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我與你相遇在詩文你,把酒言歡。你向我講述你的經歷,你的感受,而我聽的痴迷,聽得沉醉。詩,是我們溝通的橋梁,我多想帶你回現實,讓你看看,七千年之後的中華變化。
古人總是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詩文中,通過詩文傳達情感。或褒或貶,或歌頌,或讚美。因此,細細品讀一首詩,你會發現不一樣的美。有時候,美不僅僅需要我們用眼睛去發現,更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受。
曾經,我曾沉迷於世界的燈紅酒綠,無法自拔,直到有一天,無意間看有了一個電視節目――《中華詩詞大會》,我便深深的愛上了中華詩詞。從那時起,我開始發現,這世界上還有一種必須用心靈去感受的美,一種可以讓你淪陷的古典美。正如我開頭所引用的著名詩人韋莊的《思帝鄉》,在韋莊筆下,杏花是春日裡最燦爛的所在。在該詩中,杏花雖只是點綴,卻給人以無比爛漫美好之意。此外,描寫杏花的詩句還有很多,從這些詩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杏花在不同詩人筆下的獨特美。
世界上的很多美麗的東西,我們可以用眼睛去看,但是不同的眼睛,可以看見相同的景色,不同的心靈卻有不同的感悟。我們只有通過詩文去發現那些更深層次的,獨一無二的美,我們的心靈,思想,才會富足,才會充實。何況,中華文化上下5000年,綿延不絕,源遠流長,無數詩人留下無數詩篇,留下無數美,這些古典美,需要我們去發現,去感受,去弘揚,去傳播。總之,將詩文美傳承下去,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我們義不容辭,這是責任,更是使命。
清明時節雨聲譁,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燕簾鶯戶,雲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宋·張炎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傳承數千年的中華傳統美德,正是因為詩這一介質,才得以影響一輩又一輩的世人,告誡他們,清明時節,上山祭祖,異鄉漂泊的遊子尚且記得清明時節,何況是在家的人呢?
古人寫詩,往往融入了自己獨一的情感,讀之感人,聽之,動人。讀詩,品味不同詩人的感情,發現不同的美。有時,我們甚至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展示一首詩的美,或歌或舞,或寫文章,或談感悟,用自己的方式,讓一首詩活過來,再把它分享給他人,這便是傳承。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宋·陳與義
品一首詩詞,與古典文學之美相遇。鑑一首詩詞,用心靈去感受古典文學之美。細品中華文化,從詩詞開始,傳承中華文化,從詩詞開始。
最後,以一首詩結尾吧!
山居秋暝
作者:王維【朝代】唐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