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夭
作者:付萬裡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 《詩經·周南·桃夭》
一首《桃夭》,將女子待嫁的明媚動人,盡現於此,仿佛一閉眼,那詩意水墨,燦然芳華便浮現在我眼前。不由得便覺得那中華的嫁衣情節便是緣起於此。她不能輕易示人,卻滿溢笑語哀容,每一針,繡的都是未曾拂面的期許,每一線,網羅的都是無法言說的迷濛。
「著我繡袷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這是劉蘭芝被婆母休棄時的穿著,美卻帶著發自內心的戰慄。她也曾有一場滿心歡喜的待嫁,「手裡金鸚鵡,胸前繡鳳凰。偷眼暗形相,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大紅蓋頭之下,朱唇輕抿,香腮若雪。看不清喜娘的模樣,卻聽得到「百年好合」「百子千孫」的吉樣話。蓋頭被揭起來的那一刻,帳頭明亮的紅燭羞得她抬不起眉眼,手卻被人輕輕執起,含羞帶怯地飲下一杯合巹酒。那晚過後,一襲嫁衣便壓在了箱底,以為此生不會再穿上它。
然而造化弄人,她再不願,也難免成了再嫁之身。但是「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的約定卻在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徘徊,那纖纖細步,走出的不是即將登上花轎的輕快,而是舉身赴清池的無奈。飄身一躍之時,蘭芝「攬裙脫絲履」,回望這一世,那最美的紅妝,最初的心悅,將自己的完整在黃泉路前,唯留一人。
「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
史上嫁得最轟轟烈烈的女子當屬陳阿嬌了吧,鳳冠金飾掩蛾眉,朱甸粉繡壓玉頸,生得鐘鳴鼎食之家,即便是嫁衣,也無需她親手來繡。
紅妝花嫁,紅燭帳暖,這些並不是沒有過。
可最終只剩下了美玉雕琢的門戶,黃金裝飾的寢官,帷幔常開,玉帶始終鉤向兩旁,即使她日日穿著當初那一身鳳冠霞帔,也再沒有一個人,暖得了冰冷入骨的床榻。
嫁衣雖繁,又豈能駕馭命運?寓意有盡,人生無常。
可堪回首,《桃花扇》中,「江南花發水悠悠,人到秦淮解盡愁,不管烽煙家萬裡,五更懷裡轉歌喉。」
李香君乃一介青樓女子,本是沒有嫁衣的,幸得侯方域梳攏妝奩,紅妝十裡,飄搖綽約。纏頭繞胭脂,珠翠相輝映,光芒打在流蘇帳幔上,瀲灩無比。「銀燭籠紗通宵亮,金杯勸酒合席唱」,這樣的光景,已是不敢想像,可這些全都不是侯方域的家當!
羨你風流雅望,東洛才名,西漢文章。逢迎隨處有,爭看坐車郎。秦淮妙處,暫尋個佳人相傍,也要些鴛鴦被、芙蓉妝;你道是誰的,是那南鄰大阮,嫁衣全忙。
春宵一度之前,她是何等慶幸,自己這一生終究是覓得一個溫良歸宿。看樣貌,是翩翩佳公子,才學亦是不輸他人,雖從未一擲千金,卻也不是拮据吝嗇之人。哪知自己不過是一場美人計中的一顆棋子,那些妝奩,竟全都不是侯生所贈。
她雖難過悲哀,也只是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場,便再無言語。在烽火狼煙的時代,名士與名妓,即是一段佳話,也終究難以長相廝守。侯方域投奔了抗清名將史可法,臨走前,萬般不舍盡在衷腸,遲遲不願離開香君。而李香君再次拿出了當時「卻妝」的勇氣,催他快走,快到那個真正的鐵血前線去。她以他臨別前所贈的一把白絹扇,作為唯一的念想。等待有朝一日,有情人再續前緣,但未及重逢,李香君便等來了阮大鉞的強娶。
烈性如她,又怎會辜負侯生?
她懷揣那柄白絹扇子,從樓上決絕一躍,性命雖然沒有終結,血色卻將白扇染成了桃花模樣。
一場紅妝花嫁,原本就是因為背後那些故事而美麗。
而「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究竟是紅妝映了美人,還是美人染了紅妝,那一張張在塵埃中浮現又隱沒的笑靨,終是伴著點點淚滴,在蒼穹飄散,不知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