。用機械化流水線的方式,調整播種量、播種速度,降低每盤秧的成本,目前每盤秧的成本可以計算到最低接近3塊多人民幣,希望讓農戶在最直接的成本上降低之後,產生最高的效益。
  • 廣西欽州市舉辦2020年甘蔗機械化收穫現場會
    12月8日,欽州市農業農村局和市雙高辦聯合在靈山縣舊州鎮青松村雙高基地舉辦2020年欽州市甘蔗機械化收穫現場會,推廣甘蔗收穫機具及收穫技術,加快推進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步伐。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成排的甘蔗順序倒下,一段段約25公分的甘蔗輸送到收穫機的料鬥,再用裝載車轉到運輸車,整個演示直觀展示了甘蔗收割歸堆一體化作業過程。一臺收穫機可收穫50-60噸/天,相當於60個人工的工作量,機收價格120元/噸,比人工砍收節約70元/噸,讓觀摩人員深感到機械收割快、成本低,節本增效明顯。
  • 機械化,智能化,讓種葡萄告別汗滴禾下土的時代
    經常下地技術指導和講葡萄種植技術,我的粉絲基本都是60後,甚至50後,皺紋裡寫滿故事,談笑中充滿鄉音。葡萄園裡70後不多,已經在奔四的80後更是鳳毛麟角,農業太需要年輕人,太需要勞動力了。缺少勞動力,土地逐步集約化管理,大園區越來越多,葡萄設施越來越高端,葡萄園的機械化也成了大家關心的話題,十月的最後一天,我參加了2019國際農機展。果茶產業機械化勢在必行,種過葡萄的朋友最大的感觸是吃工,復剪,定梢,摘心,抹叉,拉穗,疏果,套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