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鴨綠河農場「稻田綜合種養」生態模式助農增收
東北網6月26日訊(通訊員 葛豔晶)「去年我家試驗種植的蟹稻效益很可觀,今年我又擴大了蟹稻種養面積,爭取賺更多的錢。」鴨綠河農場第四管理區種植戶肖方興奮地說道。近兩年來,鴨綠河農場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因地制宜創新種養模式。
-
【鄉村振興】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鄉村振興】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2020-12-18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徽肥西官亭: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原標題:安徽肥西官亭: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位於安徽省肥西縣官亭鎮姚崗村的瀚鵬家庭農場,通過探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努力構建立體高效的現代農業新模式
-
八五九農場東安鰲花島原生態旅遊度假村簡介
東安鰲花島旅遊度假村AA級景區位於建三江管局八五九農場東安鎮,是八五九農場個體開發經營的集觀光、度假、休閒、餐飲於一體的旅遊景點。度假村內有兩個天然水泡,水泡中心是著名鰲花島,沿江有2000米的江防林帶,自然生態原始風貌保持完好,基礎設施較為齊備,房屋均為美式風格,餐廳、賓館等建築坐落於樹林的間隙裡,與自然環境巧妙融合。 度假村原生態旅遊度假村現有自備停車場面積5000平方米,足以接納進入景區旅遊的車輛。鰲花島三面環水,一面朝江,島走金鉤,岸邊橡樹繁茂,倒影水中,宛如人間仙境。
-
北碚區農業農村委聯合西南大學開展「魚稻共生」生態種養模式試點
本報訊(記者 齊宏)「魚稻共生」是一種「一田多產,一水多收」的生態種養模式。日前,區農業農村委聯合西南大學在柳蔭鎮明通村開展「魚稻共生」生態種養模式試點,為當地種養殖戶開闢生態經濟新空間。
-
官亭鎮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位於肥西縣官亭鎮姚崗村的瀚鵬家庭農場,通過探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努力構建立體高效的現代農業新模式,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率,農場產業蓬勃發展,更帶動周邊農戶共同增收,為農村發展增色添美。
-
稻鴨共棲生態種養能實現共促雙盈
稻鴨共棲生態種養能實現共促雙盈敖禮林等稻田中的蟲、草等有害生物可為鴨的生長發育提供一部分優質飼糧;鴨糞是水稻的上好有機肥,鴨在稻田中運動與覓食有除草、除蟲和中耕等作用,稻田可不用化學或人工除草,病蟲害防控的壓力也大大減輕,降本增效明顯。稻鴨共棲水稻可增產10%~15%,每畝節省除草和防治病蟲害等費用50~100元,每畝養鴨能增收200元以上。
-
重慶銅梁區慶隆鎮:魚塘水面種水稻創新生態種養新模式
重慶銅梁區慶隆鎮:魚塘水面種水稻創新生態種養新模式2018-05-28 09:31:00 水產養殖網     「水面種稻是魚稻共生生態種養結合的新模式。通過這種模式,既有效解決了水質富營養化的汙染,又利用了閒置的水面來種植水稻,提高了魚塘的綜合經濟效益。
-
一水兩用 一田雙收 糧漁雙贏——湖北稻漁綜合種養經驗走向全國
9月2日,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提升現場會在四川省隆昌市召開。會議強調,要堅持穩糧增收、不與糧爭地這個根本原則,發揮好提質增效方面的優勢,處理好稻和漁、糧和錢、土和水、一產和三產、產業發展和科技支撐、積極推動和農民意願等方面的關係,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規範高質量發展。
-
天津市發展稻鰍、稻蟹、稻魚等多種立體種養模式
經過一年的艱辛努力,康思源的稻魚立體種養獲得了成功,戶均增收2萬多元,每畝純增效益3000元。嘗到了甜頭,第二年許多村民紛紛加入。隨後,合作社帶領社員又開始了探索水稻套養鱔魚、螃蟹等立體種養模式,並多方籌集資金,進一步改善試驗區環境,建立了年育苗能力為6億尾的泥鰍種苗孵化場,規劃建設了稻鰍種養區、稻蟹種養區、甲魚區和垂釣區4個區域,重點開展水田立體生態種養技術模式示範。
-
二九〇農場到八五九參觀農業現場
7月19日,二九〇農場到八五九參觀農業現場,分公司副總經理朱春霖,農業生產部領導陪同。
-
有機質農業化廢為利將種養廢棄物轉化為"種養廢利物"
土地是萬物之母,化解人口、市場、土地、生態等矛盾的方法千千萬。但是最根本的是從有機質農業耕育農法模式的種養平衡開始,到農村能源到有機肥等綜合利用。有機質農業遵循自然規律,是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將種養廢棄物轉化為廢利物的耕育農法生產方式。有機質農業最大特點就是秸稈優先過腹還田、就近還田、變廢為寶,通過「糧•秸•牧•菌•沼」模式對營養物質多層次地分級利用,實現無廢物、無汙染生產。也是種養廢利物(沼渣等)再循環促進有機質農業循環發展模式。
-
臨沂羅莊:稻漁綜合種養闖出生態農業新路
更讓人欣喜的是,如今全新的種養模式讓房嶺屯村稻農們每畝地平均預計增收4000餘元。「增收靠的是『一水兩用、一地多收』。」臨沂市羅莊區冊山街道房嶺屯村綠水灣合作社負責人李剛說,「稻在水中長,蝦在水中遊,老百姓指望著它過上小康生活哩!」
-
種養一體化:德興忠牧場走出生態與規模兼顧發展之路
(文/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鄭慧英)「京津之翼、生態武清」,綠色生態發展已成為天津市武清區的亮麗名片。有著「天津市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榮譽之稱的德興忠牧場正是坐落在這片綠色生態文化理念濃厚的大地上。德興忠的兩代牧場主也一直堅守著「生態與規模兼顧發展」之路。
-
紅光農場立體種養模式帶動產業發展
首頁 >> 專題專欄 >> 現代農業 >> 最新動態 紅光農場立體種養模式帶動產業發展
-
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動脫貧人口持續增收
創新發展:激活收入增長動力聚焦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新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激發鄉村市場、要素、主體的活力,調動農民增收致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各方帶領農民增收的信心。結合貧困地區生產生活實際,在維護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產業增收能力、當地資源稟賦、農民素質等因素,合理規劃中長期發展目標,淘汰低效能產業、培育新興項目,大力發展市場廣闊、畝產豐厚、經濟效益好的產業。聚焦特色產業,創新財政支農方式,加大產業、產品、經營結構的調整力度,不斷拉長產業鏈,拓寬產業面。以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為導向,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全面提質增效。
-
央媒看南平|順昌:產業助貧促脫貧農戶持續增收
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實施企業分類對接脫貧農戶產業幫扶模式,動員縣裡34家農業龍頭企業及專業合作社專設幫扶車間、幫扶基地和種養大棚,與全縣1045家脫貧農戶開展產業結對幫扶,循序漸進培育脫貧農戶自身造血功能
-
金禾公司:有機生態農業產業化增收的樣板
近年來,金禾公司以立足當地、服務社會、健康國人為發展理念,以培育優良土壤為根本,以健康栽培方式為手段,以生產安全健康食材為宗旨,依靠科學的技術和管理,走出了一條生態農業產業化增收之路,成為了遷安市西部生態森林綠道上名副其實的「金瓜」、驛站。
-
雲南漾濞:因地制宜種草莓促增收
種草莓促增收眼下雖正值隆冬時節,但走進位於漾濞縣漾江鎮的桑不老村,會看到有一片紅綠相間的草莓地,綠的是草莓樹,紅的是草莓果,每天都有人到這裡採摘草莓,儼然成了冬日田園裡的一道風景。種草莓促增收這片草莓的種植戶是桑不老村民常興平,他們一家有五口人,前幾年靠在外嫁接各種苗木增加家庭收入。去年以來因為疫情的原因沒有外出務工,於是在家裡種植了4畝多草莓,品種為紅顏草莓和牛奶草莓,經他一家精心管理,草莓長勢喜人。常興平說釆了帶走的每斤15元左右,人最多時每天能達到幾十人,賣得好一天可以有2000多元錢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