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2020-12-17 百家號

桃夭

作者:付萬裡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 《詩經·周南·桃夭》

一首《桃夭》,將女子待嫁的明媚動人,盡現於此,仿佛一閉眼,那詩意水墨,燦然芳華便浮現在我眼前。不由得便覺得那中華的嫁衣情節便是緣起於此。她不能輕易示人,卻滿溢笑語哀容,每一針,繡的都是未曾拂面的期許,每一線,網羅的都是無法言說的迷濛。

「著我繡袷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這是劉蘭芝被婆母休棄時的穿著,美卻帶著發自內心的戰慄。她也曾有一場滿心歡喜的待嫁,「手裡金鸚鵡,胸前繡鳳凰。偷眼暗形相,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大紅蓋頭之下,朱唇輕抿,香腮若雪。看不清喜娘的模樣,卻聽得到「百年好合」「百子千孫」的吉樣話。蓋頭被揭起來的那一刻,帳頭明亮的紅燭羞得她抬不起眉眼,手卻被人輕輕執起,含羞帶怯地飲下一杯合巹酒。那晚過後,一襲嫁衣便壓在了箱底,以為此生不會再穿上它。

然而造化弄人,她再不願,也難免成了再嫁之身。但是「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的約定卻在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徘徊,那纖纖細步,走出的不是即將登上花轎的輕快,而是舉身赴清池的無奈。飄身一躍之時,蘭芝「攬裙脫絲履」,回望這一世,那最美的紅妝,最初的心悅,將自己的完整在黃泉路前,唯留一人。

「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

史上嫁得最轟轟烈烈的女子當屬陳阿嬌了吧,鳳冠金飾掩蛾眉,朱甸粉繡壓玉頸,生得鐘鳴鼎食之家,即便是嫁衣,也無需她親手來繡。

紅妝花嫁,紅燭帳暖,這些並不是沒有過。

可最終只剩下了美玉雕琢的門戶,黃金裝飾的寢官,帷幔常開,玉帶始終鉤向兩旁,即使她日日穿著當初那一身鳳冠霞帔,也再沒有一個人,暖得了冰冷入骨的床榻。

嫁衣雖繁,又豈能駕馭命運?寓意有盡,人生無常。

可堪回首,《桃花扇》中,「江南花發水悠悠,人到秦淮解盡愁,不管烽煙家萬裡,五更懷裡轉歌喉。」

李香君乃一介青樓女子,本是沒有嫁衣的,幸得侯方域梳攏妝奩,紅妝十裡,飄搖綽約。纏頭繞胭脂,珠翠相輝映,光芒打在流蘇帳幔上,瀲灩無比。「銀燭籠紗通宵亮,金杯勸酒合席唱」,這樣的光景,已是不敢想像,可這些全都不是侯方域的家當!

羨你風流雅望,東洛才名,西漢文章。逢迎隨處有,爭看坐車郎。秦淮妙處,暫尋個佳人相傍,也要些鴛鴦被、芙蓉妝;你道是誰的,是那南鄰大阮,嫁衣全忙。

春宵一度之前,她是何等慶幸,自己這一生終究是覓得一個溫良歸宿。看樣貌,是翩翩佳公子,才學亦是不輸他人,雖從未一擲千金,卻也不是拮据吝嗇之人。哪知自己不過是一場美人計中的一顆棋子,那些妝奩,竟全都不是侯生所贈。

她雖難過悲哀,也只是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場,便再無言語。在烽火狼煙的時代,名士與名妓,即是一段佳話,也終究難以長相廝守。侯方域投奔了抗清名將史可法,臨走前,萬般不舍盡在衷腸,遲遲不願離開香君。而李香君再次拿出了當時「卻妝」的勇氣,催他快走,快到那個真正的鐵血前線去。她以他臨別前所贈的一把白絹扇,作為唯一的念想。等待有朝一日,有情人再續前緣,但未及重逢,李香君便等來了阮大鉞的強娶。

烈性如她,又怎會辜負侯生?

她懷揣那柄白絹扇子,從樓上決絕一躍,性命雖然沒有終結,血色卻將白扇染成了桃花模樣。

一場紅妝花嫁,原本就是因為背後那些故事而美麗。

而「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究竟是紅妝映了美人,還是美人染了紅妝,那一張張在塵埃中浮現又隱沒的笑靨,終是伴著點點淚滴,在蒼穹飄散,不知所去。

相關焦點

  • 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
    佚名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為什麼古人會把美麗女子形容為桃花,在桃花運一詞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呢?系列節目《詩歌裡的春天第一集》——「桃之夭夭」。
  • 9首桃花詩詞,灼灼其華,宜其室家
    《詩經·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這是讚美年輕姑娘出嫁的詩,表現了姑娘與家人和睦相處的樣子。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首詩簡短,但是又充滿哲理,你那裡的桃花開了嗎?《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唐·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 《詩經》寶寶起名第二篇: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人以蝗蟲詵詵、薨薨、揖揖形容其聲音之盛,藉以形容蝗蟲之多子,更以此類比人的多子。應該是祭祀時讚美君主多子多孫的詩篇。取名:宜爾出自:"宜爾子孫,振振兮。"——《詩經 螽斯》,本句詩的意思是:「你的子孫多又多,家族正興旺啊。」取此名寓意宜室其家,安常履順。
  •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園市市花桃花
    桃花是中國傳統的園林花木,其樹態優美,枝幹扶疏,花朵豐腴,色彩豔麗,為早春重要觀花樹種之一。其花語及代表意義為:愛情的俘虜。詩經《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 說一說《詩經》裡那些美得讓人心動的詩——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1.桃夭作者:佚名桃之夭夭(yāo),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zhēn)。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小編一開始不知道這首詩是描寫新嫁娘的,只是一眼就喜歡上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只輕輕吟誦,就覺得有一股子歡喜。桃花開得多麼漂亮茂密啊,嬌羞的新娘今日就要出嫁,願你婚後和睦啊,子嗣綿長。
  • 《詩經·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圖片來自網絡)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 《詩歌裡的春天》第一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又是一年的春天,桃花盛開,楊柳依依。清晨的時候,輕輕的薄霧剛剛散盡,安靜的小山村仿佛是剛剛從沉睡當中醒過來。一天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
  •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50年代復古婚紗才是真正精美永恆典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千年之前的《詩經》中對於新嫁娘的讚美歌唱,流傳千古,大意是:桃花開的紅豔嬌美如火如荼,像桃花一樣美好的姑娘,年輕人把她娶回家吧,一起攜手共建和諧美好的家庭。
  • 你是要灼灼容顏,還是要宜其室家 | 鳳凰詩刊
    你是要灼灼容顏,還是要宜其室家文/安意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周南·桃夭》(上)白居易有句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以前不覺得怎樣,現在覺得幽美難言。桃花開得很早,現在卻要等到其他的花都謝了,開得倦怠了才盛開,而且是開在山中,這份熱鬧中帶著難言的收斂和沉靜。
  •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中最唯美的12句,值得收藏
    我本人很喜歡詩經,古人對待感情的那種含蓄與忠貞,讓人為之嚮往與感動。《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有許多描寫愛情的詩篇。膾炙人口,美不勝收。風雨之時見到你,怎不心曠又神怡。風瀟瀟呀雨瀟瀟,窗外雞鳴聲聲繞。風雨之時見到你,心病怎會不全消。風雨交加昏天地,窗外雞鳴聲不息。風雨之時見到你,心裡怎能不歡喜。
  • 虛空先生淺解: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 宜其家人?
    《詩》雲「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 宜其家人」多美的一段話,出自於《詩經》。「桃之夭夭」茂盛的樣子,「夭夭」就是茂盛的嬌美的樣子,以前《詩經》喜歡借物言情或者借物表達對一個人的讚美。接下來又說,其葉蓁蓁「蓁蓁」內在果實很茂盛很豐厚的樣子。「之子于歸」形容待嫁的少女。「宜其家人」是嫁過去以後對對方的家人是有益的,「桃之夭夭」是形容少女的外在是很茂盛的,很嬌美的樣子,很年輕很俊美。「其葉蓁蓁」不光外表很年輕很嬌美,內在也很美很有才華很有女德。所以她的內在叫「其葉蓁蓁」。
  • 之子于歸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之子于歸,之子:這個女子;於歸:到丈夫家中去。指女子出嫁。出自:《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之子于歸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之子于歸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之子于歸(zhī zǐ yú guī)成語釋義:之子:這個女子;於歸:到丈夫家中去。指女子出嫁成語出處:《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 每天一點國學:地道的中式婚禮,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翻譯過來就是:桃樹如今生機勃勃,花朵正是鮮豔美麗。美麗的姑娘就要出嫁了,這段婚姻一定和睦美滿。
  • 《桃天》是一首男婚女嫁,宜其室家的祝頌詩
    《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天天,有蓄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天天,共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古時男子有妻叫有室,女子有夫叫有家。這是一首男婚女嫁,宜其室家的祝頌詩。姑娘要出嫁,親友們前來道賀,舉行一個歡送儀式,《桃天》之歌大約就是在送別儀式上演唱的。無非是一些誇讚新娘的吉利話,祝她出嫁後早生貴子,與公婆和睦相處。清人方玉潤說:「蓋此亦詠新婚詩,與《關雎》同為房中樂,如後世催妝坐筵等詞。特《關雎》從男求女一面說,而此從女歸男一面說,互相掩映,同為美俗」。
  • 之子于歸,宜室宜家
    不禁叫人想起「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叫人想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其募日月之精華,融合水之柔媚,火之熱烈,鐵之剛毅,既有著「驚鴻照影」般的豔麗,又有著特立獨行的傲岸。桃花亦叫人想起女子,葛藟則可代男子,《詩經》「桃夭」和「樛木」分別是新郎新婦的頌婚詩。一個說:「樂只君子,福履將之。」一個說:「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即便後來以桃花喻女子者浩淼,總不及《詩經》意思好正。
  • 《詩經桃夭》:讚美女子宜其家室的良好美德
    絕大多數人肯定是不能背下《國風·周南·桃夭》篇的,但是很多人都會背誦「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兩句。我想這是我們的文化基因對於我們的傳承,就是要看重婚姻和家庭,因為婚姻家庭才是我們的立足之本。
  • 《詩經》:「宜其家室」,是古代父母對將嫁女子的叮嚀,值得學習
    今天的我們,或許真的應該多多讀讀古人的處世之道,尤其在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方面,更不可過分偏心。《詩經》國風周南篇《桃夭》詩語簡潔明了,短小精悍,但其中父母對將嫁之女「宜其家室」的叮嚀是值得今天的我們所學習的。
  • 筱青讀詩經(2)桃之夭夭---詠婚歌
    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zhēn)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灼灼:花朵色彩鮮豔如火,明亮鮮豔的樣子。華同「花」。之子:這位姑娘。於歸: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歸宿,故稱「歸」。於:去,往。宜:和順、親善。蕡:草木結實很多的樣子。
  •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怎麼回事?成語逃之夭夭與桃之夭夭什麼關係
    桃之夭夭不是那個逃之夭夭,那麼到底怎麼回事呢,有什麼樣的故事呢?其實他倆是諧音,後來人借用為「逃之夭夭」,形容逃跑的飛快。出自《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