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周南 桃夭》——今天我要嫁給你充滿待嫁少女夢幻氣息之古典舞《桃夭》為什麼古人會把美麗女子形容為桃花,在桃花運一詞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呢?系列節目《詩歌裡的春天第一集》——「桃之夭夭」。
又是一個春天,芳草萋萋,桃花灼灼,綠色的大地向我們款款行來。在這萬物復甦、春光明媚的日子裡,詩人們敞開情懷,滿懷喜悅地擁抱這嶄新的世界。在這些曠世才子們的眼中,那柔柔的綠意是如此的動人心魄;那濃濃的花香是如此的沁人心脾。美好時光怎能被辜負,於是他們展開無邊的想像力,肆意地揮灑著那份浪漫、豪情與衝動。無論是「春風十裡揚州路」的嫵媚生動,還是「聞說雙溪春尚好」的刻骨銘心,這一首首關於春的美麗詩句,最終在詩人的筆端跳躍流淌,直至噴薄而出,幻化成蒼穹中中的一道道亮光,給後人留下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春之歌。那麼在這冬去春來的美好日子裡,遠古的詩人們,他們是如何用自己的浪漫筆觸去描繪那一段段關於春天的永恆回憶,他們的愛情、事業和家國能像他們渴望的那樣也迎來屬於自己的春天嗎?中南大學楊雨教授帶您步入溫馨浪漫的春日裡,為您精彩講述系列節目《詩歌裡的春天》第一集——「桃之夭夭」。
又是一年的春天,桃花盛開,楊柳依依。清晨的時候呀,輕輕的薄霧剛剛散盡,安靜的小山村仿佛是剛剛從沉睡當中醒過來。「一天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山村的農家應該是每家每戶都開始勞作了,農夫們要下田去耕作,農婦們呢也開始要操持家務。可是,這個春天的早晨啊,這個小山村顯得有一點點反常,因為農夫農婦好像沒有像平時一樣開始忙碌的田間的耕作,而是不約而同、三三兩兩聚集到村頭的一個農家小屋裡面。這個農家小屋啊,這個時候炊煙嫋嫋,顯得分外的熱鬧,原來今天這戶農家要舉行一個隆重而熱烈的婚禮。當然今天婚禮的主角反而不在現場,新郎已經在去迎接新娘的路上了。我猜啊,這個新郎的心情肯定是有一點忐忑不安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古代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郎新娘在結婚前大多是沒有見過面的,那誰知道新娘是貌若西施,還是醜若無鹽呢?所以新郎一直在想,不知道新娘長什麼樣?
這個時候啊,在村口看熱鬧的小孩開始就報信了:「新郎回來了,新郎迎親回來了,新娘,快看新娘。」大家都擁到這個小院的門口來看新娘。只見到這個新娘啊,眼若秋水,柳眉盈盈,臉上掛著一絲淺笑,面若銀盤。雖然作為新娘,肯定是經過了一番精心的打扮,但是這個脂粉的掩蓋之下,依然掩飾不住她那種青春靚麗的光彩,用「面若桃花」四個字來形容新娘的美貌,那是一點都不過分的。那再看新郎,本來有的那點忐忑不安的心情已經是蕩然無存。這個時候啊,院子裡,新郎的好朋友開始了唱起他們耳熟能詳的一首歌謠。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我們知道這首詩那出自《詩經•周南》,作為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裡面的詩大多都沒有題目,所以往往是取第一句的詩句為名。所以呢,這首詩就以「桃之夭夭」而命名為《桃夭》,「夭夭」是形容桃樹青春茂盛、生機勃勃的樣子。那「灼灼其華」,「華」就是花,所以「灼灼」呢是形容桃花開得非常的鮮豔、非常茂盛的樣子。《詩經》的詩篇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善於使用疊字,就是兩個同樣的字重疊,「夭夭」和 「灼灼」都是疊字,誦讀起來是朗朗上口,音韻諧美。那表面上看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形容春天桃花盛開的美景,但是我們也知道,《詩經》有一個藝術的創作手法,叫做「比興」。比就是打比方,比如說,這個女孩的臉紅得像蘋果一樣,把臉龐比喻成蘋果;「興」呢,簡單地說就是以自然景物來引起一種情感的抒發,當然「比」和「興」往往都會連在一起來表達一種隱含的象徵意義。所以在這裡呢,其實「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既點名了這個婚禮所舉行的季節,是在桃花盛開的春天,同時它也用來比喻新娘子豔若桃花的美貌。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之子」就是這位姑娘,「於歸」就是出嫁的意思。我們知道,今天呀尤其是在農村舉行婚禮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新房的門口會貼上一副對聯,橫批經常就會用到這四個字「之子于歸」。「室家」就是家庭的意思,當然這裡也可以把它理解為是夫妻。這位美麗溫柔賢惠的新娘嫁到夫家來之後,一定會家和萬事興的。
而第一章「灼灼其華」,主要是形容新娘的美豔,同時也代表著這個婚禮的隆重和熱烈;而第二章的「有蕡其實」就從桃花到了桃子,從開花到結果嘛。因為在中國,桃樹還有一層象徵的意義,也就是多子多福的意思。所以我們看「有蕡其實」,表面是寫桃樹結果之後這個果實紅白相間的樣子,果實結的又多,樣子又好看,給人感覺很有誘惑力,但它同時也具備美滿的婚姻一定要有一個必要條件,尤其是對古代人來說,那就是多子多福。從「灼灼其華」的花開得美豔,到「有蕡其實」結果,果實纍纍,到第三章從果實又寫到了桃樹的葉子——「其葉蓁蓁」,桃葉茂盛濃密的樣子,其實也象徵著這個家庭的紅紅火火、興旺發達。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在新婚進行的當中,一遍又一遍地吟唱這首最美麗的詩篇,也將婚禮推向了最熱烈的高潮。大家都真誠地祝福這對新婚的夫妻、祝福這個樸實的農家,從此之後呢,他們的婚姻像桃花一樣美滿,他們的子孫像桃子一樣的果實纍纍,他們的家庭像桃葉一樣的興旺發達。
那最有意思的是,我們肯定也注意到了「桃之夭夭」,還成為了中國的一個常用的成語,它的本意呢是形容桃花開得很鮮豔的樣子,又用來比喻年輕女子的美貌。可是因為漢語同音字很多,在長期的流傳過程當中,結果是以訛傳訛,又形成了另外一個成語——「逃之夭夭」,用來詼諧地表示溜得無影無蹤的意思,這可是跟最初「桃之夭夭」的本意大相逕庭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春天來了,桃花盛開。在少男少女們的憧憬期盼中,美好的愛情終於結出豐碩的果實。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淘洗,這首《桃夭》至今讀起來,依然是音韻和諧,溫馨感人,然而在楊雨老師看來,這首來自《詩經》的古老歌謠,對後世人的影響遠遠不僅於此,它是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中最為絢爛的篇章,永載史冊,難以超越。
那從《桃夭》這首詩開始,桃花就和女性的容貌、和愛情、和婚姻、和春天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且這首詩還奠定了中國詩歌的三大傳統。
《桃夭》奠定的中國詩歌的三大傳統
與春天有關的現象被冠以「桃花」的美稱
那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傳統,和春天有關的現象都會被冠以「桃花」的美稱。比如說杜甫有一首詩《南徵》,其中就寫到過這樣兩句,「春岸桃花水,雲帆楓樹林。」(「春岸桃花水,雲帆楓樹林。偷生長避地,適遠更沾襟。老病南徵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這也是描寫春天大概是在農曆二三月時候的情景,桃花盛開,然後寒冰消融,春水都漲了起來,兩岸的楓樹林呢也抽出了新芽,再映襯著粉紅嬌豔的桃花,桃紅柳綠勾勒出一派盎然的春景。那麼這裡的桃花水,又稱為「桃花汛」,也可以叫做「桃花浪」。其實就是春天漲水、春汛的意思。
《桃夭》奠定的中國詩歌的三大傳統
以桃花來比喻女性的青春美貌
第二個傳統,桃花來比喻女性的青春美貌。這個傳統也是桃夭這首詩奠定下來的,可以說《桃夭》是開了中國詩歌歷史上以花喻美人這個傳統的先河,正像清朝一位學者所說的那樣,「桃花色最豔,故以取喻女子,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出自清人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這個評價可真是足夠高了,中國的詩歌從此啊就形成了以花喻美人的傳統,甚至很多跟女性妝容有關的這個專有名詞,也會被冠以這個桃花的美稱。比如說女孩子化妝用的胭脂被稱為「桃花粉」;用胭脂在兩頰塗抹淡淡的這個桃紅色,就化一個清雅的淡妝,被稱為「桃花妝」;甚至很多歷史上著名的美女,都會被冠以桃花這樣的稱號。
那以桃花比喻美女最著名的詩篇,除了《桃夭》之外,我個人以為,從古到今最著名的應該還屬唐代詩人崔護的這首《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詩就是用人面和桃花來互相映襯,既襯託春天的桃花之美豔,又來反襯美女的嬌豔像桃花一樣的美貌。當然,這首詩背後呢,據說也有一個很動人的愛情故事。
傳說是在唐德宗年間,博陵縣的才子崔護因為進京趕考沒有考上,落第,進士落第,心情就鬱鬱寡歡。在陽春之際,一個人來到京城郊外去散步踏青,想要排遣內心的這樣一種失落。走著走著,他突然看到不遠處的山村裡面有一處比較寂靜的莊園。莊園旁邊是一片茂盛的桃樹林,桃花開得正好,一朵朵一叢叢的爭妍鬥豔,而在這個盛開的桃花林當中又掩映著一扇柴門。看到門,看到莊園,就知道有人家,看到人家崔護才突然想起來,自己已經走了很長時間了,有點累,也有點口渴,他就想去這戶人家那裡去討點水喝。於是他就加快了腳步,三步並作兩步來走到柴門旁邊,舉手來叩門。敲門敲了很長時間,半天了,這個柴門裡面才有了一些輕微的響動,然後一個輕柔的聲音從門縫裡面傳了出來,請問是哪位敲門?崔護趕緊恭謹地回答,在下崔護,因為踏青,途經貴寶地,路長口渴,想向主人討口水喝。門裡面呢又沉默了大概一兩秒鐘,然後門吱呀一聲開了。映入崔護眼帘的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女,亭亭玉立,烏黑的雲鬢上是沒有一點金銀的釵飾,很簡單樸素,但是她的兩頰泛著微微的桃紅。這種樸素而清新的美貌,一下子讓這個崔護的心神蕩漾起來,他趕緊穩住自己的心跳,然後又拱手向這位少女來行禮,少女也微微地屈身行禮,並且做了個手勢,相公請裡面請。
崔護就隨著少女來到了這戶莊園的庭院當中,院子裡面也有兩三株盛開的桃花。少女將崔護引到這個廳堂裡面坐下說,相公請你稍等,我這就去給你倒茶。不一會兒,少女端來茶水,崔護喝著溫溫的茶水,頓時覺得渾身感覺清爽了不少。然後他一邊啜飲著茶湯,一邊又情不自禁地抬頭看向少女站立的地方,只見少女正倚在庭院當中那株桃花樹下,一雙清澈如水的眸子恰好也在看向崔護。崔護沒有想到自己看向少女的時候,正好跟少女的眼神正面對視,他感覺到自己臉上微微一熱,趕忙就找了一句話來搭訕,不知姑娘可否賜告芳名?少女微微低下頭去,依然不說一句話。崔護心裡有點緊張,老這麼沉默著也不是一回事兒啊,他緊接著又問了一句,姑娘住在這裡,雖然是有山水勝境,但是不免遠離城市,過於清靜了一點,不知姑娘可還有其他家人陪伴。少女依然是淺笑不答,只是抬起眼帘再靜靜地凝視著崔護。崔護一時之間覺得有一點尷尬,又不知道再找什麼話來繼續他們的這一番交流,所以他只好有些無奈、又有些失望地準備向姑娘告辭。多謝姑娘賜茶,天色已晚,那小生的也不好過於叨擾,這就告辭。那少女還是不說話,只是微微做了個手勢,又引著崔護從原路返回柴門,向他道別。那崔護離開這個小莊園之後,是一步三回頭,每一次回頭都看到少女還靜靜地佇立在那個柴門的旁邊,四周的桃花,雖然開的很鮮豔,可現在在崔護的眼裡,任何美豔的桃花都比不過少女那天然清新的容貌。一直到最後一次,崔護再回頭看的時候,少女已經不見了,柴門重新關上了,只剩下那些桃花依然在春風裡面盛開。
「人面桃花相映紅」,春日裡的這次美麗邂逅,使崔護的內心泛起了愛的漣漪。從此以後,這豔若若桃花的美麗少女便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裡,久久難以忘懷。那麼接下來兩人之間還將發生怎樣令人唏噓感嘆的愛情故事呢?
時光過得很快,崔護返回家鄉繼續寒窗苦讀。第二年春天,他又進京來趕考。這一年的時間,他雖然在很勤奮地讀書,可是內心經常會想起少女和少女庭院當中那一樹桃花。所以第二年春天他在進京趕考,考試結束之後的第一件事情,他心心念念的就是沿著去年那條原路,再去看望那位少女。當他按照記憶當中的這個地點,再來到那個小莊園的時候,桃花還是去年的樣子,還是那麼地鮮豔,還是那麼地繁盛,可是柴門已然緊閉。他敲了很久的門,都沒有人應答。正在失望的時候,她這才注意到柴門外邊兒已經上了鎖,這說明家裡沒人。崔護只好失望地離開,但是在他離開之前,他在左邊的柴門上題下了這首著名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那去年這個時候,少女的容顏和桃花真的是互相媲美,可他今年再來的時候,美麗的容顏已經不見了,只剩下桃花依舊在春風當中怒放。在詩句最末落款的地方,崔護還大筆一揮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過了幾天,崔護還是心裡放不下。他想,我還是要再去看一下,所以過了幾天,他又再次來到這個小莊園。這次,柴門外面沒有上鎖,崔護心中一喜,這說明家裡有人。他正要抬手敲門,忽然聽到柴門裡面隱隱地傳來了哭泣的聲音,而且是一個男聲的聲音在哭泣。崔護心裡馬上就掠過一陣不祥的徵兆,所以他趕緊用很大的力氣來舉手叩門。過了一會兒,門開了,開門的是一個老頭。可以看出,這個老頭的眼角還有殘存的淚水,而且面容是特別地悲傷。崔護趕緊很小心的問道,晚生打擾了,不知老伯有什麼煩心事?這個老人上上下下把崔護是好好打量了一番,這才問他,先生可就是崔護?崔護很驚訝,老伯,你怎麼會知道我的名字呢?
沒想到啊,聽了他的回答,老人竟然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再一次老淚縱橫,是你殺了我的女兒呀!崔護大吃一驚,老伯莫非是搞錯了,我和你的女兒僅僅一面之緣,而且私下裡從來沒有任何交往,怎麼可能是我殺了你的女兒呢?老人這才跟他解釋,我的女兒今年十五歲,知書達理,待字閨中,一直性格也很溫婉,可是自從去年春天以來,她忽然是性情大變,總是神思恍惚,好像有點鬱鬱寡歡的樣子。直到前幾天,我帶著她一起去串門,回來之後,看到我們這個門上題了你寫的那首詩。她反反覆覆吟誦了很多遍,從此就一病不起了。這幾天她一直是水米不進,就這樣去了呀,說完,老人又控制不住地痛哭失聲。
崔護聽了老人的這一番解釋,好比是五雷轟頂。他三步並作兩步趕到房間裡面,果然看到少女平躺在床上,已經是氣息全無,當年那個泛著桃紅的面頰已經是毫無血色。崔護一把抱起這個少女的頭,讓她的頭枕在自己的腿上,然後不停地呼喚她,崔護來了,崔護來了,你睜開眼睛看看啊,是崔護來了。也不知道這樣哭著喊了有多久,突然崔護感到懷中的少女有一些輕微的動靜,再一看,少女居然微微地睜開了眼睛,雖然仍然是氣若遊絲,但是他的眼光卻定定地看向了崔護。崔護我忍不住喊了起來,老伯快來看,是不是她醒了?老人也趕緊過來,兩個人抱著少女又是餵水,又是跟她說話,又是拍她的這個背。少女居然慢慢地甦醒過來,蒼白的臉上慢慢地也浮現出了一點淡淡的桃紅的顏色。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啊,當然是沒有辦法考證,但是像桃花般美麗的少女終於擁有了一個美麗的愛情結局。他的老父親親手將少女交到崔護的手上,為這段浪漫邂逅的愛情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就像桃花一樣,他們的愛情在春天裡燦爛盛開,而且自從崔護的這首詩被廣為傳唱之後,它又為中國的愛情詩歌增添了三個很浪漫的詞彙:一個是「桃花面」,專門用來形容少女的青春姣美的容顏;一個是「桃花笑」,用來形容美人的笑靨如花;還有一個成語就是「人面桃花」。甚至人們也會將男女相識相愛,但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分開,而男子追憶昔日的戀情,表達這種相愛卻不能相守的惋惜之情,也會被稱為「人面桃花之感」,那這些美麗的詞語呢,都是來自崔護的這首《題都城南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美麗詩句。從「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到「人面桃花相映紅」,桃花就這樣和女子的美貌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是《桃夭》這首詩奠定的中國詩歌的第二個傳統。
人們常說,春天是播種愛情的季節,當綠草茵茵、桃花豔豔的美好時節到來之時,少男少女們懵懵懂懂的情愫也仿佛一夜間甦醒過來,那份對愛情的期待是如此的執著和強烈。於是詩人們不惜筆墨,肆意揮灑著人們對愛情春天的渴望。「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此時此刻桃花成了詩人們書寫春天、書寫愛情的最美的語言,那麼《桃夭》對中國詩歌還有哪些巨大貢獻,在「桃花運」一詞的背後又有著怎樣一段美麗浪漫的愛情故事呢?請繼續收看中南大學楊雨教授為您精彩講述系列節目《詩歌裡的春天第一集》——《桃之夭夭》。
《桃夭》奠定的中國詩歌的三大傳統
用桃花來象徵美滿的婚姻和愛情
第三個傳統,用桃花來象徵美滿的婚姻和愛情。正像宋代的大學問家朱熹在解釋《桃夭》這首詩所說的那樣,他說:「桃之有華(花),正婚姻之時也。」這說明春天不僅是桃花盛開的季節,那也是愛情開花結果,然後戀人要走入結婚殿堂的美好季節。甚至按照古禮的記載,在二月春光明媚的季節,官府命令,允許青年男女自由擇偶,尤其是到了一定的年齡還沒有婚配的男子和女子。比如說男子到了30歲,女子到了20歲,還沒有成家立業的,那麼官府對他們的約束可以解禁,他們可以不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自由擇偶。那《詩經》裡面有很多類似的愛情詩篇來表達這樣一種風俗,比如說《野有蔓草》、《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於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於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呀,都是反映那個時候,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美麗的愛情詩篇。
桃花和愛情、和婚姻的這樣一種緊密的關係,似乎還催生了另外一個浪漫的詞彙,那就是「桃花運」。按《辭海》的解釋啊,桃花運就是男子在愛情方面的機遇和運氣。那如果能夠在生命當中遇到一個像桃花般的美麗的女子,當然是很多男性夢寐以求的大好事了,而「桃花運」這個詞彙的由來,應該也跟一個跟桃花相關的故事有關。
在南朝宋劉義慶的《幽明錄》當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傳說在東漢明帝永平五年,也就是公元62年,剡縣有兩個人,一個叫劉晨,一個叫阮肇,他們去天台山採藥,採著採著就迷了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他們在山裡面轉了十多天,帶去的乾糧已經吃得精光,又累、又餓、又渴,幾乎是陷入絕境的時候,那兩個人忽然一抬頭看到山崖高處有一株桃樹,桃樹上結滿了又大又紅的桃子,他們一下子就來了精神。兩個是手腳並用攀到山崖上,然後摘了了幾個桃子,大吃了一頓,吃飽了,既不餓了也不渴了,也有體力了,然後繼續去尋找回家的路。沿著一條溪水走啊走啊,忽然碰到兩個非常漂亮的女子,而且這兩位女子啊還盛情邀請他們倆到自己家裡去做客。那這是好事啊,所以劉晨、阮肇華就跟著女子一起來到他們的居所。
那居所當然也是雅致無比,四周呢也環繞著美麗的桃樹林,這個時候呀,還有他們這個女子的幾位姐妹也穿得非常地漂亮,手裡拿著幾個桃子,然後笑吟吟地過來說,她們姐妹專門來慶賀你們喜得佳婿啊!那劉阮二人在困境當中,突然遇到這樣美妙的事情,當然是喜不自勝,所以他們就留在山裡和這兩位少女像新婚夫妻一樣,度過了十多天的美妙時光,直到他們開始思念自己的家鄉。前後算來,他們離家採藥已經差不多一個多月了,還不知道家裡人怎麼擔心、怎麼牽掛他們呢?他們就想,向這兩位女子告辭,這兩位女子是苦苦地挽留他們,郎君啊,能夠有緣和我們相遇相見,這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緣分啊,你又何必要念念不忘你們的家鄉嗎?這種少女依依不捨的眷戀的情懷,讓他們兩個人確實也不忍心就這麼突然離去,於是他們又在山裡住了大約半年的時光。
直到第二年春天桃花再次盛開的時候,這種思鄉的情緒越來越濃厚,他們下定決心無論如何要回家去看看,所以他們就勸說這兩位女子,我們只是回家去看看,我們還會回來的,所以我們並不是永別,你們不需要如此傷心啊。兩位女子看到挽留他們不住啊,就只好沿著這個溪水的來路,一直把他們送回原來他們居住的小山村。可是他們回到自己當年居住的村莊的時候,他們大跌眼境,原來他們看到的山山水水還是原來的山山水水,桃花也在村莊裡面繼續盛開,但是村子裡面的房子啊來來往往的村民啊都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他們攔著問了好幾個人,沒有人知道村裡面有劉晨、阮肇這麼兩個人,直到他們終於問到一個村民,這個村民才有一點點隱約的印象說,聽老祖宗是談到過,曾經有這麼兩個人從村面進山去採藥,然後有的說呢是在山裡面餓死了,有的說呢可能是掉到山崖摔死了,還有人說他可能遇見神仙他們升天了,種種傳說,傳得是越來越神乎其神。
那劉晨、阮肇這才知道,山中一日,世間一年,他們碰到的這個村民已經是他們的第七世孫。既然村裡面已經不再有他們日思夜想的親人,那麼再留在村莊裡面也沒有什麼意思了。所以傳說在晉太元八年,劉晨、阮肇突然再一次不知所蹤,人們就紛紛傳說他們又回到當年那個桃源遇仙的地方去了。所以這個故事呢,其實說的就是一個因為桃而結緣人仙浪漫的愛情故事。雖然這是一個神話故事,但是從此之後「桃源」、「桃源洞」、「桃花洞」、「桃源遇仙」等等這樣一些詞彙或者是詞語就成為了後來的詩人詞人頻繁引用的著名的典故。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花之美,首先就美在他是春天的形象大使,每當人們感到寒冰消融,感受到暖暖的春風吹拂的時候,可能都會興起要去踏春賞青的這樣一種興致,而尋訪桃花往往是踏青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而桃花的凋零呢,往往也會意味著春天的消逝。比如說,白居易就有一首很有名的詩歌《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到四月份的時候,桃花已經謝得差不多了,已經是初夏了。當人們正在感慨春光凋零的時候,因為山上的溫度比一般的地方的溫度要低,所以桃花開得也要晚,所以白居易是跟人們說,當桃花謝時候,你們不要悲傷、不要失落,你不如到山裡面,到大林寺來,那裡的桃花開得正好,春光正明媚,那又何必去傷春呢?
桃花之美,其次美在它的外形嬌媚美豔,那深深淺淺的紅點綴在春天的一片新綠當中,所謂桃紅柳綠,會襯託出一派生機勃勃的盎然春意,因而也最容易讓人聯想到正當青春妙齡的美麗的女子,而人面桃花也許是對妙齡少女美貌的最絕妙的比喻了。
桃花之美呀,還美在華而有實。桃花開在春天二三月份,這是愛情萌芽的季節。桃樹容易種植,中國還是桃樹的故鄉,所以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當中,桃花結果還象徵著多子多福的美好吉祥的願望,甚至有人還延伸出華而有實的桃花也象徵著新娘的美貌和良好品德的並存。從這幾層意義上來說,桃花當之無愧是春天的代言人,每當春風送暖,桃花盛開,也就開啟了我們對於春天、對於這一年的美好希望。
《漢宮春·立春日》辛棄疾 |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
《減字木蘭花·立春》蘇軾 | 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轉發只需1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