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月同天」到「與子同裳」:漢詩文在古今日本

2021-02-13 澎湃翻書黨

文/徐靜波(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日本漢語水平考試事務所捐贈給中國湖北高校的抗擊「新冠」疫情援助物資的紙箱上附有八字寄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感動了無數的中國人。現在大家都知道,這八字寄語出自《唐大和上東徵傳》,是日本長屋王饋贈中國的袈裟上所繡的文字。於是大家都頗為感慨,八世紀時的日本人就已經寫出了如此內蘊深厚的漢文,且歷經一千二百多年,一直沿承至今。日前又有四家日本機構聯合捐給湖北的物資上寫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如今在這個地球上,還在使用漢字的異國人,大概就數東鄰的日本人了。

日本救援物資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和「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那麼,實際上的日本人,其漢學修養,或者說,今天日本學生的漢文教育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狀況呢?


我們知道,差不多一直到十世紀之前,居住在日本列島上的人,雖有日語,卻是沒有自己文字的。大約2300年前,隨著中國的稻作文明和金屬文明的傳入,文字應該也有傳入,以後又有儒學和佛教的傳入,便有了《論語》和各種佛經的文本。日本人試著用漢字漢文來撰寫公文,記錄自己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古事記》(712年)和《日本書紀》(720年)就都是用漢字漢文撰寫的,日本最早的文學作品,諸如《懷風藻》、《凌雲集》、《文華秀麗集》等,都是皇室和高級官吏、僧人等創作的漢詩漢文集。


今天的人們去日本旅遊時,在九州的太宰府或是京都等地,每每可見到茅草屋頂、歷史悠久的天滿宮,那是紀念大學問家菅原道真(845-903)的神社,他編纂過漢文的《日本三代實錄》等著作,他有一首《九月十日》的漢詩至今仍在被人們傳誦:「去年今夜待清涼,秋思詩篇獨斷腸。恩賜御衣今在此,捧持每日拜餘香。」


用假名和漢字混合創製的日文記錄的《古今和歌集》等,則誕生在十世紀以後了。


平安時代的中後期(大約10-13世紀),日本本土的國風文學很興盛,漢文漢詩多少受到了一點冷落,但用漢字撰寫的詩文仍然有很高的地位,日本人根據漢字的草書體和楷書偏旁創製出來的文字,只能稱作「假名」,而漢字才是「真名」。


到了鎌倉時代末期,由於宋元時期的中國僧人的東渡和日本僧人來中國習佛,又興起了一個以寺院為中心的「五山文學」,那純然是漢詩漢文的世界了。其中有一個叫雪村友梅(1290-1346)的僧人,是「五山文學」的代表之一,他有一首漢詩很耐讀:「枯似榮兮儉似奢,醉霜楓葉染辰砂。一枝折向銅壺裡,勝對春三二月花。」將佛界與俗界、實像與虛像自然地融為一爐,讓讀者自己去仔細玩味。還有被後人稱為是五山文學雙璧的義堂周興(1325-1388)和絕海中津(1336-1405),寫的漢詩文也不乏佳作。絕海中津不僅詩文都十分出色,還把從中國傳來的四六文體在日本的禪林中廣泛傳播,在日本也掀起了四六駢文體的熱潮,影響一直沿承到了近代。試舉他的一首《宿北山故人房》:「擬訪北山友,來書偶見招。入門松日落,對榻夜燈燒。詩苦寸腸斷,鍾清諸妄消。天明辭勝侶,雲雪漲溪橋。」 詩苦寸腸斷,或許是尋常詩人的感慨,鍾清諸妄消,則又進入了一個禪林的世界。


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7),朱子學傳到日本,因其主體思想適合當時的江戶幕府,於是從民間到官府,掀起了儒學的熱潮,王陽明的著作也成了武士階級誦讀的經典。當時的中上層階級,都可以熟練地閱讀中國的經典,只是閱讀的方法,是一種日本人自己發明的「訓讀」,在文字的右側註上順序符號(因為日文的動賓順序與漢文相反),大致就可理解漢詩文的意義。江戶時代,日本雖然隔絕了與所有外國的官方聯繫,卻接受了12批來自朝鮮的通信使,彼此之間的交流,差不多完全用手寫的漢文,被稱為是「筆談」,朝鮮人回國後撰寫的旅行記和考察記,也都是漢文,對於稍有文言文學養的中國人來說,今天讀來也毫無阻礙。江戶中後期有一個歷史學家賴山陽(1780-1832),撰寫了一部很有名的《日本外史》,我曾買來讀過,從頭至尾,都是用漢字漢文寫的,他當然是寫給日本人看的,可見,當時有些教養的日本人,都可閱讀漢文。


進入近代的明治時代以後,日本人已經漸漸認識到了中國的衰敗,鴉片戰爭以及後來一系列與西方列強的戰爭,中國的屢屢戰敗,使得中國的形象在日本大大受挫。但是明治政府的領袖們,大半都是江戶時代出生的,他們依然接受了良好的漢文教育,甚至在明治初中期,通曉漢文漢詩依然被看作是是否具有教養和學養的表現。即便後來猛烈抨擊儒學和貶抑中國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1835-1901),他少年時讀過差不多所有重要的中國古典,比如《論語》《孟子》《詩經》《書經》《世說》《左傳》《戰國策》《老子》《莊子》《史記》《前後漢書》等,尤其是《左傳》,對其中的第15卷曾經通讀過十一次,有趣的篇章都可背誦,由此可知他在漢學方面具有深湛的修養。第一任內閣首相伊藤博文(1841-1909)雖然出身低微,漢詩文的功底仍可稱道,我在下關的日清媾和紀念館內見過他書寫的手跡,與李鴻章的字跡並排掛在一起,同樣蒼勁渾厚。他寫過一首《日出》:「日出扶桑東海隈,長風忽拂嶽雲來。凌霄一萬三千尺,八朵芙蓉當面開。」氣勢不小。倒幕初期的風雲人物西鄉隆盛(1827-1877),也不完全是一個赳赳武夫,他有一首《偶成》,被認為是抒發了倒幕志士的熱血胸懷:「幾歷心酸志始堅,丈夫玉碎恥瓦全。一家遺事人知否,不為兒孫買美田。」陸軍大將乃木希典(1849-1912),因其在日俄戰爭時馳騁疆場,一直被後世的日本人看作英雄,1912年隨明治天皇殉死後,日本人在京都南面的伏見桃山為他建造了神社,裡面最有名的就是所謂鐫刻著「乃木三絕」的詩碑,其中的一首《爾靈山》最為後人稱頌:「爾靈山險豈攀難,男子功名期克艱。銕血覆山山形改,萬人齊仰而靈山。」所謂「爾靈山」,就是日俄戰爭時期位於中國東北的二零三高地,該詩寫出了兩軍相戰時的血腥和慘烈。由此也可看出,明治時期,即便如這等武將,也常常借漢詩來抒發所謂的豪情壯志,也可知當時中上層的日本人,無論文武,都具有不壞的漢學功底。

乃木希典所作《爾靈山》

乃木希典所作《金州城》


漢詩如此,漢文也是如此。明治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中江兆民(1847-1901),1874年從法國留學歸來,把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翻譯過來,卻不是用日文翻譯,而是用漢文!書名叫《民約論》,據說他的目的,不僅可以供日本人閱讀,還可以讓當時的中國人閱讀。留學德國的文學大家森鷗外和留學英國的夏目漱石,都算是西歐派的維新人士,作品也充滿了現代意識,卻是寫得一手純熟的漢詩文。尤其是夏目漱石,他在26歲時用漢文寫的《木屑錄》中回憶說:「餘兒時誦唐宋數千言,喜作為文章,或極意雕琢,經旬而始成,或咄嗟衝口而發,自覺澹然有樸氣。」(《夏目漱石全集》第12卷445頁,巖波書店1967年)20世紀的中國文學研究大家吉川幸次郎,十分欣賞夏目漱石的漢詩,專門編選了一本《漱石詩注》。吉川在序文中指出,夏目漱石漢詩的語彙也許不如同時代的職業漢詩人那麼華麗,在典故等的運用上,也顯出非專業詩人的痕跡,但他在對漢語的駕馭能力上,恐怕還在職業漢詩人之上。

《漱石詩注》


因此,當1877年底第一任駐日公使何如璋和書記官黃遵憲等抵達日本時,中方都沒有正式的日語譯員,與日本的交往,很多都通過筆談(日方已有華裔的譯員),黃遵憲主要通過與日本人文字往來的方式以及文獻的閱讀和自己的親身體驗,獲得了許多有關日本的信息和知識,後來據此出版了《日本雜事詩》和《日本國志》。同樣,日本在經歷了漫長的鎖國時代後,於1862年派往海外的第一艘官方商船「千歲丸」來到上海時,與中方的交往,也是通過筆談,當年隨船來到上海的高杉晉作,他撰寫的旅行考察記《遊清五錄》,用的多半也是漢文。


1895年結束的甲午戰爭,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也是一個中國形象巨大的反轉點。中國從此幾乎成了日本的一個嘲笑對象,伴隨的就是漢詩文地位的隕落。日本的教科書上,大幅削減了漢詩文的篇幅。到了大正時代,中國古典的學養,已經不是評判一個人是否有教養的尺度了,即便是文人學者,有些已經不能解讀漢詩漢文,比如大正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吉野作造(1878-1933),自幼在西風美雨中浸淫成長,與中國的古典頗為疏遠。1923年來到上海並出版了《魔都》一書的村松梢風(1889-1961),也缺乏中國漢詩文的造詣。當然,也是因人而異,1921年到上海來的芥川龍之介(1892-1927),因家庭薰陶和自己的喜好,不僅對漢詩文,且對中國的書畫,也造詣不淺。進入昭和時代以後,蔑視中國的風氣,也越加興盛,東京帝國大學的支那哲學支那文學科,幾乎都沒有什麼人考,後來成了著名的魯迅研究家的竹內好(1910-1977),最初進入這一科,不是出於對中國的興趣,只是因為容易考,幾乎沒有什麼競爭者,1932年在北京的兩個月遊學,使他對中國真正產生了興趣,但他自己坦言,自己並不能閱讀漢文(即文言文),於是便轉為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這一現象,在昭和時代變得越來越普遍。


戰後,日本進入了一個比較健康而多元的時代,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評價,也回到了一個比較客觀理性的紀元,可以說,對中國古典和文學的研究,在學術上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以巖波書店為首,出版了許多中國古典的注釋本和現代文譯本,研究著作,也是汗牛充棟。《論語》《老子》等中國的古典,被認為是凝聚了東方智慧的結晶,應該為東方人所共同享用。當然,一般的日本讀者,大多已無法直接閱讀漢詩文,他們更多的是閱讀詳盡的注釋本或是日文譯本,我在舊書店內也購買到許多種《論語》和《菜根譚》的註譯本。在江戶時期曾經用作儒學講學所的今天的孔廟(日語一般稱為「湯島聖堂」)內,今天依然面向一般的日本人開設了十多門課程,除了日本漢詩文外,大多是《論語》《老子》、唐詩宋詞、王陽明《傳習錄》等的講讀,稍微收一些費用,據我所知,聽者頗眾,不過多為上了年紀的人。

日本的《菜根譚》的註譯本

《論語》


那麼,今天日本學校中的漢詩文教育情形是如何的呢?自然,漢詩文在今天的日本,已經失去了實用的價值,只是作為一種教養,或者說是對於前人文化遺產的傳承,今天的日本學校,自初中開始,在「國語」教科書中依然還有適當的安排。


我看到的一份最新的資料,在初二的國語教科書上,特別編入了一個「漢詩」的單元,裡邊收錄了杜甫的《春望》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漢語原文,但念法是日文的文言,儘可能保持了漢詩原來的韻味和格調,學生主要也是通過譯文來理解原詩的涵義。高中收錄漢詩文的課本,名叫《新探求國語綜合 古典篇》,第一單元是「漢文入門」,介紹漢文的語法構成和日本式的訓讀法,內容包括這樣幾項,一是典故,諸如朝三暮四、塞翁失馬等,二是詩文,詩裡邊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有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張繼的《楓橋夜泊》等,文章有韓愈的《雜說》、周敦頤的《愛蓮說》等,還選錄了歷代史傳中的一些精粹片段,思想部分則收錄了《論語》的七章和《孟子》的三章。當然,日本的教科書並不是完全統一的,可由各家編寫、各個出版社出版,但必須由文部科學省審定,內容出入不會太大。

日本高中收錄漢詩文的課本《新探求國語綜合 古典篇》

教材目錄

「塞翁失馬」


在今年一月的國語高考試卷上,漢詩文部分考的是一首謝靈運的《田南樹園激流植援》:樵隱俱在山,由來事不同。不同非一事,養痾亦園中……。謝靈運的詩,多少還是有些冷僻的,考的內容有詞義解釋,甚至還有填空,換言之,你如果不能背誦全詩,填空部分自然是無法得分了,這對於中國的高中生而言,恐怕也是極具挑戰性的。日本青年人漢詩文的實際學養,我不敢妄評,不過有了這些基本訓練,皮毛的知識應該都具備了吧。(日本中學漢詩文教育的部分,旅日作家唐辛子的幫助甚大,在此謹致謝意。)


這樣看來,捐助武漢物品的紙箱上貼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詞語,且又是漢語水平考試事務所寄贈,也就並不是很稀罕的了。這差不多是一千五百多年文化流脈的自然體現。

責任編輯:彭珊珊

本文為澎湃新聞翻書黨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留言申請,或發郵件至:

  ppfanshudang@163.com

相關焦點

  • 博士不必憂慮:山川異域 與子同裳 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如果這些詩文出現在此前的社會環境裡,估計也不會有太多的人關注。「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出自《詩經》,選入高中課文,但深度關注者鮮見,不過是老師講講,學生學學背背罷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自《繡袈裟衣緣》,其典故收錄於《唐大和上東徵傳》。我們查閱到,研究中日交往歷史的王泰平先生早在2010年就出版了專著《風月同天》。
  • 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寫「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是什麼意思?
    直白地說,不管持著什麼樣的立場,這一次,日本做得不賴。近日,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寫的16個字古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得到了中國官方的高度評價。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我也看到了有關報導,非常感動。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日本詩詞大會」背後的中國人
    (日本湖北商會供圖/圖)數百年來,一位英國詩人的詩被反覆吟唱,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2020年1月底,歐亞大陸的東邊,貼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捐贈物資從日本發往中國。之後,一箱箱來自日本的捐贈物資仿佛掀起了「詩詞大會」:「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同氣連枝,共盼春來」……不少網友看到這些詩句後感嘆自愧不如,還有網友溫馨提示,今年高考很可能考這幾句詩詞。
  •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什麼意思?鑑真「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出處介紹
    大概在一千三百年前,崇敬佛法的日本長屋王造了千件袈裟,布施給唐朝眾僧。袈裟上繡著四句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後來,鑑真和尚聽聞此偈,很受觸動,決定東渡日本,弘揚佛法。
  • 「素說」從「山川異域」到「與子同裳」:《詩經》裡的力量
    (圖片出自網絡,侵權即刪)「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對於中國,這一場持久且艱難的抗疫戰,從病毒發現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們惋惜、痛心、憤怒,但也記住了許多感動、溫暖的時刻。尤其是前一陣子,日本的捐贈標語更是刷屏全網,讓我們心頭一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 日本寄來「風月同天」,我們寄去「聊贈一枝春」如何?
    連我們的近鄰日本對華友好的人士,除了積極聲援之外,也援助了一些我們國內急需的醫療防疫物資。在這些物資中有的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有的寫"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還有的寫著「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還有許多其它的詩句。看來日本民間喜歡中國文學的人有很多啊,這些詩詞用起來,及暖心又有意境。
  • 山川異域與子同裳,日本化用中國古籍,恰是我們所失傳的優雅
    我們的鄰國日本也發揚人道精神,為武漢送來了亟需的物資,同時在物資上寫上了「加油!中國」等字樣。尤其醒目的是另外兩行祝福,一則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則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不得不說,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們的東鄰日本那裡生根發芽了。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從日本捐贈物資上的「詩詞」重新認識日本
    01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在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實施委員會向湖北高校捐贈的物資包裝盒上,寫著這樣一句動人的句子「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當時日本長屋親王命人製作了一千件繡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偈語的袈裟,贈送大唐的高僧們。鑑真大師披著這件袈裟,為偈語所感動,遂發願前往日本傳法。這也被視為中日交流的友好象徵。
  • 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什麼意思
    一、「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含義顧名思義,「山川異域」一般指的是不同的地理環境和區域,用於形容地域性的區別;「風月同天」是指在不同的地域裡,人們共有一片天。HSK事務局在捐贈物的標籤上打上這8個字,其目的非常明了,即中日雖然地理環境不同,但共處於一片天之下。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如何回詩日本?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回應了
    這次的武漢疫情,日本很早就主動援助我們,其實日本這次的舉措,最讓人感動的不止是捐款捐物,而是他們的捐助詩寫的太有水平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自《繡袈裟衣緣》作者是日本長屋王。這句話來源於1300多年前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話。根據記載鑑真事跡的歷史典籍《東徵傳》,公元八世紀,日本長屋親王曾在贈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繡上十六字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 最直白的鼓勵:「武漢加油」,最貼心的共情:「風月同天」!
    華企「火幣日本株式會社」捐贈給湖北的物資上寫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表達共渡難關的鼓勵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實施委員會向湖北高校捐贈的物資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體現友誼源遠流長日本富山縣向遼寧省捐贈的物資上寫著
  • 和「風月同天」「青山明月」一樣美的文字還有這些
    前幾天,在一批日本馳援湖北的物資上印著的那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感動了很多中國人。 日前,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局在捐贈湖北的物資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紀錄片《鑑真千年之緣》中,日本唐招提寺第85代長老松浦俊海說,鑑真東渡前,說了一句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 和「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樣美的文字還有哪些?
    和「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樣美的文字還有哪些?一個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個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第一句來自日本唐招提寺第85代長老松浦俊海,他說鑑真在決定東渡前,說了一句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第二句是大家小時候都背過的《詩經》,「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中國詩詞大會冠軍這樣酬答日本義援詩盛意
    這次引發網友共情的日本義援詩句,能夠被讀出的不僅是「助人即助己」的價值認同,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文化意蘊。近日,數批日本抗疫物資上的古詩句走紅網絡,讓網友們讚嘆不已。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實施委員會向湖北高校捐贈的物資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據悉,該詩句取自日本國長屋王偈子。盛唐時,日本遣人來中國學習佛法。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各路翻譯,你喜歡哪句?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唐朝時期,當時日本國的長屋王仰慕中華文明與佛學高僧,就在贈送大唐高僧的僧衣上繡了一行文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捐贈寄語哪家強?我們用文案思維細端詳
    日本捐贈寄語集錦日本捐武漢: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捐湖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日本富士捐遼寧: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一些捐贈物資的包裝箱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我想,很多中國網民和我一樣都注意到了日本人民這些溫暖人心的舉動。在當前抗擊疫情的艱難時刻,我們對其他國家人民給予中國的同情、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謝,銘記在心。
  • 餘亮:​「風月同天」是中國人貼的,龍應臺和奧斯維辛又是怎麼回事
    從日本捐來的物資上貼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讓人眼睛一亮,神清氣爽,不由讚嘆日本朋友有心意。 但是搞笑的事情來了,馬上湧來那麼一大波中國人,狂嘲中國人沒文化,說人家會寫風月同天,你就只知道喊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那些刷屏詩詞用英文怎麼說?
    而王毅外長的演講中同樣引用了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金句」, 值得我們學習 那麼,這些刷屏「金句」用英文怎麼表達呢, 接下來,東方君就給大家一一總結一下, No.1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句詩引發的文化慘案
    1300多年前,日本長屋王造了千件袈裟,布施給唐朝眾僧。袈裟上繡著四句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後來,鑑真和尚聽聞此偈,很受觸動,決定東渡日本,弘揚佛法,由此結成一段中日之間歷史友誼的佳話。一千多年後,「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八個字,出現在了日本漢語水平考試事務所捐贈給湖北醫療物資外包裝箱上。
  • 支援中國抗疫只因「風月同天」?也因日本經歷過太多相似的痛
    漢詩古典1月下旬,東京都運營「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局的日本青少年育成協會,在寄往武漢的賑災物資紙箱上,別出心裁地貼上在日本流行的古典漢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是1300年前日本天武天皇的孫子長屋王(676-729)寄贈唐朝高僧千件袈裟時附錄的四句偈語中的前兩句,後兩句為:「寄諸佛子,共結來緣」。