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縣市推廣「蝦稻憨」綜合種養 畝均收入可提高3000元

2020-12-25 湖北新聞網

10縣市推廣「蝦稻憨」綜合種養 畝均收入可提高3000元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24日 11:37 來源:湖北日報

  湖北日報訊 (記者劉勝、通訊員謝毅)長江禁捕後怎麼讓百姓吃到人工飼養的江鮮?小龍蝦該怎麼養?12月17日召開的全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培訓會上,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農業發展中心主任黃國雄透露,江鮮明年端上百姓餐桌,我省要從大養蝦向養大蝦轉變。

  我省馴化長江野生魚中華沙塘鱧(又稱「土憨巴」)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明年將在10個縣市全面推廣蝦—稻—土憨巴共作的種植養殖新模式,這種模式每畝收入將比單純蝦稻共作高出近3000元。據調查,市場上二兩重的土憨巴賣80元錢一斤,還供不應求。這種模式是先種水稻,然後養小龍蝦,小龍蝦收穫以後再投放「土憨巴」苗,它吃較小的小龍蝦的幼苗,保證長出來的小龍蝦都是大蝦,一田三收,大大增加農民收入。

  小龍蝦養殖核心競爭力是養大蝦。但因養殖技術和管理沒跟上,市場上小蝦多、大蝦少,近年來,小蝦價格不斷下滑,大蝦價格不降反增。明年,我省不再擴大小龍蝦養殖規模,農業發展中心將重點抓「七錢蝦工程」,大力開展養殖技術攻關,引導農民減小養殖密度、科學投喂,多養七錢以上的大蝦,力爭每畝增收1000元。

  「明年起,我們要用3至5年時間,提升我省水稻耕種收的機械化水平。」黃國雄表示,我省是水稻主產區,水稻種植面積達3000多萬畝,但還有一半的水稻田靠人工插秧,必須把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提上去。

  會上還透露,全省各級農業事業發展中心將聯合高校院所開展協同創新,向科技要效益,開展水產養殖技術攻關。

(編輯:裴春梅)

關鍵詞:

相關焦點

  • 淮上水暖「蝦」先知——淮南市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扶貧攻堅紀實
    同時鳳臺縣積極協調國元農業保險公司,增加稻蝦共作保險項目,實現全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政策性漁業保險全覆蓋,每畝保險額3000元,每畝保費180元,其中縣財政補貼75%,養殖企業自籌25%。在全市五區兩縣,2596.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流轉土地用於發展稻蝦綜合種養的農田如繁星點點,這種新型農業生產規劃,使土地煥發了它前所未有的活力。壽縣是我市傳統的農業大縣和水產大縣,全縣國土面積2986平方公裡,稻田178萬畝,稻田資源豐富,其中沿瓦埠湖、沿安豐塘灌區以及沿淮淠灣區有近100萬畝稻田適宜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具有資源優勢。
  • 變大養蝦為養大蝦
    在全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專題培訓班上,省農業發展中心主任黃國雄表示,明年湖北省水產業要重點抓「七錢蝦工程」和「稻-蝦-土憨巴」綜合種養模式推廣,推進大養蝦向養大蝦轉變,力爭每畝增收1000元。據了解,近年來,湖北省小龍蝦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因養殖密度過大、投餵不科學等原因,導致小蝦多,大蝦少,小蝦價格不斷下滑,大蝦價格不降反增。
  • 蝦稻共作有條「紅槓槓」,這樣養蝦,體肥病少可持續!
    蝦稻共作有條「紅槓槓」,這樣養蝦,體肥病少可持續!解釋:所謂「蝦稻共作」,就是利用農業生態學原理構建稻田蝦、稻共生系統,通過人為種植、養殖、施肥、水位調控和留種、保種等配套措施,實現小龍蝦的自繁、自育、自養和系統生產力的提高。1、稻田變蝦塘&nbsp別以為就能賺這一片由水稻田改造的養蝦塘,地處孝感漢川市南河鄉南河村,面積大約在50畝左右,是當地一家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稻蝦種養基地。
  • 安徽滁州市定遠縣成海生態農場榮獲2017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
    安徽滁州市定遠縣成海生態農場榮獲2017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創新大賽綠色生態獎2017-12-08 16:0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定遠縣水務局        瀏覽量:「2017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創新大賽綠色生態獎」。
  •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印發《稻漁綜合種養生產技術指南》的通知
    同時就做好稻漁綜合種養工作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做好技術指導,提高綠色健康種養水平 當前,我國長江中下遊稻蝦綜合種養主養區已進入生產季節,稻鯉、稻蟹、稻鰍、稻螺和稻鱉等養殖模式也將逐步開始放養苗種,做好技術指導對於全年生產順利開展至關重要。
  • 創建「魚米之鄉」 全省規劃50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 
    當天,全省水產高質量發展現場推進會在眉山市舉行,來自全省21個市(州)的100餘名農業農村部門相關負責人和新型經營主體代表參會。推進會透露了四川水產高質量發展的哪些信號?目標 今後3-5年發展稻漁綜合種養500萬畝以上四川水產養殖面積居全國第十位、西部第一,養殖產量居全國第七位、西部第一。
  • 沭陽北丁集鄉:綜合種養 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
    他的家庭農場採取稻+漁、藕+漁、茭白+漁等多種模式,不用無機肥,只用少量有機肥,不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只用少量生物農藥,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還保護了生態環境。張瀾田笑著告訴記者,「我以前就是一麥一稻常規種植,不僅利潤低,而且風險高。通過縣裡培訓,我現在改為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不僅種養風險降低,收益還提高了數倍。」
  • 湖南益陽市南縣縣人大審議稻蝦產業發展報告
    南縣垸內湖泊眾多,水土肥沃,資源豐富,是發展小龍蝦養殖的理想之地,通過10多年對稻蝦共生種養模式的苦心摸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稻蝦共生」產業發展經歷了的「稻田寄養」、「稻蝦輪作」和「稻蝦共生」三個階段。2015年南縣&nbsp「稻蝦共生」技術基本成熟,主推「一稻一蝦」、「一稻雙蝦」和「一稻三蝦」三種模式。「一稻三蝦」是春季蝦苗,夏季食用蝦和秋季種蝦。
  • 稻漁綜合種養生產技術指南
    當前是稻漁綜合種養實施田間工程、維護種養設施和苗種運輸放養的關鍵時期,對於全年生產能否順利開展至關重要。為切實做好稻漁綜合種養生產技術指導工作,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組織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上海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及浙江、安徽、湖北、廣西、四川等省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專家,共同編寫了本指南,供各地在開展稻漁綜合種養生產指導時參考使用。
  • 天津市發展稻鰍、稻蟹、稻魚等多種立體種養模式
    &nbsp  在這個節骨眼上,地處黃莊窪地區的黃莊鎮、八門城鎮開始嘗試稻田立體種養這條路,在全鎮大力推廣立體種養模式,實現一地雙收、一水兩養,做到用地不佔地,用水不佔水,有效地提升了農業產出效益,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出產的綠色水稻遠遠高於市場價格,叫響了黃莊大米品牌,稻農種稻熱情高漲,牢牢捍衛住了津城糧倉。
  • 湖南農業大學稻田綜合種養團隊科技助力春耕
    湖南農業大學稻田綜合種養團隊按照疫情防控的總體要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產恢復。連日來,專家們踴躍深入基層一線,奔波于田間地頭,利用新媒體等技術,多途徑多方式指導水產行業開展春季生產。專家們在洞庭蝦網在線值班。近年來,稻田綜合種養備受關注,它既是水稻綠色生產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水產行業「一主兩翼」模式的重要組成。
  • 鴨綠河農場「稻田綜合種養」生態模式助農增收
    肖方是一位稻田綜合種養的受益者,經過試驗種養,嘗到了稻蟹綜合種養甜頭的他,由去年的50畝蟹稻擴大到今年200畝的種養面積。肖方為我們算了一筆帳,到了秋天,他家的這些蟹稻米每斤比市場價高出0.8元,加上銷售螃蟹的價錢,畝產值能達到2200元,與種植傳統水稻相比,可為他增收8萬元左右。
  • 從年入百萬的養魚大王,到年收入超過300萬元的養蝦能手,只是因為愛...
    最近一段時間,每公斤小龍蝦售價在50元左右,供不應求。」謝雲燦抓起一隻小龍蝦說,他的水稻一般4月中下旬種植、8月底收割,小龍蝦可與水稻共生近5個月。水稻秋收前,他就要逐步把小龍蝦捕撈上市,或者將小龍蝦轉移到田邊蝦溝裡繼續養殖。而同在一片稻田裡,稻蝦共生需做到兩點:一是水稻種植前,基肥要一次性施足,避免再施化肥和農藥。
  • 臨沂羅莊:稻漁綜合種養闖出生態農業新路
    冊山街道房嶺屯村遍野鋪金,飽滿的谷穗壓彎了稻稈,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稻香,收割機正在金色的稻浪中來回穿梭,滿載著豐收的喜悅。更讓人欣喜的是,如今全新的種養模式讓房嶺屯村稻農們每畝地平均預計增收4000餘元。「增收靠的是『一水兩用、一地多收』。」臨沂市羅莊區冊山街道房嶺屯村綠水灣合作社負責人李剛說,「稻在水中長,蝦在水中遊,老百姓指望著它過上小康生活哩!」
  • 雁江丹山2萬畝稻漁現代農業園涵蓋數十個村社
    近日,位於丹山鎮(原丹山鎮、新場鄉、回龍鄉)的稻漁現代農業園正在做田塊整理工作,這個利用現有水稻田進行標準化稻漁池塘改造,開展「稻蝦」「稻魚」「稻鱉」種養和池塘內循環流水養殖模式的園區,建成後不但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還可豐富市民的餐桌。
  • 一水兩用 一田雙收 糧漁雙贏——湖北稻漁綜合種養經驗走向全國
    9月2日,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提升現場會在四川省隆昌市召開。會議強調,要堅持穩糧增收、不與糧爭地這個根本原則,發揮好提質增效方面的優勢,處理好稻和漁、糧和錢、土和水、一產和三產、產業發展和科技支撐、積極推動和農民意願等方面的關係,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規範高質量發展。
  • 蝦中印鈔機!官方報告:中國去年小龍蝦總產值1466億 產量世界第一
    多個小龍蝦主產省份政府主管部門發布了小龍蝦產業規劃或指導意見: 湖北省先後發布了「十二五」和「十三五」小龍蝦產業發展規劃; 安徽省發布了稻漁綜合種養雙千工程實施意見; 湖南省發布了《關於大力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加快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指導意見》,將稻蝦綜合種養作為產業扶貧脫貧的重要手段,湖南省南縣縣委縣政府還發布了加快推進稻蝦產業發展實施意見; 江西省九江市和上饒市將小龍蝦稻漁綜合種養列入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項目
  • 推進「標準化生產」 南縣給地方稻蝦種養立規矩
    紅網時刻10月12日訊(記者 王義正 通訊員 聶曉)10月12日,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湖南省標準化協會、南縣商務和糧食局、南縣農業局、南縣畜牧水產局共同起草的地方標準《稻蝦生態種養技術規程》正式實施。
  • 稻漁田綜合種養,鴨-魚稻田養殖技術
    稻田養魚歷史悠久,稻田裡養鴨也很常見,但多數是以稻後養鴨為主,秋鴨居多。稻田養鴨中,真正稻-鴨共棲的情況並不多見,其主要原因是農民怕鴨子下田後踐踏秧苗。至於稻-鴨-魚共棲立體種養,人們認為凸顯的矛盾更多,既害怕鴨子下田踐踏秧苗,又擔心鴨吃魚,還有就是擔心水稻需要淺灌而養魚需要深水之間的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