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電視臺、央視網、央廣網等中央媒體平臺,密集報導了橫店影視拍攝基地迎來開機潮,記錄了高溫下熱熱鬧鬧的橫店影視產業。7月以來,在橫店開機拍攝的劇組有48個,籌備劇組有63個,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和今年3月相比已經翻了3倍。29日上午,走在橫店鎮雅堂小區,魚貫出入的大巴車,以及國防路上橫店影視城演員公會服務部門口的人群,無不在佐證著橫店這塊影視熱土的快速復甦。
今年受疫情影響,雅堂小區經歷了幾個月的冷清,但如今已基本恢復往日喧囂。「三四月份時,在雅堂的『橫漂』少至兩千人不到。伴隨著劇組復工,五月以來就慢慢恢復了。」橫店鎮雅堂小區黨支部書記金新倫說,小區目前有138家公寓,現幾近滿客。
說起雅堂,「橫漂村」的招牌遠近皆知,目前小區居民600餘人,但常年租住著30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橫漂」;小區的「橫漂廣場」也頗有名氣,每到夜晚,這裡就成了「橫漂」們放鬆自我的舞臺,他們在這裡拍抖音快手、背臺詞、對戲、展示才藝,在為小區增添人氣的同時,也為在異鄉打拼、有著同樣影視夢想的人們營造出了家的溫馨。
梳理「橫漂村」催生和發展壯大的脈絡,可以清楚地看到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多年來縱深發展的背影英姿。順著這道璀璨「光影」,雅堂小區用好了自身優勢,踏踏實實蹚出了一條發展的康莊大道。
影視東風催生「橫漂」大本營
7月29日上午,來自安徽省的張好拎著行軍凳走出橫店影視城演員公會服務部,準備回到他租在雅堂小區的住處。張好今年22歲,2018年時就踏上過橫店這塊影視熱土。這個月初,他從老家回到橫店,在經過14天的觀察期後,已經進劇組接了不少戲。「我還算來得晚的,許多同行早兩個月就回來了。」張好說,現在他吃住在雅堂,接戲也在雅堂,「橫漂村」就是熟悉的家。
雅堂小區緣何會成為「橫漂村」呢?這與它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息息相關。
「我們可以把雅堂形容為橫店『心腹』,因為它是鎮區最核心的幾個『城中村』之一,又毗鄰秦王宮、夢幻谷、清明上河圖、大智禪寺等熱門景區。」金新倫介紹,小區周邊還有大量的餐飲店,以及入住率高的賓館。
十多年前,全國各地帶著謀生願望或影視夢想的人紛紛來到橫店,這裡的群眾演員隊伍開始壯大,「橫漂」的稱呼逐漸耳熟能詳。2003年,橫店開始組建演員公會,為「橫漂」演員提供規範化的管理和服務,當年註冊演員達數千名。佔據了地理位置優勢的雅堂也陸續迎來了首批客人。
2007年,入駐雅堂小區的「橫漂」不過百把人。伴隨著橫店影視文化產業的加速發展,雅堂緊緊抓住機會,逐步完善小區軟硬體,有意識地對影視配套產業進行規劃。2012年前後,因為生活和交通便利,聚居在雅堂小區的「橫漂」越來越多,這裡也成了他們生活的「大本營」。2015年,橫店影視城演員公會主動送服務上門,在雅堂小區設立了演員服務部,主要為各個劇組提供群演。哪個劇組需要什麼樣的群演,演員公會就通過服務部向劇組輸送演員。來自廣東省的「橫漂」陳飛說,辦理證件材料、與同行互通信息有無,大家都會到演員服務部,「這裡就像是碼頭,所有船都需要在這裡匯集。」
為確立雅堂小區發展「橫漂」特色產業的優勢地位,進一步提升小區知名度,2013年,從「北漂」一詞中獲得啟發的金新倫決定到有關部門申請註冊「橫漂村」商標。在浙江省內,用一個「村」去註冊商標,幾乎沒有先例。2017年,經過審批和公示,雅堂小區正式拿到了註冊商標。一個「人」字形屋簷,屋簷上兩朵祥雲,屋簷下寫著「橫漂村」,這就是橫漂村的LOGO。金新倫說:「設計意圖很簡單,我們要護佑好所有住在這裡的『橫漂』,為他們提供貼心的服務。」
築巢迎鳳鼓了居民「錢袋子」
十多年前,當雅堂小區居民逐漸發現身邊來自天南海北的人越來越多時,有一個人已經為大夥盤算起了生意經,他就是金新倫。2007年,他通過競選當上了雅堂小區事務管理組組長,開始籌謀小區發展。
雖然雅堂小區位於橫店鎮中心區域,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可在之前,小區發展一直普普通通,沒有什麼亮點。自從擔任小區事務管理組組長以後,金新倫一有空便靜下來思考如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眼見小區人流越來越多,橫店影視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有目共睹,嗅到商機的他召集了小區幹部,商討利用集體經濟建設大樓用於出租。
「籃子做越大,將來能裝的東西才能更多。」金新倫說,當時的他,已有了吸引「橫漂」在此匯流,讓雅堂成為「橫漂」集聚地的想法。小區大樓建成後,立即就有投資商上門洽談合作事宜。不久,萬豪酒店在這裡落地開業。「當時的萬豪酒店是橫店數一數二的星級酒店,深受劇組、遊客的喜愛。有時候,劇組會把整棟樓包下來,住上好幾個月。」
隨後幾年,雅堂小區陸續投入資金整修交通要道、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橫漂」廣場,還趁著橫店城市風貌綜合提升的開展,讓小區舊貌煥新顏。環境變美後,雅堂小區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居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
「我們小區早些年就有企業入駐,經濟基礎和地理環境佔了優勢。」金新倫說,為了「築巢引鳳」,也為了支持「橫漂」創業,2015年,雅堂小區把出租房統一改造為賓館式公寓,招牌格式全部統一,方便「橫漂」拎包入住。截至目前,小區已有138戶公寓式出租房,集聚了「橫漂」3000多名,雅堂成了名副其實的「演員小區」。
隨著「橫漂」的不斷入駐,雅堂小區的影視產業要素不斷增多,擁有了酒店、KTV、微型攝影棚等。扎堆集聚的「橫漂」給小區居民帶來了每年每戶不少於6萬元的租金收入。小區集體經濟也水漲船高,居民醫保均由小區繳納,還享受收視費、寬帶費以及老年人福利等各種紅利,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網格服務小區變成幸福家園
今年,疫情突如其來,留在雅堂小區過年的「橫漂」近2000人。在這場「考試」中,雅堂的網格化管理髮揮了很大的作用,讓小區居民和「橫漂」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據了解,雅堂小區黨支部在「鎮-辦事處-村(小區)」三級大網格的基礎上,主動延伸四級小網格:一級網格下分6個二級網格,覆蓋小區全範圍,由兩委幹部分別擔任網格長;6個二級網格下分34個三級網格,在「1+X」黨員幹部聯繫農戶的基礎上,整合小區紅領青年、村民代表、團民婦、熱心人士等各方資源,擔任三級網格長;34個三級網格下分以戶為單位的四級網格,每戶派出一人為代表作為四級網格長,負責其家庭成員、租戶、「六小行業」員工等日常管理。嚴格縝密的網格體系確保小區社會治理到邊到底、不漏一人。
在金新倫的手機上,可以看到微信裡幾乎全是網格聯絡群,各種匯總信息接連不斷。「網格群傳遞信息方便快捷,解決問題可以迅速直接。」金新倫說,他和其他小區幹部還加入了不少「橫漂」組織的微信群,傾聽他們的意見建議,幫助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除此之外,雅堂小區在服務「橫漂」中注重黨建引領。多年前,小區幹部在對「橫漂」的走訪中,發現有部分是黨員。於是,金新倫向橫店鎮黨委打報告,希望能在雅堂成立「橫漂」黨小組,讓小區橫漂通過黨建活動形成「向心力」。2009年,橫店影視人黨支部創設。從此,那些孤身一人來橫店打拼的流動黨員有了自己的新「家」。2013年4月,橫店影視人黨支部正式更名為「橫漂」黨支部。隨著「橫漂」隊伍的不斷壯大,2017年8月,「橫漂」黨支部升格為「橫漂」黨總支,下設「橫漂」特約、武行、編導等6個支部。2018年,雅堂小區的橫漂創業特色街也成立了專門的黨支部。
這些年來,通過提升改造,雅堂小區環境得到極大提升,吸引了更多「橫漂」入住小區。今年,橫漂活動中心和橫漂影視創業中心這兩個項目的審批和建設也在快馬加鞭進行中。創業中心吸引影視企業和劇組入駐,拉近與「橫漂」的距離,方便他們遞送資料、參加演員面試;活動中心則將為居民和「橫漂」提供一個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至此,有了良好的業態、優質的服務、優美的環境,小區成了越來越多「老橫漂」的聚集地,「橫漂」們對小區有了家的歸屬感,小區也逐漸成了居民和「橫漂」們共同的幸福家園。
「橫漂」眼中的「橫漂村」
7月29日上午,陽光灼人,在雅堂小區的「橫漂廣場」一側,一位留著長發的大叔正在認真掃地。可別小瞧這位「廣場大叔」,他可是眾多「橫漂」眼中的網紅。
大叔樊明超58歲,去年11月,他第4次踏上橫店這片土地。最早一次來橫店追夢,要追溯到2009年。這次來橫店,樊明超帶來了全新的技能——視頻直播。「橫漂廣場」成了他的大本營:每天早上,有償清掃廣場;下午3點到6點,利用西瓜視頻平臺進行直播,直播的內容以才藝展示為主。樊明超說,租住在雅堂小區每月花銷不高,居民們對他十分友好,更重要的是,通過視頻直播,自己的粉絲數量不斷增加,每月收益不菲,這裡可以說是自己的福地。
與樊明超一樣,在雅堂小區,租住著30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追夢者。這一數字是本地小區居民的5倍之多,小區的出租戶隨之急劇增加。如今,小區的138家公寓,鮮有空置。
今年70歲的胡志擁是國家一級演員,自2015年4月以來,一直「漂」在橫店,與多部影視劇結緣。2017年2月,胡志擁看中雅堂小區的一處房產,買了下來。「我們有個管樂團,經常借用小區的文化禮堂排練節目,因此對這個小區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雅堂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小村莊,轉變成為名聲響亮的『橫漂村』,變化如此之大,真是了不起。」如今,胡志擁一家人在橫店安居樂業,常年住在雅堂,早已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又一個故鄉。
老家在河南周口的欒塞飛是劇組攝影人員,自2016年8月來到橫店後,一直租住在雅堂小區一處公寓裡。他說,這裡的房東是他見過最好的房東,房租合理;平時買了水果什麼的,房東會主動分給大家吃;房東還總想著為大家改善居住條件。他們與當地居民和諧相處,其樂融融,自己很樂意繼續租住在這裡,繼續留在橫店發展。
記者手記:在夜晚讀懂你
白天,寂靜;夜晚,喧囂。落寞與繁華,隨著時間的流動,不斷相互取代。
去採訪的那天上午,若不是在雅堂小區「橫漂廣場」西側的停車場,看到數十名老人正坐在自帶的摺疊椅上,等待乘車去劇組拍戲;若不是看到與之不遠處國防路一賓館前,一批「橫漂」結束了當天的拍攝,從車上下來,等著從「群頭」處領回身份證、演員證,我們很難想像,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橫漂村」。轉了大半個小區,除了沿街店面外,其他地方,難得碰到人:「橫漂」少有碰到,房東也少有碰到。
而一到傍晚,「橫漂廣場」上就聚集著大量的人,音樂響起,人群跟著節奏跳起廣場舞。在橫漂車站邊上的夜宵攤,夜色越濃越有人氣。與之一路之隔的星至夢籃球公園,打球的人不斷湧來,與白天的安靜形成鮮明對比。
近期,在橫店拍戲的劇組多,「橫漂」們接的活兒自然也多。白天,大部分「橫漂」都出去拍戲,小區一下子就冷清下來。雅堂的房東普遍保持著勤勞的本色,除騰出家裡多餘的房間,精心打理,租給「橫漂」或遊客居住外,自己該幹嘛還幹嘛,而不是坐吃山空。採訪那天,我們按圖索驥,通過掛在公寓外牆上的號碼,打了多個房東的電話,都說在上班。
橫店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改變了一個個像雅堂這樣的小區:環境面貌提升,硬體設施改善,居民收入大幅提高,集體收入水漲船高。在與「橫漂」不斷接觸的過程中,居民們也越來越大氣。
就像小區負責人所說,打造「橫漂村」,就是要千方百計為來自天南地北的群眾演員營造家的氛圍,橫漂廣場、橫漂大酒店、橫漂車站等多個「橫漂」主題硬體設施建設,猶如一塊塊無聲的宣傳牌,向大家表達內在的深意。
只有到了夜晚,我們才真正讀懂了這個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