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綠河農場「稻田綜合種養」生態模式助農增收

2020-12-18 騰訊網

東北網6月26日訊(通訊員 葛豔晶)「去年我家試驗種植的蟹稻效益很可觀,今年我又擴大了蟹稻種養面積,爭取賺更多的錢。」鴨綠河農場第四管理區種植戶肖方興奮地說道。近兩年來,鴨綠河農場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因地制宜創新種養模式。

肖方是一位稻田綜合種養的受益者,經過試驗種養,嘗到了稻蟹綜合種養甜頭的他,由去年的50畝蟹稻擴大到今年200畝的種養面積。肖方為我們算了一筆帳,到了秋天,他家的這些蟹稻米每斤比市場價高出0.8元,加上銷售螃蟹的價錢,畝產值能達到2200元,與種植傳統水稻相比,可為他增收8萬元左右。除了收購價格高、不愁賣之外,在種植過程中,不僅能得到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還可以從選種、投入、管理到收穫、銷售實現統一步調,而且螃蟹和水稻的品質也得到了保證,生產的稻和蟹都為綠色產品,稻米品質也受到市場青睞,既保障了「米袋子」又鼓起「錢袋子」。

據了解,鴨綠河農場推廣「稻+蟹」、「稻+鴨」等稻田綜合種養模式,通過水稻和河蟹、鴨子的互生互促、互促互利的生態種養模式,有效減少大田肥料的施肥量和雜草及病害,提高稻米的品質和產量,同時綠色飼養的方式,使得河蟹與稻田鴨肉質與口感都稱佳品。同時這個農場為確保項目落地有效益,聘請河蟹養殖專家與農業人員組成蟹稻技術組深入養殖科技示範點,與農戶開展技術對接服務,掃除種養殖技術盲點,實施「種、養、管」全程跟蹤技術服務,並加強種養殖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加大項目資金扶持力度,促進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推廣、發展,實現一田雙收、一水雙收、蟹稻、鴨稻共盈的目標,真正做到一水兩用、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綠色發展。

下一步,鴨綠河農場將抓實抓細示範引領、品牌建設等方面,擴大規模、加大推廣力度,努力推動農場稻田綜合種養又好又快發展。

相關焦點

  • 【鄉村振興】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鄉村振興】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2020-12-18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徽肥西官亭: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原標題:安徽肥西官亭: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位於安徽省肥西縣官亭鎮姚崗村的瀚鵬家庭農場,通過探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努力構建立體高效的現代農業新模式
  • 安徽滁州市定遠縣成海生態農場榮獲2017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
    「2017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創新大賽綠色生態獎」。&nbsp&nbsp&nbsp&nbsp據悉,此次活動由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組織,中國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上海海洋大學承辦,來自全國20個縣市的88家稻漁綜合種養企業,近百個稻米品種參與評比展出,此次技能大賽主要分為優質漁米評比推介和發展論壇活動兩個部分,其中優質漁米評比,以全國稻漁種養模式創新大賽及優質漁米評比為主要內容。
  • 官亭鎮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位於肥西縣官亭鎮姚崗村的瀚鵬家庭農場,通過探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努力構建立體高效的現代農業新模式,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率,農場產業蓬勃發展,更帶動周邊農戶共同增收,為農村發展增色添美。
  • 湖南農業大學稻田綜合種養團隊科技助力春耕
    湖南農業大學稻田綜合種養團隊按照疫情防控的總體要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產恢復。連日來,專家們踴躍深入基層一線,奔波于田間地頭,利用新媒體等技術,多途徑多方式指導水產行業開展春季生產。專家們在洞庭蝦網在線值班。近年來,稻田綜合種養備受關注,它既是水稻綠色生產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水產行業「一主兩翼」模式的重要組成。
  • 華港360遠教服務隊助農致富
    2015年10月,華港鎮黨委充分發揮遠程教育在助推新農村建設中的特殊作用,順應「網際網路+」的時代要求,以「助農致富」為目標,創新成立360遠程教育志願者服務隊,鼓勵大學生村官、鎮機關站所工作人員、土專家、田秀才等加入服務隊,分設政策理論宣講、農業技術培訓、農產品推介與銷售、科學信息諮詢、文化下鄉5個志願小分隊,全方位、無縫隙、零距離服務群眾。
  • 八五九「生態種養」促增收
    八五九農場從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補短板等方面入手,不斷優化種植結構,通過打造「生態種養」模式,著力在農業生產和經濟效益上取得新突破。
  • 稻田養鴨:稻鴨雙豐收,湖熟人的家庭農場種養秘籍
    種養結合、生態環保來到稻田,看到一群鴨子穿梭在一大片碧綠的稻田裡吃蟲、除草……它們成為稻田裡特殊的「管理員」。這類種植方式被稱作是「稻鴨共作」,是一種「種養結合、生態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每畝放養雛鴨16隻,既有利於避免過於群集而踩傷稻苗,也能分布到田間各個角落去覓食,達到均勻控制雜草和田間害蟲的目的。
  • 南京江寧:楊長根家庭農場獲評全國典型案例
    新品試種 增添致富新路近年來,楊長根在創新種養模式之餘,還積極與南京農業大學稻田種養研究團隊進行合作,得到專業技術支持,同時還在自家農場試用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在周邊農戶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今年,楊長根在農場中成功試種了稻田綜合種養新品種——「滬香軟1號」。新品種不僅成熟周期短,也更適合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我們已經種成品嘗過了,這個新品種口感好。
  • 色彩衢州·肥美「稻田蟹」!稻漁生態養殖喜豐收啦
    稻穗隨著秋風搖曳,「沙沙」作響,一眼望去黃澄澄的一片,滿眼「稻花香裡說豐年」的好景象。吳家家庭農場採取「稻漁共生」立體種養模式,稻養蟹,蟹養稻,相互依存,優化稻田資源配置。走在田壟上,總能看到個頭喜人的河蟹「橫行」於稻田之間。
  •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
    四川開江縣鴻發家庭農場 ——打造生態養殖模式 示範引領一方產業 12. 貴州凱裡市玉龍養殖家庭農場 ——公司和農場利益共享 農民和企業風險共擔 三、種養結合類 13.
  • 北碚區農業農村委聯合西南大學開展「魚稻共生」生態種養模式試點
    本報訊(記者 齊宏)「魚稻共生」是一種「一田多產,一水多收」的生態種養模式。日前,區農業農村委聯合西南大學在柳蔭鎮明通村開展「魚稻共生」生態種養模式試點,為當地種養殖戶開闢生態經濟新空間。
  • 百位人大代表話小康丨孫飛:稻田養魚又栽花 生態農業富民路
    多年來,孫飛積極推廣稻田生態立體種養,帶領周圍群眾走出了一條生態農業致富之路。稻田養魚,傳統農業變出新花樣孫飛任職的河橫村,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命名的生態環境「全球500佳」,也是全省稻米生產技術集成示範區,維護生態環境、推進綠色發展成了孫飛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與村民的接觸中,孫飛發現老百姓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出的大米,品質卻不高,難以賣出好價錢。
  • 臨沂羅莊:稻漁綜合種養闖出生態農業新路
    更讓人欣喜的是,如今全新的種養模式讓房嶺屯村稻農們每畝地平均預計增收4000餘元。「增收靠的是『一水兩用、一地多收』。」臨沂市羅莊區冊山街道房嶺屯村綠水灣合作社負責人李剛說,「稻在水中長,蝦在水中遊,老百姓指望著它過上小康生活哩!」
  • 立體種養 農旅融合——江山鑫達家庭農場變身美麗果園
    近年來,鑫達家庭農場不斷探索「果林+」發展模式,緊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理念,利用地處旅遊景區的優勢,充分開發生態立體種養殖業,結合鄉村休閒旅遊,打造美麗果園,取得了顯著成效。鑫達家庭農場由峽口鎮峽新村村民周立新創辦,在我市和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等地建有馬家柚種苗基地10多個,面積達7000多畝。
  • 綠色農場的農耕夢
    起蝦不到3小時,在田園牧歌農場餐廳裡,作為田園牧歌農場的董事長,喻超的媽媽王美春將美味生態的小龍蝦送到了吃貨們的舌尖上。 這是一個湖南典型的家庭農場,也是湖南省政府「農業百千萬工程」培育萬名家庭農(林)場示範場的成果。自己負責管理後勤、兒子負責市場銷售、弟弟負責生產技術,各盡其責,各展其長。
  • 實現「零排放」生態循環 種養結合打造公園式農場
    坐落於惠山區洛社鎮三鄉岸的星諾農場內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一條蜿蜒曲折的小河將農場隔成了作物區、養豬場和鴿場,在這裡,正進行著一場將畜禽糞汙轉化成有機肥反哺農業並實現「零排放」的生態實驗。說到畜禽養殖,很多人第一印象就兩個字:「髒」和「臭」。不過,沿著幽靜的林間小道步入星諾農場,再走過一方清澈的小湖,眼前出現了成片的桃林與稻田,給人的感覺是走進了一個公園。
  • 生態之光照耀農場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5月31日午後,浙江省海鹽縣沈蕩鎮尤甪村三羊農場內,農場主陳小東站在生態稻鰍種養基地的圍網邊,觀察泥鰍的生長狀況。環顧四周,只見田裡種著水稻,水面上飄滿了南湖菱綠色的圓葉片,水底養著泥鰍,微微遊動,水面便蕩起一圈圈漣漪。
  • 襄陽南漳大力推進「以旅助農」促農民增收
    記者 李秋晨 攝  湖北日報網消息(記者 李秋晨)木製的牌坊下吊掛著7個大簸箕,上面用漆寫著「染坊灣生態農場」幾個大字,5月的生態農場陽光明媚,清澈的池水、長著嫩芽的綠化植物和精緻的木屋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這就是左相虎的生態農場,農場位於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九集鎮染坊灣一組,土地流轉面積600畝,烈日當頭仍能不時看到葡萄藤下辛勤勞作的農民僱工。
  • 天津市發展稻鰍、稻蟹、稻魚等多種立體種養模式
    而就在這平靜的稻穗下面,卻藏著當地農民創造的農業奇蹟:通過發展稻鰍、稻蟹、稻魚等多種立體種養模式,使一畝地的水稻產出了雙倍甚至五六倍的經濟效益,而且保護了一度曾想棄種的20萬畝稻田,溼地面積有增無減,生態環境越來越好。&nbsp  黃莊窪地區水稻常年種植面積2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